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深透:一個銀行職員對銀行鬧錢荒的理解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3-6-30 16: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這幾天銀行鬧錢荒。據說有家銀行以程序故障為由推遲交易,表明支付真的發生困難了。

  老百姓會問,銀行還會沒錢?一個有上萬億存款的銀行,咋會沒錢支付呢?

  這裡面有一個簡單的道理。在下好歹在銀行混了些許年,容俺嘮叨片刻。

  銀行的存款多,但貸款也多,一旦貸款超出一定的限度,也就是借出去的錢太多了,就會發生支付困難。當你要去銀行取款時,它就緊張。

  這個支付困難是怎麼發生的呢?假如銀行吸收了一個億的存款,交二千萬給人民銀行作為存款准本金,放七千萬貸款,留一千萬備付。這是一個典型的假設。要是在一定期間內取款的人多,金額又大,超出了一千萬,備用的這部分就不夠了,就要向人民銀行或其他銀行臨時借款。要是各家銀行都發生困難,就只有一齊向人行求救。在這種情況下要是人行不放水,銀行就緊張,一些迴旋餘地不大的小銀行就只有關門。目前的人行,好像真的掛出了今日無米的牌子。

  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保支付不止借款一條路,還可以要人民銀行退回這20%(這個比例經常變動,不是常數)的存款準備金,一個億的存款就是二千萬的準備金吶。但這是行不通的。這是國家政策,國家靠這個準備金來調節社會的貨幣供應量。

  那麼,還有一條路,就是收回貸款,即把借出去的錢收回來,再還給存款人。這裡的問題是借出去的錢有期限,期限沒到,人家不還,也沒辦法。這還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問題是許多借出去的錢,就是到期了人家也還不了或者不想還。於是,銀行就出現這樣尷尬的局面:向存款人借來的錢,到期就要取走,借出去的錢,到期要不回來,支付危機由此發生。

  分析到這裡,大家一目了然,所謂銀行支付危機,根源在於放款多了,而且放款爛了。

  首先是多了。如果不放70%,只放50%或40%,那備付金就有30%到40%,情況就會不同。其次是貸款爛了,如果放出去的貸款能夠如期全部收回,自然沒有問題,即便大部能夠收回,只要收回的數額能夠保證支付,也不會發生危機。

  朋友們又要問了,銀行為什麼要多放貸款爛放貸款呢?這裡面有個中國銀行的特色在發生作用。這個特色反映在放款問題上,就是三突出,即突出政治,突出效益,突出和諧。

  朋友們要是有耐心,就接著看俺的嘮叨。

  突出政治,就是銀行從上到下,從北京的總行到縣城的支行都很自覺的緊緊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去積極組織資金髮放貸款。大夥知道,這些年,我們從中央到地方都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突出GDP的提升,這就是政治,是最大的政治。緊跟這個政治,銀行就要猛烈放款。在這個總前提之下,中央也經常調整側重點。每有重點調整,銀行就立即跟上。中央強調教育產業化的時候,就向學校猛烈放款;中央提出房地產是經濟發展支柱產業的時候,就向地產商猛烈放款;中央大興開發區的時候,就向政府的城投公司猛烈放款。這幾年中央提出要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小微企業,解決就業問題,銀行就聞風而動,下任務要求各分支機構向小微企業猛烈放款。當然,無論往哪兒放款,都要求審慎行事,控制風險。但朋友們知道,我們國家有個傳統,一當什麼事與政治掛上鉤了,就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別的就是說說而已了。這麼猛烈的結果,幾年沉積下來,就有大量的爛帳呆賬了。

  要是有人問為什麼銀行的人緊盯著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而不按照金融自身的規律辦事呢?有三個原因,一是說到底,銀行是國家的一部分,銀行行長的帽子是黨和政府給的,自然要聽黨和政府的話。二是我們國家的經濟,說到底是政府主導的經濟,緊跟政府的決策可以抓住商機賺大錢。三是緊跟政府的決策投放貸款,即便出現損失也是好心辦壞事,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可以免責。

  突出效益,就是緊盯存貸利差儘可能加大貸款投放把當期的利潤盤子做大,賺得盆滿缽滿皆大歡喜。我國的存貸利差巨大,一般總在3%以上,投放貸款當期有暴利。據說去年五大商業銀行的利潤在一萬億以上。巨大的利潤,對高層的管理者來說,是巨大的政績,可以向國家邀功,對低層的經營者和基層的操作者來說,是豐厚的薪酬,可以向家人邀賞。至於這些貸款能不能如期收回,長遠的效益如何,也考慮,但不是最主要,不好意思啦。從北京最大的行長到縣城最小的行長,都是代理人,干幾年走人,要他們完全不搞短期行為,不切實際。

  說到這裡,可能有朋友要問了:既然爛貸款連本金都收不回,怎麼還有效益?朋友有所不知,不要說是爛貸款,即便是被騙的貸款,在發放的最初幾年,一般也不會欠息,從賬面上看,效益一樣可觀。一個紅薯的潰爛要一個過程,發現紅薯潰爛了又要一個過程,認定紅薯的確爛了還要一道手續,貸款潰爛的道理一也。這個過程少則一二年,多則三五年甚至六七年。等到貸款爛到表面上來了,已經物是人非了。追究責任?從手續上看,一切合規合法,無懈可擊。從上到下當年因為業績輝煌而晉陞的職位和領取的豐厚報酬,早就融入大家的生活,不可能再要回去了。

  突出和諧,就是明知有風險但各級各類風險控制人員為了和諧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銀行各級都設有多層次多職能的風險控制職位,目的是根據審慎的原則批准控制貸款,防止經營人員為了當前利益拚命踩油門狂奔。但這些風險控制人員底氣不足,雖然他們的帽子由上一級頒發,但業績與當地捆綁在一起。更主要的是,全國提倡和諧,大家很忌諱對著干。如果一個風控人員堅持原則拒絕批准自認為不合格的貸款,就會承受無名的壓力,長此以往,上下都不會給予好評。

  有了這個三突出,要銀行的貸款質量保持良好,難上加難呵!銀行在這樣的體制下運行,恐怕過七八年又要來一次。幹什麼?剝離不良貸款!

  銀行為啥鬧錢荒,你的明白?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0

主題

188

帖子

26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63
沙發
shalinggao 發表於 2013-7-1 02:05 | 只看該作者
說到底,還是管理跟不上。都是一樣的體制,為什麼改革開放以前銀行沒有如此的問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602

帖子

60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04
3
ging 發表於 2013-7-2 01:40 | 只看該作者
不要被錢荒嚇倒了,其實,在中國這個制度下,這點事兒,不可怕。中國不是一個以制度維護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是以政黨和政治維護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結合的混合體。如果現在有人看到小小的錢荒就感到恐慌,那麼,在90年代中後期,早就嚇死了。朱鎔基改革年代,中國的金融形勢比現在不知糟糕多少,許多人說,銀行早該倒閉100回了。但是,中國大膽地將國企債務一筆抹消,解放了銀行,鬆綁了企業,迎來了2000年至今的經濟大發展。這就是中國特色,即如果拿純粹的商業模式來評判,中國早已崩潰100回了,但是,中國卻反其道而行之。中國這次錢荒,並非真的是錢荒,而是中央有意利用這次機會剷除那些沒有能力和實力的假銀行和金融機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67

帖子

523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23
4
kukubara 發表於 2013-7-2 07:05 | 只看該作者
你不懂銀行。中國上個月出現的隔日銀行間拆借20%,利息,在世界各國每年都要發生。中國只不過攤上第一次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 13: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