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西方為生產而生產嘗苦果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1-9-28 13: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大公報         作者: 周全浩       2011年9月28日  

  美國政府的統計數字顯示,經過通脹調整后,美國工人在過去三十年的實際收入下跌,換言之,現時美國工薪階層的生活水平還不及上世紀70年代。

  其實,過去三十年美國人的整體收入是有所上升的,中下層的實際收入卻減少了。其故何在?原因大致有以下三個:

  「開放市場」工薪層壓力大

  第一大因素是政治經濟制度的轉變。60、70年代西方國家出現經濟衰退及通貨膨脹等問題,工會勢力的強大及很多行業的柯斷或半柯斷性質被歸咎為成因。美國的里根和英國的戴卓爾上台後,致力推行「開放市場,引入競爭」的策略,並先後於航空、電訊、氣體燃料及電力等公共服務行業付諸實行。

  公用事業開放后,對該行業及整體經濟而言好壞參半。航空業率先引入開放市場機制。未開放前,美國航空業的服務業質素優良,開放后,實際票價的確有所下調,服務水平卻每下愈況。

  繼航空業后,80年代電訊業也打破柯斷,引入競爭。電話費下跌的同時,也帶來服務質素的顯著下降。踏入90年代,電力市場相繼開放。90年代初至2000年開放的十年經驗中證明此制度並不成功,加州大停電為最有力的證據。現時美國未開放市場的州份比開放市場的州份為多。

  開放市場后,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是中下層的工人。激烈的競爭迫使企業提升經濟效益和競爭力,於是大力壓縮成本,進行大規模裁員,以計算機取代人手。80年代開始,美國公司為了節省如醫療福利、退休金、代通知金、遣散費等開支,削減大量永久性職位,重新聘用大量鐘點工。鐘點工潮還蔓延至大學的教授職位,這使美國工薪階層承受很大的壓力。

  除此之外,里根和戴卓爾為了推廣市場經濟,大力打擊和削弱工會勢力。工會代表工人利益,其勢力被削弱意味工人的議價能力大減。

  第二大原因是計算機化和網際網路化推進了全球化。80年代後期,全球急速計算機化和網際網路化,90年代計算機和網際網路已被普及應用,計算機化和網際網路化進一步推動全球化。隨全球化發展,很多生產工序外移或外判到生產成本低廉的發展中國家,例如美國電話公司的查詢服務外判到印度孟買等地。工序外移導致勞工密集的職位大幅萎縮,不但使歐美國家的低技術工人面臨失業的威脅,還成為大企業壓榨工人薪資的手段,從而削弱工人爭取合理工作條件的議價能力。另外,計算機應用普及化,也令很多人手被取而代之。因此,在全球化和計算機普及化急速發展下,那些低技術、低學歷工人的競爭力和議價能力更為削弱。

  知識型經濟是全球化下的轉向,擁有高學歷、高技術的專才如信息科技、金融等人才能獲得豐厚的薪金,反之,低技術和低學歷工人因缺乏競爭力,薪津停滯不前。這轉嚮導致美國就業結構兩極化,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賭場經濟」令社會受傷害

  第三大因素是80年代中期的金融市場改革與開放。美國政府放鬆對金融市場的監管,使投資銀行的業務自由度大增,大量投資銀行湧現及信貸衍生工具繁生,令美國逐漸走向「賭場經濟」模式。

  投資銀行及大經紀行設計的金融產品五花八門、結構複雜,這些產品的槓桿比率高,承擔的風險極高。他們明知產品潛在危機,但「爆煲」時也能全身而退。由於這些企業的規模極大,出現破產危機時會掀起巨大的連鎖反應,造成社會整體更嚴重的傷害,政府不能等閑漠視,甚至要不惜投入公帑相救。

  金融改革后,美國經濟重心轉向金融業。隨美國經濟不斷發展,國內生產總值不斷擴大,資金擁有者(如大資本家、企業持股者)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不斷提升,勞工階層占的份額則不斷下降。中下階層的薪金追不上經濟增長,實際收入下跌是必然的。

  從較高層次思考,科技進步原本是為了提高人類的生活條件,在現時的經濟模式下卻產生了一些不良後果。隨生產機械自動化,西方早在上世紀60年代便出現生產力過剩的問題,社會不能消費所有產生的貨品。勞動力過剩導致大量工人需要被淘汰,尤其生產程序計算機化后,許多人手被替代,生產力過剩的問題更嚴重。

  社會為了創造職位維持就業率,企業為了賺取盈利維持公司運作,產生現時「為生產而生產、為創新而創新」的經濟模式。製造商被迫推陳出新各式各樣產品,由於生產的貨品未必是社會所需要,企業必須依賴層出不窮的推廣手段吸引消費者購入產品,以刺激經濟增長。終究,這些產品是為誰而生產,國家經濟是為誰而存在呢?

  作者為浸會大學地理系教授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21: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