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個漢族少年的中國夢(121)孔子後代全是漢奸

[複製鏈接]

510

主題

606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風華少年 發表於 2013-6-13 08: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個漢族少年的中國夢(121)孔子後代全是漢奸,幫助滿清屠殺漢人
轉載/*** ***/
作者:難閑居士

初夏,上海作協散文組到泰安開筆會,除了登泰山之外,曲阜當然是必去的。我是第一回赴孔子故里,很慚愧,竟沒有一點「朝聖」的激動心情。跟著導遊進孔府,觀孔廟,訪孔林,一個直接而膚淺的感覺是:真大。用文謅謅的話來說是:三孔氣象大矣哉!大無疑是必須的——歷朝歷代,時有皇帝駕臨,卿相拜謁,祭祀盛典更有皇皇八佾之舞,不大如何顯尊貴、壯觀瞻?而況如魯迅所說:「在那地方,聖裔們繁殖得非常多,成著使釋迦牟尼和蘇格拉底都自愧弗如的特權階級。」弗大更何以沫聖蔭、享尊榮?古書上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夫子之澤竟能綿延兩千多年,承露傳衍至七十七世(孔德成),這堪稱是絕無僅有的世界奇迹了。

這回遊三孔,要說個人感受中最不堪忍受而又不得不忍受的,就是「這是乾隆的……」、「那是乾隆的……」了。這個大搞「文字獄」、虐殺文人庶民令秦始皇都望塵莫及的愛新覺羅弘曆,曾經多次「駕幸」曲阜,在「聖人之鄉」作詩啦,題詞啦,大過其「風雅」之癮,幾乎到處可見其「御制」遺跡。此外還留下一些肉麻當有趣的所謂軼聞,比如有棵歪樹,說是因為乾隆倚靠了一下,那樹皮便化作了龍鱗——「你們看,像不像呵?」導遊用小旗指著那歪樹問。我想說聲「無聊」,可還是忍了。芳齡二十的導遊小姐說這個,不過是給遊客添趣助興而已,這是她的活兒,也不容易。

要說此番遊歷的收穫,也有,就是買了一本有意思的書。這本書名為《孔府檔案選》,是在孔府里買到的。

進入孔府,見兩旁設有幾個書攤,賣的大多是關於孔子和曲阜的讀物,于丹女士的那本自然是攤攤皆有,且放在醒目的位置。我卻一眼盯住了封麵灰暗的《孔府檔案選》,拿起翻了翻,裡面選錄的是孔府原始檔案,都是真材實料,不是隨心所欲的什麼「心得」。我喜歡真實的東西,就未加猶豫買下了。

這真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而在孔府裡面買到它,就更有意思了。

《孔府檔案選》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2002年),主編駱承烈是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學院的教授,潛心研究孔子及儒學凡五十年。這本書的前身是他參與主編的《曲阜孔府檔案史料選編》(23冊),曾獲國家級圖書獎。據他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最早參與整理孔府檔案的顏世鏞先生,是孔子愛徒顏回的七十七代嫡孫。這本《孔府檔案選》的封面書名,則是由顏回的七十八代孫顏廷淦題寫的。

而《孔府檔案選》向世人展示的,卻不是「聖人家」的光耀,倒是揭露出不少的陰暗和恥辱。但它絕不是什麼「謗書」,因為書中所陳示的大都是孔府自家筆墨所寫的真實記錄。

翻閱著這本書,讓我說什麼好呢?我只能一個「唉」接著一個「唉」。

我實在不能不「唉」。且看——

1644年清軍入關,幾乎兵不血刃地入主北京。九月初一,孔府衍聖公就奉上了《初進表文》,諛頌滿清君主「承天御極,以德綏民」,什麼「六宇共戴神君」啦,「八荒咸歌聖帝」啦,「山河與日月交輝」啦;還誠惶誠恐地自稱「臣等闕里豎儒」,「今慶新朝盛治」云云。如此急切地向「新朝」獻忠輸誠,不能不令人吃驚。

想想大明朝老朱家待他們「聖裔」,實在是不薄呵!當年朱元璋稱帝伊始,就賜給孔府祭田兩千大頃(合六十萬畝),並配撥耕種祭田的大量佃戶。朱元璋還特賜龍頭藤杖給孔氏族長,令其「主理家政」。……可以說,明王朝對孔府「聖裔」真正是優禮有加,皇恩浩蕩。我們且不說什麼「民族氣節」,不要求「聖裔」們效法顧炎武、史可法、劉宗周、張煌言等抗清志士;單以「知恩圖報」的舊道德而言,「聖裔」們對剛剛覆亡的舊朝也理應深懷哀念,至少不必那麼急不可待,搶在「第一時間」向「新朝」進表獻忠吧。

投桃報李。孔府的獻忠「進表」極快得到了回報——九月初四日,清廷就下旨:「先聖為萬世道統之宗,禮當崇祀,昭朝廷尊師重道之意。」恩准孔府聖裔仍將享有既有的一切優渥特權。「新朝」順治帝福臨當時只有六歲,因此,這個優禮孔府的聖旨,其實是攝政王多爾袞和降清的范文程等大臣深思熟慮之後作出的。

第二年(1645年)閏六月,孔府聖裔又以實際行動,向「新朝」表示徹底歸順的忠心。這本檔案選中有一篇《上剃頭奏稿》,該奏稿稱:臣(衍聖公)齊集上下眾人,於閏六月二十六日,「恭設香案,宣讀聖諭。……俱各剃頭訖。……臣不勝惶悚戰慄之至,為此具本奏聞」云云。

而恰恰就在這個時候,江南的嘉定、松江、崑山、江陰等地,千百萬士人和民眾正在為抗拒野蠻的「剃髮令」而殊死鬥爭;從這年的閏六月初一至八月二十三日,江陰民眾浴血抵抗了整整八十三天!當時有個在華的洋教士就曾為「中國人為保護他們的頭髮和服裝所表現出的悲憤和戰鬥勇氣」而感佩不已。當然,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先聖祖訓,和面對「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嚴酷現實之間,孔府聖裔可以做出他們的選擇;他們也不一定要像那些江南人為了頭髮而不惜丟掉腦袋。時勢所迫,性命攸關,剃髮就剃髮吧,但有必要「不勝惶悚戰慄之至」地上奏朝廷嗎?用「奴相」一詞來形容,有人或許覺得刻薄,但我不知道還有什麼詞比「奴相」更為適合。

二百七十年後,已是民國時代,在兩次不大不小的鬧劇中,孔府聖裔又有不甘寂寞的表演。1915年12月袁世凱宣布恢復帝制,次年即為「洪憲」元年。《孔府檔案選》里載有衍聖公孔令貽賀袁世凱稱帝電文:

「皇帝陛下聖鑒:竊維俯順輿情,允國民之擁戴;仰承天命,建皇權之謨猷。……令貽等守先聖尊王之意,輸瞻雲就日之誠,不勝懽忭鼓舞馨香慶祝之至。」

歡欣之色溢於言表。短短十多天里,袁世凱就四次召見孔令貽,並封其為「郡王」。檔案選中還有一封族兄給孔令貽的信,族兄喜形於色地寫道:「新帝待遇優隆,迭膺榮典,超越前代。……我邑自我弟晉封王爵,族中親友,人人歡欣鼓舞,屢向兄討要喜酒吃。」

可惜,袁的稱帝鬧劇僅八十多天就黯然收場,衍聖公的「郡王」夢當然也隨之破滅。

一年多后,「辮帥」張勳帥兵入京,解散國會,擁戴溥儀復辟。孔府聖裔又急忙給張勳致電敬賀,稱「日月重光,毅力殊猷,普天同慶」云云。這場鬧劇更短命,只十來天就玩完了。聖裔們又空歡喜一場。

在我們看來那都是鬧劇,而孔府聖裔當然不這麼認為,在其心目中,那可是「守先聖尊王之意」的頭等大事。孔令貽在給袁世凱的勸進電中明言「共和國體,既不適用於中華」;唯有「建皇權之謨猷」。遊覽孔府,至今可見到的對聯中,有一句透出了「精義」所在:「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此所謂「國」就是皇權帝制之「國」,孔府聖裔賴此而安富尊榮。至於那「國」的皇帝,姓趙,姓孛兒只斤,姓朱,姓愛新覺羅,姓袁……都可以,他們很懂得與「氏」(不同姓氏的皇帝)俱進。

一本《孔府檔案選》,讓我見識不少。能在孔府里買到它,真的很有意思。

其他事迹: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二月初,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抵曲阜。孔子五十六代孫、衍聖公孔希學率曲阜元朝舊官迎降。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北方的金兵舉兵南犯,從宋都汴京擄走徽、欽二帝,北宋宣告滅亡。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倉皇南下,在當時的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為宋高宗,年號建炎。建炎二年(1128年)秋,金兵繼續南下,高宗君臣移駐揚州,於十一月舉行郊祀,召衍聖公參加祀典。此時曲阜的衍聖公是四十八代孔端友,他與從父孔傳(原名孔若吉)奉詔赴揚州。

一年後,金兵氣勢彌盛,高宗君臣渡江南逃至臨安(今屬浙江杭州),孔端友、孔傳及部分孔子後裔,帶著代代相傳的子貢手摹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雕像隨駕南渡。到杭州后,孔端友上書高宗,痛訴離祖別家之苦,請求賜予安居之地。高宗感念其奉駕南渡,遂頒旨賜其族人在衢州定居,並在那裡興建家廟,供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一切禮儀同在曲阜時一樣,並欽撥祭田以資祭孔之用。孔氏南宗,就這樣形成了。

這個時期,孔氏南宗以衢州為中心向四方不斷擴大。南宋先後封了孔端友、孔蚧、孔揩、孔文遠、孔萬春、孔洙六代衍聖公,同時,孔氏南宗族人也得以重用。比如,孔端友的堂叔、從父孔傳官至中散大夫,堂兄弟孔端植為湖廣通於令,孔端隱為江陵府推官,孔端弼為大理寺評事,孔端恩為杭州府教授。此外,孔氏南宗還得以按人口計量賜田,免於租稅,以其所得收入的一部分供給孔氏族人衣食用費,一部分用於孔子祭禮。

此後,南宋朝廷又多次賜以恩寵。賜予田地之外,又於寶佑八年(1253年)准衢州知州之請,撥款三十六萬緡,命仿曲阜孔廟之制,在衢州城東北角的菱湖新建孔氏南宗的家廟。當時,此處為「城中勝地,堤岸交錯,島嶼縈迴,士夫別墅,樓閣相望」,可惜到南宋末年,該廟毀於戰火。

在四十八代衍聖公孔端友隨宋高宗的偏安大軍渡江南遷之後,金兵入主中原,建立了偽齊政權,劉豫於阜昌二年(1131年)封孔端友之弟孔端操之子孔(王番)為衍聖公,主持曲阜孔子林廟的祭事。這樣,儘管孔子的嫡裔孔端友奉先祖及亓官夫人像南去,祭祀先聖的香火依然在曲阜四時繚繞不息。其後偽齊政權垮台,金熙宗於天眷二年 (1139年),仍封孔蹯為衍聖公。至此,孔氏北宗也正式形成。在南宋時期,北宗襲封的先後有孔拯、孔元措、孔湞等人。

稍後,北宗衍聖公孔元措隨同金政權遷往汴州,曲阜由其族兄孔元用主持祀事。寶慶元年(1225年),宋兵收復山東,以孔元用為衍聖公。寶慶二年,改授孔元用之子孔之全為衍聖公。蒙古族政權佔領曲阜后,亦承認了衍聖公孔之全的身份。這樣,在同一時期,形成了南宋、金及元三家朝廷各有一個衍聖公的局面。太宗五年 (1233年),元朝攻下金京汴都,金人所封的衍聖公孔元措又被元朝命為衍聖公,曲阜的衍聖公孔之全被改任曲阜縣令並子孫世襲,不再與衍聖公職位有關聯。
元朝統一中國后,有大臣上書元世祖,認為孔氏南、北二宗應只有一個衍聖公作為正統世襲皇封,按照「大宗之法」,應由孔子嫡傳後裔、此時寄寓衢州的衍聖公孔端友的後代襲封。元世祖採納其說,欽定南宗為衍聖公,並讓其返回曲阜奉祀。至元十九年(1282年),南宗的第六代衍聖公孔洙奉元世祖詔入京,對皇帝面秉自己的六代先祖均葬於衢州,且建有衢州家廟,自己又堂有老母,實不忍棄離衢州祖廟返回曲阜。他表示願將衍聖公這一爵位讓與北宗的族弟孔治,而自己乞請准予南還衢州奉養老母。元世祖對此大加讚賞,稱孔洙「寧違榮而不違親,真聖人後也」,遂准其所請,免去「衍聖公」稱號,改任為國子監祭酒、承務郎,兼提舉浙東學校事。

坐在冰涼的石凳上,隨手翻閱起來。目錄上「孔府與歷代政權的關係」那一部分最讓我感興趣。細看目錄,便有別樣的感覺湧上心頭。趕緊再翻看裡面的內容,第一篇是清順治元年孔府《初進表文》。當時的衍聖公於順治元年九月初一日上表剛剛入關的清朝廷以示臣服。滿篇皆是「率土歸誠,普天稱慶」、「恭惟皇帝陛下,承天御極,以德綏民」、「伏願玉質發祥,懋膺天心之篤祜,金甌鞏固,式慶社稷之靈長」等等的句字。讀著這樣的文字,就想起了史可法,想起了李香君。就在衍聖公呈《初進表文》之時,史可法正在揚州與入侵的清軍決一死戰,最終以身殉國;李香君,一個秦淮河上的妓女,拒絕征入皇宮充當歌姬,以至血濺桃花扇,用性命來維持自己的貞節和道德大義。

衍聖公是孔聖人之後,自然對聖人的著作熟稔於心;史可法是科舉上來的,當然也深知「四書」之精髓;那個李香君有沒有讀過聖人的著作,就不得而知了。史可法和李香君面對外敵入侵時的表現,可謂異曲同工。可為什麼血管里流淌著聖人血液的人,就是另一番作派呢?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不知道會怎麼想:沒有我朱元璋能有孔氏家族的地位權勢嗎?僅僅是土地,我就給了你們60萬畝,還免了曲阜的稅賦,還把阜知縣由衍聖公兼任世襲改為世職。

也許,在孔子靈魂的冥冥指引下,衍聖公有未卜先知之能事,早就知道明朝已不可救藥,早就知道清代將誕生出康、乾盛世,百姓將安居樂業。果真如此,衍聖公的選擇無可非議。再往下看,心裡就越來越不是滋味了,袁世凱稱帝,衍聖公忙不迭的致電錶示擁戴;汪偽政府成立,衍聖公發去賀電;西安事變解決后,衍聖公又是致電慰問蔣介石……只要誰統治了天下,不管三七二十一,總在第一時間表示臣服。不知道孔聖人對「氣節」和「感恩」是如何闡述的,反正在我翻閱的那一章節里,沒有看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 20: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