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抵制日貨」:損敵八百自傷一千

8月19日,10名日本右翼分子登上釣魚島一事使中、日兩國民間對立情緒進一步加深。同日,許多民眾高喊抵制日貨的口號,局部出現了打砸中國人的日本車情況。…
每次「抵制日貨」,豐田車總是首當其衝,不能說這是最為中國人知曉的日本品牌,但這是最顯眼的日本品牌。打砸豐田車其實已經不屬於「抵制」的規則內了,但這種損人的「抵制」行為背後的基本邏輯成立嗎?
反日人群在打砸中國人的私家豐田車
2012-08-21 第 2162 期
今日話題
當人們抵制豐田時,還抵制了什麼

廣汽豐田成立於2004年
抵制中國勞動者
豐田在中國的事業分佈可以分為三部分:在華獨資公司(主要負責研發);與一汽的合資公司(天津一汽豐田、四川一汽豐田),與廣汽的合資公司;與一汽、廣汽的三方合資公司。
截止2011年末,豐田已在中國的8個省和直轄市設立了11家合資公司。豐田公司在中國一共擁有大約500家經銷商,3萬多名中國員工,其中廣汽豐田約6000人,一汽豐田約12000人。
2011年,廣東納稅百強名單中汽車企業有6家(6家都是日本合資車企),第一就是廣汽豐田,納稅87.87億;四川一汽豐田2011年納稅37億,排名四川省第二。
當一個人在中國抵制豐田車的時候(排除整車進口),就是在抵制經銷商、廣大中國員工、每年的巨額稅款。抵制越成功,這些「中國元素」遭到的損失可能就越大。當然,抵制的目的就是為了造成損失,但損失的很大一部分如果來自中國人,這還叫什麼「抵制日貨」呢?
抵制中國、非日本投資者
根據2010年數據,日本豐田集團控股前十位中,有四席為國外公司,其中46.5%股份的控股為日本國外企業。而具有中國政府背景的基金OD05持有豐田已發行股份的1.73%,成為排名第10的股東。
一汽集團與豐田集團對一汽豐田各佔50%股權;廣汽集團與豐田集團對廣汽豐田各佔50%股權。
任何上市的大公司(尤其是跨國大公司)都一樣,股權構成相當複雜,當然可以說某個品牌是某個國家的,但它顯然已不完全是甚至只有小部分是。在中國砸豐田車更是南轅北轍,所砸豐田車基本是一汽豐田或廣汽豐田,從股份上來看,這至少算是「半國貨」。…
是什麼讓「抵制日貨」成為不可能

抵制日貨的醒目海報
「抵制日貨」曾經成功過
應該說, 抵制日貨已經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老話題了。最早的一次抵制日貨運動是在1908年,中國水師在澳門附近扣留走私武器的日本船隻,引起中日外交糾紛, 隨即由粵商自治會發起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抵制日貨運動。
五四運動中,圍繞著巴黎和會上山東問題的歸屬, 中國掀起了最轟轟烈烈的抵制日貨運動,而且效果明顯。
在1918年的時候, 日本在列強對華商品輸出的總量上佔44.9%,可是從1919年以後就持續走低, 到1921年降低到24.5%;在1923年因為收回旅順和大連問題, 抵制日貨再起, 當年日本對華輸出量只佔各國對華輸出總量的24.2%。
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的「抵制日貨」運動中,所涉及的貨物是相對簡單的,主要是棉紗織品、日用百貨等輕工業產品,也包括日本在中國的採礦生產。這時期,日本資本對中國的大規模直接輸出相對較少,所以抵制容易發生且易於達到目的。
抵制日貨對民族工業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中國和日本的紡織工業競爭相當激烈,而抵制日本大量生產的粗布就降低了其和上海、江浙等地的紗廠競爭;南洋兄弟煙草公司也是發家於抵制日貨運動時期,該公司一直把抵制外貨、振興國貨作為主題, 宣傳自己的產品。
但是全球化讓抵制不再可能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特別是冷戰結束后的全球化浪潮,是資本主導之下的全球化。在這種全球化模式下,「貨物」已經不再是跨國流動的主要因素,「資本」取而代之,而跨國資本的複雜、隱秘、無處不在,對傳統的「抵貨」運動形成巨大的挑戰。
首先,資本的構成變得多國化、國際化,主導這個過程的就是擁有巨大資本的、不斷互相購併的跨國公司。它們不再具有十分明確的國籍。比如:「抵制日貨」名單上的日本三菱汽車公司,其實是由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控股(擁有37%的股份),而後者又是由德國的戴姆勒-賓士公司和美國的克萊斯勒公司合併而成的。因此,是來自德國的、美國的、日本的資本共同控制著三菱。如果說,三菱汽車公司是在中國人的「抵制」名單中,那麼,利益受到直接影響的,就是世界第三大汽車生產商----戴姆勒-克萊斯勒。
其次,跨國公司的產品,其生產過程高度國際化,所謂的「日貨」,不再是日本紗廠生產的棉布,或者從日本進口的商品,而通常是具有日本的核心部件、知識產權、營銷計劃的商品或服務。中日貿易中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是這種隱性的「日貨」。
反日——抵制日貨——砸日本車

味千拉麵怕被誤解的心酸
反日、抵制日貨是自由,但打砸日本車卻不是
日本政府及一些右翼分子對待釣魚島的態度讓中國民眾憤慨,這樣的憤慨體現在三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自我表達:反日。所謂反日,就是反對日本不尊重歷史的態度。這樣的表達又有兩個層面:一是自我消化(內心憤慨);二是有宣洩這種憤慨的需求。
第二個維度是對他人的表達:我拒絕用日貨,同時也希望他人不用。雖然上文分析了這種要求在操作上無法實現,但本質上是一種偏好,而偏好完全是個人自由(不涉及人身、種族)。同時,「拒絕日貨」也完全可以是一種表態,即在和平、守法的條件下,通過公民個人所能控制的選擇,參與公共事務,表達正義的情感。
第三個維度是打砸別人的日本車(日貨)。有很多網友表達了這樣的意思:我們當然知道打砸別人的日本車是不對的,用不著你們來說教,我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恫嚇,使想買日本車的人看到了這一幕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這種想法還是要回歸到第一段的分析,你可能既無法準確無誤地傷害到日本企業,還要因為侵犯別人私人財產而承擔法律責任。…
真可悲呀,要想做個好的「愛國者」,就得與其餘的全部人類為敵。——伏爾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