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9日報道,近期,一組攝影作品向人們展示了印度尼西亞經歷10年時間,從2004年印度洋海嘯的廢墟中重建的震撼景象。圖為位於Aceh Jaya區特農河的一處受損的寺廟,左圖拍攝於2005年1月2日,右圖是10年後的該地區。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域爆發地震和海嘯,導致印度洋周邊14個國家和地區受損嚴重,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和部分非洲國家,來自世界各地的45個國家的近30萬人喪生。據悉,這場海嘯由印度洋中的地震引發,是自1960年智利大地震以及1964年阿拉斯加大地震之後最強的地震,引發海嘯高達10餘米。上圖拍攝於2005年1月9日,災后一周,亞齊省米拉務區的街道廢墟堆積如山。下圖拍攝於今年11月29日。
左圖拍攝於2004年災后三天,亞齊省Baiturrahaman mosque寺廟附近廢墟。右圖拍攝於今年11月27日。
左圖拍攝於災后3天,民眾在班達亞齊的街上穿行,街上廢墟堆積如山。右圖為現在的街道。
圖為位於Aceh Jaya區特農河受損的寺廟,上圖拍攝於2004年海嘯一周后,下圖為10年後。
上圖拍攝於2005年1月8日拍攝,兩艘輪船被海水衝到了班達亞齊的市中心,下圖拍攝於今年11月。
上圖拍攝於2005年1月16日,班達亞齊Lampuuk 海岸地區一處被損害的寺廟。下圖拍攝於最近。
圖為印尼亞齊省班達亞齊位於印尼蘇門答臘島。上圖為2004年海嘯后廢墟場景,下圖為2014年12月1日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