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教在西方發展的點滴

[複製鏈接]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1-8-20 09: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89年在法國佛教徒有五十萬,其中7。5萬人是法國的本地人。50至60年代,美國
佛教信仰的主流是大乘禪宗和日蓮正宗,千崎如幻最先在紐約建立第一禪院,佐佐
木周承又建立了臨濟宗禪堂。

七0年代,日本佛教傳入英國,像」斯盧所洞修道中心「(Thousand Hole Priory),英
國凈土真宗協會」(ShinBuddhist Association Of Great Britain),"英國真言宗佛
教協會「(The Britain Shingon Buddhist Association ) 等分別屬於曹洞禪宗,
凈土真宗及真言宗系統。

佛教為了適應美國的社會生活,已有了很多的變化,宗派』寺院常被稱為教會,教
徒稱為會員,有些教派還仿效基督教畫分教區,附設青年會,婦女會,童字軍等,
宗教生活一般安排在星期日上午在佛寺中舉行,在鋼琴伴奏下,讀誦英譯的佛經,
代替了東方的晨鐘暮鼓,頂禮焚香。在軍中還配有隨軍僧侶。

澳大利亞自80年代中期以來,又成為佛教徒移民的文化,教育活動中心,除日常弘
法活動外,還經常舉辦老年,青年聯誼會,並提供社會福利與教育服務。

迦舉。桑耶寺院(Kagyu Samye Ling) 西藏佛教中心成立於1967年,位於南蘇格蘭的
一個不受污染的山地,是西方世界的第一個西藏佛教中心,它的宗旨是為佛教徒或
非佛教徒提供修學或靜坐的有利條件,創造一個安謐的靜思世界,使所有在那裡經
過修身養性的人都能求得心靈深處的解脫,迦舉。桑耶寺院完全模仿西藏寺院的建
築樣式,以便為人們提供體驗西藏文化的場所。

英國對佛教的研究與它在東方的殖民主義統治是分不開的,它的理論出發點卻是基
督教中心說。1788年,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成立,殖民地當局扶植對巴利文和梵文的
研究,1824年,英國傳教士克拉夫出版了」巴利語文法和語言「,1875年,英國駐
錫蘭總督秘書奇爾德斯完成了:巴利語辭典」,由此開展了對巴利語佛典的研究。。
1881年,李斯。大衛斯建立了巴利聖典學會,出版了校訂過的巴利文原典與部分英
譯,法譯,德譯等多種譯本,這個學會的會刊刊載有關佛學的研究論文。這個時期
出版了相當一批有關巴利文佛教和語言的學術論著,形成研究上座系的學派。

英國駐尼泊爾公使荷吉森在當地搜集了近400部梵文佛典,開始了歐洲人對梵文佛典
的譯介和研究。此後,丹尼爾,萊特和法國人希爾邁。列維,也在尼泊爾搜集了另
一批經典,繼續為歐洲提供研究,此後,轉向日本搜集大乘經典如:阿彌陀經,般
若心經,法華經,佛所行贊,,等梵本或英譯本。這些梵文經典的問世,又提高了
學者對大乘佛教的興趣。「梵英辭典」編撰人,梵語專家威廉姆斯出版了「佛教」
一書。

近代佛教傳入歐洲,則要從德國談起,德國人性好深思,是西方國家之中最早體會
佛教真諦,並禮讚佛教教義的國家。十七世紀的萊布尼茲,十八世紀哲人康得,十
九世紀初期的許多哲學家如叔本華,尼采及音樂家華格納等,都是佛教的崇信者,
佛教思想籍由這些哲學家,藝術家的啟蒙,與十九世紀得以在德國紮根。

但是,德國知識界從自身角度對佛教的開發,卻不容忽視,康德黑格爾對印度哲學
和宗教的認識,在細節上卻可謂謬誤重重,然而,在他們整個哲學體系和思維模式
上,與佛學哲學確存在有相似之處。.黑格爾對佛教有特殊好感不是偶然的,至於叔
本華推崇佛陀,接受佛教思想,是他本人直言不諱的事情。尼采認為佛教與基督教
二者在人生觀里有其共同點,在人格上,佛陀和耶穌也是同樣的。

德國存在主義受佛教的影響,,除了非常熟悉龍樹,世親,和陳那,法稱的雅斯爾
貝斯以外,海德格爾(1898------1976)的人生哲學也摻有一些佛教的成分。

當然佛教對德國以至歐美的影響,不能簡單地從個別的觀點的雷同上推論,有些是
表現在某個大領域內的,像禪之與無意識領域的開發,就是突出的例證,由於佛洛
德。阿德勒爾及榮格等人在心理學上的重大發現,使人們注意到一個關係到藝術和
理性表象及觀念源泉,關係到精神不安和生理疾病原因等的無意識活動,同時也喚
起一些精神分析和精神病理學家,心理學家對於禪的重新認識,這其中固然有對禪
的非理性主義和直覺認識感興趣者,但大部分留心的是禪的調節心理,治療精神性
疾病的作用,這在德國也有積極的反應。德國佛教協會在慕尼黑和斯圖加特所設習
禪中心,就有許多求醫療病和健身的坐禪者。佛教的禪定也推動了基督教的冥想,
德國基督教牧師H.M.埃納米。拉薩爾曾到日本多年習禪,在歐洲組織多次關於坐禪
的通俗講座,他的一些弟子意識到應該有一條基督教覺悟的冥想之路。1970年,拉
薩爾在東京建立了基督教的習禪中心。

德國學者對佛教哲學的研究卓有成效,除已經提到的學者外,斯密特豪森論著有
「瑜珈師地論研究」一書,弗勞凡爾拿以研究陳那和法稱出名,是西方少數幾個佛
教邏輯學專家之一,其中有一些研究者,不久成為佛教的皈依者。奎特出生於黑森
的天主教家庭,后改信佛教,去斯里蘭卡做沙彌,法號「智三界」,曾翻譯大量佛
典,並用英文與德文寫傳教文章,他在斯里蘭卡一所為歐洲人辦的寺院任教,1954----1956年
仰光佛教經典第六次結集期間,他領導一個學習小組,參加了佛典英文和其它歐洲
文的翻譯工作。第一位歐洲婦女出家的比丘尼也是德國人,她就是鋼琴家埃爾莎。
巴克霍爾茲,柏林一位銀行家的女兒,法名「蓮華」,自二十年代以來,一直住持
斯里蘭卡一座佛寺。

隨著佛教文獻進入西方及其研究的逐步深入,首先是佛教哲學對於歐洲發生的影響,
其中最早,而且最顯著的是德國叔本華(1788----1860),他在基督教世界中宣稱佛
教是最高的宗教,消除痛苦的最好出路是「涅磐寂靜」。




我手寫我心!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沙發
jiandao 發表於 2011-8-24 12:36 | 只看該作者
多謝仁兄分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5

主題

572

帖子

669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69
3
Boonie 發表於 2011-11-9 13:2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7 03: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