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地雷戰真正的功臣熊大縝是如何被當作特務處死的?

[複製鏈接]

267

主題

1020

帖子

107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7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mw2000 發表於 2011-9-30 23: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晉察冀冤案之三:地雷戰真正的功臣熊大縝是如何被當作特務處死的?


熊大縝

左起第一排:陳亞倫 楊振邦 王大珩 戴中寂 錢三強 楊龍生 張韻芝 孫湘
第二排:趙忠堯教授 葉企孫教授 任之恭教授 何家麟 顧柏年
第三排:周培源教授 赫崇本 周長寧 張景廉 傅承義 彭桓武 吳有訓教授 陳芳允
第四排:方俊奎 池仲瀛 張石城 錢偉長  熊大縝   張恩虯 李崇淮 沈洪濤 夏繩武
第五排:秦馨菱 戴振鐸 鄭曾同 林家翹 王天眷 劉紹唐 何成鈞 劉慶齡
缺:薩本棟教授 余瑞璜 孫珍寶 郁中正(于光遠) 何澤慧 李整武 趙芳瑛 徐驏寶等位。


2 聞一多 ;  14 熊大縝


《地雷戰》是中國人最熟悉的電影。有人不禁要問,當時的中國北方莊稼漢對地雷知之甚少,而八路軍中也極其缺少地雷製造的專業人員,他們怎麼能夠將地雷製造出來?

鮮為人知的是,華北地雷戰中,有一批科學技術人員。這些科技人員為地雷戰付出了極大的心血,甚至是生命,其事迹與前方戰士同樣可歌可泣。

冀中抗日根據地,地處大平原,沒有山脈、湖泊,被日軍重點駐兵的三條重要鐵路包圍著,又靠近日寇統治中心北平、天津、保定、石家莊,成為開展游 擊戰最為艱難的地區。1938年春,抗日戰爭處於艱難時期,八路軍急需槍支彈藥,在這種條件下,抗日軍民被逼出了地雷戰這個適合冀中平原的戰法。

可是,問題又來了,一沒有人會造地雷,二缺少造地雷的器材、原料。這個時候,冀中軍分區司令員呂正操想到了科學家,他找來了冀中軍區二分區參謀長的張珍。

張珍原名張學淵,曾在輔仁大學化學系當過教師,他認識不少北平、天津的愛國技術專家。張珍接受軍區司令員呂正操的命令,秘密潛回北平,找到他的 輔仁大學同學孫魯,動員他和自己一起尋找、動員科學家到抗日根據地工作。孫魯回到天津老家,在英租界找到熊大縝(熊大正)。孫魯向熊大縝介紹冀中情況,熊 大縝找到導師葉企孫。

說到地雷戰中的科學家,首先得說一說葉企孫。

葉企孫,名鴻眷,字企孫。1898年生於上海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前清舉人,國學造詣很深,對西方現代科學也頗有研究。葉企孫,1907年入敬 業學校,1913年入清華學校,1918年在清華學校畢業后赴美國學習,1920年6月獲芝加哥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23年6月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 位。通曉英語、法語、德語。考察過歐洲高等教育和科研。

葉企孫先生是中國物理學事業的鋪路人。著名科學家華羅庚、吳有訓、熊慶來、周培源、王淦昌、錢三強、錢偉長、李政道、楊振寧、趙九章、彭桓武、王大珩、陳芳允、鄧稼先、朱光亞、黃祖洽、周光召、唐孝威等,都曾受過葉企孫老師的培養。

1929年,清華大學理學院成立,葉企孫擔任院長。抗日戰爭期間,葉企孫任教於西南聯合大學。抗日戰爭勝利后,繼續擔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 1948年葉企孫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2年院系調整,他離開清華大學到北京大學。北京大學磁學教研室成立后,他擔任室主任,為新中國磁學研究隊伍 的組織和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1957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室(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前身)成立,葉企孫任副主任委員和兼職研究員,協助竺可楨先生建 立了我國第一個自然科學史研究機構,培養了不少優秀科學史研究人才。「文化大革命」中,葉企孫受到迫害,1977年1月13日在北京含冤逝世。終年79 歲。

而1977年的葉企孫教授之死,竟然也與冀中地雷戰有關。

呂正操司令員派張珍到北平時,葉企孫先生正在天津養病。熊大縝是葉企孫最看好的門生,也是他的助教。這時,葉企孫正準備讓熊大縝去德國深造,熊大縝也正準備完婚後遠行歐洲。

熊大縝聽說八路軍準備開展地雷戰的事,興奮異常,覺得這是科學工作者為抗日戰爭直接出力的好機會,決心放棄出國機會、推遲婚期,到冀中抗日炮火中去。

熊大縝雖然決心已定,但是還得聽老師的意見。他向葉企孫老師講出冀中根據地要開展地雷戰,急需科技工作者,但沒有說出自己的決心。葉企孫老師聽 說抗日需要製造地雷的專家,又從學生的話語中聽出熊大縝的想法,毫不猶豫地說:「國難當頭,國事為重。」支持熊大縝到戰鬥前線去。

雖然說得輕鬆,但話說出后,葉企孫心中沉重異常。自己的得力助手,剛剛25歲的熊大縝,是自己這麼多年才發現的一個好苗子,這個熊大縝如果深 造,將來在學術上的成就不可限量,對國家的貢獻難以預測。可是,抗日戰爭如火如荼,這個時候,什麼都不能說了。不但讓學生上前線,葉企孫還暗暗下決心有一 天自己也去抗日戰爭第一線的決心。

在葉企孫的鼓勵、幫助下,熊大縝決心到冀中抗日根據地去。熊大縝的行動帶動了一大批北平愛國熱血青年學子,好多人跟熊大縝一起去了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冀中根據地。請記住這些名字:

清華大學化學系學生汪德熙

清華大學機械系實驗員胡達佛

清華大學物理系實驗員閻裕昌(門本忠)

清華大學生物系實驗員張瑞清

清華大學地學系學生李廣信(李琳)

清華大學經濟系學生祝懿德

清華大學物理系學生葛庭燧

清華大學物理系職員何國華

燕京大學物理系學生張方(李度)

北平大學電機系畢業生劉維

清華大學化學系研究生林風

燕京大學物理系畢業生李猛(朱南華)

熊大縝通過北平地下黨關係進入冀中軍區根據地后,立刻受到冀中軍區呂正操司令員的賞識重用。不久之後,他被提升為冀中軍區供給部部長,著手籌建技術研究社,以開展烈性炸藥、地雷和雷管以及無線電研製工作。

呂正操將軍的回憶錄中寫道:「熊大縝任職后通過關係和各種渠道,購買了幾十部電台的原材料。將十二個炸藥筒埋在鐵軌下,在幾百米外接上引爆器埋 伏下來等待。一會兒,敵人先從沿鐵路一側的公路上開過一輛巡邏車探路,又從鐵路上開過一輛壓道車清道,然後才是滿裝軍火的列車開過來。隨著轟的一聲巨響, 火車頭便飛上了天。接著是車上的軍火接二連三的大爆炸,火光衝天,震耳欲聾。這次行動之後,他們又多次出動,炸火車,炸橋樑,炸碉堡,炸得敵人驚恐不安, 交通線經常遭到破壞。」

技術研究社研究有了成果。

在熊大縝、汪德熙的領導下,冀中根據地的炸藥廠也不斷壯大,到後來竟建成了一座擁有2000多工人,能製造大批量地雷、手榴彈、復裝子彈、擲彈筒彈,能修理各種槍械的大型兵工廠。

熊大縝、汪德熙多次受到呂正操司令的嘉獎。1938年底,在唐縣北大悲村,聶榮臻司令員接見了熊大縝。對技研社和炸藥廠大加讚賞,並囑咐要儘力 擴大規模,爭取更多的知識分子到根據地參加工作。在一次反「掃蕩」中,賀龍司令員帶一支8000人的部隊援助冀中。賀龍看到熊大縝的業績很感興趣,帶了他 的總供給部長親自到技研社參觀學習。

後來,汪德熙因工作需要離開根據地到昆明去,張方全面負責炸藥廠的工作。張方把研製炸藥的經驗寫成書面材料,散發到各抗日根據地。朱德總司令所 在的晉冀魯豫根據地也辦起了子彈廠,但是造出來的火藥不好用,子彈廠生產不齣子彈。朱總司令親自下令請張方到晉冀魯豫根據地傳授技術。張方到后一個月,子 彈就可以源源不斷供應了。張方原本只懂物理實驗方法,對化學是門外漢,全靠汪德熙臨走時留下的一大本英文《火藥學》,自學成了火藥專家。一次試驗中,張方 右手的三個指頭都被炸斷了。當時根據地生活艱苦,普通戰士每月一元津貼,朱總最高也只是每月五元,而張方每月十二元。朱老總說:「張方為了炸藥殘疾了,得 特殊照顧。」

八路軍搞到一批氯酸鉀,著手試製炸藥,但是用的是傳統的翻曬方式,在屋頂上乾燥,曾出現過連人帶屋頂都炸飛的事故。在當時的條件下,防止炸藥自 爆成了難題。熊大縝多次潛回到天津,請教老師葉企孫。葉企孫聽說熊大縝領導的技術研究社面臨一些實際困難時,不顧身體不好,非要親自到冀中根據地了解情 況,由於弟子們的再三勸阻才沒有成行。葉企孫對根據地造地雷的事放心不下,他馬上讓自己的實驗員閻裕昌前往冀中。閻裕昌化名門本忠秘密進入冀中抗日根據 地。

門本忠本是清華大學的一個勤雜工,葉企孫見他對科學有特殊興趣,又聰明能幹,破格提他為實驗員,做自己的助手。由於多年的教學實驗,門本忠對炸藥有豐富的知識。門本忠一到根據地,就解決了炸藥自爆問題,還設計出根據地特定條件下可以生產的電雷管電路。

這時,葉企孫先生又派學生從天津衝破日軍封鎖線運來電錶、白金絲等必要物資。汪德熙、林風、張瑞清、熊大縝、葛庭燧等人,也經常裝扮成傳教士冒 著生命危險穿越日本封鎖線,進入北平、天津,為冀中軍區購買雷管、無線電元器件等緊缺軍用物資。葉企孫設法籌集款項購買急需的軍用物資運往冀中,為當地抗 日事業解了燃眉之急。

熊大縝等人還與開灤礦務公司副經理王崇植聯繫,弄到了大批製造炸藥所需的化學原料、銅殼和鉑絲以及控制電雷管的電動起爆器。又通過王崇植弄到無 線電器材,請到技術人員,在天津英租界清華同學會內裝配無線電台,然後設法運入冀中。化學系畢業生林風在天津租界一家工廠內偷偷製造黃色炸藥(TNT), 偽裝成條狀肥皂秘密運入冀中。

有了地雷,冀中軍民如虎添翼。地道戰、地雷戰、伏擊戰等神奇的戰法,打得日本軍日夜不寧、草木皆兵。 天井關之戰,一種專炸坦克的地雷把日軍第八聯隊的裝甲車炸毀,日軍報紙寫「八路軍有反坦 克地雷」,從此,不敢大搖大擺進入冀中了。

可是,就在冀中地雷戰開展得有聲有色時,大禍降臨到科學家們的頭上了。

當時是國共合作,共同抗日。1938年秋,國民政府河北省主席鹿鍾麟下令要呂正操讓出冀中,向冀東發展。這樣的要求呂正操當然不能接受,國共兩 支抗日武裝面臨的是摩擦甚至火拚。熊大縝表示應該求同存異,一致對敵,避免摩擦。這引起了一些政治嗅覺靈敏者的嚴重關注。加上他多次化裝到敵占區採購軍 火,更引起一些人的懷疑。

1939年1月,鹿鍾麟派一個考察團到冀中。有個叫方平的團員到供給部。熊大縝見方平是讀書人,使試著用英語與之交談。方平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雙方一下子交流順暢起來,他們越聊越投機。供給部政委王文波在一旁聽不懂,又氣又惱,將這事當成特務嫌疑上報。

1939年春天,共產黨在各個根據地都成立了鋤奸部,發起了一個旨在清洗漢奸、特務的鋤奸運動,冀中軍區也成立了鋤奸部。鋤奸部不能不幹活,不能沒成績,於是就瞄準了知識分子成堆的供給部,技研社是重點,熊大縝是頭子。

於是,軍區鋤奸部工作人員輕而易舉地、乾淨利落地一網打盡,抓捕了熊大縝、門本忠、張方、李廣信、劉維、李猛、胡達佛等技研社全部技術員。接著 又把供給部、炸藥廠、印刷所、衛生部、醫院、電台、銀行、學校、報社、商店、教會等機關中平津來的所有知識分子通通抓了起來,總共有100多人。鋤奸部搞 出了一起轟動一時的大特務漢奸案。

這些「壞蛋」是二分區參謀長張珍從城裡弄來的,張珍成為「引狼入室」的罪魁禍首,受審次數最多。

受刑最重的自然是「首惡」熊大縝。解放后,在北京市安全局檔案室所存的熊大縝檔案材料就有32卷,僅口供就有81頁。主要罪名是「國民黨特務 」,主要罪證則是一封密信。密信是從天津送到冀中軍區供給部的一批偽裝成肥皂的TNT炸藥夾帶的。內容是:「你派來的人我們已經見了,你們需要的東西,已 送了幾批。急需的物資,最好在秋收之前,由河運較方便。」信尾署名是:「天津黨政軍聯合辦事處」,鋤奸部認為這是國民黨在天津的特務機關。白紙黑字,鐵證 如山。而後來的調查證明,事實上它卻是一個國共合作的統戰組織。當時是國共合作,即使是真的與國民黨聯繫也是正當的,這個組織幫助八路軍,為抗日根據地運 送炸藥。這樣一封密信卻被當成了罪證!

當過東北軍將領的呂正操司令員也在鋤奸人員的懷疑之中,司令員明知被抓的是一群滿腔熱血、捨身為國的愛國者,卻無力營救。

冀中抗日根據地一下子抓了這麼多知識分子,遠在延安的黨中央震驚了,黨中央派彭真和許建國等人到冀中複審。複審最後的結論是:逼供不足為憑,鋤奸擴大化應予糾正。除熊大縝尚需進一步審查外,其餘人員全部釋放。

1939年夏天,日軍對冀中根據地發起了更為瘋狂的大「掃蕩」,軍區主力轉移。審訊時被拷打受傷的熊大縝無法跟上隊伍。鋤奸部一名負責押解犯人的戰士喝道:「快走,磨蹭什麼?想逃跑啊?」

自尊自愛的熊大縝說:「別那麼凶,好不好!」

鋤奸部戰士說:「對你這種漢奸特務,還用得著客氣!」

熊大縝說:「我是冀中軍區供給部部長,你手裡的槍和子彈就是我造的。我怎麼是漢奸特務?」

兩個人吵了起來。戰士說:「就是漢奸特務!走,再不走,斃了你!」

一生堅持真理的熊大縝不肯,他就站住了。那個戰士真的拉開槍栓,推上子彈,槍口黑洞洞地對上了供給部部長熊大縝的腦袋,勾上了扳機。

就在這一剎那,熊大縝說話了,他說:「造一粒子彈不容易,留著打鬼子吧!你要真的想弄死我,就用石頭!」

這個人,真的放下了槍,真的舉起了石頭。

年僅26歲的清華才子熊大縝,造出無數讓鬼子聞風喪膽的地雷的熊大縝,死在石頭之下——最有價值的腦袋也沒有硬過石頭。

葉企孫老師最好的學生死了,幾十年後,餘下的學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造出了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的時候,我們也應該給這些為民族解放戰鬥、犧牲的科技工作者獻上鮮花;講述地雷戰的故事時,也應該講一講這些已經被遺忘的不拿槍的戰士。

存活下來的冀中根據地科學家,後來成為祖國科學事業的棟樑。

熊大縝屈死時,他的導師葉企孫正在昆明西南聯大,他知道的只是熊大縝被捕,便多方營救,還為此事專程到過重慶八路軍辦事處。他哪裡曉得,學生熊 大縝早已是石下冤鬼。解放后,葉企孫頂著被株連的危險繼續多方呼籲,一直要求為熊大縝平反。雖然沒有結果,但也並沒有引雷劈身。

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悲劇還沒有最後謝幕。一聲驚雷,「文化大革命」來了。先是呂正操受到審查,因為熊大縝是呂正操賞識的人,熊大縝特務案又被重新提出。「革命者」用了這樣的推理:因為 熊大縝是特務,而熊大縝是葉企孫的學生,所以葉企孫也是特務。因為熊大縝是特務,而葉企孫是熊大縝的導師,那麼,葉企孫必是特務頭子。

1967年6月,葉企孫被北大學生揪斗、關押、抄家。恨不得把一切獻給科學、獻給黨、獻給祖國的葉企孫成了特務,風聲、雨聲、雷電聲,聲聲入 耳,他精神崩潰了。這個中國物理學最優秀的導師,身形枯槁,面色憔悴,吟著誰也聽不明白的歌,躑躅在首都街頭。遇到熟悉的學生便說:「有錢嗎?給我幾 個!」

1968年,葉企孫被正式逮捕下獄。關了一年多后,被放回北大,「敵我矛盾,人民內部處理」。葉企孫繼續是特務,但也可以是人民。1977年1月13日,颯颯的風,冷冷的家,孤零零的葉企孫永遠離開了他熱愛的生活,他熱愛的中國,他熱愛的學生。

葉企孫一生未婚,視學生為子女。1986年,清華學生聯名寫信要求為葉企孫平反。1987年,葉企孫死後10年得到平反。1992年,海內外 127位知名學者聯名向清華大學呼籲為葉企孫建立銅像,1995年在清華大學校園,一代名師葉企孫的銅像立了起來,清華大學又有了葉企孫。


     據說,這場「鋤奸」運動直接聽命於延安,所以連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更高一級的晉察冀邊區司令員聶榮臻,都不必打招呼,也無權過問。
   
     在根據地部隊轉移的途中,負責押解熊大縝的一個名叫史見勛的幹部,因為出言不遜辱罵熊大縝是「漢奸、特務」,引起他的抗辯,雙方發生口角。這個打著 「抗日」旗號、戴著「愛國」帽子、披著「革命」外衣的「鋤奸隊」幹部,一氣之下便有權擅自處決熊大縝。熊大聲說:「你要打死我,不必開槍,把子彈留下來打 日本鬼子!你可以用石塊打死我!」這個毫無人性的劊子手,真的揀起一塊大石頭,活生生地把真正的愛國知識分子熊大縝砸到頭顱爆裂、腦漿迸流死亡。給他的定 性是「國民黨特務」,「死有餘辜」云云。有一說史建勛這一次立了「大功」,成為「鋤奸英雄」;解放后官運亨通,當上高級幹部。而熊大縝的特大沉冤,直到 1986年,才由甚麼「河北省委」,羞羞答答、輕描淡寫、不痛不癢地做出一紙《關於熊大縝問題的平反決定》,敷衍了事,不了了之。實在說不過去啊!海峽兩 岸和海外的廣大清華校友們,你們以為然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6: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