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真相令世人震驚:本世紀美國的十大謊言(組圖/視頻)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eztomcat 發表於 2011-9-18 14: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eztomcat 於 2011-9-18 14:03 編輯

真相令世人震驚:

本世紀美國的十大謊言
(組圖/視頻)


京港台時間:2011/9/18  消息來源:搜狐網

【謊言之一】

  「簡單說,薩達姆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副總統切尼,2002年8月

  在伊拉克並沒有發現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一份2004年10月CIA的報告總結道,「伊拉克在1991年單方面銷毀了它未公開的化學武器庫」並發現「沒有可靠的跡象說明巴格達又重新恢復生產。」一位未透露姓名的CIA官員後來說,「布希一點也關心這些情報。他已下定了開戰的決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t5RZ6ukbNc&feature=player_embedded
 
美國當時的國務卿鮑威爾在聯合國用虛假信息讓世人相信薩達姆有大規模殺傷武器


【謊言之二】

  「我向你們保證,如果我當上總統時我們的軍隊還沒有撤出來,我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它。我將把我們的軍隊撤回來。你們可把這「存入銀行」。」

  ——總統候選人奧巴馬,2007

  奧巴馬擴大了在阿富汗的美軍規模,增加了在巴基斯坦的轟炸次數。至2011年6月時,有46000名美軍佔領著伊拉克。奧巴馬上台後美國已在6個國家進行了轟炸。在美國之外公開的美軍軍事基地已增加到1000多個。奧巴馬2009年1月上台時在阿富汗的美軍士兵有32000名,到了2009年12月,這個數字增加到了68000名,同時奧巴馬還宣布發起了一次「阿富汗巨浪」行動,增加了30000多名美軍士兵。現在奧巴馬計劃撤回33000名"巨浪士兵"——在2011年底撤回10000名,在2012年夏天撤回其餘(23000)。這意味著在2012年底,仍有68000名士兵在阿富汗,是奧巴馬上台時32000名的兩倍多。


【謊言之三】

  「在阿富汗解放婦女、給婦女權力、鼓勵婦女、教育婦女,這些想法全是為了奠定一個長久和平的基礎的一部分。」

  ——布希總統,在福克斯新聞的一次訪談中

  雖然生活在塔利班下的阿富汗婦女們被可怕地對待,但美軍的佔領在某些方面惡化並製造了新的可怕情形,使婦女在面對剝削與地位降低時更加脆弱。在貧困、無家可歸、缺醫少藥方面,在美軍的佔領下阿富汗婦女們的處境更加惡化,伊斯蘭法律對阿富汗婦女的野蠻強迫仍然大都未受挑戰。2009年8月:美國支持的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簽署了一項法律,在其它恐怖之中,允許男人不給他們的妻子食物和住所,如果丈夫的性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並且禁止一個婦女離開她的家,如果沒有得到她丈夫的允許。

  阿富汗婦女解放協會2011年7月報告,「阿富汗每天死於難產的婦女約50個。三分之一的婦女受到身體或性虐待,婦女的平均壽命是44歲……85%以上的阿富汗婦女是文盲,70%的適齡女孩因各種原因沒有上學——保守的父母,缺乏安全保障,或者害怕喪命。」

  奧巴馬的一位高級官員在2011年3月談到阿富汗時說,「相對於其它應優先考慮的事,性別問題將放在後邊。」


【謊言之四】

  傑西卡.林奇「將戰鬥到死。她不想被救活。」

  ——美軍官員告訴被召集來的媒體,2003年3月

  林奇是一小支被伊拉克抵抗者襲擊的護衛隊的一員。她乘坐的運輸工具翻倒了,她骨折,被打昏,被一些伊拉克人帶到了當地醫院。一位對她作了檢查的醫生說, 「是一場交通事故導致了她的受傷。沒有一滴血……沒有子彈或榴散彈或任何其它這類的東西。」在醫院,他說,「她得到特殊照料,比伊拉克病人們得到的更多。」
  

美國著名的人造英雄傑西卡.林奇

  媒體在報道中聲稱,「美軍突擊隊根據CIA的一條秘密消息發起了一次勇敢的夜間突襲,從一家伊拉克醫院把林克救出來了。」實際上,美軍對這家醫院的突襲事實上並未遇到抵抗。2003年6月,華盛頓郵報寫道:「這是這場戰爭中唯一最值得記住的故事,它具有巨大的傳播價值。它是假的,但它沒被揭穿直到它失去價值。」如同林奇在2003年的後來談到關於自己受傷的這個騙局時說的,「這不是真的。」


【謊言之五】

  「折磨永遠不會被接受,我們也不會把人民交給那些搞酷刑的國家。」

  ——小布希總統,紐約時報的訪談,2005年1月28日

  「我清楚在整個戰役中,在整個過渡時期,在我這屆政府下美國沒有酷刑。」

  ——剛當選的總統奧巴馬,2009年1月的記者招待會

  文件清楚地證明,美國在伊拉克AbuGhraib美國空軍Bagram基地的關塔那摩監獄,折磨了許多、許多的囚犯。美國俘獲並非法關押囚犯,然後把他們「遞交」給了數十個國家,讓他們在美國官員的指示下被酷刑折磨與訊問。布希的司法部寫了備忘錄批准了可使用折磨。在布希與奧巴馬的任期里,無數的人們在美國的指示下被美國折磨。布希在2010年時吹噓,「是的,我們對Khalid Sheikh Mohammed使用了水刑。我還會那樣做。」


【謊言之六】

  「上星期美軍陸戰隊的帕特·提爾曼在阿富汗的陣亡給我們帶回了與每一陣亡同來的悲痛,並讓我們想起了那些為了我們的利益而服務的男人女人們的品質。」

  ——布希總統,2004年5月1日

  911之後,提爾曼放棄了一個數百萬美元的職業足球合同,加入了美軍陸戰隊。但提爾曼日益懷疑美國在阿富汗做的到底是什麼。他開始對美國在伊拉克的戰爭表示反對並在他被送到阿富汗後繼續坦率直言。2004年4月,他在被稱為「友好的開火」中被美國士兵射殺。他死亡的詳情仍然不明。2007年美聯社報道,對提爾曼的屍體做了一個解剖的醫生們說,「看起來這位突擊隊員是被一支M-16槍從僅僅10碼或那麼遠的地方擊倒」,一個犯罪調查已被批准。但那樣的調查從來沒有進行過,相反,提爾曼的死被布希和羅斯菲爾德用來宣揚那種無意義的、提爾曼反對的愛國主義。
  



【謊言之七】

  「在這一折衷的法律之下……總統的無正當理由的非法監視項目將被結束。」

  ——參議員奧巴馬,2008年6月19日

  2002年布希秘密授權國家安全處(NSA)偷聽美國公民和在美國的外國人。2006年NSA收集了幾千萬美國人的電話記錄。2008年布希在法律中籤署了一項法案使無正當理由的竊聽合法化。

  奧巴馬,那時是一位美國參議員與總統候選人,表決了這項法案。在奧巴馬當了總統后,國內秘密監視增加了。從2009年到2010年,聯邦的竊聽數翻了一倍,電子自由基金會說,"奧巴馬比布希還多走了兩步,"並總結,「本質上,奧巴馬政府已宣稱,在任何聯邦法令下,政府不用為非法監視負責。」


【謊言之八】

  「伊拉克的這場戰爭是一個奇怪的錯誤。」

  ——民主黨國會領袖南希.佩羅茜,2006年1月

  從美國國會壓倒性地第一次投票通過批准入侵伊拉克到今天,當一位民主黨的總統領導著在三個國家的戰爭,民主黨作為一個政黨,壓倒性地完全支持美國的擴張與保衛美帝國的戰爭。國會裡的民主黨批准了2002年以來每一項軍費開支方案。


【謊言之九】

  「我們的法庭嚴歷、公正地保護人身權利已有兩個多世紀了,我們必須象保衛暴力極端分子們想摧毀的自由那樣繼續保衛它。」

  ——總統候選人奧巴馬,2008年6月

  人身保護權是一項司法要求,一個犯人在被判決前必須被確定他或她是否被合法關押,如果不是,則釋放。2002年布希政府獲得了徹底的新的國家警察權力,有效地終止了人身保護權。

  在阿富汗,數百被美軍以任意借口抓住的人沒有任何司法審查權。一條美國最高法院的判決說被美國抓住並被送往關塔那摩的囚犯有申訴的權利。布希廢止了這條裁決,設立「軍事法庭」——以「合法聽證」為借口,把囚犯送往關塔那摩外的其它地牢。2009年2月,奧巴馬上台後一個月,他的司法部在法庭上指出,阿富汗的未判決軍事囚犯沒有司法權利挑戰他們的被關押,採用了前總統布希法律團隊的一個關鍵意見。


【謊言之十】

  「我可以說,這種類型的軍事行動……美國已捲入的這些,在反恐領域,由於我們已發展出的異常熟練與精確的能力,在往年幾乎沒有出現一次單獨的間接死亡。」

  ——約翰.布列南,奧巴馬的「反恐」顧問,談到美國的轟炸時

  新聞研究署報告,在巴基斯坦死於美軍轟炸的人至少有2050人。這是一場給許多人帶來大規模死亡與苦難的更大戰爭中的一部分。一份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的約翰.霍普金斯的研究指出,到2006年時,至少有60萬伊拉克人死於美國的侵略與戰爭。阿富汗平民死亡數字未知,但超過270萬的阿富汗人成為難民。成批的常被任意殺死的平民是美國正在發動的戰爭的一部分。
沙發
 樓主| eztomcat 發表於 2011-9-18 14:1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eztomcat 於 2011-9-18 14:10 編輯

美政客競選比拼「胡說八道」

2011年09月08日 14:15:59 來源: 環球時報

美國共和黨初選成為「雷人言論」的較量場,人氣超過奧巴馬總統的得州州長佩里認為應撤銷美聯儲;另一熱門人選羅姆尼向中國開炮,揚言要「讓中國知道,行騙行為需要付出代價」;「茶黨女王」巴克曼則把最近的地震和颶風說成「上帝對政客的憤怒,要求削減開支」;連進化論和全球變暖在這些未來可能執掌世界最發達國家的政治精英眼中,都變成「騙局」。美國國家公共電台的評論驚呼,「科學在共和黨初選中找到了對手」。在共和黨的「群雄」之中,只有前駐華大使洪博培樹起理性的大旗,他看起來像是鼓起勇氣對共和黨人說:「我相信進化論和全球變暖,你們盡可以認為我瘋了」,但他卻為自己的「溫文爾雅」付出代價,在多次民調中,他的支持率都「敬陪末座」。台灣《中國時報》7日評論說,非理性和不理智的政客及幼稚、狂妄、偏激之言大行其道,這絕非美國之福。

理性在共和黨初選陣地上「節節敗退」

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9月7日進行辯論,爭取抬高自己的人氣。奧地利《新聞報》以「美國總統競選加快速度」為題報道說,共和黨人正在尋找所有機會,刺中奧巴馬的心臟,重新進入白宮。選情激烈自不用說,但讓世界議論最多的卻是眾多參選者的偏激言論。

「已投身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男女政客,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胡言亂語、標新立異、嘩眾取寵、思想偏激。美國政治史上不乏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參選人,但今年共和黨特別多,也特別厲害,尤其是目前高居民調首位的現任得州州長瑞克·佩里。」台灣《中國時報》7日對共和黨「群雄」毫不客氣地做出負面評論。

在目前共和黨的參選者當中,佩里和前馬薩諸塞州州長羅姆尼被認為處於第一梯隊,其中佩里的風頭尤其強勁。美國《華盛頓郵報》和美國廣播公司6日進行的民調顯示,佩里的支持率達27%,高於羅姆尼的22%,排第三的是至今仍未決定是否參選的阿拉斯加州州長佩林,洪博培則在列出的9個參選人中居最後,支持率只有1%。美國拉斯姆森研究所幾天前曾公布一項全國性民調,佩里的支持度達44%,領先於總統奧巴馬的41%。同一民調把共和黨其他參選人與奧巴馬進行比較時,奧巴馬都具有優勢。在美國輿論看來,佩里已經是奧巴馬的最強勁競爭對手之一,甚至有民調網站打出了「總統佩里?」的大標題。

但佩里卻極具爭議。對於達爾文的「所謂進化論」,佩里認為那只是「理論」,而且「與事實不符」;佩里還說,同性戀者「如同酒鬼」。美國《大西洋月刊》稱,佩里總是控制不住要「胡說八道」。《波士頓先驅報》稱佩里「言論火暴」,自從佩里形容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叛國」的言論爆出,「胡說八道」就成為形容他的不二辭彙,但他在競選中依舊秉承自己的風格,而且絲毫沒有任何平息下來的跡象,可預見的將來會聽到佩里更多的「胡說八道」。

另一個熱門人選羅姆尼則在向中國「開炮」方面顯示出「咄咄逼人」。據美聯社報道,羅姆尼6日推出其就業計劃,認為最為重要的是減稅和對中國實行經濟制裁。他聲稱,如果他當選美國總統,將直接命令財政部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的名單,同時,命令商務部重新評估中國的進口關稅。他說:「我將制定一系列措施壓制騙子行為……並且讓中國知道,行騙行為需要付出代價。」美國有專家分析說,「羅姆尼的計劃是共和黨的作風,恨不得與中國開始貿易戰。」羅姆尼前不久還在一份聲明中說,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可怕而野蠻」。

美國國家公共電台6日列舉了眾多參選者在進化論和全球變暖方面的觀點,發現大部分人不相信進化論和全球變暖的說法。像羅姆尼原本贊成全球變暖的說法,後來發現形勢不妙,又改口說「不確定全球變暖的元兇是不是人類」。該台的評論說,理性在共和黨初選陣地上「節節敗退」。

《紐約時報》6日發表評論稱,共和黨總統競選者們認為全球變暖是一個「騙局」,或者極儘可能地貶低其重要性,其中抨擊得最厲害的要數佩里,他是石油工業的老朋友。他認為很多科學家一直在操縱數據,讓金錢源源不斷地流入他們的項目里。但可惜的是,無論佩里的話有多荒謬,他的受眾都比任何一個科學家的要廣。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美國迫切需要一個能夠提供連貫的、有約束力國家戰略的候選人,但是目前為止,沒有一個共和黨人能做到。

出格言論帶來了什麼

如果要盤點共和黨總統參選者的出格言論,則非明尼蘇達州眾議員米歇爾·巴克曼莫屬。英國《衛報》稱,美國東岸最近發生罕見的5.8級地震,后再遭「艾琳」颶風襲擊,造成45人死亡,無數人無家可歸。因觀點火暴、極端言論等被封為「茶黨女王」的巴克曼卻在一次演講中稱,上帝借這些天災向政客表達憤怒,要求削減開支。她說﹕「我不知道上帝還會做什麼引起政客的注意,先是地震,然後有颶風。上帝說,你們打算開始聽我的話了嗎?」

這番話立即招來猛烈抨擊,儘管巴克曼後來辯解說,自己「只是開玩笑」,「我是一個喜歡幽默的人,我很有幽默感。」然而,美國「政治」網站說,巴克曼這一玩笑十分危險,將政治動機和自然災害扯上關係,她已經踏入了「雷區」。

美國南卡州的《勇敢者日報》6日稱,不論她如何辯解,美國觀眾們並沒有覺得這是個「玩笑」,尤其是那些在災難中失去家庭和受到驚嚇的人。如果她再次發出這種稀奇古怪的聲響,美國主流媒體的專家和專欄作家們會把她「生吞活剝」了,她需要了解到,上帝告訴她的話並不意味著她必須和所有美國人分享。

巴克曼有一個綽號:「比佩林還蠢」。美國媒體稱,巴克曼風頭極盛,但也笑話百出,她對美國歷史的貧乏,「凸顯了美國中學和大學教育的失敗」。她認為美國從建國起就沒有蓄奴問題,她也不知道南北戰爭為何而起,還以為獨立戰爭發出第一槍的地方在新罕布希爾。她的有些說法甚至是沒有常識的胡說八道,比如她曾說奧巴馬訪問印度時,帶2000多隨從,住在有800多間套房的豪華旅館,一天花2億美元。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評論卻認為,巴克曼的「大嘴風格」對她的競選幫助很大,她的競選綱領乏善可陳,「將公司稅歸零」之類語出驚人的話雖然不會有多少支持者,卻能讓很多人記住她的名字,她的支持率一直穩定,落後佩里和羅姆尼等人,但不算太多,共和黨選民對她的好感率自6月至今一直是56%,而那些比她說話錯誤更少的二線參選人則早已掉隊。

在一些媒體看來,佩里的極端言論也是一種策略。美國得州《新共和國報》文章稱,佩里在宣布參加初選后就不斷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但實際上並不是太不著邊際,沒錯,他口無遮攔,動輒帶著粗話,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吸引昏昏欲睡的競選集會聽眾,且他是最後一個報名參選的,不語出驚人無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後來居上希望渺茫。事實上像他這樣「小語病不斷,大語病不犯」的政治演講技巧,是得克薩斯州共和黨政客們的慣用伎倆,比如小布希就是這樣一個貌似「說話不經過大腦」,其實每句話都經過包裝的成功範例。文章指出,把自己包裝得更牛仔一些,給人以直言不諱、敢說敢擔當的形象,有助於吸附得州普通選民的支持,且在人們膩味了奧巴馬式的華麗演說后,佩里刻意強調的「大嘴」形象,自然會更討巧。

為何偏激言論盛行

由於民主黨執政,總統奧巴馬還沒遇到挑戰者,因此偏激的選舉語言目前大多來自共和黨。美國《得克薩斯內幕新聞》評論說,共和黨內每逢保守主義佔上風時,這種「不講理」的「大嘴風格」就會盛極一時,因為這有助於加強自己不容辯駁的說服力,並壓制住更講究邏輯和理性的非保守派對手,且保守主義佔上風,意味著選民更青睞一個有性格、有特點、有自信心和說服力的領袖型人物,「大嘴風格」顯然是塑造這樣一個造型的捷徑。而且從歷史上看,這種現象並不奇怪,曾說過蘇聯是「邪惡帝國」,揚言要「推倒柏林牆」和「恢復與台灣邦交」的里根就是一個代表,他最後戰勝看上去很敦厚的民主黨人卡特。這次共和黨看來想故伎重演。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袁鵬認為,在西方國家的選舉政治中,在選舉季節里互相攻擊,有時文明,有時惡毒,司空見慣,不足為奇。為了贏得選舉,攻擊對手不惜用最惡毒的語言是常態。

袁鵬認為,美國今年的這種現象更為明顯與政治生態變化有關。美國最近兩極分化嚴重,溫和派和中間派聲音弱,越極端越能得到呼應,搞得中間派「不敢高聲語」。共和黨的極端保守派,民主黨的極端自由派紛紛粉墨登場,聲音越來越大。特別是共和黨黨內初選階段,為贏得黨內支持,肯定是誰更保守誰支持率更高,這說明他更能代表本黨利益。一旦出線,變成要與奧巴馬PK的人之後,其觀點會慢慢回撤。因為面對的是全國選民,要得到最廣泛的支持,會收斂一些,變得溫和。

倫敦智庫歐洲改革中心的外交及國防事務研究主任托馬斯·維拉斯科7日告訴《環球時報》,在歐洲人眼中,美國在過去兩百年裡選出的總統們,有英雄也有陰謀家,還有庸庸碌碌之輩。不過相比較對美國政治人物的嘲諷,英國人更關心的是:為什麼美國人的大選總能被炒得沸沸揚揚,感覺是在選世界領袖?

維拉斯科說,在沸沸揚揚的大選炒作新聞背後,美國的兩黨輪替政治體制實際上還是十分成熟的,美國人始終保持樂觀,敢選任何人上台試試,相比之下其他國家則過於保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eztomcat 發表於 2011-9-18 14:1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eztomcat 於 2011-9-18 14:14 編輯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會聽到更多來自利比亞的類似謊言。

這幾乎已經是擺在面前的事實了,毫無懸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6

主題

8058

帖子

72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211
4
11nn93n9 發表於 2011-9-18 19:36 | 只看該作者
這有什麼可震驚的。一個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民族和政府,作出這些事情來一點都不讓人震驚。要不是這樣,反倒令人震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

主題

1420

帖子

570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0
5
黃河泰山 發表於 2011-9-19 10:31 | 只看該作者
俺早就不驚了,因為俺早就知道會這樣---你們愛信不信,反正俺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21: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