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街頭政治」與民主無關

[複製鏈接]

4

主題

4

帖子

38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feeker 發表於 2014-7-2 08: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人民日報海外版

分享到:


圖片來源:經濟觀察報
  從2003年在喬治亞爆發玫瑰革命開始,「顏色革命」成為國際社會一個高頻詞語。從烏克蘭、伊拉克、敘利亞,到吉爾吉斯斯坦、突尼西亞,「顏色 革命」頻頻上演,政權頻繁更迭。如今,動亂再度席捲烏克蘭,泰國也深陷政權更迭的怪圈不能自拔。在這些「革命」中,「街頭政治」無處不在。西方媒體往往將 推翻他們不喜歡的領導人的街頭政治運動稱為「追求民主的偉大努力」。然而同樣是街頭政治,另外一些事件卻被冠以「無政府主義騷亂」甚至「共產主義幽靈」的名號。
  無關民主
  民主是一種社會制度,也是一種社會狀態,其定義很多,但其核心精神都是「平等、自由、法治」,基本原則包括:多數原則、少數原則和程序原則。中 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系楊光斌教授認為,「我們講的民主一般有兩種含義,一種是程序的民主即制度民主,即讓人民以合法律的形式去參與政治。一種是 實質民主,即讓人民享有善治的福利。」也就是說,民主應當包含法定程序,應當代表大多數的意見,並且最終結果是讓人民享有善治的福利。
  然而,從中亞到西亞北非再到東南亞,從喬治亞、烏克蘭到埃及、敘利亞再到烏克蘭,卻給人另一種感覺。人們走上街頭,高舉「人權」、「民主」、「自由」的旗幟,給當局施壓,甚至推翻政府,「民主」的外衣下,「街頭政治」暗流洶湧。
  今天美國也還在不斷發生著類似「佔領華爾街」運動、茶黨運動等「街頭政治」,只是大多數參與街頭運動的人並沒有說,讓「街頭的聲音」取代選舉結果、取代議會討論、取代法院判決。而烏克蘭等國的「街頭政治」繞過了法定選舉議程,就不符合民主的要求。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金燦榮教授認為,「烏克蘭、北非一些國家發生的政治運動並不符合西方的民主程序。西方民主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是一人一 票,通過選舉更換領導人。但『顏色革命』中發生的這些街頭政治運動,是通過抗議示威——比如喬治亞,就是通過直接佔領議會,逼迫現任領導人辭職。」雖然 有人將其稱為「民主的勝利」,但這種民主卻和民主的本義是相悖的。
  推翻當權政府之後,獲勝的一方也會進行選舉,但金燦榮教授指出,「這實際上相當於提前把一部分政治力量排除在外了。」這種所謂的「民主政治」,只是部分人意願的表達。
  烏克蘭政壇一直不平靜。2004年11月,烏克蘭官方宣布亞努科維奇贏得大選,但支持尤先科的反對派指責選舉存在舞弊,國內爆發了大規模抗議。 新一輪大選中,尤先科在選舉中勝出,季莫申科出任總理。之後,尤先科與季莫申科出現裂痕,在之後遇到的街頭抗議活動中,尤先科又以此拉攏他的老搭檔季莫申 科出任總理。
  民主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息息相關,但在一些國家,「街頭政治」非但沒有迎來民主,反而帶來政權的頻繁更迭,不斷的暴力衝突。泰國從上世紀30年代起已經歷了19次政變;土耳其自上世紀60年代已發生了4次政變……
  金燦榮教授認為,「通過街頭政治運動去推翻現任政府,帶來了非常不好的先例。因為只要有人開始不遵守遊戲規則去推翻政府、奪取政權,那麼人人都可以不守規則,這就造成政治局面的不安定。」因此,動亂成為這些國家的宿命。

  背後勢力
  「街頭政治」愈演愈烈。人們浩浩蕩蕩走上街頭,表達訴求,甚至高舉「民主」的狼牙棒。但是,法國當年的「街頭政治」後來竟演變成了騷亂,這類例子也不少見。
  「除舊迎新」、驚天動地的街頭運動不一定帶來理想的烏托邦——烏克蘭於2004年和2014年發生動亂;泰國和土耳其的街頭政治運動也與國內頻繁的軍事政變有密切聯繫。
  伴隨政局變動的是不斷的暴力流血事件和經濟損失。烏克蘭衛生部稱,2月以來,該國因騷亂和政權更迭造成的死亡人數已經多達數百人。而泰國商會主席伊薩拉日前表示,示威活動給泰國經濟造成的損失已經超過1000億泰銖(約合200億元人民幣)。
  民主自古就和平等、幸福掛鉤,街頭政治高調叫喊的「民主」卻使國家惡鬥不止、流血不停,這和民主的本義背道而馳。
  但為什麼它總能打著「民主」的旗號干違背民主精神的事呢?這和推動「街頭政治」背後的各大勢力有關。這些發生「顏色革命」的國家,背後不乏西方 勢力的影響。政權的反覆更迭,與是否符合西方國家的口味有極大關係。金燦榮說:「街頭政治是一把雙刃劍。西方國家固然可以用它來推翻自己不滿意的政權,但 別人也可以用來推翻自己不滿意的政權。這體現出西方國家在戰略上的短視。」社科院西亞非洲所研究員殷罡也指出:「在一些半成熟國家,由於變革程序和監督機 制存在一定的惰性,就為急不可耐的革命發動者,提供了借口。」
  自己的路
  殷罡指出:「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不同的國情、不同的土壤會滋生出不同的本土化的民主機制。照搬他國標準,就會導致某種機制的水土不服。」中國 人民大學的楊光斌教授也認為:「法治不但是一種制度,更是一種文化。選舉權容易移植、容易複製,但是法治卻難。一部分發展中國家搞的民主只是一種選舉民 主,即事實上的黨爭民主,但是缺少西方民主最核心的東西,即法治。」缺乏尊重規則的意識,又脫離本國實際,這讓街頭政治取代真正的民主而大行其道。
  一個國家要走什麼樣的道路,必須基於自身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基於實現自己的國家繁榮和人民幸福,不應該把希望寄托在趕走所謂的「獨裁者」和照 搬他國民主模式上。「街頭政治」之亂,就在於其沒有真正認識本國的社會矛盾,沒有結束政治對立,反而試圖照搬某種西方民主模式的皮毛,不尊重國內其他政治力量的利益。
  民主的制度並不唯一。殷罡認為:「如果能滿足充分的民意表達,以嚴格的程序性變更、周全的結構性監督、多數派的否決,基本上可以保證各個群體適當的利益和訴求。」民主政治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國家的安定團結,保護和促進人民生活的幸福。這也是判斷一個政治制度好壞的最終標準。
民主是一個崇高的理想,各國都有權探索適合自己的具體形式,但合法應是題中之義。
各國街頭亂象大事記

示威者焚燒印有前總統頭像的書籍   圖片來源:國際在線網

1989年11月天鵝絨革命
    天鵝絨革命是指捷克斯洛伐克發生的民主化革命。從廣義上講,天鵝絨革命是與暴力革命相對比而來的,指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暴力衝突就實現了政權更迭,借天鵝絨的平和柔滑來比喻和平轉移政權的政治主張和革命過程。後來這一名詞也泛指上世紀80年代末在中東歐國家先後發生的政壇劇變。
    2003年11月玫瑰革命
    玫瑰革命是指喬治亞發生的反對當時總統謝瓦爾德納澤及其所領導政府的一系列示威活動。由於領導人、反對黨領袖薩卡什維利每次公開露面都拿 一枝玫瑰花,因此又被稱為玫瑰革命。最終,薩卡什維利領導的反對黨獲得了勝利,建立了民主選舉的政府,其本人當選喬治亞總統。玫瑰革命成為後來的「顏色 革命」的第一波。
    2004年11月栗子花革命
    烏克蘭圍繞2004年總統大選中嚴重貪污、選舉舞弊等事件,發生一系列抗議和政治事件,統稱「栗子花革命」」。栗子花革命又稱「橙色革 命」,之所以取這樣的名字是因為,一方面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市花是橙色的栗子花,另一方面橙色是尤先科競選的代表顏色,因此這場運動使用橙色作為對尤先科的 支持。2005年1月23日尤先科的就職,標誌著橙色革命的最終勝利。
    2005年3月鬱金香革命
    2005年吉爾吉斯斯坦議會選舉中,西方支持的反對派慘敗,他們一方面指責選舉進程中存在舞弊和違法行為;另一方面發動支持者走向街頭。因吉爾吉斯斯坦首都市花是迎春花,這場運動被稱作黃色革命,或者檸檬色革命。
    2005年2月雪松革命
    黎巴嫩前總理哈里里於2005年2月14日遇刺身亡,約6萬名示威者聚集貝魯特市中心要求政府辭職,並要求敘利亞軍隊撤出黎巴嫩。反對派領導人全部手舉帶有雪松標誌的黎巴嫩國旗,這場運動因此得名。
    2006年黃衫軍革命
    泰國政府與黃衫軍的衝突始於2005年。黃衫軍因身著象徵王權的黃色襯衫進行示威遊行而得名,是泰國民盟及其支持者的代稱,成立於2006 年2月。他們的一個重要政治立場是反對他信政府腐敗和濫用職權,為此開展了一系列的和平集會。他信的支持者也舉行大規模集會與之相抗衡,泰國政治局勢因此 陷入混亂。2006年9月,泰國發生軍事政變,他信政權被推翻。
    2010年年底茉莉花革命
    突尼西亞於2010年年底至2011年年初,發生了要求總統本-阿里下台的持續抗議活動,並演變為持續騷亂。總統本•阿里被迫選擇離開突尼 斯,前往沙特避難。總理加努希出任臨時總統。在阿拉伯國家,這是第一次一個政權因民眾抗議而倒台。因茉莉花是突尼西亞國花,這次政權更迭也被稱為「茉莉花革 命」。(吳亞博)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4: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