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李從國:公力缺失是炎黃民族致命軟肋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5-1-25 13: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人是社會性動物。而維繫社會有序、和諧、健康、可持續最基本的力量,是公力-公權、公平、公德、公義,原因是「公力」,蘊含著普遍的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尊重,這是所謂人類文明最基本元素,也是社會發展最健康最有效的動因。誰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即社會終歸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的力量最終都會分解為普遍的民智民力,而民智民力激勵發揮最基本的條件是,人必須受到最基本的尊重。「公力」,就是對普遍個人的尊重。大家都一樣,人人平等,就是對人最普遍的尊重。人能享有基本的尊重,人性就解放了,人的智慧和創造力就能充分自由地發揮了。未來世界,一定屬於「公力」社會,或者說文明社會。

  邏輯上講,權力尤其是沒有有效的公眾制約的權力,並不代表公力,更多的是代表當權者及其權力集團的利益,是一種局部利益,而非普遍的公眾利益。判斷一個社會是否文明的標誌,是看這個社會是否是公力主導。現代文明社會無一例外都是公力主導的社會。而非公力主導的社會,或者說公力事實上不能在社會生活中起主導作用的社會,無疑屬於一種落後社會。

  然而我們炎黃部落里,有史以來最欠缺的就是這個「公」。2000多年超長的封建社會,天下是君王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好像都是圍繞著王朝、王權以及其相關的利益集團譜寫的。王者的自私,既得利益集團的自私,決定了天下普遍的自私。這個自私經過了數千年的錘鍊,已經深入人種的骨髓。

  世界上最不守規矩的人類,莫過於我們炎黃子孫。根源是自私。當自私發展到極致時,就是公力喪失之時。網路上經常報道,在國外公共場合講話最大聲的,大多是國人,在飛機上頤指氣使牛逼轟轟惹事製造矛盾的,大多是國人,購物排隊插隊的大多是國人。自私,表現為損人利已,不守公德,不講規矩。十八大后新一屆政府嚴懲違犯八項規定者,規定早就有了,但沒有認真執行過,公款吃喝,一年幾千億。鐵腕打擊貪污腐敗,政策、法律和規定早就有了,然而既得利益者們普遍的違犯這個規定,曾幾何時,已經發展得光天化日,肆無忌憚。當官的都說是在天下為公,為人民服務,然而做得最好的充其量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有多少官員心中裝著民生。而對於國人的自私、沒有規矩,是任何一個中國人都刻骨銘心的,毋須贅言。在中國,任何一項公益的規矩,包括不要隨地吐痰這樣簡單的規矩,不準酒駕這樣的條例,過馬路要看燈而行等等最簡單不過的,任何人只要稍微用心就能執行的公益規則,就是做不好,做不到。北京是中國最文明的城市了,我住的小區里,物業公司給每個住戶都發了兩個顏色的垃圾袋,無數次勸說業主,黃色的裝有機類的廚房垃圾,黑色的裝無機類的其它垃圾,就是這麼簡單的事,就是做不好。主流也好,民間也好,體制也好,江湖也好,自私和不講規矩,公德不立,公益稀缺,都是我們炎黃子孫們最顯著的身心特徵。這個世界上最缺少公德、秩序,最怎麼的人種,莫過於我們炎黃子孫。如果連承認這個不足的勇氣都沒有,那就是無賴了。

  公力,顯示的是一種種族的質量,社會的氣度,民族智慧。美國獨立戰爭勝利者打下的不是天下,而是一個天下為公、體現普遍的全民利益的社會制度-人人平等的法治社會。戰爭中的英雄們、將軍士兵們革命勝利后不是依功享受革命果實,而是各自回家,該咋咋的。他們用生命去爭取的,是社會的公平,是社會的自由,是社會的法治,而非個人自身的利益。他們革命的捨生忘死,決不在於功名利祿的回報,而在於創造一個適合民族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新天地。這是何等的氣節,何等的氣度。

  而炎黃子孫的社會,從來是打天下者坐天下,經營天下,直到經營不下去,被新的朝代取代。朝代會更替,然而公力從無生長。革命變成了某種生意。今天炎黃子孫最富有的不是商人,遠不是商人,這個大家都懂的。西遊記里有一首詩:

  爭名奪利幾時休?

  早起遲眠不自由!

  騎著驢騾思駿馬,

  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枕勞碌,

  何怕閻君就取勾?

  富子蔭孫圖富貴,

  更無一個肯回頭!

  這首詩,道盡了我們炎黃民族刻骨銘心的不幸與痛苦。

  在成王敗寇的歷史循環邏輯之中,權力,就成為了既得利益的先天資本。權力與公平,是矛盾的。因為權力首先是為當權者服務的,這就使得權力從生下來就與公平公義是相互矛盾的。迄今為止甚至在相當長的歷史之內,炎黃社會仍將在權力社會,或者說權治社會的初級人文發展階段遊盪。社會的氣節,民族的質量,不是GDP 決定的,而是決定於公力的發育程度。公力,才是社會最堅實最可靠的實力。因為只有公力,才是激活集匯社會力量最基本的元素-民智民力的唯一激素。在激活民智民力方面,權力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這也是權力社會必然是一個低效率社會的倫理佐證。

  一個社會,只有成為公力的天下時,才稱得上文明。所謂文明社會,就是公力主導天下的社會。

  公力的缺乏對一個民族的危害,是根本性的、穿透性的。沒有公力的民族,必定是一盤散沙。中國近代以來的所有屈辱,都與社會缺乏公力,民族一盤散沙有關。未來社會的國際競爭或者說民族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公力的競爭,是一種社會制度的競爭。社會制度用什麼文字來表述一點也不重要,但相應的制度是否維護公力、滋養公力,卻是最要命的。

  權力能體現公力,但權力永遠也不等於公力。為什麼這樣說呢?人的一半是天使,另一半是魔鬼。如果當權者是天使,權力會體現為公力。而如果是魔鬼當權,天下哪會有公力。舉個例子,如今天的反腐,是依靠權威的力量來反腐的。因為權威的影響力是有範圍的,操作面是有限的,所起的作用也一定是有限的。只有把權力置於民眾的監督之下,腐敗才沒有藏身之地。權力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腐敗,但不能從根本上治理腐敗。再從建設性的角度看,再英明的權力,都不可能超過公力的智慧。社會的智慧,來自於民智民力,沒有任何個人的智慧能超過民智民力。因此,最好的決策一定來自於全民智慧的發揮。權力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公力的力量則是無限的。一個社會只有發展到高級的層次上,才能享受公力的陽光燦爛。

  法治,是一個社會公力成為主導力量的基本標誌。我們今天講要建立法治國家,是非常正確的。但由於社會長期缺乏「公」,長期不生長「公」,眼下的社會在事實上,「公」還僅僅體現在虛弱的道德約束層面,「公」的力量與意志還非常薄弱。這就註定了炎黃社會建立法治國家,還有非常長的路要走。而且權治社會有一個自身不能超越的弱點,那就是社會的進步不能線性發展,不確定性大於確定性,變化往往大於計劃。舉個例子,一個地方的政治經濟,決定於誰去做主政官。官變了,一切都變了。每個官員都有自己的為政之道。權力社會,計劃沒有變化快。而在公力強大的文明之邦,社會的發展主要跟著公力的意志走,官員的交替變換對社會的發展影響不大。

  認真仔細考察今天的體制設計,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的東西,那就是缺乏陽光普照,主體設計首先是為設計者及其利益群體服務的。權力主導的社會,政府主導的經濟,其邏輯上首先受惠的一定不是普遍的個人。權力,本身是既得利益的依託。因此,在權治的社會發展歷史階段,要打破既得利益格局是不可能的,是自相矛盾的。在具體的社會生活中,優秀的政治家會努力使權力的使用盡量體現公權的力量,今天的嚴格執行八項規定、反貪反腐以及各項改革,都是在權治的格局下最大限度地體現權力的公力作用。以習總為中心的高層,確實在天下為公,一心為公,然而中層呢,基層呢,有多少人能不折不扣的貫徹高層領袖們一心為公、一心為民的意志和價值取向呢?

  中國社會最深層次的問題,是「公」的欠缺。因為幾千年來這塊土地上很少生長公的營養。我們的社會,一直只是部分人的天下,而非所有人的天下。中國發展最需要的東西,是「公」,是權權公平公義公力公益。中國的改革開放所要創造和培育的,是一個公力主導的社會制度,或者說是涅槃為一個法治社會。

  社會不是在道理和真空中運行的。今天的中國,離開了體現公權的權威,必然會天下大亂。今天的中國,不能少了體現公權的權威。這就註定了炎黃子孫的社會發展,是非常艱難的,只能在權治的邏輯中背負著權治社會的所有包袱,向前邁進。每前進一步都是無比艱難的。所以說我們應該理解我們的時代,感謝所有為社會進步而勤奮工作的人。我在一些文章里常說,習李時代是一個福氣時代,因為高層精英集團已經盡最大的努力儘可能地體現權力的公權作用了。要在一個公力缺失的社會推動歷史向法治前行,而且是在必須保持社會基本穩定的前提下行進,其複雜、其坎坷、其困難、其艱辛,是一般想都不敢想像的。

  從封建、權治,向法治、文明的涅槃,是中華民族最有意義的、最關鍵的歷史升華。無論採取什麼手段,培養公力,使公權、公平、公義、公益成為社會的主導力量,是實現這個涅槃的必由之路。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謹寫此文,為中國的改革開放,為炎黃子孫的社會重視公力建設,實打實地開展公力建設,敬獻一個知識分子的起碼良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09: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