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梅子:與獸獸教授和他的女兒談一談

[複製鏈接]

1417

主題

6495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8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霜天紅葉 發表於 2014-5-2 19: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梅子:與獸獸教授和他的女兒談一談


【按】獸獸教授的留言:求助梅子,看完文章再想到女兒回家種種驚人的表現,心情糟透了。女兒在國內一985高校大二地信專業,出高鐵車站滿身的名牌,蘋果手機嘰喳一路子(用壓歲錢私自購買),回家第一件事情告訴她媽媽要燙髮,割雙眼皮,額的天,絕對不行,完全物化了,我們曾經的好學上進的女兒怎麼變成了這個樣子?她的回答倒也乾脆,現在年輕人的社會就是這樣子。父母無能教子無方,可十幾年含辛茹苦竟然頂不住花花世界短短兩年的衝擊,七零八散,想哭,卻無淚。她還是個孩子,還是個學生啊,我恨韓劇,我恨湖南衛視,我恨這個荼毒心靈的社會。
  .
  教 授:
  
看到你的留言,一是無奈,二是憤慨,很想與你和你家孩子談一談,談談信仰,談談本真,談談人之身體受之父母,談談什麼才是自我完善和自我實現,談談我們這個物化的社會和整個青年一代的無助與迷惘,可我也深知當代青年一是嬌慣,二是極有主見,交流很難有結果,可我為你著急那是真的。同樣是為人父母,你的留言恰巧提醒我該怎麼教育孩子,謹為此,深表感謝。
  
無論誰,我們都必須承認最愛自己的是且必然是自己的父母而不是別人,我們的身體容貌來自父母,無論美醜,這都是父母愛情的最終寄託和外在體現,因此,私自改變是不恰當的,也是不可接受的。換一個角度說,自孩子孕育那天起,尤其從呱呱墜地那時起,他(她)作為父母愛情的結晶和生命的延續,就承載著本真和純粹雙重使命,我們會耐心發掘他(她)的潛質,小心地呵護他(她)的身體,傾盡畢生之心力栽培他(她)長大成才、頂天立地,可即便這樣,孩子的成長過程亦是從父母手中慢慢失去的無法逆轉的社會化過程,也是社會把他(她)從我們手中慢刀子切肉般無情的剝奪過程:我們給了他(她)生命和溫暖,他(她)給了我們圓滿和快樂,當我們望著他(她)慢慢長大回味最多的往往是最初那粉粉的一團,由此到踉蹌學步、咿呀學語再到纏膝繞肩、比肩而立,由疼了就哭餓了就叫氣了就跳,到小大人般和我們說理,再到做不完的作業,哪一天不是沐浴在父母愛的目光中啊,可我們與孩子在一起的日子實際上沒有多久!現在的孩子兩歲就上幼兒園,六歲就殺入考場,到孩子長到八、九歲,那就有許多小朋友,有心事不主動跟咱說了,有時間去找小朋友玩了——此過程相信每一個父母都難免失落,但又每一個父母都深明大義地接受剝奪,再之後便是讀大學開始的社會化、隔膜化、寄託化,當思念成為常態,剝奪不可逆轉,這真要命!此刻我很難想象,當父母一天天看著長大的孩子有一天回家連鼻子眉眼都變了,是什麼滋味。若整容整的連同父母都陌生,那實際上就是對父母親情的野蠻蹂躪!
  
再別說成長就是進步,我常常想起孩子在兩、三個月大的時候伸著個小手津津有味地挽花,據說孩子的這一本能動作優美過世界上任何成人舞蹈,可孩子長大就退步了,退化了。我常常想起孩子小時候塗鴉,畫長臉敢把下巴拖在地上,畫大眼睛能大得大過嘴巴,即便畫個圈,看似漫不經心,可起筆與落筆居然能不露痕迹地合上,孩子長大,這一點也退步了。類似的還有觸覺、痛覺、味覺及語言學習能力,實際上也在退化。所以,為人父母,我們心中的孩子在相當程度上流連於那個常常犯錯的需要照顧的孩子,再有,就是經一番努力教育出來的那個孩子。所謂教育,既是讓知識在孩子身上打下文明的烙印,也是在孩子身上留下父母各自的意識痕迹,所以,我們不僅僅愛孩子,同時也愛上了對孩子的哺育過程,終極則是愛上了我們對孩子的付出。這種付出之所以偉大在於不求回報,但卻不容褻瀆和篡改,所以,我認為孩子整容從根本上就不可接受!
  
也別說因「現在的年輕人就是這個樣子」那自己就一定學習效仿這個樣子,當大家都模仿個性的時候,個性就庸俗為沒個性,是亂來。這個社會的典型標誌就是物化沉淪,當初沒教好孩子「出污泥而不染」,這裡恰恰又一個「大多數人就是這個樣子」或「整個社會都這個樣子」作祟,前一個對兒女,后一個對家長。當我們指出孩子錯誤的時候,也應該大方承認自身的錯誤,我們只抓知識抓身體而相當程度上忽視了孩子的世界觀培育,我們讓他(她)從考試到考試一舉攻下985但卻一直沒培養成孩子的獨立人格與審美情趣,最起碼,我們忽視了知識的社會化批判吸收和美學機制的辯證還原,沒把孩子領上人格獨立、自我揚棄、道德復歸、世界觀確立的思想成長,也就是說,一個是脫離勞動,一個是美學人格的批判性揚棄,當我們只重灌輸不重視吸收,那時候,大錯就已鑄成。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知道:特色社會是個物化的時代,也是個比爛的時代,單純的知識武裝是長不大的,還需要他人觀念,還需要社會化本地化轉化,還需要真善美凝聚,還需要是非辨別,多年來正是少了這一塊,職場上一個明顯的事實是本科不如專科、研究生不如老江湖,讀博士讀傻了的大有人在,文盲做老闆的車載斗量。這些話不是極端,而是現狀,當我們走進大學,就感覺這裡與我們當年不一個味了。
  
孩子怎麼教育是個永恆的話題。我家先生這次回老家以及去南方考察,起碼在三個場合與人一起交流過子女教育。第一次是姥姥94歲大壽,他們這一代無一例外地通過考試進入過體制,可相比他們,下一代一是嬌生慣養,二是相互攀比,三是學習成績總體上不如長輩,四是自私,親情觀念淡薄,這都是需要矯正的。第二個場合是先生髮現越是窮苦家孩子越嬌慣,以至於農村的孩子有的尚缺乏基本的禮貌,還有的被灌輸狼性觀念,高強度個人主義,酒桌上與同學朋友談起,得出的結論是這代父母已下決心不讓孩子受罪,矯枉明顯過正了。第三個場合在南方,見過幾個借讀生,調查過幾個留守兒童的父母,結論一是沒辦法,二是孩子明顯被歧視,已養成逆來順受的扭曲人格,三是這個話題不能深談,談多了做母親的受不了。與上述三種情況相比,我家孩子小一些,但也生活不能自理。我在濟南長大,這個年齡會做飯了;先生老家在農村,小時候每年都養一頭豬。看來,勞動與思想教育已成為當代學校教育空窗,亟需家庭教育給補上。
  
教授,在教育子女方面我和我家先生尚在摸索階段,蒙你信任,但卻實在找不到比較好的應對辦法提供給你,抱歉。但我感覺,你女兒可能已戀愛或渴望戀愛,所以才萌生對她心裡自認為美的強烈渴望,若如此,我的看法有三點:
  
第一,五官及血肉受之父母,從道德講是不容人為改變的,而當下整容成功的少之又少,失敗的案例卻車載斗量,其中少數成功者以影視明星為代表,他們花費巨資,且千人一面,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俗,有斧鑿痕迹,不協調。
  
第二,男人的審美千奇百怪,因人而異,我家先生當年就刻心銘骨地愛上一個長相有點丑的農村姑娘,也就是說,未必人人喜歡「雙眼皮」、「高鼻樑」、「黃頭髮」的,先生說男人最喜歡女孩子的質感和精神厚度,其次是氣質,再后才是長相。但凡一個稍有社會經驗的男人,對人造美女,一眼就能看出來。
  
第三,家人能溝通、包容,這很好,生活在這個倒霉的時代,父母要給孩子指點迷津,強化是非觀念、抗壓心理與憂患意識;作為孩子,也應該勇於對父母敞開心扉,傾訴鬱悶,而不該固步自封,一句話拒人於千里之外。
  
你說對嗎?
  
順致
  春祺
  
梅 子
  二零一四年五月二日
笑對雲捲雲舒,淡看潮起潮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07: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