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精英為何敦促奧巴馬對中國強硬?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鳥兒不早起 發表於 2014-10-23 09: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美國精英心目中,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美國猶如當年的大英帝國,中國猶如當年的美國。現階段,美國和中國已經進入一個長期的戰略競爭階段。例如在美國海軍軍事學院,人們是明確圍繞著下面這種表述方式來教授一些歷史案例研究的:「崛起的大國」挑戰「霸主」,咄咄逼人的方式只會加劇緊張,以至於在某個時間節點導致軍事衝突。

  即使是153年前的1861年,英國的精英階層也沒有與美國開戰的表述。任何一場戰爭,表述方式是決定開戰的最大因素。今天可不是這樣。在美國輿論場,類似戰爭的表述像戰鼓一樣強烈,隨處都可以看到一些精英撰寫的《美國即將與中國開戰》、《美國必須勇敢面對中國的挑戰》等充滿火藥味的文章。

  10月17日,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刊登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獨立承包商羅伯特·哈迪克題為《美國對中國須接受四個嚴酷現實》的文章稱,美國決策者和公眾必須勇敢面對這樣的現實:中國作為強國的回歸勢必會導致競爭,而這一競爭很可能演變成美國在今後數十年裡面臨的最重大和最傷腦筋的安全挑戰。

  文章寫道,該挑戰之所以最重大,是因為亞太地區的穩定與繁榮對美國的經濟、生活水平、未來繁榮和其作為全球大國的作用至關重要。之所以最傷腦筋,是因為中國現在可以動用的資源令當年的蘇聯望塵莫及。冷戰的安全較量耗費了美國頗多精力;中國的挑戰至少會耗費美國同樣多的精力(如果不是更多的話)。

  實際上,美國精英所表達出來的意圖,再清楚不過了,美國人仍希望看到自己國家被稱作世界領袖。當然,與150多年前的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不一樣,今天的美國國防體系代表著一個巨大的和永久性的戰爭機器。而操作這一戰爭機器的人,卻考慮的是把任何軍事威脅當做增加國防預算的好借口。

  就在一周前的10月14日,前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退役的美國將軍韋斯利·克拉克將其新書《不要等待下一次戰爭:美國增長和全球領導力策略》中部分內容,摘要刊登在《紐約時報》上,取的標題為《是時候對中國動真格的了》。他認為,要「幫助」中國獲得其應有的一個全球領導者的位置,美國必須為自己制定一個長期的戰略,無論是經濟、軍事,還是外交方面。

  克拉克說,中國不尋求發起衝突,它通過靈巧地運用傳統外交手段,並配合以巨大的經濟實力,就能達到大部分目標。但中國也不會迴避衝突,它過去就曾「先發制人」,而不是防禦性地運用軍事力量。危險在於,正在崛起的中國,在尋求讓外界承認其實力和權利時,無論是蓄意為之還是出於誤判,都可能掀起衝突。

  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寫這些充滿火藥味的文章,要麼是前美國將軍、獨立軍火承包商,要麼是具有軍方背景的專家、學者。他們的目標基本上都是針對中國的。因為有了對付中國的由頭,軍方就可以哭窮,軍火商就可以私下動員國防部、甚至總統,向美國國會要錢。

  這樣的做法其實是自我麻醉,告訴自己美國人不是真把中國當敵人,而只是借對抗中國的借口要錢。但問題是:要錢幹什麼?發展武器,發展武器幹什麼?(現在的美國軍力打除了中俄之外的所有國家都綽綽有餘),還不是認為中俄尤其是中國是最大挑戰。

  哈迪克、克拉克等人通過寫書、寫文章,反映其根深蒂固的美國人邏輯或偏見,那就是世界「老大」當習慣了,因而不允許有任何人挑戰,當然重點是中國。中國可以發展,但不能超過美國。反之,美國就要防範,必要時美國可以與中國打一仗。

  其實,美國人這些心態,可以歸結為對中國崛起的不適應。特別是奧巴馬宣布從伊拉克、阿富汗撤軍后,「軟弱」是美國國內對奧巴馬外交政策的普遍評價。中國相信自己面對的是一個軟弱的美國總統,儘管奧巴馬措詞強硬地支持亞洲盟國,卻不會動手反擊。而中國在東海、南海的強勢舉動,表明中國找到了強有力宣稱其領土主張的好時機。

  這是美國精英不願看到的。因此,他們敦促奧巴馬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政策,至少可以向中國表明,美國就是希望世界單極化,中國不能與美國爭「老大」,那怕有這方面的想法也不行。這些精英還提醒美國公眾必須明白,無論多麼疲憊,都不能停歇,大家必須不停地用金錢和生命去滿足軍方以及軍火商的無底洞似的慾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05: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