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報:關於9·11的五個誤解及觀點修正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eztomcat 發表於 2011-9-12 13: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報:關於9·11的五個誤解及觀點修正

2011年09月12日 09:59:02  來源: 新華國際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9月4日文章】題:關於 9·11的5個誤解(作者蘭德公司總統高級顧問布賴恩·邁克爾·詹金斯)

    我們都記得2001年9月11日基地組織對美國發動恐怖襲擊時我們在哪兒。之後的十年間,無數委員會、書、電影和報告都未能結束對9·11意義、美國對它的反應及發展中的威脅性質的誤解。隨著紀念日的臨近,讓我們解決一些最頑固的誤解。

    誤解之一:9·11是難以想像的

    觀點修正:2002年,白宮把9·11稱作「沒有預見過的新型襲擊」。由於缺乏警惕,這或許是可以理解的反應,不過事實是,被劫持的飛機撞向建築物既非難以想像也非沒有想到過。這種念頭至少可以追溯到1972年,當時劫機者在一場長時間的國內事件中,槍擊了南方航空公司一架航班的副駕駛,威脅要把飛機撞向田納西州橡樹嶺的核設施。

    1993年世貿中心發生爆炸后,該中心僱用了一些顧問(包括本人在內),稱作「紅隊」,研究未來對該地可能的威脅,顧問團認為飛機撞向一塔是可能出現的情況。1994年,法國航空公司一架噴氣式飛機被劫,劫機者據稱考慮把飛機撞向埃菲爾鐵塔。1995年揭發了一個恐怖主義計劃,涉及1993年世貿中心爆炸者之拉姆齊·優素福及自稱謀劃了9·11的哈立德·謝赫·穆罕默德,這個計劃考慮將一架裝滿爆炸物的飛機撞向中央情報局(CIA)總部。

    雖然如此,9·11襲擊改變了我們對貌似真實的看法。2001年9月10日看起來不會發生的恐怖主義景象,一天後成了實施中的假設;即使有1%發生的可能性,也足夠成為對可能性嚴肅對待的原因。這種自由懷疑的環境增加了公眾擔憂和安全開支,同時,恐怖分子對市郊火車和地鐵進行了更多可預見的低科技襲擊。

    誤解之二:襲擊是基地組織的戰略勝利

    觀點修正:作為大膽且前所未有的襲擊,9·11從技術上顯然是種進步。不過也是戰略誤判。

    烏薩馬·本·拉丹認為,美國的強大是空殼。儘管看起來軍力強大,他認為美國無法接受失敗,對美國本土的災難性恐怖襲擊將使美國人撤出中東。在1996年宣布對美開戰的指令中,本·拉丹指出,在1983年美國駐貝魯特海軍陸戰隊營地受到爆炸襲擊之後,美國從黎巴嫩撤離了軍隊。1993年,摩加迪沙一天內有18名美國士兵在襲擊中死亡,基地組織對此也出了點力,美國匆忙撒出了索馬利亞。

    許多基地組織指揮官不同意對美國本土發動襲擊,預計被激怒的美國會將憤怒集中發泄在恐怖組織及其盟友身上,但是本·拉丹依然堅持實施。結果美國的做法正像其他人擔心的那樣,拉丹便調轉話頭,聲稱他一直打算激美國發動一場戰爭,使全部伊斯蘭人反抗。但這也沒有發生。

    誤解之三:華盛頓反應過度

    觀點修正:9·11以來的十年間,美國本土遭受的恐怖襲擊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最少的,很容易把9·11 看作僥倖的恐怖襲擊打擊,美國的反應有點過了。

    不過在那時沒人知道未來會有多少恐怖襲擊。需要立即採取行動摧毀發動了9·11的恐怖主義組織;沒有一個政府,不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能等著看襲擊是否是非正常現象。這意味著提高情報、加強國內安全及在海外使用軍事力量——美國能迅速分解基地組織訓練營、干擾其進一步計劃的唯一方式。

    嚴格來講,美國入侵伊拉克不是對9·11的過度反應。伊拉克戰爭是布希政府除掉敵對政府和潛在威脅的戰略決定。這場入侵被描述成全球反恐戰爭的一部分這個事實是為了贏得國內政治支持,其實它並非如此。實際上,這場戰爭大大分散了美國反恐怖主義鬥爭的資源,對基地組織吸收成員有利。

    誤解之四:核恐怖主義襲擊幾乎無法避免

    觀點修正:9·11襲擊之後不久,一個代號為「龍火」的CIA線人報告稱,基地組織恐怖分子走私核武器到紐約。線人被證明錯了,不過在9·11的陰影下,基地組織的核能力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儘管朝鮮確實擁有核武器,伊朗被懷疑有核武器項目,但在2008年當時的CIA局長邁克爾·海登把基地組織列為該局 「頭號核擔憂」。

    不過,儘管所有人都同意基地組織領導人有核野心,卻沒有證據證明該組織曾獲得任何核能力。恐懼讓基地組織成為世界上頭號恐怖主義核力量,但是它卻沒有任何核武器。這是恐怖主義如何運作的教訓。

    誤解之五:美國公民自由在襲擊后減少

    觀點修正:公民自由論者擔心9·11會帶來對美國個人自由施以極權國家式的限制可以理解。不過,由於政府採取了中間道路,憲法依然生效。

    在一些民主國家常見的對恐怖主義嫌疑人預防性拘捕的程序被排斥。政府扣押了美國公民、基地組織特務喬斯·帕迪利亞,名義是「敵方戰鬥人員」,不過他的案件最終被提交法庭。國內情報行動增加,不過議會否決了獨立國內情報部門(美國的軍情五處)的想法。

    國內當局推行了對恐怖主義的防禦性措施而非傳統的加強執法方式。聯邦當局在開始著手與恐怖主義有關的案件時,被授予更多自主權,聯邦調查局開始了數幹個調查。並不令人驚奇的是,只有一小部分進入司法程序。

    9·11襲擊的確導致執法權力擴大,最明顯的是繞過了1978年規定的電子監聽需要依法授權的程序。議會撤銷了布希政府無需批准的竊聽項目,2008年恢復了司法監管,儘管不像以前那麼有力。

    美國價值觀沒能奏效的地方是對在海外逮捕的外國戰鬥人員和嫌疑人的待遇,他們被關押在秘密監獄,送往他們會面臨折磨的國家,有時候,還可能受到美國類似於折磨的暴力審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9: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