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西遊記》是揚佛抑道還是抑佛抑道?

[複製鏈接]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2-3-13 09: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西遊記》精髓之我見
(來源:百度西遊記貼吧)

  見過很多對《西遊記》宗教立場的評論。無非有兩種,一是揚佛抑道,一是抑佛抑道。

  持前者觀點的人認為,作者在通篇的作品中,對道家思想和道教本身持否定態度,而認為佛家才是正道。比如孫悟空出身道家,最後卻在佛門得成正果。大聖大鬧凌霄寶殿,天宮中道家諸仙無計可施,最後還是佛家出面,了結了事端。除此之外,車遲國僧道鬥法、五庄觀偷果逢難等情節,都把道士描寫成奸佞狡詐,鼠肚雞腸之狀。從這些事件來看,道家確實成為了作者描寫反面形象的典型代表,而來反襯佛教的光明正派。

  然而有些人不贊同這種觀點。他們認為《西遊記》對於佛教諷刺的更為深刻,是明褒暗貶。和尚雖然總是以慈悲大度的形象出現,然而卻也有觀音院中為了袈裟而暗起殺心的金池長老,甚至在寶剎靈山,也有向唐僧師徒索要「人事」貪心羅漢。
那麼究竟《西遊記》對於佛道的觀點立場是怎樣的呢?我漸漸體會到了一些和上述觀點不同的東西。

  《西遊記》是一部浪漫主義色彩很濃的通俗小說,其中充滿了瑰麗的想像。而無論任何形式的想像和憧憬,都肯定是追求一種脫離苦海永葆極樂的狀態或者環境。而這種追求,就是宗教要解決的問題。但在《西遊記》中,道教模式儼然成了人間等級制度的翻版。玉皇大帝在天上也做起了皇上,眾仙家一樣要早晚朝拜,上朝奏本。顯然這不能和佛教的修成正果,不墮輪迴,永享極樂相提並論。吳承恩於是塑造了孫悟空,最初為了追求長生恆樂而拜師學道。最後不滿這種天上的世俗,大鬧天宮,被西方佛祖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可見作者對於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的道家,確實是排斥的。為什麼要強調玉帝、老君的道教,后自有述,此處暫且按下不表。

  那麼佛教呢?唐僧可以說是佛教的典型代表。他是金蟬子轉世,修行了十世,每次輪迴均立志西去拜佛求經。但每次路過流沙河,都被還是妖怪的沙僧吃掉,成為了他項下一棵新的骷髏。最後這一次,收了行者、悟能、悟凈,這才取得了真經,得成了正果。這樣一個「純粹虔誠」的佛家弟子,應該早已悟徹佛法,瞭然輪迴。對人間種種世俗,必然能看開放下。但記得唐僧按觀音菩薩指示,前往西天拜佛求經,當時是這麼說的:「貧僧不才,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祁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也很知趣,立即「上前將御手扶起道:『法師果能進此忠閑,不怕程途遙遠,跋涉山川,朕誠願與你拜為兄弟』」。這一下唐僧可是受寵若驚,隨即感動的發誓: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即死也不敢回國,永墮沉淪地域。這麼看來,唐僧把個御弟看的真重啊。而且取來真經,不是為了普度眾生,而是為了保佑江山。真不知這樣的高僧和玩牌前燒柱香祈求贏錢的老太太有何區別。在加上一路佛祖給這個和尚故意找的麻煩、這個和尚故意給悟空找的麻煩,以及西天索要賄賂的羅漢、對此事默許的佛祖。種種事件表明,佛教盛行的地方根本達不到如來自詡的那種: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的地步。而完全就是一套流於表面,虛偽迂腐的形式上的東西。

  那麼如此看來,這部小說就真是抑佛又抑道了?表面看的確如此,但是它抑的什麼佛,抑的什麼道?這才是問題根本之所在。要解決這個問題,必然要從小說的頭號人物孫悟空來分析。說《西遊記》抑道,可是悟空就是道家出身,只在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習了七年武,修了三年道,就入地獄強銷了生死薄,然後把個凌霄寶殿差點翻過來,就連佛教中鼎鼎大名的觀音菩薩也奈何不得,急得直想用看家寶物羊脂玉凈瓶去砸那猴頭,好讓其他人趁亂擒拿。最後害怕瓶子碰到鐵棒碎了,才沒捨得。可見如果作者真的是排斥道家,他根本沒必要寫出菩提祖師這個人物,讓悟空自己采天地精華,吸日月靈氣這樣豈不更乾脆。

  所以先前我說《西遊記》抑的是老君的道,玉帝的道。而他們的道,完全脫乎了宗教的本質,被某些人有目的的扭曲了。真正的道在菩提祖師這裡得到了體現。而說到佛教,則稍許複雜一些。同道教一樣,如來的佛法在作者看來,也是受某些力量的驅使,而變了味道。於是才在這種佛教表面祥和超脫的氛圍下,出現了險惡的金池長老、貪婪的西方羅漢,迂腐不化的唐三藏。甚至連佛祖本人,《西遊記》也對其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在小說開篇如來化解天庭危機的那一幕,頌揚終生平等,佛法慈悲的佛祖,竟然為了玉帝的皇位,對一個不忍等級桎梏,不願做官的猴子大動刀兵。回到靈山後,又對弟子們大吹大擂其在凌霄寶殿的作為,誇誇其談玉帝對他的盛情款待。眾弟子也紛紛「聽言喜悅,極口稱揚」。在小說結尾,佛祖又對手下弟子的索賄行為默許點頭。可見,同老君的道教一樣,如來的佛法在吳承恩看來一樣是唬人的工具。那麼小說認為真正的佛法誰能代表呢?答案仍然是頭號人物孫悟空。當然,和道教一樣,佛教中也有一個類似於菩提祖師那樣的高人對悟空進行了點化。這個人既不是光講大道理的如來,也不是周恩來式的觀音菩薩,而是一名叫做烏巢禪師閑散和尚。和菩提祖師一樣神秘,在小說第十九回《雲棧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經》中,烏巢禪師出現了一次,傳授給唐僧一部《多心經》,然後就腳駕祥雲,金光萬道的飛升而去,再也沒有出現。  

  大凡讀過《西遊記》者,恐怕沒有幾個人會對唐僧有好印象,歷來對《西遊記》人物的研究大多集中到豬八戒和孫悟空兩人身上,少數談到唐僧的論文也是毫無例外的一概採取貶斥態度。有趣的是,大家不喜歡此人的原因好像也比較一致,一是嫌其過於懦弱迂腐,膽小怕事,動不動就掉眼淚,缺少男子漢大丈夫應有的那種陽剛之氣,一是嫌其人妖不分,喪失原則,關鍵時刻總是與孫悟空作對,偏袒豬八戒。如果僅僅是文學欣賞的話,這種看法倒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倘若我們要探求作者著書本意的話,問題就來了:作者本人也是這樣不喜歡唐僧嗎?如果真是這樣,他為什麼要讓一個如此懦弱無能的愚氓來承擔如此重大的取經重任,而且還讓他統轄幾位武功高強的徒弟?雖然作品中也有針對唐僧的不敬之辭,但為什麼在更多的時候作者又對其誇不絕口?如此一位不討人喜歡的人物,為什麼天上地府、仙界佛門的神仙都如此心甘情願地幫助他,心高氣盛的孫悟空之外,連觀音菩薩、太白李金星也跟著忙得不亦樂乎?為什麼這位人妖不分的糊塗僧人最後修成了正果,而且排名還在孫悟空之前。因為有這些疑點,我們不能不繼續追問下去:是不是作者的主觀創作意圖與作品的客觀接受效果之間出現了偏差,是不是作品的表達與讀者的理解之間出現了歧異?是不是我們對唐僧其人存在著某種偏見?

     在西天取經的隊伍中,無論是身為護法、勇往直前的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還是專門攔路打劫、惹事生非的各路妖邪,個個都長得面目猙獰,皆非等閑之輩,特別是前者,不管是齊天大聖、天蓬元帥還是捲簾大將、龍太子.人人還都有一個值得炫耀的出身。神妖之間道行不一,法術各異,即使是其中的功夫平平者,其本領也非一般俗人所能望其項背。可偏偏就在這個神通廣大、各有絕活的神仙、妖怪堆里安置了這麼一位手無縛雞之力、文質彬彬的僧人,而且還是一位需要大家馬前馬後圍著忙乎的核心人物,這也許就是佛家所說的命中注定的緣分吧。這種極不協調、反差很大的人物設計和配置不僅為增加了全書的戲劇效果,同時還是小說展開故事的一個基本前提。否則,如果唐僧也像電視劇《西遊記後傳》中所描寫的那樣,武藝商強,騰雲駕霧,三五個妖怪近不了身,小說自然也就寫不下去了,勉強寫出,也會寡淡無味。有了這個前提,也許我們就能對這位僧人的無能和懦弱多了一分理解和同情。何這麼一幫上天入地、法力無邊的仙佛神怪整天圍在身邊,再威猛的凡人也會顯得無比低能,何況唐僧並不成猛神勇,只是一位文弱善良的僧人,他的長處在文而不在武,我們不能從武的一面來苛求他。

     在作品中,佛祖如來第二高徒的光榮出身並沒有給不斷陷入人生困境的這位僧人帶來多少實惠,因為是肉眼凡胎,自然也就無從知道自己前生的顯赫地位,聽別人談起,也只是像聽一個古老的傳奇故事,似乎跟自己沒有多大關係,畢竟曾經擁有的種種法術神通都留在了靈山,遠水解不了近渴。相反,唐僧是伴隨著種種不幸來到這個世上,還要帶著諸般苦難回到佛界。為一點上課不用心聽講之類的細小過失竟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人生代價,由此可見佛門戒律的森嚴,不過細究起來,這似乎也有些不合佛教的慈悲情懷,也許佛界對不同層次的僧人有各自的要求吧。除了對佛教的誠信與對經典的爛熟外,這位僧人似乎連人人都有的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不具備,這有西天路上獨自化齋的碰壁惹禍為證,更別說什麼武功之類。就是這麼一位在俗人看來也有些窩囊的僧人卻偏偏有著一副無比高貴希奇的肉體,他的肉可以使所有的生靈長生不老,他的元陽具有使女妖一步登天的奇效。

  平凡與神奇、無能與尊貴就這樣巧妙地融合在一個人身上。這就構成了全書展開故事的第二個前提。否則,如果唐僧沒有這身無比奇妙的肉體,而是和一般人沒有區別的話,西天路上的妖怪們也就沒有必要費那麼大功夫、挖空心思地想得到他,隨便找個替代品就是。有了這麼一位肉眼凡胎卻又對妖怪有著強大吸引力的師父,十萬八千里的西天取經之路無疑會變得格外坎坷漫長。因為是個凡人,自然會顯得無能,既不能降妖除怪,也不能騰雲駕霧,離了徒弟,就只能是任人宰割,處於時時受保護的尷尬境地;因為是個聖徒,在眾妖邪看來是個魂牽夢繞的寶貝,但對幾位徒弟來說,不過意味著無窮無盡的麻煩和災難。自然,這一切都是命運緣分的安排和聚合,怨不得這位老實本分的僧人。就像年輕漂亮的女孩子雖然容易招惹是非,但罪過並不在其美貌本身一樣。因為是肉眼凡胎,當然看不出妖邪惟妙惟肖的變化,不光自己看不出,就連身為神仙的豬八戒、沙僧也看不出,更不用說像孫悟空那樣能看會聞;因為處在神仙堆里,自然就顯得懦弱無能。但肉眼凡胎本身並不是錯誤,不能將因降妖除怪受挫帶來的怒氣全撒在這位無辜的僧人身上。

  


499

主題

1452

帖子

2276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76
沙發
玉面狐 發表於 2012-3-13 11:1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雲海暖流 1樓 的帖子

在中國宗教歷史上,我認為佛道一向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不互相支持也不互相打壓,所以,總體上是鼎足而立的(個別時期會因為統治者的喜好有盛弱之分),而中華民族有兼容並取的思想,認為兩種極強的力量互相交融配合會產生更加強大的力量。所以,我認為《西遊記》不是抑道也不抑佛,是一種兼容思想,或者說是混沌(無所謂)的思想。
六龍御兮共飛鵬,隨弛騁兮天地任西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3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2-3-13 11:4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雲海暖流 於 2012-3-13 17:27 編輯

回復 玉面狐 2樓 的帖子

這也不竟然。當佛教剛在中土流傳時,佛教借道教的力量發展。佛教強大后就分庭抗禮了。元朝初始,道教顯赫。佛教藉機與道教辯論,結果蒙古人皇帝為了打擊漢人,就大力揚佛抑道了。明朝因朱皇帝本來就是和尚,對道教也不重視。這情況又在清朝重演。

不過我認為《西遊記》還是有很強的揚佛抑道的傾向。其中前部分最重要的片段中,天庭被孫猴子打的不行,最後竟然搬來了如來佛祖,來解天庭之圍。其潛台詞是,佛教的法力比道教的要高。後面的章節中,孫悟空一行在三清觀里狂歡,褻瀆三清塑像、偷吃供品還撒尿騙人. 也有什麼妖道被打,「三位大仙(虎力、鹿力、羊力)」, 小道士被剃光為和尚等等。明顯的是部反道教的小說。

《西遊記》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小說,對道教的妖魔化。估計影響還是極大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811
4
sousuo 發表於 2012-3-13 21:08 | 只看該作者
我以為西遊記說的還是佛法無邊,雖有各種摻雜,畢竟佛法無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2

主題

5824

帖子

398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981
5
自由之靈 發表於 2012-3-13 21:1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雲海暖流 3樓 的帖子

從未這樣想過,讓你一這麼說,感覺很有道理!
放你去飛 我給你翅膀 放你去飛 尋你的天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6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2-3-13 21:36 | 只看該作者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2-3-12 20:24
《西遊記》精髓之我見
(來源:百度西遊記貼吧)

《西遊記》是宣揚造反的,所謂「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所以,在明朝,這本書是禁書。不是皇帝反對佛教或道教,而是反對造反。
海外存知彼,天涯若此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811
7
sousuo 發表於 2012-3-14 02:3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隔岸觀火 6樓 的帖子

造反的最後不是被招安成了最得力的助手了嗎?

其餘造反的都被鎮壓了。
床前明月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8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2-3-14 04:1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自由之靈 5樓 的帖子

俺以前也沒有從宗教的觀點看《西遊記》,只是看了佛道之爭,才聯想到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9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2-3-14 04:34 | 只看該作者
sousuo 發表於 2012-3-13 13:36
回復 隔岸觀火 6樓 的帖子

造反的最後不是被招安成了最得力的助手了嗎?

是呀。反而王立軍這樣的死黨被上級給陷害了。
海外存知彼,天涯若此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811
10
sousuo 發表於 2012-3-14 05:1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隔岸觀火 9樓 的帖子

無信仰,剩下的就只能是相互利用。
床前明月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

帖子

0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0
11
雨人47 發表於 2012-3-14 05:46 | 只看該作者
是揚佛的,至少在我的童年裡種下了信佛的因:認為如來佛是最厲害的。拋磚引玉,這是我對《西遊記》寓意的理解:唐僧及其三徒實為一人,泛指一切欲求正果的凡人,取經乃修行的過程。三徒既是凡人的三大阻力:貪(豬八戒:對虛假的事項的欲求心);嗔(孫悟空:對虛假的事項的反欲求心,分別比較后產生的憤憤不平心);痴(沙僧:不知不覺)。妖怪們只是阻止成佛的來自內心的心魔,他們要的當然只是唐僧的肉身:虛假事項的代表。其中,痴最不容易察覺,但卻因痴生貪,因痴/貪生嗔。痴是指對宇宙真相的不知不覺,在知識分子里,「眼見為實」的心態就是其中的一種,要想萬事萬理親身經歷了才相信,那短短百年的人生記憶和經歷豈能窮盡宇宙的真相。祝願各位的人生「取經」路上一路順風!
世上最珍貴的禮物是一顆心, 唯一能回報它的是另一顆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811
12
sousuo 發表於 2012-3-14 07:52 | 只看該作者
床前明月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13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2-3-14 09:11 | 只看該作者
sousuo 發表於 2012-3-13 16:19
回復 隔岸觀火 9樓 的帖子

無信仰,剩下的就只能是相互利用。

有信仰也是相互利用。
海外存知彼,天涯若此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811
14
sousuo 發表於 2012-3-14 09:3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隔岸觀火 13樓 的帖子

有這樣的,俺認為那信仰一定是假信。
床前明月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50

帖子

420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0
15
希夷微 發表於 2012-3-14 11:09 | 只看該作者
單從民間宗教角度;《西遊記》的抑道揚佛味道較重,其本身就是佛經體小說、內容也大多借鍳、引用佛經故事。而作者所處的歷史背景正是道教逐漸衰微、世俗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16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2-3-14 14:1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雨人47 11樓 的帖子

這倒是真的。俺童年時根本就不知道中國還有道教。現在,看清了所有宗教的真面目。如果還要搞宗教的話,何不弘揚自己的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17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2-3-15 00:30 | 只看該作者
sousuo 發表於 2012-3-13 20:31
回復 隔岸觀火 13樓 的帖子

有這樣的,俺認為那信仰一定是假信。

很多人都是假信。
海外存知彼,天涯若此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811
18
sousuo 發表於 2012-3-15 06:0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雲海暖流 16樓 的帖子

需要弘揚的都是生命力弱的,如大熊貓。
床前明月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

主題

39

帖子

58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8
19
雪蓮花開 發表於 2012-3-15 11:04 | 只看該作者
有真知灼見,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20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2-3-15 14:3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雲海暖流 於 2012-3-15 14:33 編輯

回復 sousuo 18樓 的帖子

那應該是國寶級的,才弘揚。如大熊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4 05: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