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紅色後代」強烈危機意識:肩負中共「補屋」的政治使命

[複製鏈接]

6195

主題

6540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002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DT001 發表於 2012-3-10 15: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章來源:共識網/以香港為基地的共識網,肩負中共「補屋」的政治使命。


在外人眼中,「紅色後代」是頗為幸福的一群人。但事實上,他們的危機意識比誰都強烈。
  「重建誠信,得從公務員抓起,因為他們一旦失信於民,國家基礎和民族根基將坍塌。」

  「所有盛世都有共同經驗,所有末日都有共同教訓。」


  (除具體說明外,均為CFP和中新社供圖)

  兩會開幕以來,每當有一位身材微胖、戴著少將肩章的中年男子,出現在北京國際飯店的時候,記者們總會迅速聚攏過來。毛新宇委員來了。

  作為開國領袖毛澤東唯一的嫡孫,毛新宇每年的提案都格外引人注目。但與往年不同的是,這位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副部長,2012年首次將提案視角從他的爺爺身上,轉向黨所面臨的一個嚴峻命題:反腐倡廉。

  毛新宇說,他關注這個問題,既因為他是一名有近20年黨齡的老黨員,也是他作為領袖後代的責任:「在與腐敗的鬥爭中,毛澤東的廉潔自律、以身作則是一個重要因素,在主席的這些後代里,你能找出一個做官的、經商的嗎?為什麼沒有?就是老人家的垂範作用。」

在十八大即將到來,中央領導集體即將交棒之際,毛新宇只是眾多喜歡把家國命運聯繫在一起的「紅色後代」政協委員之一。


  凌孜,葉劍英元帥的女兒。聊起如何化解貧富差距時,這位全國政協委員說,共產黨不能忘記了來時的路。「那時候拿著槍桿去鬧革命,為的就是解決老百姓的民生問題,讓他們過上好生活。」

  全國政協委員、維族政治家包爾漢的女兒伊麗蘇婭最痛心的社會現實,是底層民眾的上升渠道被堵塞。「改革雖不能操之過急,但我們也不能再等待了。」

  這些「紅色後代」,祖父輩曾經排除萬難打下江山,他們自己也親歷過中國最壞的日子和最好的時光。他們身上的共同特徵,註定了他們對當下社會矛盾、改革爭論的體悟,比普通人來得特別。

  「這個社會焦慮的,就是我們所焦慮的」

  在外人眼中,因為有祖父輩們的恩澤,「紅色後代」應該算是社會上頗為幸福的一群人:衣食無憂,一般還有個一官半職。但事實卻是,他們的危機意識比誰都強烈。

  全國政協委員、總參謀部管理保障部原政委曾海生,是革命家曾山的女兒。這些年裡,她的焦慮源於一系列代表性的社會事件,例如小悅悅事件,溫州動車追尾,蒙牛、雙匯等知名企業食品安全危機。

  「我不知道什麼才是真的?發展的速度上去了,但發展的質量又如何?」在2012年提交的一份加強道德和誠信建設的提案中,曾海生如此慨嘆。

  社會道德之所以淪喪,在曾海生看來,責任不在社會而在政府。「主要是收入差距過大,很多人心理不平衡。」曾海生回憶,當年她在北大荒插隊,一個月22 塊錢就已經很滿足了,因為大家都差不多,一些老職工也不過30來塊。但現在一些國企老總年薪卻動輒上千萬。「同樣工作8小時,很多人會問,憑什麼你拿那麼多?」

  大多數人沒有分到「蛋糕」,這亦是「老知青」伊麗蘇婭的觀察。「農家子弟的上升渠道正在被堵塞,一個大學生畢業之後留在北京,就開始蝸居,很多人不結婚,也沒房子,而且不敢要孩子。有了孩子,就會教育他,你不好好學習就去掃大街。」她有時會想,這是不是自己所經歷的那個《勞動最光榮》的國家?

  所以,「紅色後代」們才有這樣一個困惑:如果好日子只給了少數人,這不是跟革命的初衷背道而馳嗎?我們的改革還算成功嗎?

  「28年的革命戰爭,祖父輩們哪個不是大浪淘沙活下來的。雖然後來在困難時期,工作上有失誤,但老百姓也能理解,他們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人民群眾。」伊麗蘇婭說。

  但現在,「紅色後代」眼中那個雖然窮,但沒什麼算計的日子,似乎一去不復返了。

  「這好比咱們一家人,他可能做得不太好,比較笨,但心是好的。但如果換一個人,是為了把家人的錢弄到自己兜里去。那你是一種什麼樣情緒?」凌孜說,「那個時候,遍地都是雷鋒式的人,今天你打著燈籠滿世界找去。不是沒有,少之又少。」


  (CFP 中新社/圖)

  「不能忘記來時的路」

  和所有普羅大眾的感受一樣,「紅色後代」們承認,他們也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唯一不同的是,他們中的許多人親歷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改革。

  作為改革開放奠基人葉劍英元帥的女兒,凌孜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1979年改革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順應了民意。當時老百姓沒吃沒喝,工農業到了崩潰邊緣。

  有一個細節,至今讓凌孜難以忘懷。廣東公安廳有次向葉劍英彙報:廣東目前出現逃港潮,深圳、珠海這些沿海村裡剩的都是老弱病殘,能走的都走了。葉劍英聽了就流眼淚了。

  「出來革命幾十年,現在一看,老百姓的生活比原來還慘,怎麼能不痛心呢?」凌孜回憶,當時父親沒有說要抓這些老百姓,知道他們逃港純粹為了生存。

  強人推動,在「紅色後代」們看來,只是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最根本的動力,更來自整個社會。「當時感覺我們醒來就是早晨,看到其他國家的發展以後,我們就大有緊迫感。聽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口號,我們是發自內心地振奮。」伊麗蘇婭說。

  如今,中國又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對於改革的爭論如何處理,在「紅色後代」們看來,可以從上一次改革中尋找經驗。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葉劍英提議召開一次預備會議。在這個後來被葉劍英稱為「黨內民主典範」的大會上,大家暢所欲言,指名道姓的批評都如實寫進了簡報。

  「假如沒有那次預備會議統一思想,鄧小平也出不來。有問題都需要端出來,講出來大家就順了。」凌孜說,另外,執政黨有一個傳統,就是出了什麼問題,有個整頓鞏固提高的階段,現在最缺的是對過去30年的總結和反思。「哪些問題做得好,哪些地方走了彎路,究竟我們現在要改什麼?都可以好好捋一捋。」

  對於政治體制改革的路徑,全國政協委員、陶鑄之女陶斯亮認為,反腐是一個重要突破口,而如何反腐,她又首推從吏治開始。

  醫生出身的陶斯亮,接受媒體採訪時打了一個比方:這就好比用幹細胞去治療癌症。「化療能殺死癌細胞,但也殺滅正常細胞。但給你種植幹細胞就不一樣,讓這個新生的健康的細胞來代替你這些不好的不健康的細胞,而不是同歸於盡。」

  她提議,把競爭機制引入黨內幹部選拔,通過差額選舉保證每個幹部,都像幹細胞一樣,是優秀的,健康的,逐漸去替代那些「癌細胞」。

  毛新宇說,毛澤東時代幾乎沒有貪腐,就是因為老人家預見到會有糖衣炮彈的進攻。「老人家在七屆二中全會時就強調,進京趕考不能學李自成,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開國第一案——劉青山、張子善的案子,這說明主席深知腐敗問題對黨的危害。」毛新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事實上,因為「文革」給「紅色後代」們留下了太深的陰影,不願意看到暴力革命,是他們對改革共同的守望。

  「不能搞多黨制,也不能搞黨內的派別。」伊麗蘇婭說,沒有哪個西方國家,在還沒有完成現代化之前搞過一人一票選舉的,而且他們把民主的理念用到一些發展中國家,還沒有一個成功的,不是分裂就是戰亂。我們中國亂不得。

  但她也表示,雖然不能操之過急,可我們也不能再等待。「到底是不是可以成立像香港廉政公署一樣的機構,司法審判是不是可以有更大的獨立空間,這個可以探討。」

  建議向林書豪學習

  政治體制改革或許尚需時日,但有一個問題,在「紅色後代」們看來,可以立刻著手解決,那就是重建社會的道德誠信體系。而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最好是一把手可以先身體力行。

  前總理李鵬的女兒李小琳,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給每個公民建立一份道德檔案,以此來約束大家,讓每個人都「知恥」。「官員應該比一般老百姓先行。」李小琳說,「你為人之師,你才能夠是領導,最起碼的德行都做不到,怎麼當官呢?」

  凌孜建議,這一點可以向林書豪學習。作為一名籃球迷,凌孜覺得,這位美國NBA的新天王身上,有著與其他體育明星所沒有的氣質。「明顯是他扭轉了局面,他卻說這是球隊的功勞。連支持別的隊的球迷都為他鼓掌,可見他的親和力有多大。」凌孜說,有一句話叫上行下效,你做出來了,你不用說,下邊跟著就做了。

  她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毛澤東主席帶領一批中央領導去到十三陵水庫參加義務勞動,此後整個中國都掀起了一場義務勞動的熱潮。

  正是得益於祖父輩們的言傳身教,「紅色後代」們都認為,這是他們許多人雖已不在高位,卻仍對這個國家抱有強烈責任感的原因。

  曾海生說,自打小,父母就從來不會要求她應該做什麼,應該不做什麼。「退休之後,父親很喜歡在小院子里種些東西,他喜歡帶著小草帽上房頂摘絲瓜。」曾海生說,父親的純真以及對共產主義的信念影響了她一生。

  「1935年,他單獨帶隊突出敵人圍剿,後來全打散了。剩下老爺子一個人,從江西一路走到上海找地下黨。但當時哪那麼容易找啊?你說這個人就那麼堅定,在那種情況下他都沒有任何想法。」

  曾海生當了5年全國人大代表,5年全國政協委員。有些提案她反覆提了好多年。儘管結果不如預期,但她說,總有人要邁出這一步,「永遠沒人說,永遠得不到重視。」

  在曾海生看來,重建誠信,得從公務員抓起,因為他們一旦失信於民,國家基礎和民族根基將坍塌。

  賀龍的女兒賀捷生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對於黨內的高幹子弟,應更嚴格要求,「比如我們小時候,不能跟父母一起吃飯,自己吃食堂,父母吃得好一些。當然現在不一樣了,但有更嚴格管理的方式。」

  如何不失信於民,除了繼承老一輩的革命傳統,一些「紅色後代」也覺得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經驗。

  據凌孜說,中央黨校已經準備將《群書治要》引入課堂。這是一本由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編輯的書,主要回溯了歷朝歷代執政的共同經驗和教訓。

  「所有盛世都有共同經驗,所有末日都有共同教訓。這本書是一面鏡子。」凌孜說,唐太宗能創造貞觀之治,正是因為有魏徵這樣的大臣講負面的意見,皇上就是聽了難受但是愛聽。但崇禎就是被貪腐包圍了,看不清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最後國家就壞了。
一個內心陰暗的人是容不得任何光明的,因為光明讓他們原型畢露,嘲笑正義、調侃崇高是他們的心理需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8 13: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