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走近丹霞福地:丹山碧水隱藏瀕危物種(圖組)

[複製鏈接]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2-10-17 09: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小康人家 於 2012-10-17 09:44 編輯

2012年10月17日 09:31 DEEP中國科學探險

  

  黑熊屬於林棲動物,主要分佈在亞洲南部植被茂盛的山地。在朝鮮人「發明」活熊取膽術以前,獲取熊膽只能依靠捕殺野生黑熊來獲得,但近年來活熊取膽一度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質疑。(攝影/陳旭)

  

  野生梅花鹿生活在中國、日本和俄羅斯的森林邊緣或山地草原地區。由於它全身都有藥用價值,歷史上遭到過度獵殺,導致數量極少,在中國已是高度瀕危動物,總數不到1000隻。(攝影/陳旭)

  

  中華秋沙鴨是第三紀冰川期殘存下來的物種,是中國特有的稀有鳥類,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分佈區域狹窄,數量稀少,目前僅存不足1000隻。2007年冬,中山大學王英永教授在龍虎山發現了近100隻中華秋沙鴨,是目前所報道的全球最大的越冬群體。(攝影/鄧劍英)

  

  氣勢恢宏的紅色崖壁和大面積的侵蝕地貌,栩栩如生的天然石柱、塔峰、溝谷、巷谷和瀑布,構成了龍虎山罕見而獨特的自然美。紅色的岩石與綠色的樹林、藍色的河流之間構成強烈對比,呈現出無與倫比的景觀效果。而這一切,正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走遍大半個中國后,臨羽化前還叮囑他的後人回到龍虎山的奧秘所在。於是,道教正一派的回歸,也使得龍虎山成為中國的道教聖地。(攝影/夏程琳)

  責任編輯/雷東軍 設計/曉秋

  氣勢恢宏的紅色崖壁和大面積的侵蝕地貌,使得龍虎山將丹山與碧水完美結合,不僅構成一幅絢麗燦爛的地質美景畫卷,也營造出一處罕見的珍稀瀕危物種避難所和棲息地。

  一束束陽光穿過濃雲的縫隙,照射在雲霧繚繞的龍虎山群峰之間,讓這裡紅色的丹霞地貌和蜿蜒的河水也披上了一層仙風道骨的外衣。2010年,中國丹霞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龍虎山也成為中國丹霞系列遺產地之一,被專家視為最典型的丹霞地貌壯年晚期景觀。(攝影/夏程琳)

  湖盆里拱出的丹山碧水

  【距今6000萬年前,受武夷山脈隆起的影響,凹陷湖盆抬升為陸地,露出地表的紫紅色砂礫岩受流水侵蝕,使得地表切割為巨大的方山。】

  我從江西省東北部的彩色衛星遙感圖片上,看到了一條東西走向的淺色影像構造,它向東一直伸入浙江省境內,在大地構造上被稱為「中新生代信江斷陷盆地」,龍虎山就位於信江斷陷盆地的西南部。

  或許這樣描述比較枯燥,如果我們真正踏入龍虎山境內,就能切身感受到這個所謂的「斷陷盆地」的魅力。只見這裡水隨峰流,山水交融,晶瑩澄清的瀘溪河就像一條玉帶,串起了龍虎山兩岸的珠璣,紅色的岩石與綠色的樹林、藍色的河流構成強烈對比,呈現出無與倫比的景觀效果,構成了絢麗燦爛的山水畫卷。也就是說,經過億萬年的地質構造后,這塊凹陷的大盆地,早就悄悄隆起,變成了如今丹山與碧水完美結合的自然景觀,而且它還有一個很有詩情畫意的專業名稱——丹霞。

  丹霞是指在溫暖濕潤的季風氣候條件下,發育在陸相沉積的紅色砂礫岩的一種自然景觀,也被稱為「紅層」。這類地貌是在陸相紅層的基礎上,由內力(包括抬升)和外力(包括風化侵蝕)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自中生代晚期以來,岩石序列、地質背景、暖濕氣候等特徵造就了該地貌的侵蝕過程和地形,從而保存和展示了比世界其他任何暖濕氣候條件下的紅層地貌地區更為豐富的地貌、生態、生物和景觀特徵。

  正是以氣勢恢宏的紅色崖壁和大面積的侵蝕地貌,包括栩栩如生的天然石柱、塔峰、溝谷、巷谷和瀑布,丹霞構成了一種罕見而獨特的自然美。而這一切,也正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走遍大半個中國后,臨羽化前還叮囑他的後人回到龍虎山的奧秘所在。

  更為難得的是,幼年期、壯年期和老年期的丹霞地貌,在龍虎山都有發育,尤其以壯年期地貌為主體,以壯年晚期地貌最為典型。這裡的丹霞地貌類型多樣、典型、完整,保存的方山石寨、峰叢峰林、孤峰石柱等地貌類型達23種;有水流沖刷侵蝕、溶蝕風化、崩塌殘餘、崩塌堆積和溶蝕風化崩塌等多種成因類型,每種成因類型都有典型景觀代表;景觀及景觀組合造型精美珍稀,遠近高低錯落有序,形態逼真,如老君峰、仙女岩、象鼻山等,都是世界上丹霞地貌景觀中的珍品。

  專家們認為,龍虎山丹霞地貌是在白堊紀時期形成的以紫紅色厚層狀砂礫岩為主的河湖相沉積地層,並非是有些人認為的龍虎山過去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才隆起成陸地。早在9000萬年前,武夷山火山活動結束時,龍虎山北部出現大型斷陷湖盆,南部武夷山脈岩石山體風化剝蝕下來的大小石塊、砂礫和火山灰泥土,被山洪衝出山口,呈扇形大面積推向段陷下沉的湖盆中,層層堆積,厚度達1000米,並被壓實為岩石。而且,當時氣候炎熱乾燥,地表沉積物中所含的錳、鐵等物質被強烈氧化,所以岩石都呈紫紅色或者深褐色。

  到距今6000萬年前,受武夷山脈隆起的影響,凹陷湖盆抬升為陸地,露出地表的紫紅色砂礫岩,開始受流水沖刷侵蝕,使得原始地表切割為巨大的方山。方山受斷裂帶挾持,形成網紋狀的節理、裂隙,並被不斷沖刷、侵蝕、風化,結果方山越變越小,有的成了孤峰、孤山、石寨,有的成了峰叢、峰林、岩槽等,還有隨之而來的各種洞穴,總計有23種類型和形態各異的造型景觀。

  由於砂礫岩各層面間所含的成分不一樣,因為抗風化和侵蝕的能力不一樣,有的被風化、侵蝕得快,所以很快就剝落、消失了,有的堅硬就保留了下來,從而形成了形態各異、千姿百態而又栩栩如生的地貌景觀。當地人根據這些地貌的外表形狀,發揮人的想象力,總結了「十不得」的傳說故事,比如說「蓮花戴不得」、「仙桃吃不得」、「雲錦披不得」等,成為遊客們茶餘飯後的談資。而且,與廣東丹霞山高峰林立的景觀相比,龍虎山地形高差只有一兩百米,因此地貌總體顯得柔美俊秀、絢麗多姿,表現出一種陰柔之美。


  

  龍虎山腳下、瀘溪河畔的嗣漢天師府院內,古樟綠樹濃蔭蔽日,宮觀大殿巍峨聳立,也引來眾多野生鳥類棲息於此。在上清宮,還有一棵古老的樟樹,傳說為第四代天師張盛親手種植,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嗣漢天師府」的名字來源於元世祖忽必烈封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為「嗣漢天師」,其意表明自東漢始代代相襲,道脈悠長。(攝影/張邦人)

  

  紅嘴相思鳥的羽色艷麗,鳴聲婉轉動聽,是著名的籠養觀賞鳥之一,因此遭到人類大量捕捉,供各動物園和個人飼養觀賞,致使種群數量顯著減少。(攝影/陳旭)

  

  從高空俯瞰龍虎山的丹霞地貌,就會發現,暖濕季風氣候條件下發育的大面積陸相紅色砂礫岩,早已被茂密的森林植被所覆蓋。由於受中亞熱帶暖濕氣流影響,龍虎 山雨量充沛,區域內植被類型多樣,野生動物資源豐富。不過,在歷史上,由於生態系統破壞,農藥污染,加上亂捕濫獵,野生動物資源日趨減少。(攝影/管華鞍)

  

  氣勢恢宏的紅色崖壁和大面積的侵蝕地貌,栩栩如生的天然石柱、塔峰、溝谷、巷谷和瀑布,構成了龍虎山罕見而獨特的自然美。紅色的岩石與綠色的樹林、藍色的河流之間構成強烈對比,呈現出無與倫比的景觀效果。而這一切,正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走遍大半個中國后,臨羽化前還叮囑他的後人回到龍虎山的奧秘所在。於是,道教正一派的回歸,也使得龍虎山成為中國的道教聖地。(攝影/夏程琳)

    密林里隱藏的瀕危物種

  【在這塊相對孤立的生物棲息地,聚集了世界極瀕危鳥種中華秋沙鴨的最大越冬群體,還有世界上公認的瀕臨滅絕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紅豆杉。】

  如果坐上瀘溪河的竹筏,順著流水漂流到雲錦峰附近,一抬頭,老遠就能看到紅色的懸崖上有一片白花花的東西,很是醒目。這時,撐竹筏的艄公會告訴你,「懸崖上棲息著2000多隻野生鸕鶿,這些白色的東西其實是鸕鶿的糞便,抬頭看到糞便,也是好兆頭,意味著『奮發圖強』嘛!」

  由於龍虎山丹霞地貌的自然特徵,構成了高密度的相對孤立的生物棲息地,散佈於溝谷和山頂之間。崎嶇的地貌有助於保存完整的低海拔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是各類生物重要的棲息地,而且還成為一處罕見的珍稀瀕危物種的避難所,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價值。

  比如說,這裡聚集了世界極瀕危鳥種中華秋沙鴨的最大越冬群體。中華秋沙鴨在全世界只有近1000隻,在龍虎山過冬的就有200餘只,達到了國際濕地公約提出的國際重要濕地標準。

  作為第三紀冰川期殘存下來的物種,中華秋沙鴨距今已有1000多萬年歷史,是中國特有的稀有鳥類,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其分佈區域十分狹窄,數量也極稀少。它屬越冬候鳥,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3月份在龍虎山瀘溪河段的上清、沙灣、蔡家橋、泥灣4個地方群集。

  由於受中亞熱帶暖濕氣流影響,龍虎山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區域內植被類型多樣,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華南虎、雲豹、梅花鹿、白頸長尾雉、黃腹角雉、白鶴、揚子鱷、白鱘、金斑喙鳳蝶等;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有:獼猴、穿山甲、江豚、水獺、大靈貓、毛冠鹿、羚、鴛鴦、大鯢、虎紋蛙、陽彩臂金龜、碩步甲、拉步甲等;省級保護動物有:黃鼬、黑熊、三寶雞、杜鵑、伯勞、灰喜鵲、紅嘴相思鳥、尖吻蝮、金環蛇、銀環蛇、烏梢蛇、眼鏡蛇蝮、金裳鳳蝶、寬尾鳳蝶、絲帶鳳蝶、黑紫蛺蝶等。

  不過,在歷史上,由於森林生態系統的破壞,農藥污染,加上亂捕濫獵,致使野生動物資源日趨減少。20世紀50年代初期,華南虎還常出沒在山區和丘陵地帶,常有猛獸傷人害畜和毀壞莊稼,政府為保護山區人民財產安全,曾一度獎勵捕殺野生動物,如每捕獵一隻華南虎獎人民幣30元。同時還表彰打虎英雄、打野豬模範,宣傳他們的「英勇」事迹。山區農民多以獵獸賣皮為副業,致使獸類資源大幅度下降,華南虎已很難見到。不過,近些年來,隨著當地人對生態保護的重視,動物資源也在逐漸恢復當中。

  此外,龍虎山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著豐富的植物資源,森林類型主要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據統計,區域內植物達100科、250屬、460種以上,種子植物就有數千種,蕨類植物200多種,苔蘚植物100種以上,菌類植物也有大量分佈。

  在這些植物中,最值得一提的種類之一就是紅豆杉。它是世界上公認的瀕臨滅絕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數量極少,僅見於深山老林,在龍虎山主要分佈在上清林場、天門山景區等地。

  紅豆杉是經過第四紀冰川遺留下來的古老樹種,已有250萬年歷史。由於在自然條件下生長速度緩慢,再生能力差,所以很長時間以來,世界範圍內還沒有形成大規摸的紅豆杉原料林基地。中國已將其列為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明令禁止採伐。

  另外,在龍虎山數量很多且居優勢的植物群中,就有著名的「天師板栗」,由於它頂著張天師的名頭,因此也成了龍虎山最有名氣的特產之一。與別的板栗相比,天師板栗個大香甜,澱粉豐富。相傳祖天師張道陵在龍虎山煉丹時,因為堅持素食,便栽了許多板栗樹,以板栗來充饑。在他的影響下,歷代天師紛紛效仿他,在瀘溪河兩岸栽滿了板栗樹,也為龍虎山的上清鎮贏得了「板栗之鄉」的美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04: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