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否極泰來話佛教 以人為本促和諧

[複製鏈接]

91

主題

198

帖子

233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卡車司機 發表於 2012-7-8 13: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代以來,中國佛教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從鴉片戰爭到解放戰爭的百餘年,受西學東漸和廟產興學的刺激,中國佛教由極端的衰弱萌生了復興的勢頭。不僅教內高僧大德輩出,而且許多社會精英紛紛從中國化了的佛教中尋找思想武器來抵禦西學東漸帶來的衝擊,從而促成了佛教在變革中復興,如佛教團體的紛紛建立、各類佛學院的創辦、近百種佛教報刊的發行,各種佛教學術、文化研究熱的出現等等,都是中國佛教前所未有的。如今大陸佛教與台港澳地區的佛教無不是這一時期佛教的繼承與發展。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的六十年,大陸佛教由逐漸的萎縮到迅猛的發展。這都可稱得上是「否極泰來」。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同時是國家實行改革開放三十一周年,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值得紀念的兩大標誌性事件,它對中國佛教的發展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的基本統一和獨立自主,為佛教的發展帶來契機。如1953年成立了由國內各民族的三大語系的佛教徒組成的中國佛教協會,會刊《現代佛學》的創辦,1956年中國佛學院的創辦,以及各地佛教協會的成立,為佛教界的整合力量,進行大型佛教法事活動,開展必要的佛教文化活動、文物保護和與國際佛教界廣泛交往,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台;許多宗教陋習和特權的革除,反動會道門和附佛外道的禁止,為佛教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契機。然而由於極左思潮的影響與不斷的政治運動,佛教整體上呈現萎縮之勢,尤其經過「文革」浩劫,大陸佛教幾乎走到了滅絕的邊緣。

  或許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推行改革開放,並全面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猶如春風吹拂,使大陸佛教得到全面復興。國內的大德長老無不為之歡欣鼓舞,認為這三十年是數百年來中國佛教發展的最好時期,表現在:

  一、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級各類佛教團體相繼建立或恢復活動。除了30個省市自治區及其省會城市建立有佛教協會以外,佛教徒較多的市縣也大多建立有佛教協會。此外各地還建立了不少居士團體和佛教文化研究機構、慈善功德基金會等組織。

  二、全國恢復和新建了一大批寺院,其中許多寺院建得金碧輝煌,規模極大。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共有各級開放寺院13000多所,其中藏傳佛教寺院3000多所,雲南巴利語系佛寺1600多所。此外各地還有許多未登記或未開放的寺廟和佛教活動點,估計當有數萬處。各地寺院加強了管理,寺院經濟得到極大的發展,在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開展了日益豐富的宗教、文化、慈善、外事等活動。

  三、全國佛教文化教育機構如雨後春筍。1980年中國佛學院恢復招生,同時創辦了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1982年創辦了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1987年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創立,此外各地恢復或創辦有40多所高、中級佛學院,至於一些寺院辦的僧伽培訓班就更多;各地創辦了許多佛教期刊、報紙,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多達百餘種;創辦和復辦的佛教文化研究機構也不少,如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國佛教圖文館、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普陀山佛教研究所、河北禪學研究所等等;編印、出版流通佛教書籍、法物的機構,如南京金陵刻經處、上海佛學書局、四川德格印經院以及各寺院的法物流通處都紛紛恢復。

  四、佛教信徒迅速增加,各地寺院香火旺盛。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共有僧尼20多萬,其中漢族僧尼8萬多人,藏傳佛教的喇嘛、尼姑12萬多人,巴利語系佛教的比丘、長老近萬人。居士人數無法統計,估計超過一億人。佛教界大德長老的政治地位有很大提高。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會議中,有近17000名宗教界人士擔任代表、委員,其中佛教界人士所佔比例較大。

  五、隨著對外開放和國力的增強,佛教界的對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活動更加廣泛而頻繁。如中韓日三國佛教界定期召開會議,交流活動不斷深入,使三國的「黃金紐帶」關係不斷加強。佛教界恢復與發展了與東南亞各國佛教界的傳統友誼,與歐美各國佛教界也建立了聯繫,尤其是與台港澳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佛教界的關係進一步密切。2006年4月和2009年3月,中國佛教協會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先後共同舉辦了兩屆世界佛教論壇,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舉辦的大型多邊宗教國際會議,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

  六、與佛教的發展相對應,社會各界對佛教也越來越重視。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一些省市社會科學院及部分大專院校都建立了佛學研究機構,開設有佛學課程,培養了不少佛教研究人才,也發表和出版了許多有份量的佛學論文和專著。學術界與佛教界常聯合舉辦佛教學術研討會,共同培養人才等,這些都不同程度地促進了佛教的發展。

  上述事實充分說明,當代大陸佛教發生了許多可喜的變化,解放前佛教界那種一盤散沙、經濟落後、各民族各語系佛教不大溝通往來、政教學三界之間充滿隔閡、與國外佛教界交往少的局面有了極大的改變。應該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尤其是國家的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貫徹落實,使大陸佛教獲得了勃勃生機。

  歷史經驗表明,國家興,則佛教興。而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佛教發展了,反過來又會增進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增強國家的軟實力。改革開放以來,為了使佛教健康有序地發展,政界、教界、學界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例如:黨和政府提出了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發揮宗教界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等口號,並出台了一系列有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法律法規;中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在紀念協會成立三十周年的報告中,提出了提倡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思想,發揚中國佛教農禪並重、學術研究、開展國際佛教交流三大優良傳統的號召,在紀念協會四十周年的報告中,提出了加強佛教的自身建設(包括信仰建設、道風建設、制度建設、組織建設、人才建設),提高四眾弟子整體素質的號召,中國佛教協會為此通過了一系列相應的決議和措施;學界則就宗教鴉片論、宗教文化論、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論等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為宗教領域的撥亂反正、解放思想製造了積極的輿論氛圍。以胡錦濤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更為包括宗教界在內的各行各業的可持續的和諧發展創造了條件。以人為本,倡導和諧,這本身也是原始佛教的核心內容,兩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分別定為「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和諧世界,眾緣和合」,也說明佛教思想體系中充滿了和諧的內容。佛教界欣逢盛世,更應該將之不斷發揚光大。如今,各地寺院都在熱烈響應國家宗教事務局提出的創建和諧寺觀教堂的號召,相信未來中國大陸佛教的發展會更加健康平穩,其作用和影響將更為積極而廣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30 11: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