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小米真的要等到5年後才會IPO嗎?

[複製鏈接]

3409

主題

3943

帖子

708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文/網際網路圈內事



「五年內不考慮IPO」,這是雷軍從創立小米公司起就常講常談的話。可轉眼間這五年期限就要到了,小米公司憑藉以小米手機為代表的系列產品已經打下了自己的一片江山,公司的市值甚至達到350億美元排行業內第5。雷軍如果現在環顧四周,可以發現大家都已經上市,就差小米了。

可就在幾天前,雷軍在訪談中再次給出了「依然是五年之內不考慮IPO 」的回答。這就讓人忍不住要問了,看到大家都上市賺得盆滿缽滿,小米就真的不考慮么,或者這是在放「煙幕彈」?要知道除開講明不會上市的華為,行業內體量相當的公司就只有小米還在IPO的路口徘徊了。
小米真的短期內不會IPO么?我們不免想到京東在上市前幾個月,劉強東還信誓旦旦地對數十家媒體說年內不會考慮IPO的事兒,可還不到半年他便食言了。被一些網友吐槽為「愛耍猴」的雷軍,這回是不是也在玩故布疑陣的把戲呢,小內今天來把它剖析到底。

IPO真的有這麼美嗎



在阿里赴美締造IPO神話之後,很多人對此是趨之若鶩,似乎認為IPO是無往不利的創富絕招,實現了公司大量募集資金的同時也讓無數相關者因此身價倍增。可這一切真的有這麼美嗎?

根據向資深人士的諮詢,IPO的好處在於能為公司帶來新的直接融資渠道,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升品牌價值和市場影響力,使公司對員工更有吸引力,增強公司的競爭優勢等。一句話說來,就是在上市之後,企業能夠快速獲取資源,實現跨越式發展,乃至成為行業領軍企業。

同樣,IPO還有很多風險或者弊端是需要注意的:1.財務狀況需要完全公開透明化;2.股權將被稀釋,原控股人/方將減低控股權;3.股價的非理性異常波動可為企業運營帶來負面影響,例如恐慌性拋售;4.上市的各種費用成本很高,這包括了如首次公開發行和入場交易的費用,還有支付給法律顧問、會計師的費用(無論成功與否均該費用需先期交付),甚至還可能因IPO訴訟而產生高額的投資者賠償;5.因監管需要所公開的敏感商業信息可能被競爭對手獲知。

將上面的內容總結一下,IPO需要一個企業結構足夠成熟,並做好了相關準備,而且擁有穩定的盈利模式以承受股票市場的諸多風險。那麼小米達到了這些要求嗎?

小米為什麼要再等

除開小米,在雷軍系的成員里,目前有金山軟體、歡聚時代、獵豹移動,迅雷還有新晉投資的凱力德這5家上市公司。以小米為核心的雷軍系,甚至已被業界認為是最有可能抗衡BAT的第四股勢力。可兄弟們都已經是上市公司了,小米為什麼還必須再等5年?

我們先來看看雷軍自己的解讀,「到現在為止我做了25年企業,跟我相關的上市公司有四家。我覺得上市只是個階段,本質上是要把公司做好,我覺得這是問題的本質。我沒有把IPO鎖定成目標,上市只是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一個里程碑而已,我們肯定不能把里程碑看成終極目標。」顯然,做好企業本身才是問題的關鍵,小米的IPO會是在自身發展成熟后的水到渠成。

「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是雷軍當年的一則金句,在網際網路世界里變化莫測的風嚮往往可以讓那些「飛起來的豬」摔得粉身碎骨。摩托羅拉,黑莓,諾基亞,這些手機廠商無疑都是敗於」風中「,現在高飛的小米同樣無法免除跌落的風險。從最早的「鐵人三項」到如今的「小米生態鏈」,小米一直都在試圖找到新的風口。

在前幾年高速爆炸式發展過後,小米近階段似乎放慢了前進的步伐。目前國內智能手機市場逐步接近飽和,再加上魅族、鎚子、一加還有「中華酷聯」等廠商的背後追趕,小米手機的高性價比已經不再是什麼優勢。最新推出的小米4,便主打做工牌,硬體性能提高不大的同時也淡化過分強調性價比。小米手機的轉型雖有些不得不為之,但也是未雨綢繆之舉。因為長期低價售賣小米手機,哪怕是出貨量足夠大,但利潤仍低,業績報表也不會很好看,IPO將因此而受影響。若要提高利潤率,便不能一味地低價走量追求極致性價比下去。

在軟體方面,雖然小米依舊還是基於安卓在更新跌代著MIUI,傳說中的小米OS還不見蹤影,但MIUI倒也形成了一個生態。MIUI從2012年開始涉足的主題商店收費主題等相關業務,發展到現在應用商店、主題商店、遊戲中心、在線音樂、在線閱讀都已經開始為MIUI賺錢。最新數據顯示,MIUI月營收超過了3000萬。隨著MIUI用戶向億級別走近,這塊的潛力還大可挖掘。

小米還發力於智能家居,先後推出了小米盒子、路由器、電視等品。但佔領「三塊屏幕」以及客廳的計劃目前進行得不大順利,比如小米電視從一機難求變成了現在的「預約購買,按需生產」,小米自己似乎都感覺到這條路沒那麼好走了。其實小米一直在試圖突破硬體公司的框架去構建自己的平台,而且目前市值最高的網際網路公司均是平台級別的巨頭,雷軍的野心自然是讓小米往平台級公司看齊的。不論是為了能在未來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還是IPO的最大成功,這條布局之路小米還必需得走下去。最近小米連續不斷地推出了智能血壓計、智能插頭、智能攝像頭、智能燈、智能遙控中心等硬體產品,現在雖說還屬於試水形式的小打小鬧,但避免與BAT巨頭們正面交鋒選擇下這些「閑棋冷子」也是一種明智的做法。

除了手機-MIUI-智能傢具硬體,小米生態鏈上還有更多的豐富內容。跨界O2O推出的小米生活,意圖憑藉MIUI的用戶基數從美團、大眾點評乃至58同城等身上瓜分到市場。此外,一直在小米商城上打造的小平品牌的周邊,不斷地在推出新的外設產品、服裝、生活用品。看得出,小米是不甘心讓自己的商城安靜地做個數碼產品商城的。上面的那些衛衣、襯衫、背包其實並不便宜,這說明小米開始在利用品牌的溢價效應來在更廣的領域實現收益。

手機-MIUI-智能家居硬體-O2O-電商,這條小米生態鏈今後肯定將會有著更多內容。但目前的這條生態鏈還相當薄弱而不均衡:1.手機依舊還是比重最大的一塊,小米還沒有從低價走量和主打性價比中轉型出來,能否向更上層次發展還屬未知;2.MIUI雖然取得了一定的創收,但若以小米未來的野心去衡量,這還只是小打小鬧。無法實現像蘋果那樣擁有完全自有的系統生態圈,這是MIUI的桎梏之所在;3.正如前面小米電視所反映的,智能家居這塊還是個坑,小米除了更多的嘗試新產品,還沒有能填滿它的實力,但這方面是極富潛力可以發掘的。若這條路子走出來了,所實現的將不僅僅是佔領客廳這麼簡單,連接一切也完全有可能;4.幾個大公司都沒在O2O這方面做出太好成績來,小米生活無非就是基於有勝於無的考量去玩玩票,影響力不大;5.按照現在小米商城的情況,估計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法擺脫手機商城的影子。除非雷軍把凡客給完全收編了,倒可能製造一點驚喜。

所以說,直到去掉濃重的手機硬體公司的標籤前,小米都不要去考慮IPO的問題,雷軍想必深知這點所以才一再重申。5年之期,因此也就必須要存在,也不得不存在。雷軍如果實現了構建小米生態鏈的夢想,未來的IPO甚至將可以是一場匹敵谷歌或者阿里IPO的狂歡。

那如果小米提前IPO呢



別急,話題還沒結束。其實IPO的理由歸結到一個字無非是錢,而小米其實還是缺錢的。近日,小米就已委託德意志銀行、大摩還有小摩來牽頭承辦一項10億美元三年期「子彈式貸款」。此次的「子彈式貸款」是指在到期日一次性還清,而不是每月/每季度分期還款。根據透露,貸款金額將用於一般企業用途,以及小米公司的日常營運。

簡而言之,小米是選擇以一次性借/還的方式拿到了10億美元。但三年後一次性還清意味著小米屆時需要拿出大筆的資金,而以IPO募資的方式償還貸款將會是最佳選擇。但如果屆時小米真的IPO了,以目前的模式去上市前景不會太好。一直以來小米的硬體質量和製造水平一直令人詬病,難稱入流,在目前競爭這麼慘烈的情況下能繼續保持多大的增長速度這是個問號。

在一直以來備受關注的產能方面,小米今年給出預計的出貨量是驚人的6000萬台。根據小米官方的數據,這是此前三年的總銷量是40萬+719萬+1870萬=2619萬的總和之兩倍還要多!短短三年的時間,小米在產能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無疑。而根據雷軍的微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小米手機出貨量達到了4400萬台,看似實現目標有望。但是,今年的這些數據統計均來自雷軍微博,非第三方機構提供,其中水分有多少值得懷疑。但還是這樣走量的低價模式,產能哪怕到了極致,小米的盈利還是提高有限。

在硬體研發投入方面,小米和通信巨頭華為相比就完全不在一個級別,華為去年總體研發經費是300億,可小米去年全年的營收都才316億。小米在硬體專利方面的積累,尤其是底層專利上幾乎是一片空白,在國際專利方面甚至幾乎是零蛋。華為是憑藉120多個國家的分公司和當地運營商強勢關係來紮根海外市場的,小米三年內達到這樣的水平完全沒有可能。倘若這樣就啟動IPO,美國那邊一定會有分析師質疑小米的硬體水平過低競爭力不足並且專利太弱,這無疑會影響IPO估值。試問高估值的網際網路公司,哪家沒有多到令人髮指的專利壁壘呢?當然,雷軍為此也成立了知識產權公司來試圖解決問題,但華為20年的積累小米3年就可以趕超么?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醉了。

對於小米而言,如果近期內或者3年後上市,其風險會遠遠大於要得到的利益。因為上市不僅讓公司失去隱秘性,還有來自投資方的各方面問詢,以及面臨證監會的各種嚴格審查,這都是小米目前還不能接受的。但如果小米一直拖著不IPO,供應鏈控制還有專利方面的風險極可能演化成致命的問題,前景不妙啊。總之,小米需要下功夫在手機產業鏈的垂直深度上進行積累,同時也要繼續構建自己生態鏈,否則無論是哪年上年或者不上市前景都不會太妙。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6 19: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