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朱大可:中國散文的五個困惑

[複製鏈接]

5454

主題

5515

帖子

763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6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第1個困惑:散文的家族成員究竟有多少?   

  「百度百科」上的所謂「散文」詞條,將散文概念無限放大,甚至政論和歷史都被算作散文,達到了殊為可笑的地步。而這正是笨拙的「文藝理論」所堅守的「宏大陣地」。儘管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中指涉了包括演講在內的各種文體,但不等於使用修辭手法的文體都屬於文學。這種古老的邏輯陷阱,誤導了大量散文專家,而他們胡亂歸類的結果,就是把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史稿、奏疏、詔書之類,統統算作「散文」。按照這種邏輯,行政公文及各主流大報的社論(政論),都應當划入散文框架。中國上世紀五十年代跟蘇聯交惡時的「九評」,振振有詞,聲色俱厲,可算作「政論式散文」的經典之作,可惜的是,迄今為止,沒有任何散文選集,會把這些文字裝進自己的籮筐。

  第2個困惑:散文在文學中究竟有多少地位?

  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作家,僅靠散文就能摘取諾貝爾文學獎桂冠。這是文學史上最弔詭的現象之一。儘管事實上,散文有時候比其他文體更為重要,例如加繆的散文成就早已超出他的小說,成為世界文學的一座高山,就連薩特都對此「有所忌憚」。但跟詩歌與小說相比,世人眼裡的散文,終究只是姿色平常的侍妾,缺乏獨立地位,猶如一道蕾絲花邊,環繞在小說和詩歌四周,柔順地襯托著主體的形象。薩特與加繆的衝突,也許可以歸結為「長篇小說」和「散文」之間的對抗。?

  詭異的是,只有在中國,散文才是中學語文課本的主體,彷彿它就是文學的軸心。中文教育對散文的偏愛,幾乎到了偏執的地步。

  第3個困惑:散文真的應當是中文教育的軸心嗎?

  散文被中學語文教科書所長期糾纏,由此推出一些「主流」範式。根據中學語文課本所推出的目錄,可以大致描述出一個現代散文的演化路線圖:第一代為魯氏兄弟(魯迅的雜文和周作人的隨筆);第二代是楊朔、秦牧、劉白羽等人;第三代則以余秋雨為代表。這個「散文演化三部曲」,為中學生的作文寫作,指明了一條康庄大道。魯迅體辛辣,楊朔體甜膩,秋雨體煽情,每一種文體,都是語文老師的最愛。他們以此為樣本,孜孜不倦地指導那些毫無鑒識能力的學生,讓中文寫作變成單一風格的仿寫遊戲。這是中國語文教育的堅硬規則,它滋養了大批「弱文商」青年。

  主流文學史所熱烈推崇的散文作品,大多是無關痛癢和無病呻吟的「無害之作」,它們把散文引向了一個畸形的方向。近幾年,一些有信念的中學教師,開始反抗這種趣味,試圖引入一些飽含人本主義精神的文獻,這從反面揭示了主流散文的無聊特性。

  第4個困惑:什麼是中國現當代散文的最大弊端?

  這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大多數散文的撰寫者,都以一種熱烈的姿態,投身於散文書寫的洪流之中,那就是「媚雅」(kitsch)。這個語詞曾經被人錯譯為「媚俗」,用以表達對糞便、垃圾和低俗的蔑視,暗含對高雅的追求之意。但按照米蘭昆德拉的解釋,文學中最「媚雅」的,恰恰是那些劣質而又偽裝成優雅(「真善美」)的貨色,用現下的俚語說,就是「裝B」。散文是最容易被人用來「裝B」的一種文體,而這正是散文的悲劇性命運,它註定要成為包容一切的繡花枕頭,被那些平庸、低劣、惡俗和陳腐的趣味所充填,不幸地淪為徒有其表的「垃圾袋」。

  散文的媚雅,不僅表現於媚官、媚權和媚錢,更在於向鄉村、田野、民俗、歷史記憶和諸子百家獻媚,而後者幾乎是難以覺察的。被獻媚的事物的浩大光芒,遮蔽了獻媚者的真實面目,令他們散發出「高雅」和「有文化」的濃烈氣味。而這正是媚雅者的書寫目標。

  媚雅式書寫起源於它的某種工具性特徵。中國散文家很難實現真正的「純文學」夢想,散文最初是體制的工具,而後又成為市場的工具。它以「正能量」的讚美姿態出場,向四周團團作揖,彷彿這就是它的使命。那種專門「畫黑暗勢力的鬼臉」的散文,難以受到當下中學語文老師的鼓勵。散文的重量,比鴻毛還輕。這種多重的工具人格,瓦解了作家的獨立主體,以致他們無法聚結起強大的心靈力量。但那種內在的精神性(獨立意志、詩學信念和終極關懷),卻正是文學創造力的核心。

  第5個困惑:散文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作家的社會角色,一直是文學所無法規避的難題。從「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育者)、「社會良知的擔待者」(引領者)、「傳統價值的叛徒」(反叛者),到「漢語創新的手藝人」(實驗者),所有這些表情嚴肅的角色,都是文學家為自己設定的形象。但散文作家的話語方式總是偏於老舊,不是仿效港台三流作家,就是跟本地中學語文課本的主導風格密切呼應。還有人在熱烈叫賣木心和胡蘭成,似乎那才是散文的巔峰和出路。但立牌位之舉,似乎無法改變散文的現狀,跟其他作家群體相比,散文更需要青年天才的誕生、崛起和突圍。

  然而不幸的是,這種散文自我突圍的契機,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降臨,正在變得日益稀少。網際網路時代的「無鉛運動」,導致手——手傳閱鏈的斷裂,文本可以自由發表,不再經過任何編輯程序的過濾。這種無鉛化/數碼化運動,令許多網路文青喪失自我估量的能力。他們沉浸在作家的幻覺里,在互相勉勵和叫好中一意孤行,以複製、粘貼和轉發的方式,製造網際網路上的文學狂歡。毫無疑問,中國人擁有世界上最大數量的網路文學帖子,而且大都以「散文」的形態面世。但它跟文學毫無關係,它不是文學升華的信號,卻提供了散文繁榮的盛大幻象。在這樣的圖景中,我們暫時還看不到散文的真正出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0 17: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