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蘇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研究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3-2-4 07: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13-2-4 07:57 編輯

發布日期:2012-12-4 13:40:10   ◎楊 文

  摘 要: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是蘇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改革發展是蘇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戰略定位的根本出發點;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是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引領和支撐;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拓展產業功能、轉變發展方式、構建現代化的農業產業體系是蘇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路徑;徹底改變蘇州農業生產方式,加快向農業現代化方向轉型升級;全面構建體系健全、覆蓋全面、運行高效,政府性公共服務與社會化專業服務相結合的農業現代化支持體系。

  農業現代化是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是現代化的重要戰略任務。胡錦濤總書記在參加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江蘇代表團會議時要求江蘇一定要發揮自身優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力爭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江蘇省委、省政府在《關於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的意見》(蘇發〔2011〕13號)中提出,到2015年全省初步建立農業現代化體系,蘇南等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蘇州肩負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改革先行地區的重任,有責任為全省、全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創出經驗、做出示範。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已經成為當今蘇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進程中迫切需要進一步破解的重大問題。

  一、農業現代化的戰略定位

  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改革發展是蘇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戰略定位的根本出發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是中央、省委對蘇州的殷切期盼,是蘇州未來幾年發展最重要的目標。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必須是全方位、全區域的現代化,必然包括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構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是黨的十七大對統籌城鄉發展、構建新型城鄉關係提出的新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城鄉一體化改革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蘇州區域發展的重要任務。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有許多指標,其中最為核心的指標是致富農民,這是城鄉一體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遵循「以人為本、富民優先」的指導思想,在城鄉一體化改革發展中,在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在規劃拆遷、土地流轉、合作經營、利益分配等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農民利益,讓廣大農民在發展中得到更多的實惠,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蘇州傳統歷史底蘊深厚,農耕文化源遠流長,「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千年地域歷史文化特色獨具魅力。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傳承江南優美的田園風光,發展先進和諧的現代文明,是蘇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改革發展的題中必有之義。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是推動城鄉生產要素優化組合、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戰略舉措,是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共同繁榮的戰略路徑,是實現社會和諧、生態文明的戰略保障。農業現代化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現代化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性、基礎性地位,沒有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化,就沒有區域的現代化。

  蘇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牢牢把握科學發展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深刻把握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改革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要求,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真正把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作為蘇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大局中的重要一環,真正把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作為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優先領域、作為富民強村的重要途徑、作為優化生態的戰略舉措,率先走出一條符合時代特徵、具有蘇州特色的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之路,為全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為全省、全國農業現代化作表率、作探索。

  二、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動力

  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是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引領和支撐。2012年2月1日中央發布一號文件《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突出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主題,明確農業科技發展的戰略定位,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強大支撐,全面部署農業科技創新重點、創新機制、創新條件、創新人才等任務,系統推出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政策措施。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提升農業技術推廣能力,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強教育科技培訓,全面造就新型農業農村人才隊伍。

  蘇州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最新數據是2010年為63.47%,對比2001年蘇州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57.13%,10年中平均每年提高0.63個百分點,其中2009年比上年提高0.84個百分點,2010年比2009年提高0.89個百分點,農業科技進步成為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最重要驅動力,農業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為標誌的粗放型增長轉向依靠科技進步為支撐的集約型增長。近年來,蘇州依託農業資源稟賦和科技創新體系,以生物農業、種源農業、信息農業等為重點,著力創新發展模式和平台載體,注重農業科技創新的推廣應用和人才開發,極大地激發了農業科技創新潛力,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科技創新引領的現代農業的轉變進程,農業農村科技邁上新台階。但從當前總體而言,蘇州農業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不相適應,與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要求還不夠協調。蘇州正處在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階段,農業發展對科技創新的要求日益提高,農業對農業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亟待破解,重大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推廣力度亟待提升,農業人才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體制機制創新更需要新的突破。

  蘇州市委、市政府《關於實施創新引領戰略,推進科技創新工程,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深化農業科技創新,圍繞「四個百萬畝」產業布局,大力支持優質糧油、花卉園藝、特種水產、生態林地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和產業鏈的形成與融合發展,在生態農業、城鄉一體化、新農村建設等重點領域,開展技術攻關、技術集成和應用示範,到2015年,組織實施重大農業科技示範項目100項。選准農業科技創新的突破口,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在優良種質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上突破,培養一批具有重大突破性的優良新品種和具有良好市場前景的新產品;充分利用技術領先優勢,在新技術開發上突破;充分利用經濟優勢,在重大技術應用推廣上突破。以中央《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為指引,圍繞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主題,深化對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作用的認識,在組織實施科技項目、建設創新載體、推動產學研合作、農業科技經費投入、創新載體和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進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

  三、農業現代化的產業體系

  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拓展產業功能、轉變發展方式、構建現代化的農業產業體系是蘇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路徑。近30年來,蘇州水稻面積銳減,由水稻主產區逐步變成了主銷區,保護100萬畝水稻生產面積壓力巨大。近年來,蘇州按照農業產業布局規劃,著力構建「四個百萬畝」產業布局,加快推進優質糧油、特種水產、高效園藝、生態林業和規模畜禽等主導產業發展。注重基本農田保護,加快建設永久性基本農田規劃保護區。蘇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進一步落實「四個百萬畝」空間布局,優化結構,加快形成現代糧油業、現代漁業、現代園藝業、現代林業和現代畜禽業的現代農業產業格局。從生產保供、生態價值、文化傳承的高度,堅持「高產、優質、生態、品牌」發展思路,穩定面積、規模生產、主攻單產、改善品質、提高效益,堅定不移穩定蘇州糧油業發展,永久性保護水稻田100萬畝以上。進一步加快轉變漁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優勢種質資源,全面推進生態健康、科技高效養殖模式,加快形成漁業生產、水產品加工和休閑服務業「三業」融合協調發展格局,構建以「特色高效、綠色生態、三業融合」為主要標誌的現代漁業產業體系。

  蘇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切實轉變發展理念,更加重視產業功能拓展,加快構建具有蘇州特色、地方優勢、功能多元、業態新型、形態基本具有當今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農業,實現農業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從生產型向生態型轉變、從傳統農產品生產向產業拓展融合發展轉變、從過去小農經濟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向具有現代化形態的生產力和競爭力轉變,形成具有生態生產生活生物多種功能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堅持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加快農業與文化、休閑、旅遊、觀光等產業的融合,立足魚米之鄉、江南水鄉的傳統農業特色,拓展農業功能,加快形成森林生態景觀、休閑觀光農莊、鄉村度假基地、農業科普基地、農事體驗基地,打造形式多樣、環境優美、功能配套的蘇南田園風光。加快形成蘇州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建設以「高效低碳、綠色生態、生物科技、文化休閑」為主要標誌的現代化農業體系。

  四、農業現代化的生產方式

  徹底改變蘇州農業生產方式,加快從過去靠天、靠經驗、靠補貼的生產方式向靠科技、靠信息、靠服務的生產方式轉變,加快從過去以土地和勞動力投入為主的生產方式向以科技、規模、設施、資本投入為主的生產方式轉變,增強創新能力,發展規模經營,改善農業設施,加大農業投入,高效利用土地,種養高附加值農產品,實現農業生產要素現代化意義的優化配置,走出一條資本集聚高、資源佔用少、利用效率好的蘇州農業現代化發展新路。

  切實轉變農業生產方式,運用先進適用的農機裝備農業,解放勞動生產力,加快農業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利用水利、農業、林業、科技等綜合措施,推進高標準農田設施逐步全覆蓋,建成高產穩產農田,提高土地生產能力。加快將分散的普通農戶組織起來,在保障農民承包經營權益的前提下,深化土地合作改革,加快土地流轉集中,重點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股份化,通過「三集中」、「三置換」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加快農民市民化進程,減少農民,致富農民。強化農民合作,大力推進土地股份合作,培育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勞務合作,鼓勵農民投資入股,實現集約生產、規模經營,實現規模效益。發展現代農業園區,是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路徑,是蘇州推進「三化」同步協調發展的成功實踐和戰略選擇。近年來,蘇州緊緊抓住城鄉一體化改革發展的歷史機遇,聚焦農業現代化,深入開展「百萬畝現代農業規模化示範區」建設,蘇州建成現代農業園區101個,其中國家級農業園區5家,省級農業產業園區7家,萬畝以上現代農業園區23個,千畝以上農業園區78個,走出了一條沿海發達地區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路子。加快園區化發展,堅持政府主導、農民參與、市場運作、產業興園,科學選址,合理布局,強化區域經濟統籌協調發展,打破行政區域界限,使農業園區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模式。加快農場化發展,重點推廣村級集體經營、大戶經營、股份制經營、合作社經營、龍頭企業經營等多種模式,鼓勵發展特色農場、專業農場,把農業和農村培育成為新興的投資創業市場。

  堅持把生態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和基本目標,充分發揮農業的自然屬性和生命屬性,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保護資源,改善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推動農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有機協調。廣泛應用農業生物科技,加快高科技人才和高技術農業項目引進,構建高效低碳生態產業鏈,應用高新技術創造農業產業高附加值,使蘇州逐步成為生物農業的示範窗口和重要集聚區。進一步大力實施龍頭帶動戰略,堅持突出主導產業,培育扶持科技成長性、輻射帶動型企業,促進企業擴大規模、樹立品牌、壯大實力,快速提升企業檔次,發揮農業產業化對農業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促進作用。

  五、農業現代化的支持體系

  全面推進構建體系健全、覆蓋全面、運行高效,政府性公共服務與社會化專業服務相結合的服務體系,建立健全鎮、村兩級基層公共服務機構,加快標準化服務中心建設,落實農業專家、農技指導員、農技員對口聯繫服務,切實加強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質量安全監管等服務能力。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大力培育發展農資經營、種子種苗、施肥用藥、農機作業、產品營銷等社會化、專業化服務組織,建立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的組織化、規模化和產業化水平。

  加強農業技術推廣能力建設,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公共服務機構。加強有先進服務手段、有優良專業人員、有規模示範基地、有嚴格責任制度、有穩定財政保障的「五有」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綜合服務中心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服務。積極支持和引導農業科研單位、教育機構、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參與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促進農科教、產學研緊密結合。探索農技推廣服務的多種實現形式,採用招投標、政府認購、委託服務等方式,引導社會各方力量參與農技推廣。推進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信息化,實施農業信息服務工程,充分利用多種信息服務平台,增強農業科技服務能力。

  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加強地理信息、遙感、自動控制、智能農業機械等技術在農田基本建設、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營銷、農業生產管理等領域的開發和應用。構建農業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加快建立農業地理信息、生產信息、產銷對接信息、市場價格信息等平台,積極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等信息載體,進一步加強對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信息化支撐和服務。

  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減少兼業農戶,促進農民職業化。建立政府主導、農科教結合、社會廣泛參與的農業教育體制和現代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委託農業高等院校、專業技術院校、農業研修教育機構等,培養高素質農業專業人才,創造良好的農業就業條件,吸引農業專業人才到農村就業。對農業生產者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和再教育,鼓勵農民到農職院校、農廣校、職教中心學習,圍繞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開展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幫助現有農業生產者獲取新知識,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務農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建立職業農民管理體系,積極探索農業生產經營的准入和農民執證上崗等制度,加快促進農民職業化。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30 22: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