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三人團」為何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

[複製鏈接]

3326

主題

3337

帖子

4782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7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ixgpzj 發表於 2011-9-10 11: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新三人團」為何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

  軍事鬥爭是長征中壓倒一切的問題。軍情多變,複雜嚴峻,軍事指揮需要高度集權,果斷處之。遵義會議后,接替博古在中央總負責的張聞天鑒於以前博古、李德軍事指揮上缺乏民主,獨斷專行,故為加強民主,常召集20多人的中央會議,對軍事行動開會討論,集體決策,懂與不懂軍事的人都參加,常為軍事行動爭論,這樣既牽扯了精力,更與軍情的瞬息萬變、需要集權相矛盾,實際上又妨礙了軍事指揮。特別是在1935年3月10日,開會討論是否打打鼓新場時,唯毛澤東一人不主張打,並以辭去「前敵總指揮(3月5日被任命)的職務力爭」,但在「少數服從多數,不幹就不幹」的情況下,毛澤東的意見被表決否定,還失去了剛被任命不到一星期的前敵總指揮職務。後來事實證明,毛澤東的意見是正確的,還是毛澤東高明。此事後,為適應軍事指揮的需要,毛澤東提議可繼續採用長征初期的 「最高三人團」的方式,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三人組成的軍事領導小組,以加強和保證軍事的集中指揮。據周恩來回憶說:「這樣,毛主席才說,既然如此,不能像過去那麼多人集體指揮,還是成立一個幾人的小組,由毛主席、稼祥和我,三人小組指揮作戰。」張聞天1943年12月也在筆記中寫道:「在搶渡烏江以前,澤東同志提議以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三人成立三人團全權指揮軍事。」經過打鼓新場之事,張聞天也認識到軍事指揮需要臨機決斷,經常開會來決定,對軍事指揮不利,自己對打仗是外行,成立「三人團」,便於集中,也省掉召集會議的麻煩。於是,經張聞天同意,報中央政治局批准,大約在1935年3月中旬,在貴州鴨溪、苟壩附近成立了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領導小組」,即「新三人團」,全權負責軍事指揮。從「新三人團」成立看,人選名單是毛澤東提議的,政治局決定的。「新三人團」為什麼是這樣的人員組成呢?筆者以為,主要是因為周、毛、王搭配是當時的最合理組合,能充分保證軍事指揮的集中和毛澤東的軍事指揮權。

  行動是服務於目的的。從「新三人團」成立的背景看,當時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便于軍事指揮集中專斷,故人不能太多;二是為了保障毛澤東的軍事指揮權,故人選要有利於此。在當時形勢下,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三人組合應該說是最合理組合,能充分實現這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最重要,但易於實現,因為遵義會議后黨內政治生活正常了,周、毛、王都已是政治局委員(王稼祥此前為候補委員,遵義會議后成為正式委員)。第二個目的的實現就涉及到人選搭配問題,在當時還是很敏感的。三人中,毛澤東自不必說須參加。

  就周恩來而言。周恩來和朱德是遵義會議決定的軍事指揮者,特別周恩來是「黨內委託的對於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又兼紅軍總政委(當時紅軍中政委負最後責任,權力大於同級軍事領導,是各級最高領導),在長征初期實現紅軍「轉兵」和糾正「左」傾軍事錯誤中起到了別人無法替代的作用,不管是在黨內,還是在紅軍中都有深遠的影響和很高的權威性。加之周恩來為人謙和、靈活、易相處,能在紅軍高級指揮員及黨中央的同志中間起到一種特殊的紐帶作用。周恩來在長征初期和遵義會議前後,就對毛澤東予以極大的信賴和堅定的支持。正是他的堅持,毛澤東才得以隨行長征,是他的堅定支持和信賴,毛澤東的一系列主張和建議才得以採納,遵義會議上毛澤東領導地位的確立更是少不了周恩來的貢獻,如果周在「新三人團」中自然會全力支持毛澤東。所以,以周恩來當時的地位、權力、影響、能力,周參加「新三人團」必不可少。

  而選王稼祥,人們的疑問就多一點。因為比王稼祥地位高、職位高、懂軍事的人有的是,而別人都沒有參加,王卻為毛澤東提名,且得到政治局批准。筆者認為,這不僅僅因為王稼祥是毛澤東的支持者,還有更為重要的考慮。一是從策略上可以團結留蘇歸來人員,遵義會議解決的只是最為迫切的軍事路線和領導的局部調整,而組織路線正如周恩來所指出的「並沒有完全解決」,或者說「是勉強解決了」,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沒有時間也不可能當時就得以解決,即使軍事路線在遵義會議上也曾展開激烈的爭論和辯論。當時博古「沒有完全徹底的承認自己的錯誤」,政治局候補委員凱豐「不同意毛張王的意見」,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則更是「完全堅決的不同意對他的批評」。遵義會議后,「教條宗派主義者們並不服氣,暗中還有不少活動」。凱豐參加遵義會議回去后就說:「誰正確,誰錯誤,走著瞧吧!」當時,無論是從政治上考慮,還是從軍事上考慮,都需要團結留蘇歸來人員,需要他們的支持。王稼祥是從「左」的陣營分離出來的留蘇人員,讓王稼祥參加軍事領導,作為代表,就可以團結留蘇歸來人員群體,贏得一大批人的支持,避免思想上的分歧、內部的矛盾影響到軍事指揮。這體現了毛澤東的一種高超的鬥爭策略和大局觀念。二是可以解決毛澤東與王稼祥的矛盾。王稼祥在根本上是全力支持毛澤東的,但對毛澤東的軍事指揮戰略戰術原則並不完全理解。在毛澤東就任前敵總指揮后,王稼祥對其指揮「發些議論,經常要求中央開會,討論軍事行動」。在中央負總責的張聞天主持召開過幾次這樣的會議。經過打鼓新場事件后,張聞天認識到這樣會妨礙軍事指揮,就很贊成毛澤東成立「三人團」的建議,希望通過「三人團」使「毛王之間的矛盾可以由他們自己解決」而不影響軍事決策。毛、王的矛盾只是軍事指揮上的具體問題上的矛盾,在一起只要加強交流溝通,增強理解,就可解決,從而有利於軍事指揮。三是毛澤東可獲得強有力的支持。遵義會議后,毛澤東雖成為常委,但常委分工,毛澤東只是周恩來「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許多人對毛澤東的軍事指揮並不了解,對其軍事才能信任也不足,毛澤東要充分發揮自己軍事才幹,實踐自己的軍事思想,需要強有力的支持。但當時,毛澤東獲得的支持還不夠,有不服氣者、有不信任者、有不理解者。打鼓新場爭論集中說明了這點。張聞天後來曾講,當時一些領導包括他在內對毛澤東的信任「還是不堅定的」。在這種情形下,王稼祥參加「新三人團」,對毛澤東就可獲得強有力的支持。除了加強團結消除矛盾,減少阻力外,王稼祥是中革軍委副主席、紅軍總政治部主任,遵義會議上增選為政治局正式委員,本身是長征中毛澤東的堅定支持者。這時,長征途中形成的「中央隊三人團」中,張聞天已在中央負總責,王稼祥再進入「新三人團」就更加強了支持毛澤東的力量。因此,在人員受限的情況下,「新三人團」人選很重要,不能只從單純的軍事觀點出發決定人選,還要從政治上考慮問題,既講根本,也要講究策略,所以,毛澤東提議由周、毛、王組成軍事領導小組是當時最佳的人員搭配結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3 08: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