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鄧小平與老同學蔣經國的15年「暗戰」 !

[複製鏈接]

5766

主題

5826

帖子

809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09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鬧木鬧木 發表於 2014-10-22 15: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鬧木鬧木 於 2014-10-22 16:06 編輯

作為蘇聯中山大學同窗的鄧小平和蔣經國,誰也沒想到在畢業幾十年後的1973年,鄧小平再次復出,蔣經國接棒掌權台灣,歷史將他們推向了新的起點。在接下來的15年間,有過鄧小平給蔣經國「重重一擊」的「鬥爭」,更有聯手搭建兩岸平台的合作。但可惜的是,鄧小平寄希望於國共之間的第三次合作來推動祖國統一的設想,只因蔣經國的突然離世而落空。
1926-1927年鄧小平與蔣經國是蘇聯中山大學的同窗,1973年兩人幾乎同時掌管大事。之後數年間,在台灣回歸和國共合作等重大問題上,兩人展開了多次的較量。

【鄧小平復出與蔣經國掌權】

1973年,老蔣把許多事情都交給兒子蔣經國。1973年,毛澤東決定:讓鄧小平復出。

鄧小平,1926-1927年與蔣經國是蘇聯中央大學的同窗,那時候的鄧小平,是蔣經國所在共青團小組的組長,他那時的名字叫鄧希賢。已經掌握台灣大權的蔣經國,密切注視著他在蘇聯留學的這位老同學。

1973年3月,鄧小平回到中共中央,周恩來首先把大部分涉外事務交給了他。鄧小平立刻宣布:北京已經準備好,可以跟台北直接談判統一的問題。鄧說,在現階段,「優先考慮用和平方式……(統一)」。

滯留大陸的老國民黨人,透過公開、私下的渠道,向蔣家父子不斷招手。卧病在床的老蔣顧不了這些,負責台灣黨政軍大事的蔣經國,同樣不予理會,他親口告訴《紐約時報》記者:「與中國共產黨接觸(談判),就是自殺行為,我們沒那麼愚蠢。」

1975年,蔣介石死了。1978年3月11日,蔣經國被選舉為「總統」。兩個月後,他在盛大典禮中正式就職。

對岸,他的老同學鄧小平雖然沒有重新擔任黨的總書記,但卻第三次在政壇上站了起來,並牢牢把握著中國的改革方向。

【小平給經國的「重重一擊」】

毛澤東因為在北京迎接了尼克松,給了老蔣重重一擊,蔣介石曾憤怒地說:「尼克松不是個東西!」鄧小平同樣給了蔣經國重重一擊:蔣經國在美國國內的各個部門都安插了「親台朋友」,可是,卡特總統和鄧小平的建交秘密磋商,蔣經國竟毫不知情。

1978年12月15日晚10時,即中美建交消息公布之前12小時,美國駐「中華民國」的大使安克志忽然接到華盛頓的專線秘密電話,這位特命全權大使於是奉命在凌晨三點的時候,撥通蔣經國助手宋楚瑜的電話,說是有緊急公事,必須立即面見「總統」。

蔣經國只得在半夜爬起來會見了安大使得知了中美建交的消息。臨別時,安大使按照美國國務院的要求,請求蔣經國先生在第二天早晨8點之前,暫時不要對外泄漏這一消息。蔣經國強忍著怒氣,始終不肯答應。消息公布當天,新台幣黑市交易(兌換美元)價格大跌,台北股市大跌近一成。鄧小平和中國共產黨在全世界聲勢大振。

【聯手搭建兩岸修好的平台】

1979年1月1日,國防部長徐向前發布消息,稱金門炮擊正式停止。

同一天,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示好。北京的對台辦負責人廖承志也發表了致蔣經國「老弟」的一封公開信,提議國、共第三次合作。

蔣經國對鄧小平的這一和平攻勢,反應相當敏銳。

台北方面一方面很堅定地謝絕廖承志來訪,蔣經國說:共產黨提議兩岸對話,是「舊瓶裝新酒」。他宣稱,「中國人民唾棄共產主義,而台灣的成功卻激發人民渴望自由、民主和繁榮的生活方式」。

但在另一方面,蔣經國也認為:北京現在熱切鼓勵兩岸之間擴大經濟、社會、文化交流,長此以往,對台灣必然是利大於弊。如果兩岸人民旅行、貿易往來審慎發展,必可提升台灣在全中國的形象和影響力。

因此也可以這樣說:早在20世紀80年代即將開始的時候,兩岸修好的舞台,已經由鄧小平和蔣經國「聯手搭建」完畢。

【鄧知道他的同學是「大孝子」 】

進入1981年後,鄧小平進一步向蔣經國「示好」。中共中央下達指令給浙江溪口地方黨委,修繕豐鎬房以及蔣經國母親、祖母的墳墓。因為鄧小平、廖承志清楚知道,蔣經國是個大孝子。溪口墓地修葺一新的照片,被迅速但又秘密地送進了台灣「總統府」。

鄧小平還就他的「一國兩制」統一模式,提供法理架構。他指示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賦予台灣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特殊地位。「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亦即對它們現有的經濟、政治、社會和司法制度有控制權。

【挑選李光耀做兩岸「中間人」】

隨著時間推移,蔣經國認為兩岸談判的時機已經慢慢成熟。但在台北和北京之間進行正式對話之際,「中間人」是不能缺少的。蔣經國把這個敏感角色只託付給了新加坡總理李光耀。

1980年,李光耀二度訪問中國,翌年,鄧小平派出中國總理率領大批官員訪問新加坡,考察新加坡的成功經驗。

李光耀試圖讓鄧小平及其他中國高級官員了解台灣的情勢。

蔣經國與李光耀,更加意氣相投。李光耀每次到台北,都和蔣經國單獨交談好幾個小時,交換彼此對中國、對兩岸議題的看法。蔣經國認為:李光耀對兩岸議題的了解,比任何人都深入。

至於鄧小平,至少有一次透過李光耀,向「我在莫斯科的同學」蔣經國致以問候。

【蔣經國決定實施政治改革】

到了1983年,蔣經國私下指出:由於鄧小平推動經濟改革和務實外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日漸茁壯強大。如果台灣和大陸能夠結合,「中國的未來,必定會有偉大的前途」。

1984年9月26日,中、英達成了關於香港未來的協議。

在這種大背景下,1986年夏天,李光耀又在台灣訪問了三天,與蔣經國私下長談,這一次,蔣經國明確告訴李光耀,對於改造台灣的政治體制,他已經有了全盤的計劃和最新的想法。

1987年,台灣發生多種變化,其中最富戲劇性的當推1987年10月14日,國民黨繼開放黨禁、報禁之後,再全面開放島內民眾前往大陸旅行,這一舉動,等於背叛了蔣家王朝整個的反共鬥爭。

【「可惜經國死得太早了!」】

接下來兩個月里,申請到大陸探親的台灣居民有幾萬人。蔣經國很滿意,事實上,這也是他鼓勵大陸內部演變的策略之一部分。他對部屬說:「不需要擔心。到大陸看看,可以讓台灣人民了解大陸的情勢;大陸人民也可以了解台灣的情形。」

國民黨秘書李煥10月間公開宣布,國民黨的政策不再是尋求在大陸取代中國共產黨,而是推動「政治改革、言論自由和經濟自由化」。島內右派,又是臉色鐵青——國民黨當家的中央黨部秘書長,竟然放棄了本黨推翻共產黨的歷史責任!但是,蔣經國對來到七海新村抱怨的大佬表示,大陸人民有權選擇是要共產黨、國民黨,還是其他政黨來主持政府。

1988年元旦,在蔣經國的指示下,台灣正式結束對報紙的限證(維持在29家)、限張(維持在每天對開3張)的禁令;數天之內,就有200家左右的新出版物,向有關機關辦理登記,街頭立刻出現許多新興畫報。同時,也有60多個政治團體申請註冊成立政黨。後來,包括民主進步黨在內,共有20個政治組織獲得通過,正式成立政黨。

1月12日,由馬英九主持起草的結束大陸人掌控台灣政治過程的草案,獲得通過。馬英九準備翌日晉見蔣經國,報告這個好消息。可是,13日下午,這位「總統」卻突然撒手人寰。

鄧小平聽到蔣經國逝世的消息,立刻召集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

聽取了台灣事務辦公室對台工作小組的報告后,鄧小平表示,中國的統一是一件世界大事。鄧小平宣稱,當蔣經國依然健在時,「中國的統一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困難和複雜。國民黨和共產黨過去有過兩次合作的經驗。我不相信國共之間不會有第三次的合作。可惜,經國死得太早了」。

鄧小平是對的。天若假年,讓蔣經國多活幾年,他或許就會「推動統一的原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6 16: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