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面孔識別:鳳姐倒過來可能更美?(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4-12-27 23: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VeraTulips 發表於  2012-01-02 20:00

  在分析鳳姐之前,我們先來看另一個人。

  

  這是誰?

  你一定不陌生。這是撒切爾夫人。

  上面的兩張照片哪個更高興呢?

  要想知道真相,還得把他們的臉正過來。也就是下面的兩張。很難相信右下角那張恐怖的臉是上面的倒像,不信就把屏幕轉過來看看!

  但是為什麼這麼醜陋的臉倒過來卻很正常呢?這個就涉及到我們加工面孔時獨特的加工機制:整體性加工(holistic processing)。看臉還得看整體

  如果不是臉上的鼻子、嘴放反了,而是衣服上的圖案畫反了,我們通常很容易就能發現。面孔加工之所以不同是因為我們看臉的時候採用的是抓大放小的整體性加工策略,比如眼睛和鼻子的位置關係,而不是單眼皮或者雙眼皮。整體性加工的效果就是出現我們熟知的「1+1 > 2」的效果,即整體不等於並且通常大於部分之和,而且這些整體的信息有助於部分信息的加工和再認。所以有些人單獨看鼻子、眼睛都挺好看的,湊到一起卻很難談得上「美」。

  整體性加工節省了我們的認知資源,免除了對於繁瑣的細節的記憶,加快了加工速度,在進化中有著重要的意義。當人類開始群集生活后,認識你熟悉的人,記住新來的人和在陌生的人群中認出你認識的人變得尤其重要。面孔是我們進行社會交往的重要「憑證」,因此,對於面孔的加工就因為進化的需要而發展出獨立的特異性的功能了。在腦成像的研究中,研究者也發現了梭狀回(fusiform gyrus)的一塊區域專門負責加工面孔,稱為梭狀回面孔區(fusifrom face area, FFA)。

  很多讀者讀到這裡可能還是將信將疑,或者無法體會到底整體性加工是一種什麼樣的加工,下面我們就來看幾個例子,給你切身的感受。倒過來的世界更和諧

  首先,我們看看開頭的「撒切爾效應」。這個效應是 「面孔倒置效應」(face inversion effect)的有趣的應用。1969年,羅伯特•殷(Robert Yin)在實驗中首次發現「倒置效應」,即把所有類型的客體旋轉180度呈倒置后,人們對這種圖像的加工能力比他們正立的時候均有所下降,而面孔加工受到倒置效應的影響程度比其他類型的圖像更加嚴重,因此稱為「面孔倒置效應」。後來許多研究也都發現,人們對倒置刺激比正立刺激的反應更慢,正確率也更低。在撒切爾效應里,當面孔倒置后,我們還能認出是撒切爾夫人的臉,但是我們卻發現不了眼睛和嘴都是正立的,這就說明我們加工面孔時首先是快速的整體加工。

  再來看這樣一個例子。下面這兩排臉,第一排是只變化了眼睛和鼻子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整體關係變了,細節不變;第二排是單獨變化了眼睛和鼻子的類型這些細節。正立的時候,我們可以辨認出是不同的人的,兩排的難度基本是一樣的。

  

  

  那麼我們把它們倒置過來會怎麼樣呢?

  

  

  仔細看看,是不是覺得第一排的面孔之間的區別沒有第二排那麼大呢?這說明我們不善於對倒置的面孔進行整體加工。我們只對正立的面孔有整體性加工,當然因為我們生活中倒置面孔是很少出現的情況,所以也不會對其在進化過程中,能識別出倒置的面孔沒有特別的優勢。

  現在你明白鳳姐倒過來為什麼更美了吧。

  

  鳳姐倒過來以後似乎減小了她和旁邊姑娘的差異。看整體還是看局部?

  整體不但大於部分之和,還影響著我們對局部的認知。

  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心理系教授吉姆•塔納卡(Jim Tanaka)等人1993年的實驗中,當要再認的面孔特徵(如小明的鼻子)呈現在整個面孔中(如小明的鼻子呈現在小明,哪怕是小強的臉上)都比單獨呈現小明的鼻子更容易辨認,正確率高約10%。但如果不是面部特徵,而是打亂的房間就不會出現這種效果。這就是人類在面孔識別時特有的局部-整體效應(part-whole effect)。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4-12-27 23:12 | 只看該作者
整體雖然有助於辨識局部,但有時也會誤導我們。請看下面這張圖,你看出圖左側的這個人是誰了嗎?美國影星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似乎又不是。

  

  這是誰?喬治•克魯尼?不太像?

  其實上半部分臉確實是喬治•克魯尼,下半部分臉是另一個人的。但是一旦把他們拼接起來你就很難識別出上半部分面孔的身份。這個就是約克大學心理系教授安迪•楊(Andy Young)等人發現的面孔的合成效應(composite effect),即當上下對齊接合(aligned)時,受下半部分面孔的影響,人們很難識別出上半部分面孔的身份;而當上下錯開接合(misaligned)時,下半部分面孔對於上半部分面孔的影響作用則很弱。這說明我們對面孔是整體性加工的,當面孔是以一個整體而出現的時候,我們也有被整體所「誤導」了的危險。

  在現實生活中影響我們對面孔的識別的不僅僅是整體性加工這一個因素,其他因素的影響更多也更加複雜,以上介紹的都是嚴謹的主流學術界對於面孔識別過程的經典結果,現在仍有廣泛的研究者在努力對面孔中的各種因素進行研究。編輯的話:有一種病叫做面孔識別障礙,也叫臉盲。臉盲者分不清別人的臉。不過如果你也總是認不出別人的臉,估計不是臉盲,而是「非注意視盲」(詳見《 為何你看不見的逃犯? 》)。不過臉盲倒不失為一個挽救失禮窘境的借口。

  參考文獻:

  Kanwisher, N., McDermott, J., & Chun, M. M. (1997). The fusiform Face area: a module in human extrastriate cortex specialized for face perceptio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7(11), 4302-4311.

  Kanwisher, N., Tong, F., & Nakayama K. (1998). The effect of face inversion on the human fusiform face area. Cognition, 68(1), B1–B11.

  Mondloch, C. J., Le Grand, R., & Maurer, D. (2002). Configural face processing develops more slowly than featural face processing. Perception, 31, 553–566.

  Tanaka, J. W., & Farah, M. J. (1993). Parts and wholes in face recogni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46A, 225–245.

  Thompson, P. (1980). Margaret Thatcher: a new illusion. Perception, 9, 483-484.

  Yin, R. K. (1969). Looking at upside-down fac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81, 141–145.

  Young, A. W., Hellawell, D., & Hay, D. C. (1987). Configurational information in face perception. Perception, 16, 747–759.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7 09: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