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盤點當年的「時髦貨」 看看你家都買過哪些(組圖)

[複製鏈接]

3516

主題

3766

帖子

68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82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件物品可以記錄一個時代的發展變化,也可以陪伴一個人度過一生。儘管現在不缺乏物資,但我們總會不捨得扔掉。它們或許像多年前一樣仍陪伴著我們,或在整理老房子的時候,才被我們翻出來。它們中不少是曾經的時髦貨。

  近日,網友發帖號召大家晒晒自己家裡的老貨。許多網友跟帖曬舊貨,曬出了那年代自己的工作、生活經歷,歷歷在目。老相機、傳呼機、DVD、媽媽做的拂塵……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SONY音響

  應該是在1993年買的,6800元。那時沒有蘇寧和國美,更沒有淘寶,買東西要一家一家的去找。上海南京東路第一百貨的櫥窗是新產品的風向標,永遠放著最新潮的東西。我當時要結婚,時不時的去第一百貨打打樣,再去周邊找找相對便宜點的東西。

  這套音響是在第一百貨斜對面,南京東路貴州路口的一家家電商店買的。這家店現在沒有了,當時十分牛氣,裡面擠滿了人。營業員也很牛氣,問你要啥,開票付錢,然後開箱點亮,然後打包自提,一句多餘的話沒有。

  當時也沒送貨服務,我老丈人借了個黃魚車,車牌掛在脖子上,從現在的南站這裡騎到南京東路再騎回去的。據說還被警察攔了,還爭執了幾句。音響老丈人直接拉回家裡,等一周后結婚,和其他嫁妝一起送來。

  那幾天我天天在老丈人家待到很晚,坐在音響前面看著音響面板上的光線條隨著音樂跳動,心裡充滿幸福感啊。

  音響後來就放在床對面電視機旁邊,自己想到去開機的沒幾次。我們定時6點45分,自動開,唱到7點半,自己關掉。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它聲音發不出了,我們也不去管它。每天早上,6點45分,噠的一聲,它開機了,發出沙沙聲,我們就知道,再賴一會床,就要起來了。

  

  

  愛華隨身聽,啥時候買的忘記了,好像要千把塊。第一張照片邊上的一塊,是它的備用電源。

  看機械構造,用料,都是非常的紮實。看著比現在的數碼播放器值錢吧。數碼儲存的出現,沒辦法,一下把它給淘汰了。

  聽朋友說,在澳洲還看到過有人挎著這麼個機器聽音樂的,國內是很少看到了。我肯定拿它做了什麼重要的事情,現在一點也想不起來了。

  

  

  愛立信T28SC,價格忘記了,大概是2000年買的。劉德華做的廣告。劉德華在電視里對關之琳說,事業我一定爭取,對你從未放棄。

  我在家裡對兒子說,這個手機是最高級的,聲控的,你對它說,開!你看,它自己打開了!兒子說,爸爸你好像手動了一下啊。我說是的,你說開的同時手稍微配合一下就行了。

  我的第一個手機也是在南京東路第一百貨,一個移動櫃檯買的,飛利浦988,當時好像還要入網費。很小的一個,還送個皮套子,可以卡在皮帶上。剛有手機的時候,特別希望有電話來,可是,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吃飯的時候大家都把手機放桌上,感覺很自豪的樣子。好像有一次還有一個同事幸福地嘆了口氣,說我們這一桌都是有手機的人啊。

  

  

  摩托羅拉中文尋呼機,1995年。

  那時候街上經常有這種場景:嘀嘀嘀的聲音突然響起來,在大家羨慕的目光中,一個油頭粉面西裝革履的傢伙像尿急找廁所一樣到處找公用電話。

  第二張照片是股票機。這個就不談了,談了傷心。

  

  搪瓷面盆,1993年。

  老婆的嫁妝。當時多少錢,肯定不記得了。拿來后就放床底下,20多年了第一次拿出來,一對面盆很要好,怎麼也分不開了。這個一般人家裡沒有了吧,現在就是用面盆,也都是塑料的了。

  

  

  松下錄像機,也是1993年買的,2800元好像。也是老婆嫁妝。

  當時算蠻先進的機器,很多高科技,可是除了看錄像帶,其他基本不用的。

  我買了不少TDK空白帶子,請一個家裡裝了衛星電視的朋友,電影台,音樂台,我什麼都要看。

  有次錄像放不出來了,扛著機器去徐家匯定點維修部去修。說是磁頭髒了,要清洗。就看著維修師傅拿著一張人民幣,對著磁頭檫了幾下,然後說,20塊。我說這樣好啦?師傅說,人民幣擦磁頭最好了,好了!回去果然放得出了。

  第二層是DVD,就是從DVD開始,片子買了幾百片,機器倒不大買了。當時有套小房子在出租,房客來了去,去了來。好幾次換房客,都留下DVD機器和片子。後來家裡有了三四台,一張片子,這台放不出,我就換一台。很少有一台都放不出來的。

  「瀝青褲子」:估計這物件比不少朋友的歲數都大吧。發票、合格證、包一樣不缺。保存品相相當好。

  

  

  

  

  

  

  

  

  

  

  「一陣風影」:我家門上掛的拂塵,布是母親用舊衣服裁的,可是那個光溜溜的棗木把可是相當有年頭了。現在已不多見了,絕無僅有呀。

  

  「樂水」:1988年購進的蝴蝶牌縫紉機。70年代的三轉一響(縫紉機、自行車、手錶、收音機)。

  

  「手帕」:成全我姻緣的收音機。

  

  話說1966年的一天,我家的一條街上突然來了一輛搬家的大汽車,據說是從省城來的,從車上搬下了大皮箱小皮箱的,從此又多了一個新鄰居。

  孩子們的心都是好奇的,時不時的就會爬上這個新來的鄰居家的窗子,一切都是好奇的:女主人的穿著打扮、孩子們的說話、屋裡的擺設、甚至人家屋裡的氣味都覺得新鮮特別,最讓我好奇地就是柜子上面擺著的那個「戲匣子」(後來知道那叫收音機),第一次走進鄰居的家門,接觸到那個收音機,還是在1969年的一天,我和這家的女兒在一個小學校的文藝宣傳隊里,所以理所當然的就有了往來,正好可以接觸到收音機(要不就得去大街上,坐在馬路牙子的電線桿下面收聽大喇叭播放的長篇小說)。

  要知道在北方的一個小縣城裡,家裡能有這麼一台收音機也是不得了的啊。而我卻也享受到了這樣的待遇,後來才知道這台收音機,是媳婦的爸媽1956年結婚時買的,後來我有事兒沒事兒就上她家聽收音機:什麼樣板戲、長篇小說、還有是否和原蘇聯為了珍寶島打起來了等等新聞。

  後來、再後來聽收音機就是幌子了,因為我是奔他家的女兒使勁了。再後來再後來我就成了這家的姑爺。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大機器代替了手工業、家用電器也是越來越多:彩電、冰箱、洗衣機、微波爐、吸塵器、空調等等等等應有盡有,電腦更是神奇的讓人都不敢想象,可是這個小小收音機,仍然還在家裡顯眼的位置,跟著我們四十多年,幾次搬家收拾裝修屋子都沒捨得丟棄它,正是它給我們「牽線搭橋」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姻緣。

  

  「安全也環保」分享

  

  「安全也環保」:這個乾濕溫度計是上海醫用儀錶廠制,應該是60年代的產品。

  

  「xiaotiqin」:1982年買的三洋4500立體聲收錄機,485元。

  「看海2009」:30多年了,小人書永遠不會退出我們的記憶,翻箱倒櫃把珍藏多年的寶貝拿出來晒晒。《紅樓夢》1982年第一版的。

  

  

  《三國演義》1979年7月第二版。

  

  《霍元甲》1983年7月第一版。手繪版,電影版。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毛主席紀念章。

  

  

  

  

  「陳英」:看看我家用了36年的蜜蜂牌縫紉機,如今還很新哦!

  

  

  蜜蜂牌縫紉機是1978年4月購買的,118元,那時這個價是我2個半月工資的總和!一般地區還買不到,記得是在西藏路金陵路附近的一個專門店裡買的,請黃魚車師父馱回家的。

  這縫紉機陪伴了我36年,用它為一大家子的人做過衣服,上至父母,下至孩子(包括過年的新棉襖、棉褲和花外套).還有我自己的衣服-----那時市場沒有什麼現成的衣服,就算有價也很高,只能是自己製作了。

  好在這縫紉機還挺耐用的,5年前花了30元錢,請師父上門修理過一次,裡面的一個什麼螺絲鬆了,平時基本上是我自己保養,至今還很新哦!

  搬家時有人勸我賣了,我不捨得,至今用它的機會不多了,但想到要縫縫補補的時候,這個縫紉機還是蠻派用處。

  

  

  跟隨我60多年的樟木箱。

  記得剛解放初期(大概是53年吧?)那時我還沒有上學,父母從很遠的地方買了一個大箱子回家,是三輪車師父馱回家的,當我們在家門口看著父母把箱子搬回家時,非常好奇!好大好大!還有,打開后一陣陣的香氣撲鼻而來,此時父母告訴我們說:這是用樟木做的,那香味就是樟木本身帶來的。從此我就非常非常喜歡這個箱子---帶有香味的箱子。更沒有想到,這個箱子就此陪伴我至今。69年插隊那時,父母及我本人都以為我再也回不了上海了,就拿這個樟木箱作為陪嫁的嫁妝送給了我,我帶著它到東北插隊,以後又帶著它回到了上海自己的家,再以後又帶著它結婚,至今這個香的箱子還是跟著我。

  真的,這個箱子很結實,記得插隊那年在黑龍江三棵樹火車站下車時,眼睜睜地看著那些人硬是從一米高的車台上往下扔箱子,非常心疼!下面全部是小石子,真擔心會被損壞,可是它除了表皮有點損傷,其他還是好好的。

  至今我還是用它裝一些羊毛毯,駝毛被...一打開箱子,還是香氣撲鼻 。現在的上海的傢具市場很少很少見得如此香氣撲鼻的樟木箱了!我真的很喜歡!這也是過世了的父母留給我的禮物!

  

  

  看看我家30年前購買的羊毛毯。1984年見得那毛毯亮麗漂亮,毛很柔軟,儘管家中已經有了一條毛毯,但非常喜歡,還是買下了這條毛毯,至今還是不怎麼捨得用它,毛毯還是嶄新的,那商標上《鳳凰牌上海毛毯廠出品》,還是鮮明可見!

  「晉商精神」:為響應版內號召,努力翻開陳年舊櫃終於找到了奶奶生前用過的飛躍牌黑白電視機,為了緬懷親人 爸爸一直捨不得把它扔掉。

  

  

  上海飛躍電視機廠亦即上海無線電十八廠,屬上海「上廣電集團」該廠前身是雲北電工電訊器材廠,主要生產繼電器、變壓器和儀錶、電子管擴音機。1966年 10月更名上海無線電十八廠。同年,研製成功全晶體管擴音機。1970年10月,該廠從浙江中路486號遷至零陵路322號原上海無線電工業學校校址,該校108名教職員工併入后,擴音機等播音設備產量增至19981台,並遠銷斯里蘭卡、越南、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1972年,該廠研製成功23厘米黑白電視機,1973年投產。1975年11月,由國家投資630萬元、面積為18266平方米的電視機裝配大樓投入使用。1977年後,該廠陸續將變壓器、擴音機轉給外單位生產,先後並進了上海電訊器材廠和上海國光口琴廠電視機車間的技術人員,電視機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1979年,該廠電視機產量達到194266台。9D3型、12D1型、19D1型電視機在全國第二屆黑白電視機質量評比中均獲一等獎。 一時興起,插起電源,翻出天線,在奶奶住過的屋子裡黑白電視機再次圖文並茂。

  「喜先生」:東方紅802一Y型電子管收音機。50年代國產,漢口無線電廠生產的大型東方紅收音機,長60cm,寬27cm,高40cm。8燈5波段,雙喇叭,品相保存較好,中短波能收音,整機內外完整原配,這是一台高級收音機,那個年代專供市級以上領導使用的,氣派大方。

  

  「河東農夫」:我的珍藏:海南省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當天在海口發行的首日封。

  

  這是我在1988年8月23日當天於「廣東省海南行政區」海口市郵政局親自買到的首日封,海南省於當天正式城成立了,但是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海南省的發票收據等票據上依舊是寫有「廣東省海南行政區」字樣。當年我18歲,從山西跋山涉水、漂洋過海用了一周的時間才到了海口市,海南人管從大陸進島的人統稱為 「大陸來的」。如今,26年過去了,彈指一揮間,海南省的發展變化是當初無法想象到的。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好,祝福海南人民、祝福祖國!

  「xtdwsh」:和平鴿子滿天飛水壺。我是56年出生,在我小的時候就有這把壺,他一直陪伴我成長。它的生產年代我不知道,但他的精美讓我一直保存在身邊。

  

  

  

  

  這兩件老物件雖然不值錢,但他的年代久遠,這是上一代人用過生活用具。這是大躍進時期的產物。現在都不用了,甚至連它們叫什麼都不知道了。

  圖一是過去洗衣服用的棒槌,那年代買不起肥皂,衣服浸泡後用它捶打去除污垢。 第二個應該是農村紡棉花車上的棉線軸,紡好的線被纏繞在這個棉線軸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5 08: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