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上面的研究做鋪墊,我們就不難理解,大腦有柚子那麼大的牛為何還不如大腦小如藍莓的老鼠聰明。不過,在大腦模塊的水平上,進化也拿出了自己的變通方法。2007 年,美國范德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喬恩· H · 卡絲(Jon H. Kaas)和同事對比了多種靈長類動物的腦細胞形態,他們偶然發現了一個關鍵特徵——一個可能賦予了人類生存優勢的特徵。
如果羅斯是正確的,那麼在靈長類動物中,神經元小型化就有雙重作用:一是隨著腦容量增大,神經元數量可以隨之增加;二是可以讓信號傳遞變得更快,因為神經元的排列變得更加密集。大象和鯨本來應該很聰明,但它們神經元和腦容量太大,導致運行效率低下。「大腦中的神經元太過稀疏,」羅斯說,「這意味著神經元之間的距離較大,神經信號的傳遞要慢得多。」 事實上,神經科學家最近在人腦中也發現了類似的模式變化:腦區之間,神經信號傳遞速度最快的人,似乎也最聰明。 2009 年,荷蘭烏得勒支大學醫學中心的馬丁· P · 范登赫維爾(Martijn P. van den Heuvel)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來觀測不同腦區在相互傳遞信息時到底有多直接——也就是說,要看不同腦區在交流時,有沒有通過數量或多或少的中間區域。范登赫維爾發現,腦區間信號傳導通路越短的人,智商就越高。同年,英國劍橋大學的神經影像學家愛德華· 布摩爾(Edward Bullmore)和同事用其他方法也得到了相似的結果。他們首先測試了29 個健康受試者的工作記憶(可在瞬間記住一些數字的能力)。然後,他們根據腦磁圖記錄,估測受試者的不同腦區間信息傳遞速度有多快。結果發現,神經信息傳遞最快最直接的人,工作記憶也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