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駱家輝熱」顯示出中國大陸價值觀的崩潰

[複製鏈接]

1351

主題

3106

帖子

3331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11-09-25 21:43:10
顏昌海 鳳凰播報

《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近日發表社評,對新任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的平民化作風冷嘲熱諷,指他應致力發展中美關係,而不是以巧妙的方式干預中國輿論。這篇以「希望駱家輝好好做駐華大使」為題的社評指,駱家輝輕車簡行、素衣節食的個人「生活騷」近期得到部份中國媒體的追捧和稱讚,是這些媒體太了解國際的情況。社評認為中國嚴重的官僚作風,一些官員喜歡前呼後擁,確實為「駱家輝熱」創造了條件。駱家輝不知是出於他個人偏好,還是美國給予的「新的使命」,他似乎很享受自己在中國的「廉潔騷」,使自己成為「政治明星」,但這已大大超過一個大使的本份。社論又稱,在中國積極炒作駱家輝「廉潔騷」的媒體也應當自重;社論批評中國官場的腐敗和官僚主義盡可以找其它的場合和角度,過度美化一個外國駐華大使,尤其是當他在中國的使命「十分複雜」時,非常不恰當。

這篇社評引起海外媒體一片嘩然,中國網民更是強烈炮轟,指《環球時報》應改名為《環球施暴》,沒說駱家輝涉嫌顛覆政權已算給美國面子了!網民和一些媒體人批評,指中國官僚不好好檢討自身的種種惡行,反而把矛頭指向別人,是不知民心所向,缺乏反思能力。有網民稱,歡迎中國高官也大搞「廉潔騷」,跟駱家輝大使比拼一下。

中國官媒為什麼要批駱家輝,是授意而為、還是借駱家輝故意鞭撻一下中國官場?不得而知。但其效果比直接宣揚西方民主、自由、平等、人權價值觀影響要大得多。中國網民在思考和比較中美兩國的政治制度。這篇社評擔心的是美國價值觀滲透中國,但起到的作用正相反,媒體報道和網民熱議,顯示美國價值觀正在為更多的中國人了解和接受。在《環球時報》批評前,也有《光明日報》對他進行攻擊。不過網路一面倒地支持駱家輝,甚至微博上出現「駱家輝讓中國感到恐懼」的專題討論。

自由撰稿人箴言表示,「像駱家輝這樣僅僅用吃飯走訪北京衚衕的形式,就獲得了中國國民的高度讚揚和認可,你把中國大陸的高官置於何地?!要知道,中國大陸的高官們想要獲得這樣的效果,那不知要花費多少心思,動用多少人力,耗費多少銀子啊,而且最後的結果還不出所料的是,中國大陸的高官們接見的下層民眾全是手下人安排扮演的,得到的民情民意與『首長好,首長辛苦了』沒什麼兩樣,中國大陸胡幫主下基層了解北京廉租房77元月租就是最好的說明。」箴言表示,《環球時報》惱怒地指責駱家輝成了一面鏡子,說得對極了。這是一面什麼樣的鏡子?結合中國大陸的中紀委視察組8天行揮霍十幾萬,我們十分輕易的得出下面的結論:這是一面廉潔自律的鏡子,它使得中國大陸官員的貪腐現象無處藏身,什麼三個代表,什麼八榮八恥,在這面鏡子的照耀下,全都無地自容;一面執政為民的鏡子,它使得中國大陸官員欺男霸女,執法犯法,做虛弄假,假公濟私……等等醜陋行為統統原形畢露;一面普世價值的鏡子,表現出兩種社會制度的截然不同,讓中國民眾看到了一黨專政下社會的種種弊端和罪惡,在普世價值的環境中根本沒有生存的空間和能力。

北京一位律師說,該社論反映了中國式的官場思維模式,本來駱家輝的平民作風在美國官場是極為尋常的事,在中國卻成了另類。他認為反倒是中國的官場人物應該好好反省反省,不要把自己鎖在深宮裡,高高在上,好像高人一等。「大概這篇時評又是在中宣部的人授意下或者是有官方思維模式的人想做什麼輿論導向吧!」他還說:「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政府官員都是納稅人養活的,本來就應該親民,就應該平民化。」他舉例四川省廳級官員去汶川地震災區考察災后重建,警方都要清場,還打了一個北京去的民間慈善人士,這是中國目前官場的真實寫照。官民之間的利益、矛盾衝突嚴重對立起來,一個縣級公務員都可以高高在上的凌駕於小民之上,比中國5千年的封建王朝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介紹律師辦案時也經常遇到各級各類司法、行政官員甚至是他們門衛保安的重重刁難和阻礙,要見一個主要的負責人簡直比登天還難。「我倒是希望中國的官員們都能像這位美國大使先生一樣平民化一點才好。應該是急選民或納稅人之所急,想他們之所想才好。」

時評人柯衛東撰文表示,人家駱家輝大使坐經濟艙,我們的「僕人」們坐專機不說,還可以提前起飛,說停就停、說飛就飛;人家自己打車,我們的「僕人」隨時隨地空運專車,哪怕是個七品芝麻官,都是上百萬的豪華車,下鄉成群結隊,耀武揚威;人家副總統與駱家輝大使等五人午餐才吃79元人民幣,我們的「僕人」呢,小小的紅十字會幾個工作人員居然一餐吃掉一萬多元,什麼拉菲、茅台,九五至尊之類的,對於我們的「僕人」來說是常事……誰是誰非還需要你《圓球時報》顛倒是非、指鹿為馬嗎?!

《環球時報》社評要求炒作駱家輝「廉潔秀」的媒體自重,認為駱家輝在中國的使命十分複雜,要求媒體以平常心看待駱家輝的私生活。箴言表示,「這是笑話,30多年的經濟改革中,人們見慣了中國大陸官員的貪婪胃口,見識了中國大陸官員一飽私囊殘酷壓榨百姓的暴行,以至於爆出官員貪污的金額上億也不憤慨了,太多了,太平常了。好不容易來了個外國大使,還是個具有中國血統的大使,有著如此清廉的行為,非常罕見難得,太珍貴了,憑什麼讓我們保持平常心?!這時候不平常心的出現正好說明大陸在中國大陸黑暗統治下,人們猛然看見一絲亮光而怦然心動的感情。」中國大陸官媒不只一次的曝光外逃貪官有多少,但幾次曝光又幾次予以否認,擔心激起民憤。2004年8月16日《法制晚報》報導說,據商務部首次披露的數字顯示:我國目前尚有4,000多名貪官外逃,共捲走資金高達500億美元。儘管商務部近期否認,但分析認為,這個數字至少不多。經濟學家何清漣表示,中國政府通過大外宣努力塑造一個繁榮似錦、前途無限的「中國模式」,卻始終無法解釋一點:為什麼這個繁榮中國的既得利益者,即富人與官員紛紛棄國而去?據說子女家屬已定居國外的「裸官」已高達118萬,如果說官員們是擔心其腐敗曝光,那富人們卻是用腳投票,光明正大地通過移民等方式,並很清楚地解釋移民的第一位理由是為了安全、子女前途。她說,無論北京的外宣經費投入多少,精英們棄國而去這一事實都展現了一幅清晰的畫面:中國這艘外表華麗的巨船已經被掠奪得千瘡百孔,了解船況的「大副」、「水手」正想方設法棄船逃生。這一切再次應驗,極權體制下權力導致腐敗;不受監督的權力,導致必然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腐敗。當年「打天下」和今日「坐天下」的,與艱苦樸素已經毫無瓜葛。今日中國大陸之整體沉淪與腐敗,即便讓喪命於「打天下」的那兩千萬烈士泉下有知,也定然怒目而視、怒髮衝冠,恨不能從陰曹地府起而推翻。

網路活躍人士殷德義認為,駱家輝在國內身體力行傳遞美國官員的為官之道,這讓國內的官員臉有點掛不住。國內媒體和網上的傳播,這種鮮明的對比讓當局越來越難堪。《環球時報》終於按捺不住了,站出來發表社評文章說:「炒作的媒體應自重」。我揣摩了一下,能說出這句話來,說明《環球時報》意淫的程度很高,自詡為傳媒老大了。《環球時報》憑空捏造駱家輝大使「在中國的使命十分複雜」,其實是中國大陸權貴們出於對普世價值能夠造福於人民而有損於獨裁的懼怕,出於對兩種社會制度較量結果的后怕,而發自內心的恐懼心情。全球有多少獨裁國家正在解體,有多少獨裁者已經或正在走向滅亡,民主浪潮鋪天蓋地的呼嘯而來,但《環球時報》卻在掩耳盜鈴。作為中國大陸的喉舌,愚弄人民,欺騙世界輿論,其手段卑鄙、毒辣,但人民不會永遠沉默下去:「你們下場一定是可悲的。利用篡奪的權利,對一個民主國家的大使指手畫腳,不代表13億人民的意願,用你們常說的一句話,更是一種『粗暴干涉他國內政的行為』,請好自為之,『混球時報』!」

駱家輝從其可能成為美國駐華大使那一天開始,中文世界里「為伊顛狂」的文字全是中國人自個的心結所致,與美國白宮並無瓜葛。因為無論是中國方面暗中猜度華裔任美駐華大使將有利於中國對美外交,還是《光明日報》發表「警惕駱家輝帶來的美國『新殖民主義』」這種「大徹大悟」的文章,都好有一比,即中國那句有名的禪語所說,「風未動,旗未動,是爾等心動」。問題發生在哪裡?問題發生在北京的「文化中國」戰略。

至今被中國尊為座上賓的哈佛某著名華人教授,多年前給北京獻上一策,要好好利用海外華人的力量,用中國特有的文化價值觀比如儒家文化做為凝聚華人的親和力,開展統戰工作。北京的宣傳官員與官方學者一直在苦思,如何塑造海外華人對祖國的認同感?最後找到的辦法就是要認真宣傳海外華人與「祖國母親」那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血濃於水」的關係。中國多年來春節文藝晚會上都有一套不變的節目,即五大洲的華人們為春晚發來熱情洋溢的賀電,此節目給國人造成的印象是:華人們都是中華民族的「海外孤兒」,那煎心的思鄉之情只有在「祖國母親」懷抱里才能盡情釋放。當年張明敏在春晚上一曲「我的中國心」一晚上紅透長城內外,其背後的政治文化密碼盡在此中。也因此,中國政府不喜歡用各國對移民的標準化名詞比如用華裔美國人來稱呼在美華人,而喜歡用美籍華人、乃至「海外華人」名之。華裔美國人的內涵是這些移民雖然有外國背景但已經歸化美國,是美國公民;所謂華裔無非其本人或父祖輩的出身地而已,歸化美國時他們都已宣誓效忠於美國。而美籍華人一語則強調,即便他已入美國國籍、宣誓效忠美國,但他永遠是個中國人。與「海外華人」相對應的是「祖國母親」,其效忠對象是統治中華民族群居之地的政權。

從美籍華人、「海外華人」這樣的概念出發,中國大陸政權理所當然地斷定:全世界的華裔外國公民都應歸它管轄。這並非編造,美國一人權組織負責人乃英國殖民地時代出生在香港、幼年移民美國、幾十年前就已是美國公民,前些年隨歐盟人權代表團到北京,險遭中國國安綁架;在歐盟官員與外國記者「圍觀」下,國安綁架未遂丟下一句狠狠的話:「不是你是哪國人,也不管你會不會說中國話,只要你是華人,我們中國政府就管得著你!」也正是出於這觀念,不管華人入的是哪國國籍,只要進了中國,很容易成為外交犧牲品,比如被當作某國間諜抓起來。這點也已經成為各國對華外交官的「常識」,有時他們會勸告某些從事中國當局不喜歡的工作,比如人權、環保、愛滋病防護的華裔工作人員,在某敏感時期內不要去中國大陸,以免被捕。

一個巴掌拍不響,若只是中國政府有這種「祖國母親」心態,而沒有各國華裔那種「海外孤兒」式的響應,二者之間的互動是不可能形成的。目前在美國的第一代移民們,由於其社會化過程(從出生到16歲以前的成長及受教育經歷)是在中國完成的,無論是價值觀還是交友方式,無論是「心」還是「胃」,都無法擺脫母文化的影響。以美籍華人為例,由於在美國從政需要依靠為選民服務,從微渺的社區服務干起,得到認同,然後才能從鎮到縣到州一級級參選。這對於喜歡權勢的第一代中國移民來說很不適應。如果習慣做個普通人倒也罷了,但如果想要在華人中「出人頭地」,不少人就開始「挾中自重」,以自己與北京的「關係」在美國的華人社團中占居一席之地為傲。而北京將「華文報紙、華人社團、華文學校」一向視為「海外統戰三寶」,讓親北京的各國華裔在「三寶」里佔據一席之地,雙方皆大歡喜,「孤兒」找到了組織「母親」,「領導」找到了被領導者。但社會化過程在移居國完成的第二代與第三代移民就不一樣了,他們當中許多人已不能熟練地使用母語,比如會聽、會說但不會寫,他們在所居國形成的價值觀註定使他們不喜歡中國大陸那一套。許多華人家長交流的經驗是:在孩子12-15歲以前帶他們回國,孩子們會很高興;但過了這年齡想帶他們回去很困難。「第二代」不喜歡中國的理由有許多,比如臟,尤其是祖父母輩在小城鎮與農村的,連個乾淨的廁所都沒有;比如中國人的不排隊,不禮貌;比如公共交通的混亂。有的第二代回去參加夏令營后談體驗,說「我知道什麼叫集中營了」。大多「心繫祖國」的父母輩在教育子女「愛國」時,可能會遇到子女的頂撞:「I』manAmerican,notaChinese.」

一個生在美國、父母在台灣、祖籍是浙江的美國官員曾說,當年她參加與中國的WTO談判,因為她是談判中的唯一一位華人,中國官員的一句話讓她很困擾:「你是中國人,這下好了,我們是自己人。」她說,這話讓她產生的感覺是,她必須站在中國的立場考慮問題,而不是她所代表的談判方。而駱家輝是美籍華裔,而且是第三代。他的行事、價值觀首先是必須與美國主流社會一致,如果是北京希望的「黃皮紅心」,絕難在美國從政,因為美國政府沒必要為自己找一位「戰鬥在敵人心臟里」的「余則成」。所以有關駱家輝代表什麼,主張什麼,中國大陸所有的期待全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情,對於駱家輝而言,「吹皺一池春水,干卿甚事?」

因為駱家輝在中國大陸的言行,和中國大陸官方心目中「海外赤子」「黃皮紅心」的期盼落差太大,於是官媒就氣急敗壞了,開始對他進行反右派時期似的圍剿,指責駱家輝「或者出於他個人的偏好,或者出於美國駐華使館『新的使命』,他似乎很享受自己在中國輿論中的『廉潔秀』,儘管他最清楚,他並沒有中國網際網路上宣傳的那麼『樸素』。」

本來,駱家輝作為美國駐華大使,屬於省部級大人物,按照中國官場文化,別說是省部級大員,就是縣太爺出行,都是鳴鑼開道,前呼後擁,好不氣派!中國數千年的官場文化,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中國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本來中國人也早已習慣了人與人之間的等級制度。可駱家輝作為「海外赤子」卻「黃皮白心」,偏偏為西方文化打開了中國大門,讓西方價值觀一直衝擊中國的官場文化,也讓中國人漸漸開始懂得人人平等價值觀,罪莫大焉!

然而,美國價值觀代表了西方價值觀。「人人生而平等」是美國的立國精神,這種精神牢固的樹立在每一個美國人的心目中。駱家輝輕車簡行,背背包、拿行李、坐經濟艙以及用優惠券買咖啡,是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不是官場所為,是美國文化使然。駱家輝讓人想起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的一些花絮。媒體報道說,2007年8月,默克爾訪問南京,獲安排入住市內「索菲特銀河大酒店」頂樓的四百多平方米、可以看到南京全景的總統套房。但默克爾認為這個安排過於奢華,堅持要入住七十多平方米的普通商務客房,房價一千八百元,只是總統套房的二十分之一。第二天早上,酒店本來準備了兩套方案,房內用餐或是在只為貴賓服務的46樓行政樓層索菲特會所用餐,但默克爾謝絕去專門為其準備的私密性強的索菲特會所,堅持和一般住店客人一樣到7樓西餐廳吃自助早餐。而且不進VIP包間,和隨行的德國工作人員一道在大廳吃自助早餐。她也謝絕了工作人員的服務,堅持自己到自助餐台取食物,並自己動手切法式長棍麵包。此時,發生了一件小插曲。在取一種燕麥麵包時,默克爾不小心將一片麵包落到了地上,按照慣例,酒店的工作人員會幫客人撿起來換一個,而默克爾卻拒絕了服務人員,並彎身撿起掉在地上的那片麵包,並放進自己的餐盤裡。

駱家輝也好,默克爾也好,他們的行為是一種習慣的自然行為,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價值觀的自然體現,在西方社會裡很正常,並不是什麼刻意的「作秀」;但中國人就難以理解了,因為中國官場沒有人「作秀」,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那還八九不離十是「作秀」。

駱家輝在中國「人氣」很旺,許多中國媒體,尤其中國網民,對駱家輝表示了敬意,贏得了中國人心,砸了中國的「官場」,讓經常自詡「人民公僕」的中國官員無地自容,這無疑對中國當局是不好的兆頭,因為這就是美國價值觀的「滲透」,「滲透」的意義在於試圖改變中國。

中國大陸官媒的社評氣急敗壞,,恰恰反映了中國官員的心態。前些天,中國媒體報道了「湖北省委第六巡視組在秭歸縣巡視期間花費80餘萬元」。「巡視是個好制度。用普通老百姓的眼光看,巡視員就像古時候的欽差大臣",秭歸縣宣傳部長說。但巡視組走後,給國家級貧困縣秭歸縣留下一張80萬元的賬單:接待費37萬,禮品11萬,考察費13萬,設備10萬。十幾個人,20餘天,怎麼花這麼多?其實這種官場集體腐敗在中國大陸俯首皆是,暴露出來的不過是冰山一角。這邊廂,美國高官駱家輝的"樸素行為",那邊廂,中國普通官吏的奢華浪費之風,兩廂一比較,中國大陸制度的落後顯而易見。

駱家輝上任中國大使致辭中說,「在個人層面上,能作為中國移民的孩子代表美國——我出生的土地,以及我的家庭珍視的美國價值觀,站在你們面前,我感到既謙卑又榮幸。……我的父母,我的妻子,我們的孩子——我們本人都直接代表美國以及美國作為自由、平等和機會之土地的希望。我,以官方身份,作為服務於總統和美國人民的美國駐華大使,將代表的正是這永久希望和這些價值觀。」駱家輝作為華裔,毫不掩飾對美國價值觀的忠誠,映照了對中國政治制度的批評。

冷戰時期,「和平演變」是中國一直警惕的所謂「西方陰謀」。百度百科上這樣註解「和平演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將社會主義國家消滅的情況下,通過採用技術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響社會主義國家人們的心理、行為方式,進而使社會主義國家的生活方式、國家運行變成資本主義式的,從而在不動聲色中消滅社會主義國家。

「消滅」或者「顛覆」這種字眼看起來非常恐懼,但其實就是「改變」。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一夜之間」土崩瓦解,靠的就是美國價值觀或也稱西方價值觀的滲透。中國大陸一直在警惕「西方陰謀」,正如毛澤東曾經預料:帝國主義說,對於我們的第一代、第二代沒有希望,第三代、第四代怎麼樣,有希望。帝國主義的話靈不靈?我不希望它靈,但也可能靈。毛澤東的擔心已經在前蘇聯和東歐變成現實,在中國大陸呢,也是或早或遲的事情,首先就是中國大陸的官員已經拋棄了他們口頭上主義和信仰,從社會主義進入了權貴資本主義,而權貴資本主義也是資本主義的一種,只不過是資本主義中最落後最腐朽的一種罷了;其次,民主自由制度是國際大趨勢;意識形態依然決定世界格局,由於中國大陸事實上已摒棄了共產主義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的意識形態,堅守的不過是權貴專制,所以中國大陸與人類社會的普世價值,也就是一步之遙了。「駱家輝熱」,就顯示了美國價值觀已經在中國蔓延。

《環球時報》氣急敗壞酸溜溜的社評,只不過顯示了大陸權貴的焦慮和不安。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公民,請你不要拒絕民主,因為民主讓你活得有尊嚴和自由;如果你是一個富人,請你不要討厭民主,因為民主讓你的財富有更好的未來;如果你是一個既得利益者,請你不要敵視民主,因為民主讓你避免被報復清算的命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20: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