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9.13事件40周年:毛澤東故意放林彪?一出制度的悲劇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11-9-17 20: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1/9/13  消息來源:鳳凰網  
  王大豪:林彪暗殺毛澤東是制度的悲劇





  林彪在學習毛澤東著作(資料圖片)


  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專題)懷仁堂,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授銜授勛典禮在這裡隆重舉行,這一天有十位開國功臣被授予元帥軍銜,其中最年輕的是林彪,時年49歲。

  這一天,毛澤東主席不會想到——追隨他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的林彪後來會精心謀划暗殺他,當時的林彪也想不到自己會有一天「調轉槍口」成為「遺臭萬年」的政變者,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1969年4月1日至24日,中共「九大」在北京召開。在「九大」通過的黨章總綱中有這樣一段堪稱經典的文字:「林彪同志一貫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最忠誠、最堅定地捍衛毛澤東同志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林彪同志是毛澤東同志的親密戰友和接班人。」

  這個被黨綱確立為接班人的林彪,誰也沒想到他會準備發動武裝政變以暗殺毛澤東的方式「接班」。

  1971年3月,林彪集團策劃了一個「571工程」計劃。所謂「571」,即「武裝起義」的諧音,圖謀「奪取全國政權」。由於陰謀敗露,當年9月13日,林彪乘飛機外逃,在蒙古溫都爾汗地區墜機身亡。

  1981年,林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確認為反革命集團案主犯。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林彪,為什麼最後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他為什麼最後要選擇以暴力(強迫)的方式獲得國家最高權力呢?

  從中共後來公開的林彪集團《〈「571工程」紀要〉及其實施》的秘密文件中,我們可以看到披露的這樣一些內容:

  ——(九屆二中全會以後)政局不穩,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右派勢力抬頭,軍隊受壓;十多年來,國民經濟停滯不前,群眾和基層幹部、部隊中下幹部實際生活水平下降,不滿情緒日益增長。敢怒不敢言。甚至不敢怒不敢言;統治集團內部上層很腐敗、昏庸無能、眾叛親離。

  ——B—52(註:代指毛澤東)好景不長,急不可待地要在近幾年內安排後事。對我們不放心。如其束手被擒,不如破釜沉舟。在政治上后發制人,軍事行動上先發制人。

  ——當前他們的繼續革[和]命論實質是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和]命論,他們的革命對象實際是中國人民,而首當其衝的是軍隊和與他們持不同意見的人。

  ——他們的社會主義實質是社會法西斯主義,他們把中國的國家機器變成一種互相殘殺,互相傾軋的絞肉機。把黨內和國家政治生活變成封建專制獨裁式家長制生活。

  ——當然,我們不否定他在統一中國的歷史作用,正因為如此,我們革[和]命者在歷史上曾給過他應有的地位和支持。但是現在他濫用中國人民給其信任和地位,歷史地走向反面。實際上他已成了當代的秦始皇,為了向中國人民負責,向中國歷史負責,我們的等待和忍耐是有限度的!

  ——他不是一個真正的馬列主義者,而是一個行孔孟之道,借馬列主義之皮、執秦始皇之法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封建暴君。

  ——獨裁者越來越不得人心,

  ……

  無須再引用了,以上足以表明:林彪是一個「持不同政見者」,並且代表了當時社會相當一部分人的觀點。

  然而,林彪要想從根本上改變當時的各種尖銳的社會矛盾,按照當時的權力規則,他除了選擇暴力的方式獲得權力外別無選擇。暴力的方式即強迫的方式。

  當時是怎樣的權力規則呢?

  中國共產黨建黨始於1921年,這個黨從誕生之日起到1949年獲得全國政權,就是靠武裝革命——靠暴力(強迫)消滅暴力(強迫)獲得的。中國共產黨從幾十年殘酷的武裝政治鬥爭中逐漸發現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槍杆子裡面出政權」。中國共產黨武裝革命的成功,從理論和實踐上確立了一個堅定不移的規則:權力來自強迫,即強迫是獲得權力的唯一選擇。

  林彪戎馬一生,跟著毛澤東南征北戰,武裝革命、暴力鬥爭的成功經歷使「權力來自強迫」的規則在槍林彈雨中溶入了毛澤東、林彪那一輩人的血液里,時刻滋養著高度緊張的腦細胞。

  任何成功的事件都為他人效仿提供了一種規則。只要這種規則有可能使人佔有最大利益,任何人都可能會按照這種規則進行選擇,即:有什麼樣的規則就必然會有什麼樣的選擇。佔有最大利益永遠是人的第一選擇。(王大豪《利益論》)

  林彪似乎可以靠耐心等待獲得國家最高權力,但他怕自己的身體「熬不過」毛澤東。而且,特殊的權力規則派生出的殘酷的權力鬥爭,也使他的前途充滿了變數。雖然林彪接班人的地位已被神聖的黨章確立,但深諳權力規則的林彪明白:無論是韜光養晦,還是黨章,都是靠不住的。一個人靠專權使他人獲得權力,這個人也可以靠專權使他人失去權力。

  1969年11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含冤去世。

  劉少奇之死,使得身為元帥的林彪不得不為自己的生命安全及國家命運感到極度焦慮,本能的自衛意識與使命感使他不得不決定以死相拼。他本可以苟且偷生,即使不免冤死,將來也會有一個很隆重、很體面的追悼會為他平反,恢複名譽。作為身經百戰的元帥,他不可能沒有考慮到失敗的可能,不可能不知道「成者為王敗者寇」的道理。但他最終還是冒天下大不韙執意擔負起扭轉乾坤的責任,為了個人、也為了國家,他也因此被一些後人稱為「野心家」。

  在任何一個民主的國家,任何人都有權利競選國家元首,沒有人會因此被斥為野心家。但在林彪生活的那個年代的中國,誰如果說想當國家元首無異於自殺。

  當「權力來自強迫」成為被公認的規則的時候,暗殺毛澤東成了林彪別無選擇的選擇。

  然而,林彪的強迫遭遇到了更大的強迫。他的最後一戰失敗了,並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且死得很慘——慘不忍睹。

  林彪——這位曾指揮千軍萬馬、叱吒疆場的元帥,最後卻在政治權力的角逐中葬身異國,粉身碎骨,成為孤魂野鬼。

  即使林彪以強迫(暴力)的方式獲得了國家最高權力,對國家和人民來說同樣是悲劇。人們已經無須假設他「武裝革命成功后」會怎樣行使權力,因為他的「571工程」計劃昭然若揭的表明——他會繼續恪守使他成功的規則:權力來自強迫。

  規則的繼續,意味著一切都會繼續。

  假設死去的人活著會怎樣,以假設來爭論誰是誰非都沒有意義,因為一切假設都不等於事實,而只有事實才有說服力。

  林彪之死至少可以證明這樣一個事實:林彪的悲劇是制度製造的悲劇,這種悲劇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所有人的悲劇,包括是那些審判林彪「叛國案」者的悲劇。

  林彪為何要「叛國」 出逃?在民主國家中,想當國家元首的人為什麼不會因為競選元首失敗而叛國出逃?

  無異,林彪「叛國」 出逃是為了避免暴力(強迫)的懲罰而做出的被迫選擇,這是「權力來自強迫」這一規則導致的必然選擇。

  林彪事件后,林彪成了中國人眼中最大的造假者——他說了很多極端吹捧毛澤東的話被當做最經典的造假案例。其實,最大的造假者是沒有言論自由的制度。強迫是謊言之母。凡是謊言滿天飛的地方、凡是歌功頌德之聲成為主旋律的地方、凡是說真話會有牢獄之災的地方,必是缺乏言論自由的地方。林彪言不由衷的兩面派做法,是當時那種制度之下的必然選擇。他只有在說假話競賽中獲得優異的成績,他才能獲得最大的安全、最大的利益。因為說真話會受到嚴酷的懲罰,所以爭先恐後說假話便成為邀功請賞的最佳選擇。如果沒有中大獎的誘惑,有誰會去買彩票呢?

  悲劇性的制度不結束,悲劇就不會落幕。

  1976年10月,制度的悲劇又重演了:試圖以強迫方式獲得權力的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四人幫」集團,被華國鋒及其支持者以先發制人的強迫方式奪去了權力。

  雖然鄧小平曾被強迫方式多次奪去權力,但他對華國鋒以強迫方式獲得權力欣喜不已,因為「四人幫」的倒台使他有了復出的希望。

  華國鋒以驚心動魄的強迫方式獲得的權力,使鄧小平成為最後的贏家。當鄧小平成為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后,對獲得的權力備感珍惜。他以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務實精神,艱難推行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經濟發生了飛躍性的進步。

  鄧小平雖然無愧於他獲得的權力,但他對得到權力的傳統規則耿耿於懷。因為這種規則曾使他三起三落,使人民經歷了一場浩劫,他深知其害。面對經濟上取得的輝煌成就,如何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權力規則——從而保住來之不易的改革成果,這成為鄧小平一生的心結。

  他曾心有餘悸地說,當初抓(強迫方式)「四人幫」是非常時期的非常選擇,警告同仁「下不為例」。但這種警告的效力有多大的持久性呢?

  1986年9月3日,鄧小平會見日本公明黨委員長竹入義勝時,他不無憂慮的坦言: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

  1986年9月13日,鄧小平在聽取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彙報時再次透露出他的焦慮:我們越來越感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1989年9月4日,鄧小平對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說:我多次講,一個國家的命運寄托在一兩個人的威信上是很不正常的。

  關於規則的作用,鄧小平有深刻地認識。他有一段睿智而經典的講話:「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我們今天再不健全社會主義制度,人們就會說,為什麼資本主義制度所能解決的一些問題,社會主義制度反而不能解決呢?……毛澤東同志……由於沒有在實際上解決領導制度問題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導致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這個教訓是極其深刻的。不是說個人沒有責任,而是說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係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

  年邁的鄧小平迫切想建立一種新的權力規則——新的規則可以使任何人都不會選擇強迫(暴力)方式改變政權。

  一種新規則的紮根和生長,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去培育。然而,生命給鄧小平的時間太有限了,我們也不必苛求這位進入垂暮之年的老人把什麼事情都替我們做好。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歷史使命。

  當胡錦濤順利當選黨的總書記時,鄧小平已經去世。這次權力的和平更替,標誌著鄧小平等第二代領導集體確立的新的權力規則第一次經受住了考驗。

  無論任何名義的革命或社會制度,只要是以一種暴力(強迫)代替另一種暴力(強迫),其本質上還是對強迫的複製,只是複製者(強迫者)不同而已,而多數人還是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被迫的命運。

  「權力來自強迫」的規則確立的價值標準是:強迫是最大價值,只有強迫佔有才能獲得最大利益。

  「權力來源於自由」的規則確立的價值標準是:自由是最大價值,只有自由佔有才能獲得最大利益。

  有什麼樣的規則就必然會有什麼樣的選擇。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規則呢?

  我們需要的不是「權力來自強迫」的規則,而是「權力源於自由」的規則。

  只有結束製造林彪悲劇的制度,林彪的悲劇才不會重演。



  鳳凰衛視9月12日《時事亮亮點》,以下為文字實錄:

  何亮亮:今天的傳播焦點給大家介紹一本海外出版的新書《找尋真實的林彪》。

  新書《找尋真實的林彪》

  香港的中國文革歷史出版社今年7月剛剛出版了丁凱文和司馬清揚合著的《找尋真實的林彪》。

  該書的特點是不再記述人們熟知的林彪在1949年之前的戰功,而是全面記述和分析林彪在建國以後的經歷和心路歷程,特別是林彪和毛澤東的關係。全書分上下兩篇,共十七章,上篇主要講述1949年中共建國後到1965年底文化大革命爆發前夕林彪所參與的事件,其中包括1950至1953年的朝鮮戰爭,1959年第一次廬山會議,毛澤東反彭璜漳州事件等。

  下篇側重講述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林彪,從林彪五一八講話,到八屆十一中全會,1966年到1967年之間動蕩的軍隊與林彪對軍隊的穩定,文革前期林彪與錯綜複雜的軍隊與地方之間的關係。廬山會議后,中共政局的演變,直至驚心動魄的913事件。

  本書的兩名作者丁凱文和司馬清揚對中國文革史和林彪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前者是北大歷史系畢業,曾在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任職。后出版過《重審林彪罪案》和《百年林彪》。後者司馬清揚曾用筆名蓑笠翁,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對中共黨史特別是文革史深有研究,也曾經參議《百年林彪》一書的寫作。兩位作者搜集了大量相關的歷史資料,今年是913事件40周年,找尋真實的林彪,試圖從民間學者的角度,為讀者還原一個在政治風雨中真實的林彪。

  何亮亮:這是一本很厚的著作,兩位作者都是有中國大陸背景旅居美國的學者,他們對於林彪、對於913事件有非常濃厚的興趣,長期以來做了很多努力,而且近年來我們知道當年林彪手下的幾員大將,像吳法憲、邱會作、李作鵬他們的回憶錄都出版了,黃永勝的兒子也給父親寫了傳記,資料可以說極大的豐富了對林彪的研究。

  這本書的特點剛才裡面也介紹過了,他不是林彪的傳記,他把這本書重點介紹了1949年以後,林彪他的政治活動,特別是我們知道913事件。這本書我來介紹它的一些主要的觀點,對於林彪這個人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書中說林彪和中共早期的革命家一樣,在年輕的時候深懷一腔熱血,為了革命理想而投身軍旅,目的是為了改造中國,使中國擺脫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壓迫,使中國走向富強安康的道路,所以他一直是個軍人。

  何亮亮:第二,林彪一生與軍隊為伍,強於軍事,拙於黨務,其實林彪在黨內的地位一直是不高的,他到1955年才被選為政治局委員。所以他在文革以前他基本上沒有介入路線鬥爭。

  第三,林彪是中共有名的戰將,其實也有資料說,毛澤東一直是把林彪視為第一號的將領。

  第四,毛澤東和林彪的關係非同一般,長期以來,林彪一直是支持毛澤東的,到了後來毛澤東挑選林彪作為自己的戰友和接班人決非偶然。

  第五,這一點過去人民總結的比較少,林彪為人性格沉穩,寡言善思,但是他性情剛烈寧折不彎,我們知道有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林彪這樣的性格在和毛澤東這樣一位最高領導人,而且毛澤東的特點是大權獨攬,這樣的一個領導人相處的時候,他這樣的一種性格,就是所謂寧折不彎,林彪的下場也就可以暗示出來了。

  913事件中林彪被強行架上飛機出走

  這本書裡面也講到了幾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一個就是林彪的飛機在四十年前913那天,林彪的飛機為什麼能夠放行,當時中央辦公廳和中央警衛團為什麼在可以阻止專機起飛的情況下,沒有阻止。作者認為,就是毛澤東的如意算盤還是要放走林彪,但是看林彪怎麼動,然後再根據情況來予以處理。

  但是毛澤東沒有想到的是,林彪的飛機居然飛出了國界。

  另外我們知道,在913事件之後,特別是當時中共中央下發了文件,下發了五七一工程紀要,這個是當代中國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我想現在,像我這個年齡的人,我們這些人,當時十幾歲二十來歲的青少年,當時從這樣的一個文件得到的震憾是無以復加的。

  所以,這本書裡面它對於五七一工程紀要做了一些分析。他說到,這個五七一工程紀要有幾個特點,第一它是最早揭露毛澤東本質的一個宣言書。第二是對文革和中國社會有深刻的認識。第三紀要提出要改變中國發展道路新的思維,這點當然也非常重要。然後這個紀要實際上跟當時黨內爭權奪利的關係也是可以看得非常清楚的。

  同時這本書的兩位作者也提出了關於所謂武裝政變的問題。其實武裝政變現在看來林彪本人並沒有參與武裝政變,而林立果這些人所策動的武裝政變,現在看來是在一個非常幼稚的階段。其實我們打一個比方,我們說一個年輕人犯罪了,他的父親是不是也是犯罪,特別是如果他父親不知道兒子在試圖犯罪,這當然是一個法律的問題。

  我們再看對於林立果的認識,因為林立果對於林彪在913的凌晨,在吃了安眠藥的情況下,被強行架上飛機出走,林立果和葉群是有極大的關係的。所以,這裡面講到,林立果是那個時代的一個藝術,他不善言詞,但是他勤于思考,這肯定是來於林彪的影響。

  但是他卻比那個時代的人有更深刻的眼光和獨到的見識,因為他60年代就在北大物理系讀書,學過現代化的科技知識。進入空軍高層以後,又通過各種渠道,他結束了大量西方的先進的科學技術,甚至自己還動手一些發明創造。

  但是林立果明顯也有自己的不足之處,表現在他太過年輕,而且由於家庭的因素,林立果在軍隊的升遷太快,很蹊蹺是一年兵二年黨三年就當副部長。所以這樣的年輕人,大學畢業以後,他突然就當上了空軍作戰部的副部長,然後也受到父親的影響,看到黨內高層的矛盾。所以這一切都可以說跟913的事件都有極大的關係。

  這本書的兩位作者對於40年前的913事件,他所做的總結是這樣的,就是913事件它是一個突發的事件,這是第一。第二,毛澤東是信心慢慢,勝券在握,從書裡面作者們各方面研究的資料可以看得出來,毛澤東很可能是在林彪的身邊是有他的耳目的,他知道林彪的一舉一動,所以他說毛澤東信心慢慢,勝券在握。

  第三,林彪的特點,這反應了林彪作戰的特點,他是以靜制動,出其不意。林彪也有一個特點,要不要設國家主席,以及九大政治報告這方面,林彪跟毛澤東其實產生了很嚴重、很深刻的分歧,這個分歧實際上涉及到中國要走什麼樣的道路,是要發展生產力還是要繼續搞文化大革命。林彪是希望結束文化大革命能夠發展生產,而毛澤東是要把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

  在這樣的一種矛盾之間,林彪他是以靜制動,他是出其不意的。

  第四,就是林立果的輕舉妄動、魯莽不致,為毛澤東製造了最佳的理由。我想這點也是大家非常清楚的。

  第五,他還談到林豆豆的悲劇,林豆豆是林彪的女兒,現在還在。

  最後分析了913事件對中國政局的影響。所以在913事件四十周年的今天,這本書我想對於大家了解那個時代的中國是非常有幫助的。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4: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