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小兒「治未病」更易見成效

[複製鏈接]

3237

主題

3256

帖子

4652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jymvq 發表於 2011-9-21 11: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小兒「治未病」更易見成效

  ●中醫認為,小兒陰陽生理平衡處於動態變化中,可塑性強,「治未病」比成人更易起效

  ●家長應適當學點小兒治未病的知識,平時在飲食起居方面多給孩子適當養護

  ●日常可選用捏脊、按揉足三里、揉板門等部位適當幫孩子推拿保健

  咳嗽、發燒、拉肚子、胃口不好……醫院兒科這類小病號常年絡繹不絕。專家指出,其實大多數患兒都可以通過日常適當的飲食起居調理來解決問題。不過,由於父母缺乏相關常識,經常累得手忙腳亂,而孩子卻仍然小病不斷。專家提醒,小兒因生理、心理均處於不完善、不成熟的階段,從中醫的角度來講,易出現 「肺、脾常不足」、「腎常虛」,而且「心、肝常有餘」的特點。而另一方面,小兒又具有「臟氣清靈,易於康復」的特點,可塑性強,「治未病」比成人更易起效。建議家長適當了解孩子的體質特點,並在日常的飲食起居中給予適當的引導。若能自小堅持恰當的體質調理,不僅可使小兒身體壯實,而且可以養成良好的生活起居習慣,為其身心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基礎。

  文/記者翁淑賢 通訊員方寧、張秋霞、鄭妙玲

  醫學指導/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主任許華教授

  寶寶小病不斷 父母手忙腳亂

  不到3歲的小鈺自從去年上幼兒園后,不時咳嗽、發燒,或是拉肚子、胃口不好。「其實寶寶也沒什麼大病,就是小病不斷。我們幾乎每個月都要往醫院跑,有時甚至一個月跑兩三趟。」為此,小鈺的爸爸媽媽被折騰得筋疲力盡。

  「其實,這種現象很普遍。」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主任許華教授告訴記者,開學至今半月余,每天像小鈺這類小病號絡繹不絕,其實大多數都是小病,完全可以通過日常適當的飲食起居調理來解決問題。但由於父母缺乏相關常識,經常累得手忙腳亂,而孩子卻仍然小病不斷。

   小兒臟腑嬌嫩 養護不當易失衡

  「中醫認為,小兒陰陽生理平衡處於動態變化中,有『臟腑嬌嫩』、『易虛易實』的特點。」許華指出,小兒處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各種生理功能尚未完善,與成人有許多不同。古代兒科醫家歷來重視小兒的體質調護,並總結出小兒「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腎常虛」,而「心常有餘」、「肝常有餘」的生理特點。

  「寶寶一咳嗽、發燒,家長都會擔心是不是體質太差啊?經常會打聽怎麼給孩子進補。」許華解釋稱,人的體質受先天遺傳因素和後天影響,確實有一定的個體特徵,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均衡質、偏頗質。日常小病不斷的孩子多為偏頗質。而根據小兒具有上述「三不足、兩有餘」的生理特點,偏頗質又分為肺脾質、脾腎質、心肝質、痰濕質等,臨床上,根據不同的體質和健康狀況及時對孩子進行健康干預,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小兒雖『臟腑嬌嫩』,但同時又具有『臟氣清靈,易於康復』的特點,可塑性強,其實『治未病』比成人更易起效。」許華稱,可惜很多家長都缺乏相關知識,往往要等孩子出現明顯癥狀了,才急急忙忙地往醫院跑。

  支招:

    飲食起居注重「治未病」

  許華介紹,其實多數孩子最常患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兩類疾病,前者多因風寒外邪入侵口鼻、皮膚所致,後者多因餵養不當、飲食不潔不節所致。平時只要注意好以下幾方面,孩子的小病多可防患於未然:

   飲食:食譜應廣泛,清淡兼營養

  有些家長對孩子很放縱,想吃什麼就給什麼,什麼時候吃、吃多少都無所謂。孩子吃時痛快,家長看著也開心,可過不了多久,肚子脹痛、咳嗽,甚至食滯引起內熱發燒等,反反覆復。

  對此,許華建議說,孩子的食譜雖應廣泛,但要清淡有營養,忌食過冷、過熱、過辛、過燥、過苦、過酸、過膩之品,只要選擇營養好、易消化、具有一定色香味的食物,並培養定時進餐的習慣,寶寶就會少生病。

   起居:保暖講究背暖、頭涼、心胸涼

  許華介紹,我國古代醫家萬全就曾針對兒童的體質特點,提出了不少恰當的建議。如,他認為「小兒始生,肌膚未全,不可暖衣,宜時見風日」,反對當時民間流傳的認為小兒不滿百日不可抱出屋外的觀點和小兒常衣著過暖的不良養護習慣。另外,由於小兒「心常有餘」易於上蒸,所以在衣著方面,要求「要頭涼、心胸涼」,不可過於溫暖,而肺臟嬌嫩,氣虛不足,寒邪易從肺俞而入,所以萬全又強調「常令背暖,不可使露」,以防外邪的侵襲。

   小貼士

    日常「治未病」保健要點

  1.食調:

    顧護脾胃均是重要環節

  對於反覆呼吸道感染的孩子,無論是肺脾質還是脾腎質,顧護脾胃均是「治未病」的重要環節。建議平時飲食需清淡、易消化而富有營養,可以山藥(淮山)、五指毛桃、白扁豆、茯苓、猴頭菇、陳皮等煲湯,五穀類小米也是很好的養胃食品。

  而對於反覆呼吸道感染肺脾質偏陽虛的孩子,許華建議,可使用益氣健脾藥物進行食療,如黃芪、太子參等,平時避免過多進食寒涼食物,如綠豆、冷飲等。

   2.推拿:

    常捏脊按揉足三里

  推拿療法對孩子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外治療法,日常可選用捏脊、按揉足三里、揉板門等部位適當幫孩子做保健:

  ①捏脊

  部位:大椎(第7頸椎與第1胸椎棘突之間)至長強(尾骨端與肛門之間)成一直線,左右旁開1厘米。

  操作:兩手半握拳,兩食指抵於背脊上,再以兩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夾住肌肉提起,而後食指向前,拇指向後退,作翻捲動作,兩手同時向前移動,自長強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將捏起的皮膚放鬆,恢復原狀。反覆5次,第3次開始,每捏3把,提拿1把。完成後按揉背部半分鐘。

  作用: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恢復臟腑功能。特別適用於肺脾質、氣虛質、陽虛質的孩子。

  ②揉板門

  部位:大魚際,即手掌正面拇指根部,下至掌跟,伸開手掌時明顯突起的部位。

  操作:以揉法為主,均勻協調揉手掌大魚際。1歲以下者1分鐘(約100次);1歲以上者2分鐘。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滯。特別適合防治食積、腹脹、厭食等。

  ③按揉足三里

  部位:膝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處。

  操作:用雙手拇指分別按揉雙側足三里穴1分鐘(約100次)。

  作用:健運脾胃,強身壯體,可用於各種體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1 03: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