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蔣高明:失衡的鄉村生態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3-6-18 18: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與幾十年前相比,農民們的生活水平顯著地提高了:小時候吃不到的白面饅頭,現在普通農民的餐桌上都能看到;小時候不願意吃的烤紅薯、煮玉米棒子,現在成了稀罕物;農民家裡用上了電風扇、電話、彩色電視機、洗衣機、甚至空調。原來破舊的草房,現都換成了清一色的瓦房。然而,這些可喜變化后的環境代價也是巨大的。「山青水秀,空氣新鮮」曾經是最為農村人自豪的,記得剛上大學時,農村來的同學和城裡來的同學因為爭論農村好還是城市好而爭得面紅耳赤。而今,這一切即將成為歷史,農村再也沒有與城市比美的資本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犧牲了鄉村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過去30多年來,中國鄉村主要環境變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化肥、農藥污染嚴重。現代農業過分依賴化肥、農藥、除草劑、殺蟲劑、農膜等化石型生產資料,糧食增產的同時,環境污染也接踵而至。中國單位耕地面積化肥平均施用量為434.3千克/公頃, 是化肥施用安全上限的1.93倍,但利用率僅為40%左右。農藥平均施用量13.4千克/公頃,其中高毒農藥佔70%,有60%~70%殘留在土壤中。現在的農村是充滿了殺機的「殺場」,大量農藥充斥在果園、菜園、養殖場、農田中,生產反季節蔬菜加重了農藥和化肥的濫用。除此之外,畜禽糞便污染也相當嚴重,其排放量超過工業固體廢棄物2倍多,部分省份超過4倍多。

第二,野生動物減少,鄉村生物多樣性降低。上述大量農藥和除草劑使用,並沒有從根本上控制住害蟲和雜草,每年農民依然需要購買,而且越用越多。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一些鄉村原本存在的野生動物尤其天敵被殺死了,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目前的北方農村,秋天已基本看不到南遷的大雁;夏天很難看到成群飛著的蜻蜓;燕子也明顯地少了,因為它們找不到搭窩的地方--過梁改用天花板了。多樣化的森林變成了楊樹純林,鳥類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做窩。大量濕地消失致使青蛙等兩棲類動物喪失家園,河裡的魚蝦因為污染而消失。即使讓人生畏的蛇,也因為誤食了吃了耗子葯的老鼠(蛇是老鼠的天敵)而喪生,就連那渾身有毒的蠍子也逃脫不出食客的嘴巴。

鄉村消失的不僅僅是蜻蜓、知了、大雁、燕子,喜鵲、小黃雀、青蛙、蛇、野兔,消失的是我們的自然生態。幼時的鄉村充滿著野趣與童趣,那是兒童的天堂,是小動物們的樂園,如今,這一切都成了歷史,成了記憶。我們擔心,有一天,我們的後代不知道什麼是蜻蜓和知了。當我們向他們描述的時候,孩子們以為他們的父親或爺爺在講天書。

第三,樹種趨於單一,「大樹進城」帶來鄉村大樹、老樹和古樹浩劫,加劇了空心村的衰敗。為追求短期經濟利益,農民們賣掉了本地樹,而改種速生樹。北方基本上以楊樹為主,原來老百姓喜歡種的榆樹、國槐、洋槐、白蠟樹、楸樹、泡桐、梧桐、楓楊、柳樹、柏樹、松樹等幾乎被清一色的楊樹所取代,大半個天下的樹木都姓了「楊」。南方鄉村則以杉木、馬尾松為主,近來有被來自澳大利亞的桉樹「佔山為王」的趨勢。大樹進城之風蔓延全國,城市街頭一夜之間站滿了樹販子從鄉村挖來的大樹、老樹和古樹。城市的美麗,是以極其醜陋的做法,犧牲鄉村生態為代價的。在農村,幾乎看不到代表鄉村文化的大樹和老樹,樹木幾年就換一茬,給人感覺是中國永遠處在發展中階段。

第四,鄉村濕地消失,農家孩子缺少了親水空間。過去的農家男孩子,幾乎沒有不會游泳的,而現在會游泳的非常少了。有3萬學生的某農業大學成立游泳俱樂部,前來報名的不到30人,大部分學生都是「旱鴨子」。一個重要原因是池塘被填平了,改造成了旱地,鄉村湖泊和河流濕地消失了,孩子們從小就失去了戲水空間。有的河流可能還有水流動,但成了上游工廠的「排污溝」,那裡的水已經不能讓人親近。鄉村大量濕地的消失造成的直接後果是乾旱加劇了。有人經常抱怨現在的降水量經常達不到歷史時期的平均值,甚至只有一半,可能與濕地的消失有某種關係。由於地面乾燥,「上氣不接下氣」,有雲不下雨,這樣的天氣現象在北方農村逐漸增多了。

第五,秸稈焚燒禁而不止,收穫季節農田裡狼煙四起。由於沒有給秸稈找到一個很好的出路,農民為圖省事,匆忙收穫完糧食后,秸稈就地焚燒,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誘發高速公路事故,迫使機場關閉。2007年9月26日,原本只是一場輕霧,卻在農民焚燒秸稈「狼煙」助長下迷了濟南人的眼;濟南機場將近30個架次的航班降落受到影響,來訪的俄羅斯國家杜馬議員的專機只好迫降,造成非常不利的國際影響。由於城市周邊農村焚燒秸稈等原因,城市環境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含量明顯增高,尤其夜間空氣污染程度加重,已屬重度污染天氣。北京每年的「藍天計劃」多次因周邊省份焚燒秸稈而「夭折」。

第六,沙子、石頭和土壤的消失。城市和工業高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建築材料,這些材料依然是取自農村。昔日的銀沙灘被挖得千瘡百孔,河流喪失了泄洪能力;大片的山體被炸開,石山被切割成石頭、石板,或加工成各種「藝術品」運往城市或海外。對石材的需求,開始破壞是一些不知名的山體,現在連泰山也有人打起了主意。有人迷信泰山石,認為它能夠鎮宅避邪,就到泰山周圍販運石頭,泰山石生意一路看好。建築需要大量的磚頭取自農田裡的黏土,磚瓦場遍布農村。更令人擔心的是,城市和工廠由於缺乏長久規劃,經常是「建了拆,拆了建」,那些封存在水泥中的沙子永遠失去了利用價值,為獲取新建築材料又要繼續破壞鄉村生態環境。

儘管一些地方的農民生活富裕了,但是他們的生存環境質量變差了,一些怪病也多了起來。人們的富裕換來的是環境的污染和健康的代價,我們的生活還能夠充滿陽光么?「人們窮怕了,有了錢還管什麼環境」,這是我聽到的最多的聲音。針對上述嚴重現實和人們的麻木意識,我們只有大聲疾呼:救救鄉村生態!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3 23: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