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媒體商業化與新聞幻象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1-9-12 08: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 四月網   作者:李希光     2011-09-09
   
  美國華盛頓大學政治傳播學教授蘭斯•班尼特的《新聞業:幻象政治》一書中指出,新聞的驅動是經濟利益,而不是民主。作者批評當今商業化的媒體是一個飢腸轆轆的大怪獸,其特點是「個人化、戲劇化、片面化」,而且大量的軟性新聞正在遠離政治。他尖銳指出媒體喜歡一哄而上,喜歡群起而攻。他提出未來的公民 要擺脫媒體的束縛。

  《新聞業:幻象政治》在中國大力推進文化產業和媒體商業化的時刻出版中文版有著特殊的意義。這本書一開始就引用了美國著名記者和學者湯姆•羅森斯代 爾和比爾•卡瓦奇的一段話:「記者的職責就是要從各種推斷中篩選出事實,並向公眾提供準確可靠的信息,幫助他們實現自我管理。但這一過程正面臨著危險…… 隨著新聞界越來越成為展現衝突的講壇,人們已經開始漸漸遊離於新聞……這類新聞報道傾向於走向極端,卻不能為公眾提供可靠、有效的途徑以便了解和掌握這個 世界。」

  商業化的媒體

  飢腸轆轆的商業化媒體→→個人化、戲劇化、片面化

  首先,我們先討論一下什麼是媒體?從傳統的定義來講,談到媒體,我們更多想到的是媒體的喉舌功能或者說,媒體是社會的良知,沒有一個健康的媒體,就 沒有一個健康的社會。但是,在媒體越來越商業化和娛樂化的今天,媒體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在大力提倡市場化和媒體產業化的今天,毫無疑問,媒體就是一個商業 企業,作為一個商業企業,媒體無所謂喉舌作用或是社會良知的功能。如果媒體還這樣標榜自己,這隻不過是一種手段,而目的是商業企業的最終追求——為了利潤 和底線。

  媒體作為一個商業企業,和其他企業的差別在於媒體是一個飢腸轆轆的商業企業。媒體每天要工作24小時,每周工作7天,每時每刻地要尋覓獵物,餵飽肚 皮。如果我們看看媒體每天追求的頭版照片、封面文章、追求的獨家新聞、追求的專題報道、追求的轟動醜聞,一切都是為了追求和別人不一樣的新聞,獨家的新聞 報道、名人醜聞、明星緋聞,一切的目的是獲得最高的收視率、最高的發行量、最高的點擊率,最終贏得廣告商投來的滾滾財源。

  媒體對記者編輯投入減少→→很多新聞沒有經過認真核實

  我們再討論一下在商業化的媒介環境中,今天的記者充當何種角色?

  20年前,當我在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系讀書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都很天真地認準新聞媒體的功能是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和輿論監督,記者代表著社會 良知,新聞的根本原則是真實性、準確性、平衡性。但是,今天當媒體變成了高度商業化的企業時,我們是否還可以按照傳統的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意義給記者定位?

  今天,一些新聞學院把傳統的培養新聞記者的目標,修改為培養傳媒人才。更多的新聞學院把本應該是商學院開設的媒介經營管理課程搬到到了新聞學院。未 來的新聞記者在一走進今天的新聞學院課堂,就弄不清新聞價值與商業價值的界限在哪裡?弄不清新聞與媒體的差別在哪裡?應該承認,一些堅守新聞核心價值要素 的新聞教育工作者不顧媒體的商業化大潮,在課堂上堅持傳承新聞學的崇高理想和信念。

  但是,理想終究不等於現實。商業媒體社會裡,記者已經演變成為一個僅僅為養家糊口而日夜四處奔波的人。為什麼這樣忙碌?媒體作為一個高度商業化的企 業,其投資者和所有者為了獲取最大的利潤,就是要想方設法用最低的投入和成本獲得最大的商業利潤。最有效減少投入和成本的辦法就是減少媒體人力資源的投 入。如何減少人力資源的投入呢?廣告和發行人員不用減少,因為多半媒體對廣告發行人員不發工資,這些人是靠銷售提成。唯一減少的人員投入是記者編輯隊伍。 用最少的編輯記者數量和投入獲得轟動的封面文章、醜聞報道和獨家新聞。

  新聞媒體的賣點是新聞的真實,媒體出售的商品是真實。與此同時,媒體的競爭點速度和時效,要求記者在第一時間報道。媒體對記者編輯投入減少意味著很多新聞沒有經過認真的核實程序。記者往往是聽到風就是雨。

  新聞的變異

  媒體的封面、頭條不會關注毫無轟動效應的狗咬人新聞

  在高度商業化的媒體社會裡人咬狗是新聞,狗咬人不是新聞;反常的是新聞,正常的不是新聞。我們身邊天天發生的事情不是新聞,我們身邊極少發生,甚至 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件是新聞。我們的電視、廣播、報紙、雜誌、網路、簡訊每天熱衷於報道並大量報道的是殺人、放火、搶劫、強姦、性醜聞、恐怖襲擊。但是我 們認識的親戚朋友、同事同學、領導下屬中有幾個是被罪犯或恐怖主義分子殺害的?他們又多少每天遭受恐怖主義分子的侵擾和襲擊?事實上,他們中每天面臨的最 大的威脅是就業、污染、住房、貧困、疾病、腐敗等的威脅。他們中更多的人是被乙肝、癌症、糖尿病、心臟病、血吸蟲病、艾滋病、流感、肺結核等疾病奪取了生 命。但是媒體的封面、頭條不會關注這些毫無轟動效應的狗咬人新聞。(右圖:新浪錯誤報道女排事件)

  新聞媒體存在的目的和價值是什麼呢?從傳統的新聞學講,是滿足人民群眾的知情權,滿足人民群眾知曉他們與他們自身的最大利益和現實生活所需密切相關的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的真實情況。

  遠離公共事務和現實政治→幻象新聞

  今天打開中國任何一家暢銷的報紙、如都市類報紙,一張來自拉美或中東的血腥的死人照片或者一個美國影星或韓國影星的玉照佔據了一整版。這種圖片跟中 國當地讀者的現實生活,如當地人民群眾的健康、看病、就業、生活環境、污染狀態有任何關係嗎?在今天這樣一個高度商業化的媒體社會裡,報紙種類越來越讀、 報紙越來越厚、電視頻道越來越多,而讀者和觀眾對自己生活的現實世界了解得卻越來越少。

  有人相信,高度商業化的媒體會滿足人民的知情權。現實是不是這樣?媒體的高度商業化給中國新聞界帶來了一種新的運作模式,這種模式帶來的新聞報道的 視角和焦點正如《新聞業:幻象政治》中指出的當代媒體的特點是追求醜聞化、片面化、臉譜化、簡單化、戲劇化,很多人只看到了有線電視、數字電視、衛星電 視、網路媒體、簡訊、QQ、厚報給媒體的投資者帶來的大量利潤,但是沒有考慮到給社會普通大眾帶來的負面效果——信息過剩和垃圾信息,而且正在遠離我們身 邊的世界,我們每天在媒體上看到的那些轟動的新聞多半是遠離公共事務和現實政治的幻象新聞。

  廣告的劇增→報紙版面的增多→→垃圾和虛假信息的泛濫

  今天,中國一個大城市有十幾家、幾十家,甚至上百家報紙,而且一張報紙厚達幾十個版面。報紙的存在不再是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和對政府和工商企業輿論監 督,辦報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廣告商的需求。編輯記者不再是獨立的新聞工作者,他們只不過是為報紙的廣告版填補空白的人。新聞編輯部名義上是獨立的,事實 上已經成了報紙廣告部和發行部的一部分。沒有廣告的支持,報紙是生存不下去的。一份報紙的印刷成本高達三塊錢,零售價可能就三毛錢。中國的辦報模式已經到 了送報紙,賣廣告的階段。由於廣告的劇增,報紙版面的增多,垃圾和虛假信息也跟著泛濫。很多媒體為了追求低投入,高產出,減少編輯記者隊伍,新聞報道失去 了守門員。傳統新聞學認為,具有高度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感的編輯記者作為新聞的守門員,可以保證印在報紙上的信息或者廣播出的信息必須是準確的,經過核 實,同時確保這些信息對公眾重要的,與公眾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媒體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每篇報道不可以缺少核實。

  媒體的日趨商業化和爭搶第一時間報道新聞→大量偏離新聞理念和基本原則的壞新聞湧現

  但是,今天的媒體提供給公眾的信息不是以公眾需要看為標準,而是以讀者和觀眾想要看為標準。只要能抓住讀者和觀眾的眼球,或者能夠強在第一時間報道,媒體不在乎新聞的核實。結果是,報紙越厚,頻道越多,信息量越大,虛假新聞越多。

  在高度商業化的媒介社會裡,人們的注意力在大大縮短。過去觀眾可以坐在一個電視頻道跟前,把一欄新聞節目從頭看到尾。今天不是這樣,人們手握遙控 器,一個個頻道換,直到出現一個名人的畫面、暴力的場面、搞笑的談話、色情的圖像等。結果廣告商為經常會看播出這樣內容的媒體節目提供大量的贊助或特約播 出。這樣的畫面、談話的畫面泛濫使人們的注意力縮短,人們只關注能抓住眼球的血腥、色情、搞笑、醜聞的畫面和內容,對他們身邊應該關心的自身問題,如當地 民工的基本人權問題、離退休職工的醫療看病問題、大學的濫收費及質量問題等,人們不特別關注。人們關心自己命運的注意力在縮短,而關心他人醜聞的注意力在 拉長。報紙和電視甚至血腥場面能夠吸引眼球,一旦地球上某個角落發生了血腥事件,媒體會放棄有關我們身邊的事務的報道,而轉向他人的戰爭報道。中國的報 紙、電視和網路每天幾個版、幾個小時地報道發生在中東、車臣的戰爭,而忘記了中國人自己的戰爭——與身邊的貧困、疾病、污染、缺水乾旱、沙漠化的鬥爭。

  媒體的日趨商業化和爭搶第一時間報道新聞,促使大量偏離新聞理念和基本原則的壞新聞湧現——新聞不核實、不準確、不公正、隨意猜測、片面報道、煽動仇恨、人格謀殺、低級庸俗等。

  壞新聞:幾個案例

  大多數人的生活中都是正常的,反常的東西不是很多。但是商業化媒體需要反常的東西。如果在日常採訪中找不到反常的新聞,就設法策劃反常的新聞(人咬 狗新聞)。今天商業化媒體上的新聞不是報道出來的,而是策劃出來的。從原則上講,新聞應該是新近發生的事實報道。策劃是什麼意思?策劃是根據廣告商和受眾 眼球的需要,甚至根據讀者生理反應的需要,而不是根據讀者現實生活的真實需求,去策劃新聞。在這種眼球經濟的推動下,很多媒體忘記了新聞的基本道德標準。

  情感疲勞→→失去同情心

  傳統新聞學到的要求,不可以把人的屍體照片公然刊登在報紙上。不久前,北京的一家娛樂報紙在頭版刊登了剛剛從河裡打撈上來的一具屍體的大幅照片。在 南方的一家商業報紙上,竟然醒目地刊登了幾個人把一具白布裹著得自殺者屍體從一個牆洞里塞出去。這些照片可能滿足了那些喜歡看熱鬧讀者的好奇心。但是,記 者忘記了人的尊嚴。如果死者的父母妻兒看到了這種照片是什麼感覺?如果這具屍體是你的父母、你的親人、你的妻子或你的女朋友,你是什麼感覺?我們的公眾讀 者在商業化媒體的浪潮下已經被培育成了把死人當成看熱鬧的兒戲。

  在新聞學上有這樣一個原理叫做情感疲勞。什麼意思呢?如果人們看死人看的多了,就象人們對待感冒病人一樣,感冒多了就不在乎了,就會人的傷亡失去同情心。(右圖:央視主持人發「自律」倡議)

  爭搶讀者的眼球→→未核實的猜測性新聞

  媒體的高度商業化給新聞界帶來了另一個令人悲哀的景象:猜測性新聞的大量湧現。2004年8月2日,中國幾百家都市報和晚報刊登了這樣一條新聞: 《縣廉政辦主任跳樓身亡》。普通讀者看了這篇報道的前三段,會相信自殺者就是一個貪污腐敗分子。但是,仔細分析這篇報道,就會發現,記者在這600字里對 自殺者所有的指控來自6處匿名新聞源和5處推測,沒有一個有名有姓的權威新聞源,更沒有一個證據。媒體最重要的一條原則全世界都知道,唯獨中國的媒體不知 道:第一要核實,第二要有真實的有名有姓的新聞來源。《紐約時報》編輯記者守則有這樣一條規定:我們不允許匿名信利用我們去散布攻擊真名實姓人的材料。讀 這樣一篇匿名報道跟在聊天室里看匿名網貼有何區別?

  炒作自殺新聞是新聞倫理所不容。而這篇報道硬是把因病自殺的一個縣裡的科級幹部往腐敗嫌疑人的隊伍里塞。這篇報道真可以收進中國2004年最糟糕的 新聞作品集里。但是,令人擔憂的是,中國幾乎所有的都市報和晚報都刊載了這篇報道,至少有486家網站刊載了這條劣質新聞。難道這些報紙的記者編輯都沒有 受到多人和職業操守的培訓?

  後來,當記者與死者生前單位及親屬核實后,發現這是一篇失實報道。報社本應就這起失實報道及時向有死者家屬和讀者道歉,並發表更正,以體現新聞的真 實性原則和滿足公眾知曉真情實況的權力。但是,這家報紙並沒有真誠地更正和向讀者道歉,而是刊登了一篇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評論《「廉政官員之死」與真相發 布》。一個讀者對這篇文章在網上批評道:「別小看『廉政官員』四個字,這可是很高明的編輯手段,從『廉政辦主任』過渡到『廉政官員』,似乎天衣無縫,讓讀 者意會到原先的報道並未失實。未經核實的道聽途說,為什麼要急於搶著發表?還不就是為了搶先吸引讀者的眼球!」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422

主題

4013

帖子

2492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492
沙發
shanren 發表於 2011-9-14 04:5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shanren 於 2011-9-13 15:57 編輯

「新聞幻想化」?誰比得了 CCTV、尤其是新聞聯播 ----
頭10分鐘 = 領導們都很忙;
第二個 10分鐘 = 中國人民生活在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度;
最後的10分鐘 = 全世界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最終結果:全中國人民都納悶:「新聞聯播中那第二個10分鐘的國度到底在哪裡? 」
司馬南同志移民。。。美國!? 真的沒去紅太陽照耀下的北朝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1

主題

609

帖子

316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6
3
林林總總 發表於 2011-9-14 08:05 | 只看該作者
經常看CCTV的新聞聯播,還沒有看到2樓說的情況。

請提供鏈接是哪天的播出是2樓說的那樣來證明自己所說不謬。

我可以提供昨天「新聞聯播」鏈接,和你說的根本不一樣。http://news.cntv.cn/program/xwlb/20110913/116236.shtml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1

主題

609

帖子

316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6
4
林林總總 發表於 2011-9-14 08:11 | 只看該作者
特別是以下幾段引起許多人關註:
[視頻]龍崗村留守兒童
[視頻]財政部公布8月份全國財政收支情況
[視頻]國務院食安辦等部門部署打擊「地溝油」違法犯罪專項行動
[視頻]多省聯動 警方摧毀用「地溝油」制售食用油特大犯罪網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4: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