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農業何以遠超印度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1-9-23 12: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華爾街日報        2011年 09月 21日


雖然印度耕地面積略高於中國,但中國稻米和小麥產量比印度高出40%。

  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將是印度農業的一道分水嶺。印度政府認為,農業國內生產總值實現4%的增長速度,對於實現印度9%的總體增長目標,對於減少貧困人口,都是必不可少的。

  要在印度這樣的貧窮國家減少貧困,最有效的辦法是提高農業收入,因為印度70%左右的人口都是農村人,略高於5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但數據顯示,從1980年以來,以1999年至2000年價格為基準的農業產值的五年移動平均值從未超過4%的增速。只是在最近兩年,其增長速度才脫離了90年代早期以來一種相當穩定的下降趨勢。

  這是為什麼?

  印度耕地數量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雖然土地總面積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多一點,但其耕地面積比中國略高。然而印度的稻米和小麥產量低於中國,位居世界第二,中國的稻米和小麥產量比印度高出40%左右。印度的水果蔬菜產量也次於中國,位於世界第二,中國水果產量是印度產量的三倍。但印度的芒果和香蕉產量位居第一。在香料方面,印度無論是生產、消費還是出口都坐頭把交椅。

  雖然總體數字驚人,但印度農業生產率不高。平均來講,從1970-1979年到2000-2009年,中國水田耕作面積下降了600萬公頃,印度在同一時期增加了460萬公頃。事實上從1960年以來,印度的水田耕作面積每年都高於中國。但中國的產量卻大大高於印度。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產量的差異已經下降,但中國水田的產量仍舊明顯高於印度。

  在小麥方面,中國在1960年到2000年期間的種植面積高於印度。但在過去10年,形勢發生逆轉。中國糧食種植面積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隨著中國變得更加富裕,其國內糧食需求已經下降。另一個原因是向玉米等高附加值作物的轉移。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印度小麥收成高於中國。但在70年代中期過後,中國產量開始超過印度,產量差距在最近這個十年達到最大。甚至在印度已經取得長足進步的棉花生產方面,中國的原棉產量也比印度高出40%,中國的棉花產量約為印度的2.5倍。

  收成是一個函數,其自變數包括種子質量、化肥使用、水、種植面積和機械化程度等。生長於灌溉農地的作物不依賴於天氣的瞬息萬變。在過去40年裡,印度水田收成中接受灌溉的比例穩步提高,現在佔到57%左右。水田收成過半接受灌溉的邦,產量比那些不到一半接受灌溉的邦高出50%。

  小麥獲得了更大好處,目前約90%的小麥都是在灌溉土地上種植的。儘管如此,逾85%小麥接受灌溉的州,其產量要比這個比例不足85%的州高出80%。中國的小麥也是在接受灌溉的土地上種植,但中國的產量比印度高出60%。另一方面,美國的小麥種植於貧瘠的、不受灌溉的土地上。但美國小麥產量和印度小麥產量相當。

  印度低產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無論是小麥、大米還是其他農作物,個人佔有農場的規模都較小。2001年的普查顯示,80%農場的規模都不足2公頃,62%的規模平均都小於0.5公頃。只有1%屬於大規模(10公頃以上),平均為17.1公頃。農場整體平均規模僅為1.33公頃。

  最近的一份政府報告指出,小型農場的規模變得更小了,85%的農民缺乏獲得農業投入品和信貸的渠道。這不足為奇,因為農村人口增加了,但可用的農場面積卻沒有。不過,中國農場的平均規模更小,平均僅為0.6公頃。

  在中國和印度,農場規模小都對機械化有抑制作用。但化肥的使用在中國比印度多得多。此外,中國在農業研發方面的投入也比印度多得多,用以生產高產和生長更快的農作物品種。另外中國擁有更良好的灌溉條件,並實施一年兩季甚至三季的更為集約化的耕種。這些是中國高產的主要原因。

  在印度,過去十年來包括小米等粗糧、大麥以及豆類的糧食總產量有所增長,但卻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考慮到產量、損耗量、出口和進口以及儲備的變化等因素,1990年至1999年間人均糧食凈佔有量平均為174公斤,2000年至2009年間為163公斤。

  這種情況令人擔憂,因為可用農業用地的面積過去30年來一直未變。這就意味著必須增加產量生產更多糧食。大米和小麥的產量增加了,糧食的整體產量也有所提高。但產量的增幅卻在緩和。

  除非投入因素髮生巨變,特別是水,否則前景似乎堪憂。如果沒有可靠的水供應,通過種植兩季來提高產量是不可能的。50%以上的耕地都依賴雨水。

  依賴雨水耕地的產量比灌溉耕地的產量低得多,這點不足為奇。農民主要靠挖掘井水作為雨水的補充水源。雖然使用地下水一直是印度農業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但水資源匱乏和浪費開始成為明顯的問題。許多地區的地下水位遭到侵蝕,要求井挖得越來越深。

  此外,中國政府十一五規劃中一份水資源管理報告發現,水資源的使用往往都效率低下。加上大量耕地退化(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這個事實,因此有必要採用滴灌等水資源管理技術,既節水又能提高產量。十一五規劃將於2012年到期。

  但這種灌溉系統成本高,大多數農民都用不起。即便是在印度產量最高的旁遮普省,大米和小麥的產量也僅僅和中國全國最近的平均水平相當。

  印度十一五規劃的目標是將糧食年產量增加2,000萬噸,從2.31億噸增加到2.51億噸。在截至2010年3月31日的這一年,嚴重的乾旱天氣實際上導致糧食產量減少至2.18億噸。但在截至今年3月31日的這一年,產量有所回升,達到2.41億噸的創紀錄水平。因此,從這一罕見的令人振奮的跡象來看,這個目標至少看起來是可行的。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01: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