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258): 金庸先祖查繼佐是「明史案」最早向當局告發
剛從百度百科查了一下,知道「其先祖查繼佐是「明史案」最早向當局告發人之一。」,終於明白他為何美化,包庇,歌頌滿清了。轉過來 :
【金庸簡介】
金庸(1924年2月6日—),香港「大紫荊勛賢」。原名查良鏞(zhā liáng yōng,英:Louis Cha),當代著名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譽為武俠小說作家的「泰山北斗」,更有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
金庸祖籍為江西省婺源縣,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寧。查家為當地名門望族,有「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之譽。歷史上查家最鼎盛期為清康熙年間,以查慎行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之說,后全族人分入漢族八旗,正式成為包衣。現代查氏家族還有兩位知名人物,南開大學教授查良錚(穆旦)(四十年代九葉派代表詩人,翻譯家),台灣學術界風雲人物、司法部長查良釗。出自海寧的著名人物還有王國維和徐志摩。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其先祖查繼佐是「明史案」最早向當局告發人之一。金庸祖父查滄珊是「丹陽教案」的當事人。
1937年,金庸考入浙江一流的杭州高中,離開家鄉海寧。1939年,15歲的金庸和同學一起編寫了一本指導學生升初中的參考書《給投考初中者》,暢銷內地。這是此類書籍在中國第一次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書。1941年日軍攻到浙江,金庸進入聯合高中,那時他17歲,臨畢業時因為寫諷刺黑板報《阿麗絲漫遊記》被開除。(另一說是寫情書。)1944年考入重慶國立政治大學外文系,因對國民黨職業學生不滿投訴被勒令退學,一度進入中央圖書館工作,後轉入蘇州東吳大學(今蘇州大學)學習國際法。抗戰勝利后回杭州進《東南日報》做記者,1948年在數千人參加的考試中脫穎而出,進入《大公報》,做編輯和收聽英語國際電訊廣播當翻譯。不久《大公報》香港版復刊,金庸南下到香港。
1950年,《大公報》所屬《新晚報》創刊,金庸調任副刊編輯,主持《下午茶座》欄目,也做翻譯、記者工作,與梁羽生(原名陳文統)一個辦公桌,寫過不少文藝小品和影評(筆名姚馥蘭和林歡)。姚馥蘭的意思是英文的Your friend.(你的朋友)。1955年開寫《書劍恩仇錄》,在《大公報》與梁羽生、陳凡(百劍堂主)開設《三劍樓隨筆》,成為專欄作家。1957年進入長城電影公司,專職為編劇,寫過《絕代佳人》、《蘭花花》、《不要離開我》、《三戀》、《小鴿子姑娘》、《午夜琴聲》等劇本,合導過《有女懷春》、《王老虎搶親》(所用筆名為林歡)。
建國不久,金庸為了實現外交家的理想來到北京,但由於種種原因而失望地回到香港,從而開始了武俠小說的創作。
1959年離開長城電影公司,與中學同學沈寶新合資創辦《明報》,任主編兼社長曆35年,期間又創辦《明報月刊》、《明報周刊》、新加坡《新明日報》及馬來西亞《新明日報》等。金庸任董事長期間,《明報》成為香港最有影響的報紙之一,有人把它比喻成香港的《泰晤士報》。其對中國時局的預測和分析,是其它報紙不能比擬的。《明報月刊》則是華人世界最文人化的刊物,其對大中華關懷,深受全世界華人好評。
從五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金庸共寫武俠小說15部,1972年宣布封筆,開始修訂工作。
1981年後金庸數次回大陸,先後受到鄧小平、江澤民等領導人的接見,1985年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1986年被任命為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政治體制」小組港方負責人,1989年辭去基本法委員職務,卸任《明報》社長職務,1992年到英國牛津大學當訪問學者,1994年辭去《明報》企業董事局主席職務。 1999~2005年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金庸一生獲頒榮銜甚多,其中包括:
英國政府O.B.E 勛銜(1981年,褒揚其對新聞事業及小說寫作的貢獻)
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勛銜;
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新加坡東亞研究所等校榮譽院士;
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公開大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
吉林大學、北京大學、日本創價大學、香港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四川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杭州大學、蘇州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等校名譽教授;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名譽院長;
1986年香港大學社會科學榮譽博士;1988年香港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名譽教授;
1992年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Doctor of Letters;1996年劍橋大學榮譽院士等。
1998年,獲香港市政局頒授「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獲香港(及海外)文學藝術協會頒授「當代文豪金龍獎」,同獲此獎的還有巴金和冰心。
2000年,獲香港政府頒贈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
2001年,國際天文學會將一顆由北京天文台發現的編號10930的小行星命名為「金庸」。
2003年3月,位於澳門新馬路的文化會館開設金庸圖書館,金庸親臨開幕並任榮譽顧問,館藏中、英、日、泰、印尼版金庸小說。
2005年,劍橋大學授予金庸榮譽文學博士名銜,金庸隨即以81歲高齡赴劍橋大學攻讀歷史學碩士、博士。
2006年,於12月完成劍橋大學碩士論文《初唐皇位繼承製度》(The imperial succession in early Tang China)。
2008年,9月應劉中樹教授邀請,受聘成為吉林大學名譽教授。
【金庸家事】
金庸結過三次婚,第一任妻子叫杜治芬,因婚外情背叛了他。第二任妻子叫朱玫,卻是金庸生了婚外情,背叛了她。
金庸和第二任妻子朱玫是1956年5月1日結婚的,當時金庸在《大公報》工作,用筆名林歡寫著影評。夫婦二人在現在的堅尼地道二號租房居住,生下了他們的大兒子查傳俠。
朱玫可謂是金庸的患難之妻,《明報》草創,與丈夫一塊兒苦戰。但當《明報》興旺,丈夫卻移情他愛,和她結束了婚姻關係。朱玫在孤獨和貧困中度過一生,於1998年11月8 日病死於香港灣仔律敦治醫院,享年63歲。替她拿死亡證的,竟然是該醫院的員工,而不是她的丈夫,也不是她的兒女,令人唏噓。朱玫為金庸生下兩男兩女。「我對不起朱玫……」金庸對記者說。
金庸與妻子林樂怡
能與億萬富豪金庸白頭偕老的女子叫林樂怡(洋名阿May),即金庸的第三任也是現任妻子。她認識金庸時才16歲,比金庸小20多歲,在北角麗池一間酒店裡相識。林姑娘那時是酒店的侍應。那天,金庸剛與第二任妻子吵過一架,正失意至極,就到那家酒店的門邊坐下。 金庸引起了林姑娘的注意。林姑娘想請失意的男人吃碗面,而那失意的男人也因此注意上了林姑娘,一見鍾情。這就對不起朱玫了。 再離婚,再結婚,並送小嬌妻到澳洲留學,至今恩愛。
大俠金庸是個風流才子,據說,當年大俠金庸苦戀夏夢,金庸生平唯一一次創作劇本並親執導筒的目的就是為了一近芳澤,但最終未能攜手。
【筆名緣起】
當年金庸與梁羽生訂下武俠小說之約時,曾想過筆名的問題。後來決定把自己名字的「鏞」字一分為二,成為「金庸」。這就成為了他的筆名。
金庸先生也用過其他的筆名,例如用姚馥蘭(英文「你的朋友[Your Friend」」音譯)寫影話,如用林歡這筆名寫影話也寫電影劇本,在讀者中間也曾留下較深刻的印象。
【武俠小說】
金庸曾把所創作的小說名稱的首字聯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見《鹿鼎記?後記》和「金庸作品集序」)現在已經廣為流傳並多次被香港和中國內地拍成電視劇與電影,也是「金迷」的必讀書目(括弧內為該書開始創作年份):
飛─《飛狐外傳》(1960—1961年)
雪─《雪山飛狐》(1959年)
連─《連城訣》(1963年)
天─《天龍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鵰英雄傳》(1957—1959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馬嘯西風》(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鹿─《鹿鼎記》(1969—1972年)(封筆之作)金庸巔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笑─《笑傲江湖》(1967年)
書─《書劍恩仇錄》(1955年)--第一部小說
神─《神鵰俠侶》(1959—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俠─《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龍記》(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劍》(1956年)
鴛─《鴛鴦刀》(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越女劍》(1970年)--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金庸本意為「三十三劍客圖」各寫一篇短篇小說,最後只完成了頭一篇《越女劍》,亦沒有包含在對聯之中。
簡單來說,金庸的武俠小說經歷三個版本:舊版、新版和新修版。1955年至1972年的稿件稱為舊版,主要刊在報刊上,也有不少沒有版權的單行本,現在恐已散佚。1970年起,金庸著手修訂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訂完畢,是為新版,冠以《金庸作品集》之名。到了1999年,金庸重新開始修訂工作,正名為新修版(或世紀新修版),至今所有新修版本均已完成,並結集出版。
每一次修訂,情節都有所改動。新修版的故事細節和結局也略有改變,引來不少迴響。目前兩岸三地的出版分別授權於廣州的廣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於2002年11月開始出版,代替原來的三聯書店)、台灣的遠流出版社、香港的明河出版社。
先祖是文字獄「明史案」的告發人,他寫出那樣包庇美化滿清的小說來,就不奇怪了。
------------------------
金庸小說的大多主角都是漢人,但在兒女情長和民族大義中,最後都選擇了放棄,小寶沒有殺康熙逃命,張無忌沒有去推翻元朝當皇帝逃了,陳家洛最後也放棄刺殺乾隆,袁承志也沒殺皇太極.
這些都是漢八旗的特色,知道自己是漢人,但最後只能為虎作倀或者隱忍逃走.
真正的朱元璋,孫中山之類從來不會因為兒女情長而放棄民族大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