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所謂的QE3不是印鈔是全球圈羊

[複製鏈接]

2244

主題

2484

帖子

3515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51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徽道孤魂 發表於 2012-9-28 08: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 刻意掩蓋三次QE間的政策差別

  北京時間9月14日凌晨消息,美聯儲麾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在結束為期兩天的會議后宣布,0-0.25%超低利率的維持期限將延長到2015年中,將從15日開始推出進一步量化寬鬆政策(QE3),每月採購40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現有扭曲操作(OT)等維持不變。內容是在2012年6月底以前買入40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其剩餘到期時間在6年到30年之間;同時出售等量的美國國債,其剩餘到期時間為3年或以下,隨後這項計劃在今年6月份被延長到年底。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於2012年9月13日指令紐約聯儲銀行公開市場操作台以每月400億美元的額度購買更多機構抵押支持證券(MBS)。FOMC還指令公開市場操作台在年底前繼續實施6月份宣布的計劃,即延長所持有證券的到期期限,並把到期證券回籠資金繼續用於購買機構MBS。FOMC強調,這些操作將在年底前使委員會所持有長期證券持倉量每月增加850億美元,將給長期利率帶來向下壓力,對抵押貸款市場構成支撐,並有助於總體金融市場環境更為寬鬆。

  對於美聯儲的這個寬鬆政策,保持低利率就是保持美聯儲所購買的債券的價值,如果是加息,債券是要貶值的,債券與利率的反向關係是有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的,美聯儲購買債券,於是保持更長時間的利率是正常合理的,同時維持原有的扭曲操作也是預料之中,因為這不過是原有政策的延續,這個政策延續到12月本屆總統任期屆滿,是必須的,如果此時取消就有政治取向了。因此真正需要研讀的就是每月購買400億債券的計劃,如果仔細研讀,就會發現這個寬鬆與前面的兩輪量化寬鬆是有一些區別的,這樣的區別是被人為的仔細掩蓋的,而且這個區別與之前歐洲央行購買國債、之後日本央行購買國債和貼現國庫券都是不一樣的,對此我們下面先對於前兩輪的量化寬鬆情況進行一下回顧:

  2008年11月25日,聯儲首次公布將購買機構債和MBS,標誌著首輪量化寬鬆政策的開始。2010年4月28日,聯儲的首輪量化寬鬆政策正式結束。QE1將購買政府支持企業(簡稱GSE)房利美、房地美、聯邦住房貸款銀行與房地產有關的直接債務,還將購買由兩房、聯邦政府國民抵押貸款協會(Ginnie Mae)所擔保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2009年3月18日機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2009年的採購額最高增至1.25萬億美元,機構債的採購額最高增至2000億美元。此外,為促進私有信貸市場狀況的改善,聯儲還決定在未來六個月中最高再購買3000億美元的較長期國債證券。美聯儲在首輪量化寬鬆政策的執行期間共購買了1.725萬億美元資產。美聯儲2010年11月4日宣布,啟動第二輪量化寬鬆計劃,計劃在2011年第二季度以前進一步收購6000億美元的較長期美國國債。QE2寬鬆計劃於2011年6月結束,購買的僅僅是美國國債。

  現在美國的購買資產計劃被稱作QE3,但是我還是傾向於把它叫做Next QE1,因為這次的寬鬆與以前是不同的,以前購買的是國債和政府擔保的機構抵押支持債券,而這次購買的是機構抵押貸款支持債券,沒有了政府擔保字樣。國債是國家信譽,政府擔保的企業債務是間接的國家信譽和間接債務,國家信譽不變國債放水則是信用貶值,但是機構抵押貸款的信用來自所抵押的資產價值,購買未必造成信用貶值的!因此這樣的寬鬆背後就是有不同的經濟背景和效果需要研讀。對比前兩輪量化寬鬆政策,其中QE1資產購買總規模達到1.7萬億美元,歷時一年半,平均每月購買額度為1150億美元,期間黃金從750美元附近漲至1100美元,漲幅約為47%,白銀則從8、9美元漲至17美元,價格翻了一倍;QE2資產購買總規模為6000億美元,每月購買額為750億美元,期間黃金從1200美元漲至1500美元,漲幅為25%,而白銀則從18美元漲至35美元,價格再度翻番。而此輪QE3總體規模不設限,每月購買400億美元,加上之前的扭轉操作,據其說法是每月規模達到845億美元,略高於QE2,不過扭轉操作是早已經公布的,這並不在本輪的增加之中,真正的變化只有400億元,不過這樣的說法恰恰說明了政策制定者的一種傾向性,它們傾向誇大這個政策的力度。

  大家關注QE3推出,但美聯儲進行扭曲操作或買一點債券並不一定就是量化寬鬆,也就是QE3或者變相QE3,原因就是QE兩輪施行下來已經有3、4年了,這2萬多億的債券很多就要到期了,到期不再買或者買的不夠多的話,不僅不是寬鬆而是緊縮了,因此更關鍵的是盯住美聯儲的資產規模和資產的性質。美國推出所謂的QE3,就是維持美聯儲現有資產規模而已,每月採購400億美元遠遠低於預計的1000億美元,美國兩輪量化寬鬆總計購買了2.3萬億,到期債券會逐步增多,相比到期的債券對沖,因此這個規模是有限的,更關鍵的是這次寬鬆沒有說總量的上限和時間的限制,因此最終美聯儲的資產規模會怎麼樣並沒有最終定案;還有一點就是這次購買的是機構抵押支持債券,QE2所購買的僅僅是國債,QE1所購買的雖然有機構抵押支持債券,但是這些債券是有一個限定的,也就是說QE1所購買的抵押支持債券是政府支持企業等帶有政府背景的特殊的抵押支持債券,這樣的債券也是變相政府國債,所購買的債券產品是不同的,對於不同的產品是應當有不同效果的,長期這樣下去美聯儲的資產構成和資產結構也將改變,美聯儲資產狀態的改變對於全球金融市場也是影響巨大的!我們可以注意到的就是美聯儲本次購買的MBS,與之前歐洲央行的國債購買以及之後日本央行宣布增加購買國債和貼現國庫券的情況都是不同的。

  北京時間9月20日紐約原油期貨價格周三收盤大幅下跌,創下6個星期以來的最低收盤價,當日,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10月份交割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下跌3.31美元,報收於每桶91.98美元,跌幅為3.5%。在周二的交易中,紐約油價也大幅下跌,創下將近三個星期以來的最低收盤價。本周截至目前為止,紐約油價的跌幅已經超過了5%。同時倫敦ICE歐洲期貨交易所11月份交割的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3.84美分,報收於每桶108.19美元,跌幅為3.4%。在歐洲QE、日本QE的印鈔背景下,如果美國的QE3也是印鈔,那麼原油價格為何會如此大跌,市場實際上已經給出了最好的答案,美國所謂的QE3有本質不同不是印鈔。

  對於這樣的效果的差異不但沒有人進行分析,甚至連這樣的差異也被忽略,這對於一貫目光敏銳的西方觀察家、分析家來說,只能說是一種選擇性的失明,本人認為這樣的差異已經對於所謂的QE3的性質造成了根本性的改變,這樣的操作不僅不是印鈔而且是一場全球信用戰的開始,為了未來全球信用危機出現后金融大鱷進行剪羊毛而做準備的,是一場全球的圈羊運動,藉此把未來可以剪羊毛的肥羊控制在自己手中,所以我說這一次的量化寬鬆叫QE3是掛羊頭賣狗肉,實質是與前兩輪的量化寬鬆是不同的,而且按照嚴格狹義的定義,最早實行QE的日本,QE就是主要購買國債以及間接國債的行為,央行購買國債是需要特別授權和限制的,購買市場化的債券就如我們的逆回購則不用,現在購買市場化的有抵押的債券也叫做QE,已經改變了原來對於QE的定義。想一下為什麼不把我們央行的逆回購等操作也叫所QE呢?購買有抵押的MBS是比購買沒有抵押依靠信用的逆回購還要好的,所以美聯儲的本次操作它不應當叫做QE3,而是應當說是Next QE1,美聯儲前兩輪量化寬鬆是增加美聯儲的資產規模為主要目的,而這一次則是改變美聯儲的資產結構,世界新的一輪全球金融信用博弈開始了,隨後我們將進行深入具體的分析。

  

2244

主題

2484

帖子

3515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515
沙發
 樓主| 徽道孤魂 發表於 2012-9-28 08:13 | 只看該作者
  二、 為啥這次美聯儲QE操作不是印鈔?

  我們在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後,印鈔這個詞成為了最常見熱門的辭彙,似乎只要有鈔票從央行出來,我們的很多人就說這樣的行為是一個印鈔行為,但是央行行使央行的貨幣職能向金融領域投放貨幣,未必就是印鈔,中央正常的貨幣發行行為是不能說成是印鈔的,就如我們央行發行央票回籠貨幣或者逆回購提供流動性,就是一種常見的公開市場操作,如果說這是印鈔的話我們的央行在2012年以來也是印鈔多少萬億了,而商業銀行到央行再貼現也是正常的金融行為不是印鈔,更直接一點的在金本位時代拿黃金等資產到央行換取印刷的鈔票是印鈔嗎?這裡大家首先要區分的就是印鈔不是指印刷鈔票,而且在當今金融電子化的時代印刷的紙幣是貨幣當中極少的一部分,我們必須首先區分的是印鈔與貨幣發行的不同概念,明白到底什麼樣的行為是印鈔再說話再指責比較妥當,不要把正常的貨幣發行和央行金融操作當做印鈔。想一下當年美國是債權國在石油危機當中一下子把利率提高到20%以上,各種債券利息大增,立即讓拉美的芝加哥男孩們尿了褲子 (註:自50年代起,中央情報局就資助弗里德曼和芝加哥大學,為拉美培養經濟學家,這些學生後來被稱為「芝加哥男孩」)此時美聯儲購買國債和債券,獲利巨大根本不會有人說是印鈔的,而現在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致聲音說美聯儲是印鈔了呢?美聯儲購買債券和國債與印鈔的關係到底是什麼呢?

  到底什麼是印鈔什麼是貨幣發行,關鍵的差別就是在於信用的對價上,央行向外提供流動性提供貨幣,沒有取得相應的信用對價就是印鈔,相反如果央行取得足夠的信用對價向外提供紙幣,就是貨幣發行。根據貨幣銀行學的理論,就貨幣發行的機制而言,央行的基礎貨幣發行渠道主要有四條:或在二級市場上購買國債,這是發行基礎貨幣最常用的渠道;或向金融機構發放再貸款,包括向金融機構再貼現和向貨幣市場拆入資金;或購買黃金等資產增加資產儲備;或購買外匯,增加外匯儲備。除金銀外,不同的國家可能還有其他不同的貨幣儲備物,如解放初期中國曾以糧食、棉花、食鹽等戰略物資作為貨幣儲備物。而今天,很多國家都將外匯(具有較強流通性的主要國家的貨幣)作為重要的貨幣儲備物。印鈔是央行提供貨幣,貨幣作為一種信用憑證到市場上流通,但是央行卻沒有對等的從市場上收回相應的信用,造成市場上信用的過剩和貶值,也就是作為信用憑證的貨幣的泛濫和通脹,央行的資產與流通在外的基礎貨幣的信用必須是對等的,如果不對等則流通在外的貨幣就要貶值到對等。

  世界以國債的國家信用作為發行貨幣的抵押,在現代金融社會是最普遍的做法,也是最多的貨幣發行方式,購買國債發行貨幣是在市場上收回了國債信用提供了貨幣信用的一個交換,但是我們為什麼把美聯儲購買國債就叫做印鈔呢?這裡的關鍵就是國家信用的貶值,拿貶值的國家信用換取了貨幣,是一種信用不足的情況下的貨幣發行!在西方現代金融理論下貨幣是國家信用的託管憑證,國家信用是被看作無限的,但是國家信用真的就是無限的嗎?這個理論只不過是搞了一個國家信用無限的近似,國家信用可以很大很大,但是終究是有限的,在金融衍生品大發展,貨幣總量海量增加的背景之下,國家信用無限的理論假設近似靠不住了,國家信用不僅僅是有限的,而且在08年的時候還發生了巨大的金融危機,這個危機也是一個國家信用的危機,國家信用在危機當中是受到重創的,在國家信用嚴重縮水的時候國債卻大福度的增加,這些國債的信用肯定是巨大的貶值,國債信用的總額肯定是無法超過國家信用的總額的,而西方社會在08年危機以來國債負債大幅度增加,僅僅以美國論,2012年9月4日,就在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開幕的當天,美國財政部發表的報告說,美國國債總額目前已達16萬億美元,創有史以來最高紀錄。美國國債的總額曾於2010年6月與12月,分別攀升至13萬億美元與14萬億美元的高點。10年前的今天,美國國債總額僅約6萬億美元。美國國債在奧巴馬2009年就職時是10.6萬億美元元,但為了落實奧巴馬政府的振興經濟計劃,美國國債額急劇攀升,使奧巴馬無法履行在2012年底前將國債減半的承諾。國債扶搖直上,意味11月大選后的新國會和白宮主人必須通過立法,將政府借貸上限由目前的16.4萬億美元往上調。這樣的負債規模也難怪評級機構要下調美國的信用評級。對於美國這樣大的負債,美國政府的償債能力卻是有限的,美國是私有制的國家政府沒有什麼資產,政府的收支又處於嚴重失衡的狀態,美國政府財政赤字問題不僅非常嚴重,而且解決前景非常不明。2009年,美國政府財政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高達11%,是此前六年的兩倍,逼近希臘、愛爾蘭等國水平。2011財年,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近1.3萬億美元。這是美國政府財政赤字連續第三年超過1萬億美元,顯示美國債務風險仍在擴大。但又據***、《今日美國》2012年5月24日綜合報道,美國政府計算赤字是根據國會的獨特規則計算,而非按照標準會計規則計算。報道稱,若美國政府嚴格採用標準會計規則計算,2011年的赤字為5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1.6萬億元),而官方報告數字為1.3萬億美元(約合8.24萬億元人民幣)。2011年的實際赤字相當於官方報告數字的4倍。現在16萬億的國債這意味著每位居住在美國的成人和小孩平均負債5萬美金,這還不算社保等政府隱含負債和地方政府負債;再加上連續的赤字,美國國債的信用存在巨大的問題,國債的價值維持高位有QE寬鬆購買的因素也有美元迴流的因素還有與西方其他國家比較的因素,但是無論何種因素美國國債信用不足是事實,購買國債是印鈔也是共識。在西方列強是債權國的時候國債是好東西,央行購買國債不是印鈔,在西方國家是債務國但是國家收支平衡有足夠償債能力的時候央行購買國債也不是印鈔,只有在國家負債超標同時赤字巨大還國債利息低低的時候,國債的信用國家的信用已經實際上深陷危機,購買國債才是印鈔。

  與此同時在第一輪量化寬鬆當中購買的大量MBS也是問題重重,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抵押品的瑕疵,抵押權要讓位於破產人的居住權,這樣的抵押是次級抵押。對於次級抵押貸款,之所以成為次級抵押貸款貸款的信用不足,除了貸款人的信用記錄以外,抵押的折扣不足使得房屋變現時折價難以讓抵押物價值足值償還貸款是重要的因素,而更重要的是這些貸款人沒有其他居所,貸款人破產以後銀行止贖收回房產也不能將其趕到大街上流浪,只能讓他們繼續居住在房屋內直到其有能力獲得其他住所為止,這樣所有權中的佔有和使用的權利就無法實現,這些房屋就難以取得完全的所有權,對於這個問題在房貸律師意見當中是必須明寫的,但是這些債券背後的抵押品如果不能及時拍賣,房屋的折舊是非常厲害的,美國房價是土地很便宜主要是房屋建築價值,在人工很貴的情況下磚瓦房是木製房屋的幾倍價格,大量的房屋是木頭的時間很不耐久,不能及時佔有的損失是很大的。對於次級抵押貸款以及次級抵押貸款形成的次級債和MBS,擔保機構的擔保是非常關鍵的,但是擔保機構雷曼兄弟公司垮台了,這些貸款能夠發放的背後是政府支持的保障房給信用不足的人的安居工程,所以房地美房利美等公司都是有政府支持背景的房貸公司,QE1政策說買這些政府支持公司的債券就是購買次貸危機問題債券,政府的支持的兩房公司也受到衝擊,政府自己的債務危機信用也非常不足難以承擔債券擔保責任,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就是這些債券MBS也是信用不足的。因此前兩輪量化寬鬆無論是購買國債還是政府支持的MBS,都是購買信用不足的問題資產發行貨幣,所以我們指責說美國和美聯儲印鈔。

  但是現在的情況不同了,美國整個住房抵押貸款的規模約為7-8萬億美元,次級貸款存量約為1.5萬億美元,這部分貸款的規模只佔整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的20%,在美聯儲第一次量化寬鬆購買上萬億以後,次級抵押貸款的流通市值大部分是被美聯儲控制的,也就是說如果再想買,市場上流通中的次級抵押貸款支持債券也是不足的,而本次美聯儲QE政策購買的債券沒有了政府支持等要求,購買的MBS債券是完全商業化的,這樣的商業化已經擠出了債券資產的泡沫,所購買的債券信用是足值的,如果債券信用是足值的,這樣的購買就不是印鈔而是正常的貨幣發行了。想一下當初美國的房地產在08年前的高位,現在已經腰斬了,同樣的債券在不同的資產價格下作的抵押,其中的風險和泡沫也是不等價的。所以雖然Fed 2008年12月的press release, 和上周的press release 原文, 都是agency MBS, 都是 'MBS backed by Fannie Mae, Freddie Mac, and Ginnie Mae",但這次的發布會就沒有強調政府在MBS中的關聯,原因就是次級抵押貸款總規模就是一萬多億,美國第一次寬鬆已經購買上萬億有問題的債券了,市場上實際已經把有問題的買光了,而且經過幾年來的市場博弈,風險水分是被擠出的。同樣買債券MBS,在不同的時點和狀態下購買是不同的,就如西方已經使用國債發行貨幣百年以上,央行在市場上購買國債發行貨幣已經搞了上百年,以前央行購買國債也沒有被稱作是印鈔,就如我們在2007年還發行15500億國債由央行購買呢!只不過這15500億國債換取了央行2000億美元的外儲,國家的國債與外儲是信用等價的,因此不是印鈔。

  我們可以再進一步講,這樣的行為是基本上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到央行再貼現等價的!當商業銀行持有的票據在到期前,需要資金周轉時,可以向中央銀行申請貼現,取得貸款,這種貼現稱為再貼現。這樣的再貼現制度是在歷史上原有銀行機構被惡意擠兌和金融攻擊下建立央行信用建立起來的一套金融制度,使得有足夠資產運營良好的銀行不會受到惡意的擠兌,中國也是大力發展和完善央行再貼現業務的,08年中國適當擴大了人民銀行再貼現的對象和機構範圍,城鄉信用社、存款類外資金融機構法人、存款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以及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均可申請再貼現!對於再貼現是金融機構直接把票據交給央行取得貨幣,這再貼現未必有抵押,現在是有抵押擔保的金融機構資產變成票據經過市場交易擠出水分,按照市場價格交給央行,其資產保障和泡沫會極大減少和消除,這樣的做法對於國債抵押發行貨幣也是類似的,平時為了限制政府和央行共謀的印鈔,各國都立法要求不能直接從政府處購買債券,就是要通過市場博弈擠出國債當中信用不足的泡沫,但是央行的授權和危機后政府的救市,把這樣的規則打破或者形式化了,只有這樣的情況下國債抵押發行貨幣才是印鈔。

  這裡有人說QE是購買的幾乎零利率的債券所以是印鈔,這樣的認識也是不對的,通常情況下對於信用不好的債券會在利率上有所補償,以高利率來覆蓋債券信用不足所產生的風險,這利率實際上是債券信用與貨幣信用之間差別的補償,低利率是不足以補償的,但是這樣的問題並不絕對,就如央行購買黃金,黃金不但沒有利息而且還有保管倉儲成本,但是我們不會說是印鈔,甚至不說是貨幣發行而是央行增加黃金儲備,原因就是黃金的信用比央行的貨幣信用要高!現在央行購入有抵押資產為保障的債券發行美元,與原來的國債等發行的美元相比,這些資產的信用更好,所發行的美元信用是提高的而不是降低的,這怎麼能夠叫做印鈔呢?

  所以印鈔與否的關鍵是發行貨幣是否取得了足夠的信用對價,這信用是否足值的關鍵就是央行的資產負債表當中作為發行貨幣負債所對應的資產是否足值和是否有泡沫,在抵押支持證券模式下,證券經過市場擠出水分,抵押的資產在當前處於房地產價格的相對低位,這樣的資產與購買各國不斷規模創新高赤字創新高的國債相比,就是一個金融機構合理取得貨幣的央行貨幣發行行為,類似於我們央行的逆回購等金融操作,還比逆回購多出來了資產擔保,這次美聯儲沒有說明要多少規模,被輿論說成是無上限,但是實際上貨幣按需發行,市場是給出上限的!對於機構抵押支持債券MBS的市場規模就是上限,能夠創造的債券可能是無限多,但是能夠作為擔保的抵押物是有限的,抵押物是不能超過社會流通資產的,總體的基礎貨幣發行量是不能超過抵押物價值乘以抵押率的,這與現在國債發行量直線增加沒有制約是本質的不同,所以美聯儲所謂的QE3這樣的行為不是印鈔而是正常的貨幣發行。

  小資料:MBS

  MBS是一種抵押擔保證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y,簡稱 MBS),借款人每月的還款現金流,是該證券的收益來源。抵押集合體所產生的本金與利息原封不動地轉移支付給MBS的投資者,因此,MBS也被稱為過手證券(pass-through securities)。美國的過手抵押證券主要有以下四種:

  1)政府國民抵押協會(GNMA)擔保的過手證券;

  2)聯邦住宅貸款抵押公司(FHLMC)的參政書;

  3)聯邦國民抵押協會(FNMA)的抵押支持債券;

  4)民間性質的抵押過手債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44

主題

2484

帖子

3515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515
3
 樓主| 徽道孤魂 發表於 2012-9-28 08:14 | 只看該作者
  三、 為什麼美國印鈔會難以為繼

  現在名義上推出QE3了,但是含義與以前已經不同,購買抵押債券不一定意味著印鈔,對於美國以購買信用不足的國債的方式進行第三輪量化寬鬆印鈔的做法是難以為繼的,為什麼真正意義的QE3印鈔難以再實施?本人在美國進行了兩輪量化寬鬆以後,對於再一次的量化寬鬆一直是持否定態度的,本人堅持認為下一步所謂的寬鬆與原來意義上的量化寬鬆是有本質不同的,為什麼原來意義上的量化寬鬆難以不斷實施呢?在美國評級下調的當時社會輿論普遍說QE3立刻就來的時候,本人就是非常肯定的說明QE3不會推出,為什麼與前兩輪QE性質相同的QE3是難以再實施的呢?認清這個問題對於我們理解美聯儲以及美國下一步的行動目標和方向具有關鍵性的意義。

  首先不要看現在大宗商品在降價,世界一樣是可以進入漲價通道的。不僅是中國的豆粕期貨漲價到天價,世界的農產品也在漲價通道之中,未來的漲價會讓資源消費國的美國經濟復甦受到致命打擊。這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資源的特殊性,原因就是石油等資源價格的高漲后供給曲線會出現后彎,價格上漲反而供應量下降。原因就是資源國出售石油等是為了取得足夠的石油美元平衡外匯,需要的不是銷售量而是銷售額的概念,在石油價格暴漲銷售額達到要求以後就不會再多出售了。如果量化寬鬆,結果必然是石油等價格的暴漲,不但讓石油等資源國家的得利超過美國,也使得資源的供給曲線更加彎曲,進而造成美國的通脹和市場崩潰。QE3使得資源國家更加抓緊資源而不是多賣資源換取美元,如前述的資源供給曲線出現后彎,資源供給量隨價格而減少,必然導致全球資源市場供需均衡點無法形成而崩潰,美國是嚴重依賴世界資源供給而生存的國家,資源市場崩潰就是美國經濟的崩潰。在資源市場受印鈔影響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美國印鈔所帶來的效果也越來越小,經濟上的邊際效應是不斷遞減的,美國的印鈔必須在資源的壓力下找平衡。

  其次美國量化寬鬆的前提是面臨通縮壓力而不是通脹風險,寬鬆出來的貨幣可以輸出,QE3后如果美元不能外流到世界,必然是美國自己通脹,所謂的「量化」是看可以輸出多少再量化多少的。例如美聯儲2010年11月QE2投放6000億美元到2011年6月結束時中國外匯儲備31974.91億美元,而QE2前的2010年9月中國的外匯儲備為26483.03億美元,中國流入了約5500億美元的流動性,因此能夠輸出多少才會量化多少。現在世界危機風險加大,資金回美國避險,量化寬鬆後印出來的鈔票是難以輸出的。

  最後我們要看到的是美聯儲的政策是帶有明顯的利益趨向的。美聯儲所有權是私有的,管理權歸國家也是形式上的,這是由美聯儲的決策方式決定的。美聯儲由七名成員組成,其中主席和副主席各一位,委員五名,須由美國總統提名,經美國國會上院之參議院批准方可上任,任期為十四年(其中:主席和副主席任期為四年,可連任)。在美聯儲中最關鍵的機構是制定QE3等貨幣政策的是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簡稱 FOMC)。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是聯邦儲備系統中最重要的機構。它由十二名成員組成,包括:聯邦儲備委員會全部成員七名,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其它四個名額由另外 11個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輪流擔任。該委員會設一名主席(通常由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擔任),一名副主席(通常由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擔任),另外,其它所有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都可以參加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討論會議,但是沒有投票權。在這樣的結構下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代表資本的12個儲備銀行都權參加討論而且有5個投票權,另外的7個投票權由於美國兩黨的勢均力敵,其很難形成一致意見對抗儲備銀行的銀行家們,美國的貨幣政策是被金融資本控制的,因此美聯儲實際上無義務對國民負責,所謂「美聯儲要對高失業負責」,美聯儲監管金融,就是獨立於國家權力之外的一個勢力的權利保障;反之伯南克所謂「就業不好轉,QE不結束」,只不過是「向弱者傾斜」的老套。美聯儲可不是民主社會,美聯儲的權力就象當年教皇的權力一樣,是絕對的!美聯儲主席的選撥方式,類似於基督教會內部主教團選舉的教皇。湊巧中世紀歐洲利率和金融政策,也是教會決定。

  在利益趨向上,原有形式的QE3美聯儲是要收益下降最終到虧本的!從去年的美國評級被下調,美國國債反而創造了新高,2011年9月15-25年期的美國國債期貨合約飆升至141-06的高位。 30年期國債漲3 21/32,收益率報3.375%,為2009年1月以來最低水平。這反常現象的背後是:美國銀行破產還優先保護小債權人,因此對於大資金在銀行可能破產的情況下,持有美國國債反而變得比銀行存款更安全,美國的現金如果不存在銀行,則要有現鈔和現匯3%的差價,大資金也無法拿著紙幣現鈔,美國信用比歐日等西方諸國還是安全優質的,因此就造成美國國債反而上漲的局面。美債上漲造成美債的收益率比以前降低,量化寬鬆給美聯儲所帶來的收益也是下降的,這本身也降低了美聯儲推出量化寬鬆的動力。我們看到現在美國國債的利率在美聯儲公布所謂的QE3以後,2012年9月14日美國國債殖利率(殖利率就是獲利率,也有人稱為收益率,也就是利息收入除以購買公債的價格之百分比。不同於國債的發行利率和票面利率)美國債10年期是1.88%,20年期是2.68%,30年期是3.09%。這個收益率一直處於高位。

  而美國債的短期殖利率是非常低的,目前是一年期的為0.18%左右,這樣的收益率已經大大低於美聯儲的資金成本,美聯儲給超額準備金付息的利率是0.25%,為此美聯儲要賣出短期債券買入長期債券的扭轉操作就可以理解了,這是避免美聯儲虧本的行為,當前的情況是長期利率是到二年就與美聯儲0.25%的利率水平持平,到5年則為0.72%,7年是1.23%,持有5年以上的長期美債還是有利可圖的,但是這樣的有利可圖的前提就是美聯儲需要長期保持低的利率,因此美聯儲不斷延長維持低利率承諾的時間,背後就是保有其所持有的國債的價值。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美聯儲在國債當今超低收益率的背景下,再購買國債收益率極低可能虧本,扭轉操作是避免虧本,維持低利率是維持國債的價格也就是維持美聯儲持有國債資產的價格,這些政策都是與美聯儲的運營服務的,美聯儲是私人機構,代表的是金融資本的私人利益,美聯儲賺錢多了要交給國家,但是賠錢了國家可不補貼,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國家政客集團、金融資本集團和宗教集團的博弈制衡社會,從美聯儲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言,推出QE3讓美聯儲經營吃虧的事情是不會幹的,而在國際上資源國、金融國和製造國也在博弈,美國是一個金融國,但他也是一個最大的資源消費國,如果QE3讓資源價格暴漲,美國也是得不償失的,QE3掠奪製造國的同時美國消費資源也要被資源國掠奪,美國吃虧的事情是不幹的,美國是要算賬的,在資源價格仍然在高位而製造國已經經濟下滑的今天,美國的戰略目標更多的是資源國,因此真正意義上的QE3是難以推出的。我們要注意到的是在二戰前的金本位破裂貨幣競爭貶值與現在還有不同,因為當時世界發達國家同時是金融國和製造國,資源國是他們的殖民地,這是在一國體內的循環,與現在情況是不同的。所以美國的印鈔是難以為繼的,除非美國受到了巨大的危機壓力,美聯儲受到了極大的政治壓力才有可能,這樣的可能不會是美聯儲自願做出的,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應當能夠從各種政治動向當中看出端倪的,因為這將不僅僅是經濟行為了,而且這樣做就是一個飲鴆止渴的事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7 05: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