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關於「普世價值」的追問和思考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2-1-3 22: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李崇富      《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發布時間:2011-11-18
  
    一、引言  

    最近幾年,「價值哲學」和價值觀研究在我國是一門顯學,也是一個熱點話題。國內學術界原來並不太看重它。20世紀30年代,張東蓀先生曾經撰寫和出版過一本《價值哲學》,社會反映冷淡,影響不大。在馬克思主義著作中,也沒有正面和系統地論述過哲學價值問題。它被看作是一個不言自明的問題,不是馬克思主義要解決緊迫的和核心的理論問題。應該說,哲學價值論研究還是有意義、有理論發展空間的,應當不斷地推進和深化。從2007年年底到現在,我國思想理論界討論的一個與此有關的熱點問題,就是所謂「普世價值」。我認為,一些人提出和宣揚所謂「普世價值」,就是一個思想陷阱,必須追問明白和進一步深思。

    二、所謂「普世價值」的所指是什麼?  

    從字義上看,普世價值的能指很廣,是「價值哲學」中的一個理論問題,似乎僅僅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學術問題。其實並不是這樣。從2007年年底開始,一些人提出和宣揚這個問題,所指的就是一種特定的意識形態、一種事關中國社會發展方向、事關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方向的一種有害的政治主張。從其本質看,現在有些人所講的「普世價值」,就是把西方的特別是美國的意識形態中的資產階級核心價值觀中性化、普遍化、神聖化、絕對化為一種超階級、超時代、超越歷史條件的所謂「普世價值」。

    1.有些人崇拜和迷信西方資產階級的核心價值觀和基本制度,說資本主義制度是人類社會「最終的制度進化歸宿」。有人說:「民主、法治、自由、人權、平等、博愛,是人類社會共同追求的普世價值」,「沒有必要去區分是姓『資』還是姓『社』」。認為西方「民主一經產生,就具備了普世意義,從英國、美國推行民主以來,全世界2/3的地區都實行了民主,可見其普世的程度」(《改革內參》2007年7月1日;《老幹部內參》2007年第20期)。還有人說,資產階級的「自由、民主、平等和博愛」等意識形態,是「人類文明的核心,是人類在長期進化發展中形成的具有普遍世界意義的價值準則,以及由這些準則所規定的基本制度」,是「最高文明境界」,是「任何民族最終的制度進化歸宿」(《南方周末》2007年10月25日)。有人甚至說:「西方是人類的西方,不是西方人的西方;西方的觀念,不僅是西方的,也是全人類的觀念」。這些人都把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及其意識形態,稱為「世界文明的主流」或「人類文明的主流」,公然為「全盤西化論」翻案(www. book. sina. com.2008-03-20);《南方都市報》2007年12月30日)。有學者說:「1980年代之前,抵制普世民主的手法主要是所謂階級論,今天這種強詞奪理的說法已經不值一駁。後來又捏造一個『全盤西化論』,現在進入第三階段,要撇開普世民主,自己另搞一套,所謂『協商民主』。」說這是「用『中國特殊論』抵制民主進中國」(《南方都市報》2007年12月30日)。  

    其實,在當今世界,社會制度及其民主,都是具體的、有階級性的。只有社會主義制度及其民主,或者資產階級制度及其民主。這些人宣揚抽象的、超階級的、超時代的所謂「制度歸宿」和「民主」,都是虛偽的欺人之談,是在中國為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民主招魂。  

    2.有些人認為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離開甚至背離了人類近代文明主流」,改革開放是向資本主義的「價值回歸」。如有人說:「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必須融入人類文明主流,承認民主、科學和法治,是普世價值,同世界文明接軌。」(《炎黃春秋》2008年第4期)又有人說:「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重新融入世界文明,人權、法治、公平、正義、自由、平等、博愛等普世價值,日漸成為我們文明中的核心價值。」(《改革內參》2008年4月20日)還有人說:「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社會、文化的理論創新,我們都必須以普世價值為尺度」,主張用這個「價值尺度」和「價值準則」來改造中國(《南方周末》2008年3月27日)。這些說法,顯然都是對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歪曲,並企圖誤導之。  

    3.有些人斷言我們黨提倡「解放思想」,就是要「確立普世價值」,並把黨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曲解和歸結為「普世價值」。有位教授說:「解放思想應該有個核心目標,這個核心目標就是價值體系,解放思想就是要確立普世價值。」他還說:「以人為本是個綱,要貫徹這個綱,就需要民主、自由、人權等一整套普世價值,就是需要價值觀的轉變。普世價值不能確立起來,就不會是以人為本。所以價值觀問題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個基礎性問題。」(《南方周末》2008年3月27日)於是,一些人籌劃出版《大家西學》叢書,來宣揚「普世價值」。有位負責人說,該叢書的主旨就是:「人類的普世價值,中國的觀念讀本」(www.book.sina.com.2008-03-20)。  

    4.有些人大談「普世價值」,名曰談「學術」,實則是做政治文章,即公開主張中國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一是他們張揚「普世價值」,就是企圖通過所謂「解放思想」,「要從『用生產資料公有制來界定社會主義』這個觀念中解放出來」,「要從公有制主體的錯誤觀念中解放出來」。有人說:「在所有制結構上,2007年中國非公經濟佔GDP的比重超過60%,非公經濟事實上成為主體,而我們的基本經濟制度、我們的憲法仍規定公有製為主體。」有些人對現在的經濟改革之所以不滿意,說「就是因為這種理論束縛,因為基本經濟制度沒有創新」。
  
    這種所謂「基本經濟制度創新」,就是要拋棄我國現行的「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讓私有制經濟成為我國的經濟主體,實現私有化;並且用「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來論證私有化的必要性。二是他們張揚的「普世價值」,主要鎖定在「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上,美其名曰「民主憲政」。說「新一輪的政治改革,總的目標當然是憲政。憲政就是民主、法治加人權,就是這三者的結合。」(《南方周末》2008年3月27日)他們認為,當今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即「上層建築已不適應經濟基礎」,是「集權制度」和「病態社會」,應改變為與「普世價值」相適應的、附庸於西方資產階級的「現代民主制度」(《炎黃春秋》2008年第1期)。他們甚至公然要中國共產黨「放棄列寧『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提法」,說「『先鋒隊』理論已經完全不能適用於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的群眾性的現代政黨」,「中國共產黨要獲得新生,也必然要走國民黨走過的憲政之路」(《領導者》2008年第2期)。  

    5.還有一個典型實例,就是有些人所搞的《零八憲章》中更為露骨的所謂「普世價值」。《零八憲章》宣稱以西方「普世價值」作為理論基礎,認定「自由、平等、人權是人類共同的普世價值」,說「自由是普世價值的核心之所在」,人權是「每個人與生俱來就享有的權利」,每個人的「人格、尊嚴、自由都是平等的」,「民主憲政」就是「保障公民的基本自由和權利的原則」。主張按照這些「普世價值」來設計中國的未來,斷言「21世紀中國走向何方」,就是「認同普世價值、融入主流文明」。而《零八憲章》中所列的政治主張,就是公開反對共產黨的領導、反對人民民主專政、反對社會主義制度,要在中國仿效西方資產階級憲政,「西化」和「分化」中國,主張建立所謂「中華聯邦共和國」。這樣,《零八憲章》就最清楚明白地表達了一些人宣揚「普世價值」的圖謀和實質。  

    顯然,上述所謂「普世價值」的含義,既是指西方資產階級核心價值觀,也是指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是這兩者的總稱和統一。而其實質就在於,他們不是在講人類思想文化中共有的價值因素的繼承問題,而是在宣揚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及其核心價值觀,以及它的社會載體即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制度,特別是美國式的資本主義多黨制(兩黨制)和議會民主制,並把它說成是「任何民族最終的制度進化歸宿」,是「最高的文明境界」。其意圖是很明確的,就是要以這種「普世價值」作為「價值尺度」、作為「政治準則」,來「設計」中國的「基本制度」,來曲解中國正在實行的「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公開地主張中國從經濟、政治、文化上都 「融入人類文明主流」,實行資本主義制度,走上附庸於西方資本主義的道路。還美其名曰:「應該走向以瑞典為代表的民主社會主義道路。」[1]
  
    三、「普世價值」的歷史根源和政治背景

    有些人說,近年來提倡和宣揚「普世價值」,是由於2008年宣傳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災精神」、宣傳北京奧運會的「奧運精神」而引發和擴展開來的。其實根本不是這樣。

    早在2005年,有位教授在《中西文化論爭的內涵和意義》一文中說:「以中國簽署聯合國兩個人權公約和參加WTO為標誌,中西文化論爭在理論上已經終結,中國政府承認現代文明的普世價值。」「目前許多東方國家仍在泥淖中打滾,說到底,就是沖不破傳統的桎梏,不願勇敢地接受普世性的文化(民主、法治、憲政等等)」,「不應以多元文化為藉口,抗拒普世性的文化價值」,「任何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的成敗的關鍵,都與是否接受這些普世性的核心價值息息相關」(《炎黃春秋》2005年第2期)。2007年2月,有人在題為《民主社會主義模式與中國前途》的文中,讚賞一位學者提出的瑞典民主社會主義經驗「具有普世價值,是對於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為我們在改革開放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成功的範例」(《炎黃春秋》2007年第2期)。
  
    我認為,這些人由此宣揚的「普世價值」,在理論上和政治上都是站不住腳的。這既是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馬克思主義較量的一種新話語和新策略,也是剝削階級慣用的一種意識形態手法。這與宣傳「抗震救災精神」和「奧運精神」,不僅不是一回事,而且還具有其久遠的歷史根源和現實政治背景。

    第一,在幾千年的階級社會中,一切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思想和學說,即剝削階級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往往都是以普世的或以「普遍性的形式」出現。對此,馬克思、恩格斯說:「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隸屬於這個階級的。」但由於統治階級在社會人口中是極少數,由於他們要以其思想理論來為自己的剝削制度辯護,來論證其統治地位的合法性,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就是說,這在思想觀念上的表達就是: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描繪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2]。也就是,他們往往把自己這個剝削階級、這個統治集團、這個在國家中占支配地位的思想、觀念和文化,說成是代表全民的超階級、超時代、唯一正確和永恆不變的神聖意識。在中外思想史上,這種情況都歷來如此,概莫能外。如果說,這種情況對於處於革命時期的剝削階級來說,多少有一些現實性和進步意義的話,那麼,當這個剝削階級在取得了統治地位以後,就主要是一種統治策略、一種思想欺騙。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地主階級的思想家們就把其思想政治道理,說成是人人必須認同和遵守的、永世常存的「天道」和「天理」,宣稱「天不變,道亦不變」,「存天理,滅人慾」。如果有人敢於違背和反抗這種「天道」和「天理」,就會大開殺戒。這不就是把封建主義倫理綱常及其核心價值觀,說成是「普世價值」嗎?  

    第二,一些世界性宗教教義也往往把自己的宗教教條說成是「普世的」。我們從基督教《聖經》中就能讀到:「耶穌說過,他到世上來是宣布普世的恩年」,說「耶和華的慈愛……從亘古到永遠;他的恩義也歸於子子孫孫」。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中還有個「普世主義」教派,主張要拯救一切罪惡的靈魂。佛教教義也稱「慈悲為懷,普渡眾生」,認為人人都有「真如佛性」,都能夠成佛。即使是罪大惡極者,也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據說有個地藏菩薩,自稱:「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他立誓要拯救一切罪惡鬼魂都出地獄,把它們都渡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他才出地獄。這不也是在宣傳佛教的「普世性」嗎?  

    然而,作為宗教幻想的「普世主義」,能成為宣揚現實社會之「普世價值」的理論根據,能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價值追求嗎?  

    第三,從現實背景看,「普世價值」也是當代西方的舶來品,是呼應西方資產階級戰略家「西化」和「分化」中國的政治圖謀的錯誤主張。據了解,這至少有兩個來源和途徑:一是「普世倫理」的啟示和聯想。在蘇東劇變、兩德統一后不久,先是西方天主教神學家孔漢思(Hans Kung),在1993年召開的芝加哥世界宗教會議上,起草和通過了《全球倫理宣言》;1995年,德國前總理勃蘭特領導一個委員會撰寫了名為《天涯若比鄰》的研究報告,提倡「全球公民倫理」(「global civic ethics」);同年,聯合國秘書長也呼籲建設「全球公民倫理」(「global civic ethics」)。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據此提出了「普世倫理計劃」,為貫徹這個「計劃」,在該組織支持下,多次在世界一些城市包括我國的北京先後召開過宣傳「普世倫理」的國際學術會議。原想通過這些討論和呼籲,促成聯合國大會通過一個關於提倡「普世倫理」的宣言,但終因與會政治家、哲學家和宗教神學家們思想分歧、爭論激烈,無果而終。國內一些人大概就是受「普世倫理」價值的啟示才聯想到「普世價值」的。二是在蘇東劇變前後,以日裔美國學者福山為代表的西方新保守主義戰略家們提出、並大肆宣傳「歷史終結論」。他本人就在《美國國家利益》雜誌(1989年夏季號)上發表題為《歷史的終結》的文章。說蘇東國家劇變和退回到資本主義,表明「我們正在見證的不僅是冷戰的結束,也不是戰後歷史這一特殊時期的消逝,而是一種歷史的終結」,即「人類思想演進的終點和作為人類最後的政府形式的西方自由民主的普遍化」。這就是美國歷屆總統宣布要向全球推廣「美國價值觀」的學術表達。如果說,西方宗教界和思想界要向全球推廣「普世倫理」,為國內一些人提出和張揚「普世價值」提供了思想形式的話,那麼,福山等美國壟斷資產階級戰略家們提出和宣揚「人類思想進化史」將終結於西方的特別是美國式的「自由民主的政府形式」,則是我國一些人提出和張揚「普世價值」的思想內容和政治實質。可以說,這就是國內有些人提出和張揚「普世價值」的思想來源和政治背景。
  
    四、思想文化的歷史繼承性與剝削階級核心價值觀的本質區別  

    首先應該看到,我們生活的當今世界(除了幾個社會主義國家以外),在總體上還是一種階級社會。而在任何階級社會中,都不存在超階級、超時代、普世和統一的,並為一切人所認同的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當今世界的價值觀既是多元的,也是有階級性的。但其核心價值觀大體上只有兩種:資產階級核心價值觀和無產階級核心價值觀,我們把後者稱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同時也應承認,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屬於全人類共有的精神文化財富還是有的。這主要是指一些非意識形態的,諸如自然科學、語言文字、形式邏輯、山水畫、無標題音樂,以及其他精神文明中反映人類社會生活若干共性方面的社會意識、思想文化的因素。它們為全社會所共有和認同,或關係到所有的人,因而具有一定意義上的普世性價值因素。在社會現實中,在國內外的各種社會聯繫和社會交往中,基於一定的利益共同點,為維護世界和平、維持正常的社會和國際秩序所需要,在過去和當今世界不同的國家、階級和社會集團之間達成一定範圍和一定程度的價值共識,還是必要和可能的。不過,即使以正式和權威性的文書形式,達成這類價值共識和政治承諾,不同的國家、階級和社會集團也會對其有不同理解、不同態度和不同對待方式。

    質言之,人類自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直至階級完全消滅為止,凡是反映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利益結構和社會關係的經濟、政治、文學、哲學和道德等社會意識形式中的核心內容和本質屬性,都具有階級性、時代性和社會形態的質的規定性。同時,在人類歷史上,包括階級社會的思想文化中,即使是作為意識形態的思想文化之間,毫無疑問,都有一定的歷史繼承性,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但這種文化繼承,必須按照該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和該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而加以必要的文化改造、整合和創新,使之融入一種新質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即是說,在階級社會的歷史發展中,封建社會對於奴隸社會的、資本主義社會對於封建社會的、特別是社會主義社會對於資本主義及以往一切剝削階級社會的思想文化,既有一定的歷史繼承性,同時在新舊社會形態中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文化之間,又具有性質上的本質區別。一方面,新社會應當繼承、改造和吸收舊社會的一切合理和有價值的思想文化成分,作為建設新社會思想文化的一部分思想資料,這體現了歷史繼承性、過程性和連續性;另一方面,新舊社會形態在思想文化上的新陳代謝和本質區別,是由新的生產關係和新的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決定的;同時,這也是時代進步的要求,因而具有階級性和時代性。
  
    所以從根本上看,在階級社會或存在階級鬥爭的社會之間,都根本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包括其社會倫理和政治意識在內的超階級、超時代、普世的和統一共同的核心價值觀。如果說,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都是剝削階級統治的、是以私有觀念作為其意識形態的核心,因此它們在思想文化上會有較多的共同語言,會有較多較為基本的價值觀上認同的話,那麼,社會主義社會同資產階級社會,以及同一切剝削階級社會之間在思想文化及其核心價值觀上的區別,更具有根本性和質的差異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包括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在內的、一切社會的意識形態體系中,都是由其一定的歷史觀和真理觀決定其核心價值觀的。我國正在建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也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種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本經濟關係的要求和反映,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特別是以其真理觀和唯物史觀作為理論基礎的價值觀念的體系。這種核心價值觀,同以歷史唯心主義佔主導地位的剝削階級核心價值觀、特別是資產階級核心價值觀之間,具有根本性、實質性和不容混淆的區別。

    資本主義社會或資產階級的核心價值觀,用法國啟蒙思想家的話來說,主要是「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觀念。現在,有人適應美國等西方資產階級的戰略要求,又有所增加,說「民主、法治、自由、人權、平等、博愛,是人類社會共同追求的普世價值」。這是欺人之談。
  
    先說其中的「人權」和「民主」。我們知道,最近一些年,美國當局一直在向第三世界,特別是向社會主義國家推行「人權戰略」和「民主戰略」,其目的就是推行美國霸權主義。這同我國實行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人權、民主和法制,不是一回事。這個問題,從馬克思和恩格斯到列寧和斯大林再到毛澤東和鄧小平,都講得很清楚,認為只有具體的、一定階級所理解和實行的人權和民主制度,沒有抽象的民主和人權。鄧小平談到「人權」時說:「這就要問,什麼是人權?首先一條,是多少人的人權?是少數人的人權,還是多數人的人權,全國人民的人權?西方的所謂『人權』和我們講的人權,本質上是兩回事,觀點不同。」他又指出:「西方一些國家拿什麼人權、什麼社會主義制度不合理不合法等做幌子,實際上是要損害我們的國權。搞強權政治的國家根本沒有資格講人權,他們傷害了世界上多少人的人權!從鴉片戰爭侵略中國開始,他們傷害了中國多少人的人權!」[3]125,348馬克思主義談到「民主」時,歷來批評超階級、普世的民主,即所謂「純粹民主」。列寧在批評考茨基時指出:「如果不是嘲弄理智和歷史,那就很明顯:只要有不同的階級存在,就不能說『純粹民主』,而只能說階級的民主……『純粹民主』是自由主義者用來愚弄工人的謊話。歷史上有代替封建制度的資產階級民主,也有代替資產階級民主的無產階級民主。」[4]鄧小平也指出:「資本主義社會講的民主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實際上是壟斷資產階級的民主,無非是多黨競選、三權分立、兩院制。我們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3]p240我國一些講「普世價值」的人,不是聲稱擁護鄧小平理論嗎?為什麼卻對此視而不見呢?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沙發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2-1-3 22:17 | 只看該作者

    至於講到從法國啟蒙思想家開始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博愛」觀念,作為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理念和核心價值觀,曾經在反對封建神學的思想禁錮中,發揮過思想解放和歷史進步作用。恩格斯針對資產階級在革命勝利后按照這些政治理性所建立的國家,指出:「現在我們知道,這個理性的王國不過是資產階級的理想化的王國;永恆的正義在資產階級的司法中得到實現;平等歸結為法律面前的資產階級平等;被宣布為最主要的人權之一的是資產階級所有權;而理性的國家、盧梭的社會契約在實踐中表現為而且也只能表現為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因為在資產階級國家中,所謂「自由」只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發財致富的自由;只是工人們出賣勞動力而受剝削、受壓迫的自由。所謂「平等」,也是在資產階級法律面前形式上的平等、在金錢面前的平等;而一旦回到社會現實中,廣大受雇傭的工人群眾同少數大資本家之間,是沒有實際平等可言的。「無產階級的平等要求的實際內容就是消滅階級的要求。任何超出這個範圍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於荒謬。」[5]  

    以「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為主要內容的資產階級核心價值觀,還有中國以儒家倫理思想為代表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核心價值觀,即國內一些人所講的「普世價值」中最重要的理論基礎,就是地主、資產階級的抽象的人性論和人道主義。而作為其哲學根據的「人性自私」論和「天賦人權」論,在當今就是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反映,屬於唯心主義歷史觀。有人卻說:「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是普遍人性的體現,自然也屬於普世價值。」(《炎黃春秋》2009年第4期)須知,在階級社會和存在階級差別的社會中,迴避人們的階級性,而大講所謂普世的「人性」和「人類之愛」,這是資產階級的偏見和謊言。

     五、所謂「普世價值」在學理上也不能自圓其說  

    有些人對於從根本上否認「普世的價值」的存在,感到不可理解,認為不符合邏輯。他們往往離開「普世價值」的特定含義和具體所指,總是力圖從事物的共性與個性關係方面,從思想文化的歷史繼承性方面,以及從某些真理(例如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普遍性等方面,來論證「普世價值」的存在,為「普世價值」論辯護。持有這類觀點的有些學者,其態度也許是真誠和善良的,但卻是天真和牽強附會的。即使不考慮其政治意圖而僅從學理上看,也同樣是錯誤的,是不能自圓其說的。
  
    第一,所謂「普世價值」提法和內容本身,就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圓其說的。有些人既然把西方的「民主、法治、自由、人權、平等、博愛」,說成是「人類社會共同追求的普世價值」,那麼,就應當是任何時代、任何地方、任何人,都人人贊成、人人維護和人人共享的「普世價值」。然而,他們卻說「從英國、美國推行民主以來,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地區都實行了民主」。這至少是說,英國和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分別產生三、二百多年至今,世界上還有三分之一的地區,沒有實行民主。更何況,他們說目前還有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正在「撇開普世民主,自己另搞一套」,在用「協商民主」、用「中國特殊論」,在「抵制民主進中國」。一個不被13億中國人民和其他第三世界廣大人民贊同的民主,能夠算作是「普世民主」嗎?其實,何止是13億人不贊同美式民主的「普世價值」!法國前外長韋德里納和戰略關係研究所所長博尼法斯,在近年出版的《全球地圖冊》一書中,就談到這個情況。當有人質疑韋德里納先生是否思想「過於偏激」而放棄了人權、自由和民主等「普世價值」時,他回答說:「我一直堅信和捍衛這些價值。但我不無傷感地告訴您,西方10億人口在全球60億人口中只佔少數,我們認定的『普世價值』未必真的就是『普世』的,現在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能力強迫別人接受我們的價值觀。」至於西方的10億人是否都贊同、都具有西方資本主義的「普世價值」,同樣是一個問號。「普世價值」不普世,是一個悖論和謬論。  

    第二,從事物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係看,只能證偽而不能證實「普世價值」。其一,任何事物都是具體的。根據同類事物的共性只能寓於個性之中,共性只是對同類事物的思維抽象,而不能離開該事物及其個性而獨立存在的哲學原理,在總體上還是階級社會的當今世界的不同階級、階層、政黨、群體及其個人的形形色色價值觀中,可能存在某些共同因素或某種範圍、某種程度的價值共識,但根本不存在所謂「普世價值」,即沒有人類共有和統一的核心價值觀。其二,事物的分類及其共性是有層次性的。而作為其反映的語詞和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成反比的,其外延越大則內涵越貧乏,即必須捨棄的事物質的規定性就越多。例如,哲學上的「物質」和「意識」範疇,就捨棄了大千世界之萬事萬物在性質上的種種區別,僅僅包含著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本體論意義。又如,社會主義各國的民主觀念、民主制度和民主體制之間的共性,就在性質上不同於資本主義各國的民主觀念、民主制度和民主體制之間的共性,形式上的共性多於實質上的共性。其三,事物的共性的存在,往往是以事物之間的異質性和獨立性為前提的。如果離開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意識形態及其核心價值觀之間的個性、差異和本質區別,光講它們之間的共性和歷史繼承性,而否認其階級性和階級實質,是片面和錯誤的,是一種邏輯詭辯。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而言,它們是適用於世界各國的普遍真理,但只是國際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和科學世界觀,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在世界完全消滅階級以前,它只能受到各國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階級的擁護和認同,而往往會受到剝削階級及其政治代理人的反對、歪曲和圍剿。因此,也不能說它們具有「普世價值」。
  
    第三,從思想文化觀念發展的歷史繼承性和歷史進步性的辯證關係看,只能證偽而不能證實「普世價值」。在人類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價值觀念的形成,當然具有一定的歷史繼承性。例如,當今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中包含著中華民族優秀思想文化的繼承、弘揚和發展。但在這種歷史性的繼承中,必須伴隨有符合歷史辯證法的批判、揚棄和改造,即拋棄舊思想文化中的封建主義糟粕,而把其中優秀、合理的思想文化因素,改造成為有利於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與當今時代精神相適應、屬於社會主義性質的思想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能簡單搬用古代和外國的不同社會形態、不同性質的思想文化體系及其核心價值觀。歷史虛無主義是錯誤的,國粹主義也是不現實的。中國和整個世界,都是由原始社會思想文化到奴隸社會思想文化,再由封建社會思想文化到資本主義思想文化,直至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發展和轉變。這都是社會文明的進步,其間既有歷史性的聯繫和繼承,又有新陳代謝和質變性的飛躍,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根本就不存在一個貫穿古今、為整個人類所共有和統一的價值觀念的體系。
  
    第四,從思想文化發展的時代性、民族性與階級性的辯證關係看,只能證偽而不能證實「普世價值」。如同人類歷史上任何新興社會和新興階級建設其核心價值觀一樣,當今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當然必須與時俱進,應當具有時代氣息和時代精神;當然應當具有中華民族的特點和特色。但它同時也具有工人階級的階級性和先進性,是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它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必須以社會主義實踐為基礎,必須是中國工人階級和全國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確反映。在階級社會和存在階級鬥爭的社會中,任何進步的核心價值觀,都是追求社會美好前景的一種革命的社會意識。因此,它必須是以客觀的社會價值關係即價值事實作為現實根據,以其先進性和真理性的認識作為理論前提,以一定的革命階級及其社會進步力量作為主體的系統化、理論化的一種階級意識。在近代社會,資產階級以「自由、平等、博愛」等作為主要內容的核心價值觀,在資本主義革命時期,具有反對封建主義的性質,曾經發揮過歷史進步作用。但在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產生后,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再宣揚和推銷資產階級核心價值觀,就是一種歷史倒退和反動,更不能稱之為所謂「普世價值」。
  
    第五,我們之所以說沒有所謂「普世價值」、沒有全人類統一的普世價值觀,是因為沒有這樣統一的價值主體。前已指出,所謂「普世價值」的內容,即是西方資產階級的核心價值觀,又是指作為其價值事實的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制度。這樣的「普世價值」要是能夠成立,就必須有一個在世界歷史和現實中都存在、認同和共享這種「普世價值」的統一的價值主體。然而,自從人類在原始社會末期產生奴隸主和奴隸的階級的社會分裂以來,由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再到社會主義社會消滅階級以前,都沒有也不可能形成全人類統一的「普世價值」的價值主體。在世界歷史和當代現實中,已經發生過和正在發生著的奴隸主階級對奴隸的人身佔有和經濟剝削,地主階級對於農民階級、資本家階級對於工人階級的剝削和壓迫,他們講的是什麼「普世價值」?即使是在剝削階級及其政治集團之間、在各種宗教和各個教派之間,往往也難以形成統一的「普世價值」的價值主體。遠的不講,僅就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主要是美國以種種堂皇的理由發動的大大小小成百次局部戰爭而言,都是西方資產階級,特別是西方壟斷資產階級的政治代理人發動和進行的。他們在打擊對手、屠殺人民群眾之時,何曾講過什麼「普世價值」?從鴉片戰爭到我國解放前,帝國主義列強對於中國人民的掠奪和屠殺,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對於中國人民的掠奪和屠殺,何曾講過什麼「普世價值」?直到今天,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統治當局,哪裡會以「普世價值」為「尺度」和「準則」,來對待中國人民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當今世界,我們國家既要努力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和進步事業,不斷推進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與此同時,對於西方敵對勢力企圖「西化」和「分化」中國的戰略圖謀,我們也應當時刻保持清醒和警惕。
  
    我認為,我國思想理論界之所以會在「普世價值」這類問題上爭論不休、缺乏應有共識,一個根本原因,就是許多理論工作者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在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口號的同時,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完全拋棄了馬克思主義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應當看到,當代世界總體上還是階級社會;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剝削階級作為階級消滅以後,階級鬥爭已經不是主要矛盾。但由於國內的因素和國際的影響,階級鬥爭還將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所以,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並沒有過時和失效。對此,江澤民曾經指出:「我們糾正過去一度發生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是完全正確的,但是這不等於階級鬥爭已不存在了。只要階級鬥爭還在一定範圍內存在,我們就不能丟棄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和階級分析的觀點和方法。這種觀點和方法始終是我們觀察社會主義同各種敵對勢力鬥爭的複雜政治現象的一把鑰匙。」[6]因此,我們必須在堅持和貫徹黨在現階段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的前提下,堅持準確地領會、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才能夠對於國內外重大的政治問題,有一個正確的和實事求是的看法,以利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否則,我們就是在自我解除思想理論武裝,就難以澄清思想理論上的種種謬誤和混亂,難以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效地引領各種社會思潮。
  
    參考文獻:
  
    [1]《炎黃春秋》總編吳思:中國民主要碎步前進[EB/OL].(2008-04-05)[2011-04-03].http:// .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100.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列寧.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0-601.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6,448.  
    [6]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3.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22

主題

4013

帖子

2492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492
3
shanren 發表於 2012-1-4 01:5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shanren 於 2012-1-3 12:55 編輯

laodai啊,咱幹什麼,也不能扇黨的耳光啊,是吧? 以下全部摘自共產黨當年的機關報刊的集錦 ----- 《歷史的先聲》,也就是當年共產黨在「國民黨反動派」一的白色恐怖下得以自由出版,而今自己坐天下60后堅決禁止再版的(它自己當年寫的)那些文字:
"實行憲政……我們認為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有三個:一是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二是開放黨禁﹔三是實行地方自治。人民的自由和權利很多,但目前全國人民最迫切需要的自由,是人身居住的自由,是集會結社的自由,是言論出版的自由。"(周恩來,1944)

  "英國對於反對黨的討論、辯論和評論,非常重視,所以由國庫撥款成立反對黨,使之評論政府。"(《新華日報》轉引渥太華雜誌,1944)

  "……一種是新專制主義者的報紙,告訴人民以謠言,閉塞人民的思想,使人民變得愚蠢。……它對於社會,對於人類,對於國家民族,是一種毒藥,是殺人不見血的鋼刀。……(其)記者,是專為專制主義者服務的,其任務就是造謠、造謠、再造謠。"(陸定一,1946)

  "人民的自由出版是近代文明的道路……它需要文明的創造,它需要文明的批判和自由研究──健全的文明都容許批評,它沒有什幺經不其文明批評之理……真正的出版法以人民的自由出版為常道,因為人民的自由出版思想信仰、良心、學朮、言論自由集中的鏡。"(《新華日報》專論,1944)

  "紀念'九一'記者節,全國記者們和同胞們,一致奮起,挽救新聞界的危機,挽救全民族的危機,反對'一個黨、一個領袖、一個報紙'的法西斯化新聞統制政策。"(《解放日報》社論,1943)

  "人民所享有的民權,不能不是愈到下層,愈廣泛,愈直接。代表人民的所謂代表機關,不論是國會也好,人民代表大會也好,必須由人民自己選出的代表組成,否則這種機關,便不是民意機關。……人民要享有同等的被選舉權,如果事先限定一種被選舉的資格,甚或由官方提出一定的候選人,那幺縱使選舉權沒有被限制,也不過把選民作投票的工具罷了。
"(《新華日報》1944)

這TMD的混蛋中宣部、新華日報、解放日報,把我們 laodai 當 H 耍了不是?
司馬南同志移民。。。美國!? 真的沒去紅太陽照耀下的北朝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4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2-1-4 17:47 | 只看該作者
恕直言,如果討論問題的基礎建立在謠言上,此人此言就只能當垃圾。

《歷史的先聲》這本書,不但在各大書店可以買到,全國的購物網站、網上書店都可以買到,淘寶的售價是20元,每位都可以搜得到。「60后堅決禁止再版」的說法太無恥!

樓上對某些人的讕言缺少驗別的方法和妄然心態,判別偏頗是必然的。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6 06: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