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灣很近,人心很遠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10-28 18: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

    昨天早上打開微博,很多人@我,是CCTV的一個節目,央視記者在台北街頭採訪一位百歲老人,老人曾打過八年抗戰。面對記者,這位100歲的老兵說,年輕時最看重的就是當兵,跟日本打仗;最遺憾的,就是沒有回大陸。

    無數@,飽含公眾的期望,期望老兵回家。我立即召集龍越基金會的同事,緊急啟動台灣老兵回家項目。這場在微博上的愛心接力也隨即展開。先是找到央視駐台記者,記者說,這次採訪是街頭隨機,只知道老兵姓陳,江西人。根據這點細微線索,我們委託台灣朋友譚端前往實地尋訪,竟然在採訪地附近的一個小區里,得到證實,老兵就住在這個小區。遺憾的是,小區的管理者,拒絕引見並介紹進一步的情況,要會見老人,必須通過榮民之家。

    榮民之家隸屬台灣退伍軍人輔導委員會,是負責台灣老兵養老的官方機構。今年3月去台灣時,我曾和他們有過接觸,雖然有著很愉快的會談,但我知道,要通過他們尋找老兵,是要經過一個很繁瑣的程序和漫長的等待。繁瑣,是基於台灣法律的嚴謹,但更多的,是因為對大陸人的狐疑和隔閡。

    央視的視頻被越來越多的大V轉發,越來越多的媒體記者開始聯繫我們,希望了解這位老兵更為詳細的信息;在江西,已經有地方政府開始為這位老兵找家,並且願意為回家提供幫助;也有網友和企業表示,願意為老兵提供回家的路費。昨天晚上,央視記者最終通過朋友找到了這位老兵,但傳遞迴來的信息是,老人不願意被打擾。

    這場公眾期待的老兵回家活動,似乎只是一廂情願,始終沒有主角的再現。

    台灣的朋友譚端採訪過很多老兵,他說,老人不願意被打擾,肯定會有自己的顧慮,要不,大陸開放台灣老兵探親已經25年了,他為什麼不回去?

    為什麼?很多人都有如此的疑惑。

    二

    在台灣,我曾採訪了台灣老兵回鄉運動的發起人姜思章。1987年4月,姜先生和幾位老兵一起發起成立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並印發傳單《我們已沉默了40年》:我們的父母是生是死,卻不得而知。我們只要求,「生」讓我們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則讓我們回去獻上一炷香。這難道不是人情義理的最起碼要求嗎?

    20多年後,台灣老兵返鄉運動依然在用另一種形式在延續。只不過,回來的是一壇壇骨灰。山東籍老兵高秉函,這幾年來,孤身背著100多壇同鄉戰友的骨灰回到家鄉。在台北一間狹窄的辦公室里,80歲的高先生得知我們的龍越基金會願意為他提供幫助時,突然很感傷地說:我老了,背不動了,終於有人來接替這件事情。很多老兵彌留之際,都會找去高先生,當他們聽到高先生說會把他們的骨灰送回家鄉時,才會安然離去。

    在花蓮縣新城鄉,身為老兵第二代的鄉長將葬在亂墳崗里的200多位單身亡故老兵的遺骨撿起來,重新火化裝入罈子里供在一間房子里。那是一群在「反攻大陸」的政治口號中終身未娶的老兵,反攻成了笑談,連自己都成了異鄉的孤魂。鄉長說,他們的遺言,就是有一天能魂歸故里。

    回家,即使在死後,依然繞不過的情愫。

    但是,這場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末的台灣老兵回家運動,卻是另一場關於人心的離別。很多老兵,在回鄉探親之後,再沒有回去過第二次。他們身上的政治標籤,讓他們的回鄉之旅,顯得有些委瑣。本來是一場關於人性的重逢,卻演變成政治的施捨。在花蓮縣的榮民之家門口,一位曾經參加過太原保衛戰的抗戰老兵,非常淡定地說,我再不會回去了,我打的是抗戰,我不是反動派。

    各種政治運動遺留的陰影還在,很多家屬對從海峽另一邊遠道而來、不期而至的親人,仍然心有餘悸;

    有老兵說,我回去只是給父母上墳,不要把我作為統戰的對象;

    還有很多後代,他們更看重的,是金戒指和彩色電視機;有誰知道,多少老兵是舉債回家,懷著一個兒子或者父親的愧疚,當被洗劫一空后,傷心而返。

    誰,都想衣錦還鄉,但衣錦,不僅僅指外表的光鮮,還有內心的體面。

    三

    在台灣,我曾前往退伍軍人輔導委員會聯繫骨灰回鄉事宜,雖然有官階較高的朋友引見,但對方依然滿臉狐疑,戒心十足。聊得投機之後,對方告訴我:我被大陸人騙怕了,很多大陸人來找骨灰,就是為了騙遺產,甚至連大陸的警察都合謀開假介紹信;還有的人,當得知沒有遺產後,骨灰就不要了。

    拜會完台灣退輔會,陪同我的這位朋友突然很嚴肅地提醒我:在和陌生人,尤其是年齡比自己長的人談話時,要用「您」。那一刻,我滿臉通紅,不僅僅是因為自己沒有禮節,更慚愧的,是自己早已將這種中國傳統的禮儀忘得一乾二淨。

    那天晚上,在台灣的兩名大陸朋友約我去喝茶,茶館很小,店主是泰北孤軍的後代,聽到我們的談話,很有興趣,非常熱情,還送來了他珍藏的紅酒給我們喝。結賬時,我忽然有了一個很齷齪的疑慮:紅酒會不會算我們錢?沒想到,店主手一揮,今天晚上我請客。

    走在陌生的復興南路,我突然有一種莫名的恐慌,我生在中國、長在中國,但我卻離我的國家日益遙遠。這種距離,不在於時空,而在於歷史的隔閡和文化的斷裂。

    在台灣採訪老兵的時候,我也經常會陷入對歷史表述的糾結,解放,抑或淪陷,我生怕會觸及他們的傷痛。為慎重,我不得不用數字錶述,1949。沒想到,偶爾的口無遮攔,心想對方會生氣,沒想卻只是淡淡地一笑。

    5年前在緬甸,我採訪過一名來自雲南的華僑,1949年,他只有兩歲,祖父帶著他逃亡緬甸,而身為國軍將領的父親被殺掉。沒想到,提到這段歷史,他卻非常坦然,他說,不恨共產黨,那是不可能的,但那畢竟是歷史,我們面對未來,需要更多的包容和拋棄個人的偏見,需要放下歷史的包袱。他相信這個世界是有天堂的,但天堂是現世,就是我們的快樂。

    一個戰敗方,會放下仇恨,從容地面對歷史,不是因為無奈,也不僅僅是基於胸懷,而是內心的強大和自信,是對人性的信奉和尊重。

    四

    追溯到童年,對台灣的印象是寶島;後來,則是余光中的《鄉愁》和於佑任的《望故鄉》;再接著是瓊瑤和鄭智化。

    當了記者之後,突然發現,這個在童年記憶里美好而又感傷的地方,被賦予了太多的政治色彩。那時,在稿件中關於台灣的表述,有很多的要求,比如和其他國家並列時,一定要用台灣地區或者中國台灣,台灣的新聞一定不能出現在國際新聞的版塊中;甚至在每天的國內新聞里,都要硬生生地編輯一兩個關於台灣的稿件,用這種意淫的方式來實現祖國的統一。

    同城的一家報紙,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台灣對抗大陸,瞎鬧》,編排時分成了兩行,成了《台灣對抗,大陸瞎鬧》,結果,結果可想而知……有很多媒體在中國地圖裡因為漏印了台灣,結果……

    我們為什麼會如此患得患失!

    那時,軍事新聞里最引人關注的,是又有多少導彈對準台灣,或者解放軍一聲令下,多少小時就可以解放台灣。

    對台灣最近的一個印象,則是來自電影《賽德克巴萊》,一句台詞記憶頗深:如果文明是讓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看到野蠻的驕傲。

    我們用什麼來收復台灣?

    在台灣,我發現很多人,尤其是台灣的年輕人在談及國家的時候,經常會一臉迷茫:中國?台灣國?中華民國?惟有和抗戰老兵談到國家時,沒有過多的分歧。這個遊離於母體之外的小島,和大陸的最後一絲紐帶,或許只剩下1945年之前的那段歷史,以及親歷那段歷史的耄耋老兵。

    或許,只有老兵回家,歷史回家,人性回家,才會有台灣的回家。

    今天,還有兩條和抗戰老兵有關的新聞在微博上引起關注,一個是生活在深圳的抗戰老兵陳開清,因為戶籍沒有在深圳,至今還寄居別人的辦公室,無法得到當地政府的幫助;另一個是陝西韓城的抗戰老兵何光奎,為了申請更多的生活補助,他多次上訪,申訴信里,他說:我生不逢辰,歷經兩次戰亂,在抗日戰爭中為國為民做了一點好事,但在解放戰爭中對人民造下了不可寬恕的罪惡;他還說:1951年元月在清匪反霸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的高潮中,黨的政策是坦白從寬,立功者獎。我蒙獲寬大、不殺,耐心的教育我二十五年,恩比山高,德似海深。

    一個被政治裹挾的個體士兵,要有多大的隱忍,才能說出「罪惡」「匪」「恩比山高,德似海深」這樣的話。

    在申訴信中,這位老兵說,他曾找到陝西韓城市民政局,民政局的領導說:想要錢,去台灣找國民黨;你的血債我們都沒追究!

    試想,如果何光奎真的去了台灣,他是否需要另一個版本的申訴書?
   
    五

    央視採訪陳姓老兵的視頻,引發了更多人的關注。昨天晚上,央視新聞聯播出乎意料地重播了這段視頻,江西一位90歲的老奶奶陳菊月突然對著電視大喊:那是我哥哥。陳奶奶說,她記得最後一次見哥哥,是在1932年,當時哥哥參軍,騎著一匹馬走出了村子,之後便再也沒見面。

    就在我們想方設法去核實這條線索時,我們發現,在微博上,有無數陳姓的江西人留言,那是他們的親人。

    一場戰爭,讓無數的個體離去,讓無數的家庭離散。但1945,並不是戰爭的結束,而之後的政治分歧,讓那些雖然僥倖活著的人,依然不能與家人團聚。在台灣的海岸線上,曾經到處都是住著鐵皮房子的孤身老兵。如今,大部分已化為孤魂野鬼。

    有細心的網友在央視記者採訪的視頻裡面,還是感觸到了這位陳姓老兵內心的一絲期盼,當記者採訪他時,沉默寡言的他突然有些激動地反問:你們大陸來得啊?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和陳姓老兵的聯繫還在繼續,他是不是陳奶奶的哥哥,或許並不是最重要的;他最終能不能回到家鄉,或許也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做好準備,我們有沒有放下用統戰的思維去面對另一個群體,我們能不能不要用政治認同來主宰對個體的人性關懷,我們是否應該讓英雄遠離黨派的紛爭和輪迴,成為國家的永恆。

    老兵回家,是一個已經進行了四年多的公益活動,我們更多地希望,這種對人性的關注,能跨越歷史和政治的隔閡。

    讓政治歸於政治,讓人性回歸人性。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212

主題

182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198
沙發
秋收冬藏 發表於 2012-10-28 21:29 | 只看該作者
謝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1 04: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