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震撼:看中國「神舟」八號飛船背後的驚人軍事秘密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1-11-1 18: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1-11-1 09:00:47   來源  CHN強國論壇


      在中國"神舟"八號載人宇宙飛船即將試驗飛行之際,我們必須冷靜地看到:美國已經為在21世紀全面控制太空而加緊了步伐,誰能在21世紀控制太空,誰就能建立起真正不可動搖的全球霸權,未來的美國太空威懾將比其現行的核威懾更加危險。而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中國現在還沒有遲到,問題在於如何掌握主動甚至超越美國》

  一、外層空間的科學、法律定義和軍事意義

  從人類的眼光來看,外層空間是指地球上空氣空間之外的整個宇宙,至今為止,人類的生存活動主要是在地球上的陸地、海洋以及空氣空間中進行的,人類脫離地球進入外層空間的歷史還非常的短暫;從1957年蘇聯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從而使人類正式進入地球以外的空間開始計算,人類在外空活動的歷史還不足半個世紀,而在這半個世紀中,太空對於人類的重要性呈現出一種急劇的加速。

  與人類先後用了近千年的時間去征服海洋,使海洋在19世紀和20世紀成為人類歷史中戰爭與和平的關鍵,和人類近200年的航空活動,從而使制空權在20世紀後半葉開始成為現代戰爭的決定因素相比,人類在太空的活動從僅有象徵性的意義、發展到成為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因素,僅用了不到50年。隨著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現代軍事革命的擴展,外空將發展成為絕對軍事意義上超越傳統的陸、海、空戰場的最重要的戰爭空間,在這裡發生的事將決定人類未來的歷史方向,這一切已經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我們目前談及的外層空間,嚴格來說有雙重含義:首先是科學意義上的外層空間,這裡所指的是地球大氣層之外的整個空間,現代地球物理學將地球上空的大氣層分為五層:一、對流層、從海平面至10公里;二、平流層。10至40公里;三、外平流層、40至80公里;四、熱成層、80至370公里;五、外大氣層,370公里以上,科學概念中的外層空間便是從大氣層的外部邊緣開始,進而包括整個宇宙。由於空氣空間和外層空間的過度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稠密的大氣層在宇宙空間中是逐漸被稀釋的,在上萬公里的高空空氣依然存在,甚至在幾十萬公里的高度中仍有大氣粒子,所以現代科學無法給空氣空間的結束和外層空間的開始作出一道明顯的分界標誌。

  儘管在現行的國際法制度之下,外空和天空已經被明確地劃歸在兩種不同的法律制度之下,但外層空間和空氣空間仍缺乏一條明顯的界限,國際社會至今未能就天空和外空的劃界問題達成一項全面協議。但按目前的國際實踐來看,一般認為凡是按照空氣動力學原理飛行的航空器所活動的空間,就該是天空,而人造衛星軌道離地面的最低高度既92~110公里之處,應該是外空的開始,目前國際上對空氣空間和外層空間的劃分,在實事上偏向於採用這兩種標準。

  而我們通常在國際關係和軍事等領域所使用的"外層空間"一詞,是一個有準確法律意義的概念;這裡的外層空間所指的是與傳統的天空法律地位不同,在天空之上的、不屬任何國家管轄的自由空間。目前全球範圍內的海洋和陸地的上空,既空氣空間,按照現行的國際法規則被劃分為兩大部分:首先是在各國主權管轄之下的領空,然後是不在各國主權管轄之下主要位於公海之上的公空。

  由於各國領土和領海之上的天空被划入各國的領土範圍,所以在各國領空內進行各種飛行,包括進行軍事性質的飛行活動的權力,是保留給領空所屬的主權國家,從而成為各國保護自己安全的第一道屏障。而與此同時,主要是位於海洋上空的公空,則開放給世界各國利用,除了在戰爭狀態下各國都有自由使用這一部分天空的權力,而在天空中進行各種軍事活動,也成為國際法上各國不受的限制的一項國家權利。

  而與天空的法律地位完全不同的是位於天空之上的外層空間,早在人類剛開始進行外空探索活動的上個世紀50年代,處於緊張對抗狀態下的美蘇兩國就已經通過使用遠程洲際彈道導彈,開始了對外空的軍事利用,當蘇聯和美國都竟相向外空發射人造衛星之後,外空大規模軍事化也成為人類外空活動的主要趨勢,為了制止外空成為新的人類對抗和爭奪的新戰場空間,在聯合國體系之內,世界各國進行了有效的努力,使太空有了一個特殊的法律地位;即太空是人類共同的空間和太空的非軍事化。

  1961年12月2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著名的第1721號決議,提出了與太空有關的以下各原則:一,國際法,包括聯合國憲章,適用於外層空間和天體;二,外層空間和天體供一切國家按國際法自由控測和利用,任何國家不得據為已有;三,開發利用外空應為改善人類福利服務,在這個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關於外空的法律制度、其核心就是外空不得為任何國家單獨控制和外空活動應非軍事化這兩項基本的法律制度。

  在這些國際社會普遍形成共識的原則的基礎上,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聯合國外空委員會先後完成了有關外空的五個條約和三套原則的擬訂工作,並陸續開放給世界各國簽字,從而使外空有了一個明確的法律地位。在所有與外空相關的條約中,由聯合國大會1966年12月第2222號決議通過,1967年1月27日開放給各國簽署、於1967年10月10日生效的:"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它天體在內外層空間活動的原則條約",簡稱為"外空條約",是構成目前有關外空的法律制度的核心。該條約以國際協議的形式,將世界各國在進行外空活動時所應遵守的各項基本法律原則固定下來,因而也被稱為"外空憲章"。

  "外空條約"明確規定人類使用外空應出於和平目的,並限制各國在外空的軍事活動;根據該條約,各國在外空的軍事活動受到兩種限制:一、月球和其它天體必須應用於和平目的,禁止在天體上建立軍事基地、設施和工事,禁止在天體上試驗任何類型的武器和進行軍事演習;二,繞地球的軌道上實施非武器化,各國保證不在地球軌道上放置任何攜帶核武器或任何其它類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不以任何其它方式在外層空間部署此類武器。

  儘管"外空條約"未直接禁止各國通過使用軍用衛星、彈道導彈或在地球軌道設置長期的軍事性質的設施來利用外空,但與此同時,外空條約明確地規定各國在外空的活動必須是符合"和平目的",正是在和平利用外層空間這一前提條件下,世界各國才同意外層空間不得象海洋和天空一樣被分割在不同的主權國家的控制之下,而必須成為一個供世界各國平等使用的共同空間,任何一國不得從外層空間以武力威脅其它的國家。

  在這種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基礎原則之下,無論什麼形式的外空軍事化,都不符合現行的外空法律制度;目前正在發展中的外空軍事化到了一定的階段后,很可能會引起現行外空條約體系的崩潰,各國出於保護自己主權的原則,有可能對各自領空之上的外空提出各種主權要求。

  包括陸地、海洋、天空和電磁在內的地球空間、在現行的國際法制度之下已被分別置於地球上各國的主權管轄範圍,這意味著在和平時期大國無法充分利用這些空間進行軍事活動,與此相反,外層空間在目前不屬於任何主權國家的現今法律狀態,實質上使太空成為了大國的自由空間;航天活動所需要的高技術、巨額資金和直接服務于軍事活動這些特點,使現今世界上絕大部分中小國家都無力進入外空,從而使名義上對全球各國平等開放的外空成為大國獨佔自由進出的空間。

  在這裡,大國尤其是美蘇兩國經過幾十年的對抗,已經使外空活動主要用于軍事目的,而這種外空的軍事力量建設和軍事存在,除了受到現行的國際外空法的部分限制外,完全不受其它主權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干擾,從而使外空與其它的戰場空間相比更容易被追求霸權的國家所利用和控制,因此外空在這類國家追求全球霸權的過程中,必然首當其衝地成為最重要的戰場空間。

  二、太空將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戰場

  在世界軍事和大國爭霸的歷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重大的規律;人類的戰爭總是按照每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內當時的技術、經濟和組織水平,從一個成熟的戰爭空間領域向另一個空間領域擴展,而相互間爭奪軍事優勢的國家、對新的戰爭空間領域和相關的軍事技術的掌握、往往會出現重大的差距,戰爭的勝敗和霸權的興亡往往就直接取決於誰能在戰爭空間和相關軍事技術的轉換中先人一步。

  至今為止,人類的戰爭已經先後經歷過陸地、海洋、天空、電磁空間和外空這五個不同的空間,每一次戰爭空間的擴展都依附於相應的科學技術和物質經濟的發展水平,而在每次戰爭空間轉換的歷史時期,總有一個特定的大國、依靠其在總體經濟發展、科學技術和製造工業領域的優勢,成功地將這些基礎性的優勢轉化為超越同一時代其它國家的軍事力量,並發展出相應的戰略和戰術思想,這其中就包括著對新的戰爭空間的戰略認識。

  當一個大國能夠成功地聚集起相應的軍事技術力量並能高瞻遠矚的選定戰略方向之後,通過持續不懈地進行軍事力量的建設和對抗、在經歷過一段錯綜複雜的戰爭與和平相互交替的時期后,就會創建出橫跨一個時代的霸權。

  在歐亞大陸兩端幾乎相同的時代中出現的古羅馬帝國和中國漢王朝,都各自擁有一支建立在當時的農業、蓄牧業和手工業條件下的強大的軍隊;羅馬帝國和中國漢王朝的軍事力量都是依靠人力、畜力和冷兵器為主的步兵和騎兵,通過與其競爭對手相比更為先進和強大的經濟實力、技術手段、戰爭組織和動員能力,以及進行長期戰爭的耐力和毅力,分別在各自地理區域內取得了對陸權的絕對控制,從而分別成為當時歐亞大陸兩端東西方最強大的霸權。所以對陸地戰場的控制和爭奪,在西方從海洋中興起並開始擴張之前,始終是歐亞大陸上各國軍事鬥爭和霸權興衰的中心。

  在歐亞大陸上,都曾經是各自地理區域最大強權的西方文明和中華文明,其各自的歷史軌跡因為從15世紀開始在海洋空間上所作出的不同選擇,而出現了重大的差異,在明朝1405~1432年這28年間,中國擁有當時全球範圍內最強大的鄭和船隊,並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屢次進行遠航,當時全世界其它地區沒有任何能與這支船隊相抗衡的海上力量。中國在西方工業革命開始之前曾一度擁有占絕對優勢的海權力量,但由於缺乏擴張的衝動和明確的海外擴張的戰略,中國明朝的海上優勢漸漸地自行消亡。

  而西方國家以最初遠遜於鄭和船隊的海上力量開始進行海上擴張,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的地理大發現和海外貿易的發展,進而開始海外殖民地的設立,這一切又促使西方各國投入更大的熱情去競相發展自己的海上力量。這其中以英國的全球性海上擴張最為成功;在成功地維護著歐洲大陸傳統均勢的前提下,英國人成功地在18和19世紀成為全球海洋上的主宰力量,正是建立在對全球海權進行控制的基礎上,英國人成為19世紀全球性的霸權國家,建立起一個龐大的貿易和殖民帝國。在總結了歷代,其中也包括英國人在海上力量的擴張對於歷史的影響之後,美國海軍軍官馬漢寫下了著名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一書,提出了"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貿易,而誰控制了貿易,也就控制了全球"這個論斷,從而成為西方戰略思維中最為著名的"海權論"。

  美國做為歐洲大陸之外新起的大國,在自己逐步的對外擴張歷程中,也將對於海洋的控制,包括建立全球性的海上力量,控制海上交通樞紐和要道,發展制海權和由海向陸的攻擊能力,做為自己國家軍事國力量的建設核心。正是依靠建立在北美大陸工業基礎上的海權力量,美國先後兩次在最合適時間參加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大戰,並極大地擴張了自己在全球的實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已經擁有全球性的海上軍事力量,從而完全取代英國而成為西方的全球強權,並開始以建立在海權上的優勢力量,與以大陸力量為中心的前蘇聯進行新一輪的對抗。

  在長達幾十年的戰後對全球霸權進行爭奪的歷程中,美國始終保持著對全球海洋的控制能力,從而得以一直佔有著對前蘇聯的總體戰略優勢;海洋空間範圍內的總體軍事優勢,和由此而帶來的西方總體經濟的優勢、是美國最終能在冷戰中擊敗前蘇聯的最關鍵性的因素。

  在對海洋的控制能力成為19世紀和20世紀大國興衰的關鍵性因素的同時,人類開始了航空活動,從而使傳統的以陸地和海洋為活動空間的軍事對抗開始向天空擴展。與人類在陸地上歷經數千年和在海洋中經過近500年才陸續建立起某種軍事優勢相比,建立在現代工業基礎上的各國空中力量之間的對抗和對制空權的爭奪速度大大地加快;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第一小批飛機開始加入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僅20多年制空權就已經成為現代戰爭的關鍵因素,天空成為與陸地和海洋平行的現代軍事對抗的主戰場,而且其重要性仍在不斷的上升。

  發展到今天,空中戰場的重要性已經全面地超越了傳統的地面戰場和海上戰場,成為決定現代戰爭勝負的最重要的空間,制空權目前是能決定製海權和制陸權的具有全面戰略意義的現代軍事鬥爭的關鍵。

  在整個工業化戰爭期間,人類先後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一次冷戰,如果再加上19世紀和18世紀工業化前期的戰爭,工業化時代的戰爭前後跨越了200多年,在這段期間內,戰爭從歐亞大陸擴展到海洋,然後又從陸地和海洋擴展到天空,隨後開始了對空間的軍事利用。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各國軍事力量、其基本結構始終是建立在工業化時代的技術和戰略之上;工業化戰爭的基本規律是通過火力和機動這兩種最基本的軍事行動,在特定的戰場空間內實現對敵人的物質摧毀和人員殺傷,從而實現在戰略上摧毀對手的戰爭決心和戰爭能力,迫使其接受自己的意志。

  在工業化戰爭的高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隨後的長期冷戰中,空中力量和核威懾這兩種建立在現代工業技術之上的軍事力量、已分別將火力和機動這兩種決定戰場勝敗的關鍵軍事技術發展到了終極,這標誌著工業化戰爭已經發展到了頂峰,新的戰爭形態和戰場空間必將出現,這就是信息化的戰爭和外層空間。

  相對於地球表面的其它戰場空間如陸地、海洋和空氣空間,太空作為一個新的戰場空間具有獨特的優勢,正因為如此,太空才逐漸地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戰略空間。隨著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的新的軍事革命的加速發展,太空軍事化將使太空成為現有的戰場空間中最重要的一個,對其它戰場空間發揮控制和主導性的作用,並形成為人類軍事史上最終極的威懾力量,而目前在世界軍事體系中佔據著最高威懾地位的核威懾、也將因為太空威懾力量的發展而退居次位。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誰在太空的軍事競賽中取勝,誰就將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主宰,而且這個地位將是永恆和不可動搖的;因為當所有人類生存和活動空間都被一種全面的空間霸權力量所控制之後,新的能夠對現存霸權進行挑戰的新興力量便再也無法找到生存和發展壯大的空間和時間。

  所以太空必定會成為追求全球霸權的國家必須爭奪的最重要的戰略空間,而所有反對全球霸權、不願意在這個霸權秩序中淪為附屬的國家,必然會全力抗拒太空成為某一個國家的勢力範圍,因此,太空能否避免全面軍事化和被追求全球霸權的國家所壟斷,將成為決定21世紀人類戰爭與和平、以及未來人類發展的歷史轉折點。

  與人類已經先後開發和征服的陸地、海洋和天空相比,外層空間作為最後被開發的軍事空間有著特殊的地位和戰略意義;外層空間將是地球上人類發展和擴張的最後界限,在外空之後人類不可能繼續找到一個嶄新的物理空間,來進行新一輪的開發和擴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類的歷史、包括戰爭與和平的歷史,最終將在外層空間中停滯;在外空所發生的軍事對抗,將是人類歷史上真正的最後一戰,在這場戰爭中取得勝利的一方將因此取得對全球其它戰場空間,包括陸地、海洋、天空和電磁空間的絕對控制權。

  在這場戰略對抗中失敗的一方,不可能再有其它的機會在新一輪軍事革命和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在另一個新的戰場空間中取得優勢,從而使自己重新成為新的全球性主要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誰控制了太空,誰就控制了地球和人類,成為真正的人類歷史上最終極的統治者,而出現一個終極的統治者將不可避免地使一種特定的秩序全球化,從而使人類歷史在一種單一的全球形態下統一和停滯,這一切意味著人類的發展到此宣告結束。這一切都與人類歷史過去和今天的理想、發展方向和趨勢背道而馳,從根本上違背了人類追求自由和進行變化的生命本質。

  三、太空的軍事特點

  太空之所以相對其它的戰場空間而言能佔據著決定性的最終優勢地位,主要是由於以下一些太空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

  (一)、太空是人類所有認識的空間中的最高點,相對於其它空間而言、具有優勢性高度資源;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高度本身就代表著一種物理能量,從宇宙空間向地球表面進行的各種形式的打擊,在到達地球之前沒有任何天然的不可逾越的障礙,並且受到地球自身重力加速度的影響,從而具有最大的毀滅性。此外,太空相對於地面的高度差為從太空對地球進行觀測和電磁發射提供了最佳的位置;由於地球自身的球形構造,使電磁波和各種光譜在地球表面的傳播都受到距離的影響,所以各種電磁和光波的應用都需要一定的高度來克服地球表面上的障礙,外層空間做為人類所能達到的最高點,在需要用電磁和各種光譜覆蓋地球表面上時具有絕對的優勢,這正是各衛星需要在太空運行的原因

  (二)、太空之所以在今天和未來已成為決定人類命運的空間,還與人類社會自身正在轉向信息社會有直接的關係;現代計算機和通信技術以及相關的其它技術,正在推動著人類社會由工業時代轉向信息時代,掌握了信息技術的國家和民族將擁有絕對的競爭優勢,從而成為勝利者。而現代的信息技術主要集中在信息的收集、處理、集成傳輸等領域,信息的流通因此是信息技術的關鍵,這種流通是以電磁空間為主要載體,而電磁空間本身也是空氣層和外層空間的一部分。

  航天技術的發展使人類得以將信息技術的最重要的節點放入了太空,建立在現代航天技術之上的各種衛星系統構成了目前人類信息網路的核心節點,沒有航天技術的支撐,人類對於電磁空間的運用和對龐大信息系統就失去了控制,現代信息社會也就無從談起,所以外空已經成為了信息社會的基礎空間。

  (三)、目前正在發展中的軍事革命是以信息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擴散為中心,主要集中在軍事領域中信息的收集、處理、集成和傳輸,此外傳統的核威懾也是建立在彈道導彈對於外空軌道的利用之上,這一切都離不開對外層空間的利用;與各國在陸地、海洋和天空的軍事技術發展水平相比,目前外空的軍事化還處於相當於過去人類在軍事上利用天空時所經歷的三個階段中的最初期階段。人類對天空戰場的利用先後經歷過三個階段:一,輔助性的空中軍事活動和對其它戰場進行支援。二,爭奪制空權和成為主要戰爭方向。三,成為決定性的作戰方向,能獨立的實現戰略和戰術任務。

  人類在太空的軍事活動目前仍處於利用外空中的軍事系統、對地球其它戰場,包括陸地、海洋、天空和電磁空間提供信息支援這一階段,但由於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現代軍事力量的核心構成部分,所以即使太空軍事活動仍處於早期階段,卻已經對現代戰爭、尤其是由大國從事的高科技戰爭的勝負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隨著外空軍事化程度的加深,各國也必然會在下一個階段經歷爭奪制天權和外空最終成為決定性戰場的歷程。

  在人類的軍事對抗已經由於核武器的出現而陷於一種事實上的僵局之後,地球擁上有核武器的大國相互之間已經維持著超過半個世紀的和平,這個和平的基礎就是核力量的恐怖平衡,在各國還沒有找到最終實現全球和平、將人類從核威脅之下解救出來的方法之前,任何有可能引起核力量平衡失調的某一國家單方面追求軍事優勢的行為,都是對和平最大的威脅,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美國建立導彈防禦系統成了威脅全球和平的嚴重軍事行動。

  但事實上、導彈防禦系統在目前正發生的、以美國做為全球霸權的維持者和與世界上其它拒絕霸權的國家的全球性對抗中,並不具有決定性的戰略意義;做為將火力殺傷發展到了人類技術極限的核武器系統,不可能被美國正在發展的導彈防禦技術直接解除威懾。

  換句話說,既使美國正在發展中的導彈防禦系統取得了完全的成功,該系統也不可能將美國從其它國家成熟的核威懾力量之下完全解脫,從而使美國能夠一方面保持著自己占絕對優勢的核威懾力量,另一方面又能徹底擺脫其它國家的核威懾,而這一點又是美國為了建立全球性的霸權而夢寐以求的戰略格局。唯一使這種格局成為可能,既建立起一種全新的、高於傳統的包括核武器在內的各種威懾的超級新威懾力量,只有建立在太空全面軍事化之上的太空威懾才能夠完成。

  四、太空軍事化的三個不同階段

  在20世紀空中戰場的歷程中,我們看到空中作戰在不到一百年間,先後經歷了三個階段,終於發展成為目前主導常規戰場的最重要的作戰形式;從一開始,空中力量只是傳統的陸地戰場和海上戰場的一種輔助作戰手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主要運用飛機進行偵察和襲擊對方等作戰支援行動,而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歐洲主要戰場上空中力量已經開始擔負起大規模爭奪制空權和對地進行戰術和戰略轟炸的作戰任務,在這個階段空中作戰主要的形式是爭奪制空權和進行對地對海的攻擊任務,空中作戰已經成為與地面戰場和海上戰場平行的獨立戰場。

  而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幾十年的持續發展,尤其是在核打擊力量和新一代信息化的精確打擊武器系統出現后,各國的空中力量已經成為各國軍事力量中主導性的軍種。在目前的戰場條件下,空中力量已經是戰場上決定性的火力打擊力量,無論是在核條件還是常規條件下,現代的空軍已經成為主導性的軍種,可以獨立地從空中完成各種傳統的地面和海上的作戰行動,並完成戰略打擊任務,所以在目前的現代化常規作戰條件下,空中軍事力量已成為各軍事力量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最重要的部分。

  太空作戰從本質上來說,其發展的模式空中軍事力量的歷程一樣,也必然會經歷從作戰支援、爭奪戰場自身的生存,發展成為主宰其它戰場的最重要的軍事力量,也就是意味著太空軍事化將經歷以下三個階段: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沙發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1-11-1 18:06 | 只看該作者
      (一)、在太空作戰的第一個階段,太空戰的主要任務是運用位於太空的各種軍事航天系統為地球表面其它空間,包括陸、海、空和和電磁空間內的軍事活動提供戰場信息支援。目前,各國軍事力量對外層空間的使用主要仍集中在這個階段,表現在發展各種用途的衛星,用於與地面系統配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球表面、海、陸、空和電磁空間內的軍事行動的指揮和作戰效能。

  在這個階段部署於外空的各種主要以信息作戰為中心的衛星系統,可以使地球表面的陸、海、空部隊得到強大的空間信息支援,從而使包括情報、預警、通信、導航、定位和數據處理等現代戰爭中決定勝負的軍事信息作戰行動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軍事空間系統因此已成為現階段地球表面各種軍事活動的信息神經中樞。

  (二)、而正是由於外空中的軍事航天系統已經成為地球表面其它戰場行動的神經中樞,才使太空作戰開始轉向第二階段,既爭奪制太空權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各主要的太空軍事國家都已經意識到太空對於地球戰場具有頭等重要的戰略意義,所以都會努力控制太空,保護自己在太空的軍事設施並摧毀敵方的相應設施,力圖達到禁止敵方進入太空而使自己在太空保持行動自由。

  在這個階段,各主要太空軍事國家都會努力發展各種可用於攻擊敵方太空設施的新概念武器系統,這些攻擊可以由地面、海上、空中、外空或電磁空間中發動,對敵方的各種太空設施包括衛星、太空梭和空間站實施各打擊,從而實現控制太空既奪取制天權。目前,各主要的航天大國都有相應的秘密軍事計劃,從事發展此類可以攻擊敵方外空系統的武器和技術,當這類武器系統初步發展成熟時,太空作戰就會正式進入第二階段,目前據估計距此類武器成熟尚需要20~30年,但作戰概念和武器原理和原型都已成熟

  (三)、在第二階段的太空戰模式成熟后,當取得太空軍事優勢的某一大國能夠有效地控制太空之後,太空作戰便轉向從太空完全徹底控制地球表面的太空威懾階段;在這個階段,具有太空優勢的國家會在同時保持著傳統的太空信息支援系統和控制太空的武器系統之外,發展出一系列直接用於從太空對地球表面各種軍事目標進行直接打擊的武器系統,從而形成一種能夠超越現今的常規威懾和核威懾的太空威懾。

  新的太空威懾將能夠布署在太空,作戰區域是整個地球表面,它能在從瞬間到短短的幾小時,突破地球表面的任何防禦體系,從太空對各種陸、海、空目標實施直接的戰術性和戰略性打擊,其摧毀能力遠大於傳統的化學能量軍事武器,而精確度和突防能力又遠高於現今的核威懾運載系統,在與傳統核武器進行系統集成后,也可以成為一種全新的威懾方式。

  所以在第三個太空作戰階段為發展起來的太空威懾,將比現今的常規威懾和核威懾更危險,因此,誰能有效地完成將太空力量依次地發展到控制太空和對地球形成太空威懾的階段,誰也就將成為地球上最強大的霸權國家,在常規威懾和核威懾基礎上發展出太空威懾,形成一種其它國家再也無力撼動的全面性的軍事優勢,以此為後盾推行全球性的霸權控制,擁有太空霸權的一方在已經不必考慮遭受對方的報復性打擊后,可以隨時動用無比強大的威懾力量來維護其想要的全球秩序。

  這種局面的出現意味著人類的歷史進程將停滯在一種形態之下,也就是歷史的終結,如果人類無法中止太空軍事化的步伐和某一個超級大國在太空中取得絕對的優勢,太空戰的第三個階段將在本世紀40~50年代后開始展開。由於太空優勢對每個軍事大國都具有生死猶關的決定性戰略意義,我們必然會見到各大國開展激烈的太空爭奪,當平衡無法實現時,太空爭奪將成為大國之間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0: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