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遊客的「海外綜合症」上黑名單

[複製鏈接]

9098

主題

9296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4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沈三白 發表於 2015-4-11 07: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遊客的「海外綜合症」上黑名單(圖)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近年來在世界各地,不時傳出和中國遊客有關的不文明傳聞,常被提及的包括塗鴉、隨地吐痰、公共場合大聲說話、爭搶座位、不知禮讓、在酒店大堂或餐廳里喧嘩等等,最「新鮮」的話題,則包括「泰國白廟廁所對華人遊客禁用傳聞」和「帛琉海底發現中國遊客插中國國旗」之類,至於在國際航班上爭位、打架、醉酒等種種「任性」,更是每逢旅遊旺季必然看到幾條的「常態新聞」。

  這類傳聞「出口轉內銷」后引發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有人將之歸結為「民族性」或「大環境毒害」,稱之為中國遊客的「海外綜合症」,甚至希望動用公權力,搞一套「中國公民出國行為規範」強制推行,讓中國遊客「文文明明旅遊去,和和諧諧回家來(事實上也真有人搞了);有人卻認為是「少見多怪」,覺得之所以有這麼多中國遊客在海外「中招」,主要是老外對中國人失之包容所致。由於網路、媒體和眾多名人對這類事件熱衷參與,「中國遊客素質」這一老生常談的問題動輒被提到「國民整體形象」乃至「民族性」之類「宏大敘事」的層面,成為熱門話題都算「小兒科」了。




  中國遊客在賞櫻花

  究竟應該怎樣看待中國遊客走出國門后,如此眾多、如此頻繁的不文明「指控」?

  首先必須坦率承認,許多中國遊客在出國旅行時,的確存在一些不文明舉措,像加塞、搶座、隨地吐痰,以及在非吸煙區吸煙等,都是較常見的不雅行為。這些行為不論在中國或國外,都是不文明、不妥當的,當事人自己也心知肚明,不過這些人在國外表現出的不文明舉措,和他們在中國的表現如出一轍,也就是說,這一部分人的文明素養有待提高。

  文明素養的進步並非旦夕之功,而是潛移默化的過程。背誦幾句諸如「五講」、「四不」的文明行為規範不難,將良好的言行習慣化,變成生活中不假思索就會自然遵循、不這樣做反倒渾身不自在的下意識本能,才是最難做到的。事實上,許多國人在中國日常生活中,同樣存在前述種種不文明行為,其在海外旅遊時的種種,不過是將中國的不良習慣帶到國外。遊客不是「紀律部隊」,對一些不文明卻並不違法的小節,強制他們可以如何,不可以如何,一來難以約束,二來即便約束也只能是掛一漏萬,對這種行為,惟有加強全社會的日常文明修養,中國日常生活中文明行為普及、不文明行為消失了,「丟人丟到海外」的尷尬也自然就少了。

  事實上,世界各國從封閉到開放的過程中,都曾經歷過這種從「不文明」到「文明」的過程。中世紀末期,當時閉塞、落後的歐洲旅行家抵達正處於鼎盛期的埃及亞歷山大時曾感慨「和阿拉伯人相比我們彷彿野蠻人」,如今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兩個遊客群體的印象卻彷彿顛倒了過來;上世紀70年代,日本遊客在歐美扎堆搶購奢侈品,結隊光顧「紅燈區」和夜店,並每每酒後作出不雅舉動,也曾屢屢成為當地傳媒嘲諷的對象,當時也有海牙、布魯塞爾某些夜店用日語標註「文明守則」的報道,而如今日本人卻成為國際遊客中講文明、守規矩的典範;韓國媒體在報道「中國遊客素質參差不齊」時,也曾客觀指出,十多年前大批韓國遊客剛剛走出國門時,也曾給外國人以「不守秩序」、「喧嘩吵嚷」的負面印象,但隨著文明行為的普及和教育水準的提高,以及出國旅行的司空見慣,這種現象如今已變得少見。2012年9月7日的《今日美國報》就曾指出,中國遊客今天出現的問題,和60年代的美國人、70年代的日本人如出一轍,是出國旅行達到一定數量,而文明程度尚不及同步提高后的必然結果。

  還有一些行為、現象,在中國司空見慣,不以為非,在國外卻不合適,如前年德國有媒體抱怨中國客人在自助餐廳不講究取餐秩序,用餐時大聲說話、高聲接手機,或發出很響的聲音。這些行為在中國餐飲文化中都是無可厚非的,但在西餐廳里則不妥,因為歐美傳統西餐廳很少有類似中國那樣的大檯面、大場地,燈光很柔暗,環境也較安靜,即便中餐廳到了海外,倘不是純做華人生意,一般也會在用餐環境方面靠攏當地風格。俗話說「入鄉隨俗」,姑且不論這些風俗孰高孰低,在別人那裡做客,守別人的規矩也是常理。這些因風俗差異而致的不文明現象,只消帶隊者事先打個招呼,或遊客間相互提醒,就會避免很多尷尬。

  認真地說,中國遊客遠非「最不受歡迎」。實時旅遊信息網站Triposo每年5月會推出一份「全球遊客素質調查」,通過民調列出「最不受歡迎國家遊客」排行榜。2014年的這項調查,取樣範圍覆蓋62個國家,受訪者多達700多人。在這個「海外游黑榜」上,最不受歡迎的遊客來源國是美國,而中國僅列第四(當然這也不光彩,TOP10的排名是美、英、俄、中、澳、德、印、法、意、巴西),33%的受訪者認為,美國人是全球最令人討厭的遊客(更諷刺的是這麼認為的美國受訪者比例高達44%,比平均數還高的多)。加拿大CTV電視台曾評論稱,美國遊客在類似評比中長期「名列前茅」,以至於許多美國遊客在國外喜歡冒充加拿大遊客。

  這個榜單還反映了一個極易被忽視的問題——上榜的要麼是富國,要麼是近年來發展速度很快的新興國家,很顯然,「海外遊客不受歡迎」其實和「海外遊客數量劇增」是成正比的,幾十年前的中國,恐怕連上榜的機會也輪不上。

  許多海外觀察家也注意到這一點,如美國LivingSocial網站就曾評論稱,中國人在國外不受歡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就包括不講公共秩序,在公共場合總是擁擠、爭搶,排隊不守規矩,在機場和海關等場合爭先恐後,爭搶酒店和餐廳各種免費資源,登車、登船不講先後次序,爭搶座位等等,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經濟奇迹令數以百萬計中國人在很短時間裡從窮人變成有能力出國旅遊的中產階級,併產生了絕對數量可觀的百萬富翁,這些人隨著外國簽證的越來越容易獲得,而充分享受其在海外度假的快樂,但他們「缺乏海外旅遊的經驗」,許多被外人所嘲笑的「惡習」,其實正是這種缺乏經驗的表現。

  哈佛大學亞洲法律協會聯合總裁大衛.威爾蒂姆曾在中國當過和平隊志願者,並長期生活、工作於北京、重慶和香港,在他看來,中國遊客數量近年來陡增,這樣大的人數基數總會出現些問題,因為雖然不文明的遊客只佔很小的比例,但絕對數量卻是很可觀的,而且「外國其實也尚不習慣一下子接待如此巨量的中國遊客,更何況這些中國遊客的文化和傳統還如此不同」。在他看來,「時間的流逝和GDP的增長是解決問題的良方」,因為他發現「進入後現代社會的中國人很善於自我約束和客隨主便」,這和美國人的我行我素是很不同的,因此假以時日,中國人很可能變成更聰明、更討人喜歡的遊客,並對各種旅行規則及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了如指掌。當然,這需要時間,「恐怕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美國人和中國人要在『最招人討厭遊客排行榜』的領先位置上齊頭並進了」。

  英國《每日郵報》去年在評論中國遊客「節禮日大搶購」時無序表現時坦率指出,部分東道主商家不僅想方設法招徠出手大方的中國客人,還特別營造搶購的氛圍,製造一些刺激消費欲的噱頭,中國人在其商店、櫃檯上的「擠」和「搶」,其實未必不是這些嘴上抱怨不斷的商人們所樂意看到的。不僅如此,一些「擠」和「搶」其實根本就是很正常的,如聖誕-新年消費周各主要商場的擁擠和爭搶,本就是歐美的傳統習慣,只是如今多了遠道而來的中國人,而後者又對在西方購物充滿好奇心,用新聞照片和電視鏡頭刻意渲染「中國人在搶購」,其實是有些片面的。

  也有一些所謂「不文明現象」,其實是某些中國「思想家」臆想的「洋規矩」,對這類「民族劣根性」的「反思」、「批判」,通常是中國熱火朝天,國外卻莫名其妙。就以去年夏天一度吵得沸沸揚揚的西班牙「噴水池洗腳」為例,事實上歐洲老城區往往以廣場為中心,而廣場又常常以噴泉為中心,最初的噴泉系古羅馬露天浴池演化而來,本就是市民聚集休閑、議事、洗浴的所在,盛夏時洗腳甚至淋浴,對當地人而言是常事。不少炒作這類「不文明現象」者並非不知道就裡,卻刻意將中國人的身影挑出來,「濃縮」成所謂「劣根性」大做文章,不論出於何種動機,都是很不可取的。2012年4月《法國看板》雜誌就曾指出,中國人有時過於要面子,一些國外旅遊網站進行的調查反饋中,對中國遊客的負面評價,中國本國媒體和公眾對此的議論,總會比境外多得多、熱烈得多,而最激烈抨擊這些不良行為的言論,往往恰出現在中國人自己口中和筆下,和美國人「笑罵由人,我只要自己舒服就行」的滿不在乎不同,中國人是很在乎自己在外國人眼中形象的。

  不僅如此,有些中國媒體、個人還把「影射史學」的「諷喻」作風不合時宜地搬到旅遊圈來,其套路往往是誇大或虛構一個中國遊客的海外不文明現象,然後再虛構或誇大一個當地人對此的反感或限制措施,最後再和「文明人」相比較,以揭示「中國人的劣根性」,不久前所謂「泰國白廟新廁所禁止華人遊客使用、因華人遊客如廁不文明」,後來就被其他遊客和白廟管理方本身證明「並無此事」。不論這種「影射式揭弊」初衷如何,建立在造假基礎上的「揭弊」都是不可取的——甚至可以說,這是比「遊客綜合症」更不文明的行為。

  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在走向開放、走向國門外之際,都會有種種不適應(包括自己對外界的不適應,和外界對自己的不適應),羅馬人之於希臘,俄羅斯人之於荷蘭、法國,日、韓國人之於歐美,莫不有這樣一個過程,諱疾忌醫不可取,刻意誇大,並動輒將個體行為說成「民族性」同樣不可取。

  那麼,中國遊客自己,又該做些什麼?

  首先,文明是一點一滴的積累和習慣。如果習慣了文明,再去做不文明的事,反倒會覺得不舒服、不自在、不方便,每個人都應在中國、在日常生活中,逐步積累、培養文明的習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公共場合行為規範,只有習慣成自然,才能在任何場合都表現得文明、得體。其次,對自己即將前往目的地的風土人情,習慣禁忌多加了解,「入鄉隨俗」的道理,其實正常人都懂,但至少要了解「鄉」和「俗」,才能知道該怎樣去「隨」,在很多時候,國門之外的不當行為並非出於有意冒犯,而是出於對當地風土人情、行為規範的無知。

  至於由政府、外交機構或窗口部門印發「文明出遊須知」、「中國公民海外文明規範」之類材料,或進行相應教育,效果恐怕未必理想,畢竟,文明的言行、舉止,是要在潛移默化中自然養成,「物化」的條文、規範掛一漏萬,且不具備真正的約束力,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有關方面更應該做的,是通過法律法規、社會行為規範的配套,在中國營造有利於文明習慣、風氣形成、提高的氛圍、土壤和規則,以及更客觀、全面地向即將走出國門的中國遊客介紹目的國信息、情況、法規、風俗和禁忌,使遊客們對「怎樣文明旅遊」心中有數。



閱讀詳情: https://big5.backchina.com/news/2 ... .html#ixzz3Wwy0h07p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6 04: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