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毛澤東1917年談救國主張即提「學梁山泊好漢」

[複製鏈接]

3079

主題

3102

帖子

4485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48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gmhou 發表於 2011-9-16 13: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毛澤東1917年談救國主張即提「學梁山泊好漢」

  毛澤東曾經指出:「《水滸》要當作一部政治書看。」這句話也可視為他閱讀《水滸傳》的自我定位,終其一生,他確實始終是從政治角度來解讀這部古典小說的。

  新版電視劇《水滸傳》正在熱播,因寫過《水滸傳》名物的文史隨筆(中華書局結集為《水滸亂彈》),在看電視劇同時,也讀了孫述宇的《水滸傳:怎樣的強盜書》。

  我對《水滸傳》閱讀與研究的主要觀點,已寫入2008年11月30日《上海書評》所刊拙文《〈水滸傳〉的讀法與說法》里。孫述宇儘管自稱「路子稍多一些文學性」,基本仍屬於歷史學的方法。他所雜糅的文學性路數,無非試圖再用小說為史料來證成其論點,反而纏夾進雞與蛋循環論證的怪圈。他的結論是,《水滸傳》作為一部「強盜書」是「曾經由強人講給強人聽的」,講述者就在當年逼上梁山的「強盜」中。他花費大氣力與大篇幅索隱梁山英雄報國與南宋民眾抗金的關係,但其《導言》卻不得不坦承:「並不足以確定水滸故事究竟是哪些強人所作,連南宋忠義人是否參預其事,也尚待忠義人心理為證。」作者還認為,小說中宋江內平群盜、外御夷狄、含冤而歿、封侯立廟,與南宋歷史中嶽飛的遭遇如出一轍,故而大膽推斷,「宋江就是岳飛的投影」。但覆案其考索,仍缺乏說服力,終不免有牽強附會、捕風捉影之感。如其所說,《水滸傳》「不是由一位作者在幾年時間裡完成的,它是不知多少作者在不知多少長久的歲月里合作出來的成果」,那麼,在其成書的漫長過程中,投射進包括岳飛在內的南宋民眾抗金史實,似乎也是毋庸詞費的。總之,孫書只是把余嘉錫、王利器與張政烺等首創性論點具體細化而已,在實質性考證上未見有突破性推進。

  當然,在對《水滸傳》的各種解讀中,「強盜書」之說不妨聊備一家之言,從而印證文學評論中那句高引用率的話: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過,似乎還可以翻用那句話:「一個人眼中未必只有一個哈姆雷特。」即如毛澤東,在其前期與晚年,對《水滸傳》及其主角宋江的解讀,就大相徑庭,判若兩人。

  毛澤東說過:「中國三部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誰不看完這三部小說,誰就不算中國人。」(陳晉《毛澤東與文藝傳統》107頁)就普及率而言,《水滸傳》與《三國演義》也許要超過《紅樓夢》——《紅樓夢》畢竟有點貴族化與士人化—— 成為人民大眾的社會歷史教科書。相對而言,《水滸傳》比《三國演義》更具平民化的特點。

  自少年時代起,毛澤東就愛讀《水滸傳》,到老興趣不減。他曾經指出:「《水滸》要當作一部政治書看。」(薄一波《領袖元帥與戰友》26頁)這句話也可視為他閱讀《水滸傳》的自我定位,終其一生,他確實始終是從政治角度來解讀這部古典小說的。

  據1936年毛澤東與斯諾的談話,小學時代,他就「瞞著老師」,在課上耽讀《水滸傳》,這是最易受感染的年齡段。李銳認為,《水滸傳》對少年毛澤東的最大影響,就是「激起了他反抗現有秩序的精神」(《毛澤東早年讀書生活》19頁)。

  1917年中秋,湖南一師同學聚會,討論救國之道。有人主張從政,有人提出從教,毛澤東認為,前者需要金錢與關係,後者耗時太久。別人問他的辦法,他徑直回答:「學梁山泊好漢。」(斯特爾特·施拉姆《毛澤東》24頁)

  延安時期,毛澤東在抗大說:「《水滸》裡面講的梁山好漢,都是逼上梁山的。我們現在也是逼的上山打游擊。」(《憶董老》第2輯67頁)重慶談判期間,他回擊陳立夫:「我們上山打游擊,是國民黨『剿共』逼出來的。是逼上梁山。」(陳晉《毛澤東之魂》147頁)為此,毛澤東由衷激賞:「梁山好漢都是些不甘受壓榨,敢於反抗的英雄。」(喜民《魂系中南海》92頁)他還對薄一波說:「當時農民聚義,群雄割據,佔據了好多山頭,如清風山、桃花山、二龍山等,最後彙集到梁山泊,建立了一支武裝,抵抗官軍。這支隊伍,來自各個山頭,統帥得很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23: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