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多麼痛的領悟:印度的「戰略」水平遠高於中國!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1-9-23 14: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1-09-23 11:31:52 來源: 網際網路 強國論壇


在中印陸地邊界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印度又跑到南海搞事來了,真令人有點煩。國內大多數軍迷都瞧不起印度,但是,我經過反覆思考,感覺印度的戰略水平遠高於中國。

衡量戰略水平的高低,重要的是看結果。印度自建國以來收穫頗豐,霸佔了中國的藏南,侵佔了巴基斯坦大片領土,肢解了東巴基斯坦,吞併了錫金,控制了不丹;再看看我們則是所獲甚少。這樣的結果對比,只能說明雙方戰略水平的優劣。

印度的戰略手法,我認為主要有三點:

第一、臭不要臉的抱粗腿

從局部看,印度面對著中國和巴基斯坦兩個對手,明顯處於弱勢;但是放大了看,印度使勁抱住美國、前蘇聯的粗腿不放,從而扭轉了局面。

印度的尼赫魯以前還冒充第三世界領袖、搞搞不結盟運動,在印軍被中國暴打之後,立刻跑到美國、前蘇聯求援,甚至要求美國派空軍擔負印度防空。雖然是很沒面子,但是得到了裡子。

尼赫魯1962年向美國求援的兩封信,在2010年的時候被美國方面作為解密檔案公開,對此,印度國大黨為尼赫魯的行為進行了辯護:「為免遭中國侵略,印度的確曾向包括美國在內的主要國家尋求後勤援助,這是歷史事實。這正是明智的國家利益的含義——那就是把國家放在第一位。」

而中國當時承受著來自美、蘇兩個世界超級大國的壓力,儘管戰場上取得了勝利,在大局上卻處於被動,到手的戰果又失去了。其後,印度與巴基斯坦發生兩次戰爭,中國都有出兵援助小巴、解決印度的想法,但是,那時中國的外部環境以1962年更加險惡,只好做罷。相比印度,中國是掙回了面子,卻失掉了裡子。

第二、見了松人摟不住火

中國人的本性里有扶弱除強的俠義精神,對小國、弱國往往客氣有加;而印度則是「見了松人摟不住火」,專門欺負老實人。

印度周邊的國家全被他給禍害過,吞併、侵略、控制、霸佔,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根本不顧什麼形象,典型的「我是流氓我怕誰」,毫無道義可講。中國在中印之戰勝利后,擺出了高姿態。印度則管你什麼高姿態還是真示弱,該拿的就拿。無論是弱,還是示弱,只要逮到機會能抓到手的就抓。

「見了松人摟不住火」還有相反的下半句,「遇見硬茬就縮脖」,印度恰恰是如此。印度曾經插手斯里蘭卡,結果泰米爾「猛虎」組織是個硬茬,跟印度搞「人體炸彈」,把個印度總理都給炸死了,印度立馬夾著P眼子滾出了斯里蘭卡。

相比中國實在是太高尚了,幫助了很多弱國卻很少要求回報。中國幫助過朝鮮、越南、斯里蘭卡,又得到了什麼?按理說,中國獲得一個出海口、獲得對南海主權的承認、租借一個海外基地,過分嗎?

第三、買的好還是造的好,誰用誰知道

印度的武器裝備大部分都是對外採購的,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印度的軍事工業一直是國內軍迷的嘲笑對象,「阿瓊」坦克、LCA戰鬥機都是延續了十幾年的笑話;中國,則堅持自力更生,大部分裝備都可以自己製造,現在還可以自主創新、緊跟世界領先水平。

到底是買的好還是造的好?我說,誰用誰知道!

印度武器雖然都是採購的,聽起來很不提氣,實際上也是經常做「冤大頭」,但是,人家經常把採購的武器用於實戰,並達成了戰略、戰役目的,這就是武器價值的最大體現。

印度在50年前就擁有了航空母艦,並在對巴基斯坦的作戰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達成只肢解東巴的戰略目的。無論印度買航母花了多少錢,無論怎樣聽起來難聽、說起來不舒服,既然戰略目的達到了,這艘航母就買的很值。其他的如飛機、坦克、大炮甚至是槍械、子彈,印度全是買的,用買的東西打了勝仗,那就是好東西,那就是買得值。

相比中國,自己造了那麼多武器裝備,用這些武器裝備又撈到了什麼?

而且,印度也有自力更生的東西,例如,原子彈。印度造出了原子彈,幾乎徹底完成了對其所霸佔中國領土的實際控制;我們擁有原子彈比印度早了30多年,在這30多年裡的時間裡,我們又在幹什麼?

悲劇啊!曾經有很多絕佳的機會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我才後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

有人會說,你這不是鼓吹「下三濫」嗎?沒錯!當今世界,只有更卑鄙、沒有最卑鄙。國家間里利益的爭奪、民族的生存競爭,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因此,印度的下三濫手法是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值得中國借鑒。什麼叫做「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什麼叫做「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回顧幾十年來中國、印度的歷程,眼淚嘩嘩的啊!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22: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