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法曝:華盛頓與新德里眉來眼去,北京不快很快作出反擊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1-11-1 19: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1-10-31 20:19:25   來源  CHN強國論壇


    印度也在「蘇醒」。與中國一樣,它也正在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中印大同(CHINDIA)」這個新造的辭彙很快獲得了人們的認同,它體現出這對新興的經濟搭檔正令全球經濟的重心轉向亞洲。一種新型的地緣政治格局正在形成。

    一個令人注目的現象是:中國與印度是按照各自不同的軌跡向世界發起挑戰的。

    在政治上,中國始終保持著一黨執政的模式,國家這個「開發商」通過將部分經濟自主權下放給各省的方式來自上而下地實行改革。而印度已經實行了議會民主制,國家為如何克服民眾反對改革的思想而大費腦筋,而官僚主義傳統也起著拖後腿的作用。

    雙方的第二個不同體現在經濟的專業分工上。中國建立起了巨大的製造業平台,成了世界工廠;而印度則靠一批受過良好教育、講英語的年輕精英吸引外國的服務型企業,成為了世界的辦公室。

    到目前為止,中國模式似乎更加有效———除了道德層面的因素。印度由於缺乏「國家開發商」,因此它的增長主要依靠的是家族式的資本主義,這就導致了印度在基礎設施現代化方面明顯落後,這也成為印度在短期內無法趕超中國的一大障礙。

    不過,從長期來看,印度擁有一個明顯的優勢:它的人口。未來幾十年間,印度將超過中國,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到2020年,印度的勞動力人口將佔全球的四分之一,而中國屆時將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問題。

    目前,戰略學家最為關心的一個問題是:中國和印度的共同興起對於亞洲的地區平衡來說將是一個穩定因素還是一個不穩定因素?兩國將合作還是對抗?答案或許會出現在這兩種極端之間,但雙方的關係可能會進一步趨於緊張。

    從合作方面看,在有關南北關係的談判過程中,雙方的共同點越來越多。無論是在多哈回合談判,還是在氣候變化會議上,面對西方對新興國家的指責,中國和印度都採取了共同的立場。北約在人道主義名義下展開的、無視「國家主權」的軍事干預行動(如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在中國和印度引起了同樣的反感。

    不過,這些相同的觀點並不足以為「中印大同」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因為這兩個亞洲大國之間的爭端也在不斷增加。比如雙邊貿易領域的情況就是如此。像許多工業化國家一樣,印度對華貿易逆差也在不斷攀升。

    隨著兩國發展模式的進一步趨同,這種貿易的緊張關係將變得更加激烈。如今,中國正在設法大力發展服務業,而印度則在全力發展落後的製造業。今後,雙方的摩擦必將進一步增加,尤其是在能源供應領域。事實上,中亞和非洲已經成為中印兩國尋求能源供應的角斗場。

    除了經濟上的緊張關係,雙方的地緣政治關係也比人們想像得更加脆弱。這種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美國的做法,而華盛頓如今似乎很願意列印度這張牌。美國與印度之間共同的「民主價值觀」將為雙方的合作披上一件新外衣,儘管這種合作的目的就是為了遏制中國。

    華盛頓與新德里這種眉來眼去的行為令北京方面非常不快,它很快作出了反擊。

    首先,中國人重新激化了中印邊境問題。與此同時,中國還加強了與其傳統盟友巴基斯坦的關係,尤其是加強了在民用核領域的合作。除了巴基斯坦外,中國還加強了與南亞次大陸其他國家(尼泊爾、孟加拉國以及斯里蘭卡等)的經濟和軍事合作。印度一向把南亞次大陸視為自己的「後院」,這些舉動無疑會強化印度自己「被中國『包圍』」的錯覺。此舉會加強對印度的鉗制卻是毫無疑問的。其目標顯然是要將印度「釘」在南亞這個其固有的位置上,防止其產生全球性的野心。這就是亞洲領袖眼裡的「冷戰」狀態。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07: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