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方正縣抗聯戰士遺言:等共產黨來給我們報仇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1-8-15 20: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文摘自:《北京晨報》2011年8月2日,作者:陳輝,原題:《黑龍江方正縣為侵華日軍樹碑被指「國恥」》

7月28日,據日本共同社消息,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方正縣「中日友好園林」內,一座刻有日本「滿洲開拓團」逝者名字的石碑被立於「日本人公墓」旁,公墓內埋葬著戰敗后回國途中死亡的部分「開拓團」成員,該石碑由方正縣投資約70萬元人民幣建成。

消息經環球網王歡翻譯成中文後,立刻引發巨大爭議。

「開拓團」是當年侵華日軍的一部分,他們中許多人曾犯下罪行。更何況,日本人有何權力到中國來「開拓」?他們來「開拓」什麼?如今,以「日本開拓團民」名義立碑,無疑是對這段歷史的公然踐踏與褻瀆。

面對網友們一片聲討,方正縣回應稱「我們是帶著反省歷史、祈願和平的想法立碑的」,該回應引來著名抗戰作家方軍的質疑:對於這場戰爭,究竟該誰反省?難道要受害者來反省?這種和平,靠祈願能乞討來嗎?另一位著名抗戰作家、《軍營文化天地》主編余戈則憤怒地表示,這是GDP至上帶來的荒謬,堪稱國恥。

據余戈介紹,方正縣還將投資1500萬元拍攝「開拓團」電視劇,此前,縣裡還曾提出要求,讓所有店鋪標牌需中日文對照,日文必須達到30%以上。由此看來,立碑絕非孤立的事件。
「開拓團」是侵華日軍的一部分

據作家方軍介紹,所謂「滿洲開拓團」是「九一八事變」后,日軍為長期佔領中國而建立的殖民組織,其中兩點值得特別注意:

首先,他們是抱著為軍國主義服務的目的,自願來中國「開拓」的。

第二,他們中絕大多數人在中國犯下罪行。為了「開拓」,他們強佔土地,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侵佔中國東北期間,共派出「開拓團」860多個33萬多人,使 500多萬中國農民失去土地,流離失所,或在日本組建的12000多個「集團部落」中忍飢受寒,因此而死亡的人難以計數。

「『開拓團』成員雖然不是軍人,但他們是侵華日軍的一部分,並不是中性人物。」方軍介紹說,日本戰敗后,各地「開拓團」員集中到方正縣,準備回國,但日本政府遲遲不肯將他們接回,其間約五千人染病而死,此外還有人剖腹自殺,表示忠心。
方正縣曾感動日本

「開拓團」回國后,在中國留下了近六千名遺孤,由中國百姓養育成人,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他們基本都返回了日本。

方軍曾在日本大使館領事部援護處工作了6個月,每天至少30名以上的日本遺孤來此辦理歸國手續,有個日本婦女無相關身份證明,就躺在地板上說:「我哪裡也不去了!」日本領事急忙說:「你的心情我們理解,但這裡畢竟是大使館呀!」最終,共1萬多人返回日本。

幾乎所有的戰爭遺孤對中國人都充滿感激之情,方軍曾問他們,如果是中國人的遺孤,日本人會不會養。他們說不會養,日本人連日本的遺孤都不會養。

將心比心,日本人自嘆弗如,故許多日本人對方正縣有特殊的情感,遺孤們曾多次在此立碑,表達對中國養父母的感謝。
立碑犯了原則錯誤

然而,為「開拓團」立碑,則是完全不同性質的問題,方軍認為,這是原則性的錯誤。「救助戰爭遺孤,因為犯罪的是他們的父輩,而不是他們,這是人道主義的情懷,可為侵略者立碑,這就是立場問題。」

對於方正縣的回應,方軍表示不能認同。首先,中國人民在抗戰中付出了巨大犧牲,我們是受害者,不是加害者,為什麼要我們來反省?這是本末倒置、顛倒黑白。第二,許多「開拓團」成員並沒謝罪,他們至死仍堅持軍國主義的立場,直到今天,他們中一些人仍不肯承認他們是侵略者,而是將這段歷史輕描淡寫成「進出中國」。

對此,我們本應高度警惕。然而,這些年來,頗有一些日本組織往來於中日之間,邀請相關人員多次赴日旅遊考察,招待甚殷,向他們灌輸錯誤理念。方軍認為,這是造成類似原則錯誤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

「不論這個碑最終結果如何,只要它立起來過,就是一個抹不去的恥辱。」方軍說。

「開拓團」的概念不能接受

作家余戈表示,「開拓團」三個字出現在碑上,意味著某種承認,這是我們絕對無法接受的。日本人憑什麼到中國來「開拓」?他們來「開拓」什麼?

據余戈介紹,在中國土地上,為「二戰」中死亡的日本人立碑的墓地只有兩處,一處在雲南,是國民黨時期建立的,本是抗日愛國將士的陵園,在陵園的角落裡,出於人道主義考慮,為日軍陣亡軍官也建立墓地,但碑文是「倭冢」,表示我們絕不接受日本人的說法。而此次在方正縣卻公然在碑文中亮出了「開拓團」的旗號。

「如果承認了所謂『開拓團』,那『滿鐵』、『華北交通株式會社』是不是也要承認?它們的性質都是一樣的,都是准軍事化的殖民機構。」余戈說,方正縣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惡例。

余戈質問道:「目前國內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有幾個有名單的?方正縣費盡心力為侵略者找名單,這是多麼大的反差,多強烈的自辱?」

警惕當婊子立牌坊式的發展

令人好奇的是,方正縣作為政府,為什麼要為「開拓團」樹碑立傳?如此有失嚴謹的碑,又是怎樣立起來的呢?

余戈介紹說,雖然方正縣一再否認立碑與經濟之間的關聯,但明眼人不難看出兩者之間的關係。方正縣百姓當年的無私付出在日本影響很大,故當地政府這些年來致力打造「僑鄉」品牌,比如要求商家招牌需中文、日文並用,日文不少於30%。甚至日本《朝日新聞》都感嘆道:「在……中國,除此外還沒有積極推進用日語寫招牌的街區,而這裡讓人強烈感到要提高親日感情的意向和氣氛!」此外,方正縣還擬斥資1500萬元為「開拓團」拍攝電視劇。

余戈說:「GDP至上,也不能不顧良知與良心,為了政績就肆意歪曲歷史,這樣的發展,是當婊子立牌坊式的發展。」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不久前,方正縣剛剛發現了三件「抗聯」文物,其中一件是趙尚志部隊在1940年8個月間被日軍殺害人員的記錄,文末寫道「等候期共產黨來給我們報血仇」(原文如此)。

「可抗聯烈士們等到了什麼?難道是『開拓團碑』?」
余戈怒問。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0

主題

3

帖子

8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8
沙發
sean_11 發表於 2011-8-26 16:4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weihua99 1樓 的帖子

這樣腦子漿糊、立場混亂、神志不清、醜態百出的政府官員,為何不清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03

主題

2865

帖子

2095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095
3
秦人 發表於 2011-8-27 03:26 | 只看該作者
sean_11 發表於 2011-8-26 16:48
回復 weihua99 1樓 的帖子

這樣腦子漿糊、立場混亂、神志不清、醜態百出的政府官員,為何不清退?!

文革時被清退了。
改開后又上來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90

主題

1萬

帖子

741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16
4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1-8-27 05:0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掏光養賄 於 2011-8-27 05:03 編輯

挑灶溝——日本開拓團殘害中國人的地方挑灶溝(《黑龍江文史資料 第30輯 夢碎「滿洲」 日本開拓團覆滅前後》,作者:政協黑龍江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政協方正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頁數:349,出版社: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中國人被迫進了「挑灶溝」 中國人善待日本棄民
朱永

「大陸政策」的產物

1932年9月,492名日本退役軍人被重新召集起來,接受了為期10天的短期訓練。在出發去中國之前,他們來到明治神宮進行參拜,在儀式上,狂熱的殖民主義者加藤完治鼓勵他們為天皇建立「皇村」。
   
此時,11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東北大地已全部淪陷。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加速了推進移民侵略戰略。1932年1月,關東軍在瀋陽召開專門會議研究移民問題,逐漸形成了以加藤完治為核心的殖民集團。
   
1936年,廣田內閣將向中國東北地區移民定為日本「十大國策」之一,關東軍為此制定了「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計劃」。隨後,大批移民組成「開拓團」向中國進發。
   
「二十年的百萬戶計劃,它就是要通過這一百萬戶改變中國的人口構成。通過這種野蠻的或者說很原始的方式,來佔領中國的東北。」黑龍江社科院歷史所原所長辛培林說。日本政府的如意算盤是,20年後,100萬戶日本移民經過繁殖可達到1000萬人,佔東北總人口的1/5以上。
   
「日本人對大陸有一種渴望。」辛培林說,由於日本地狹人多,綁在戰爭機器上的經濟結構很不合理,農村問題日益嚴峻,移民被認為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惟一出路。早在明治時期,日本政府就確立了以朝鮮、中國為主要侵略、擴張目標的「大陸政策」。
   
辛培林認為,日本移民東北的另一原因是,為了加強日本在中蘇邊境上的防線。1905年日俄戰爭以後,日本即開始向我國東北地區移民。此後,日本也主要是在中蘇邊境分佈移民基地。
   
為鞏固這道防線,日本還實施了一種新的移民形式,即開拓青少年義勇隊制度。
   
1937年11月開始,在日本近衛內閣的招募下,大量青少年以「義勇隊移民」名義被派往中國,它和分村移民構成日本政府最主要的兩種移民方式。
   
到1945年日本戰敗,共有八萬六千多名15到18歲的青少年被安置到中蘇邊境地區。「結果在1945年8月蘇軍進攻東北的時候,這些青少年義勇軍大量地死亡,充當了炮灰。」辛培林說。

中國人被迫進了「挑灶溝」
   
日本最大的移民基地方正縣位於哈爾濱市東部,這裡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雨水豐沛。
   
1941年,一個日本「開拓團」來到方正縣土地最肥沃的伊漢通鄉,將內炮台山腳下的正郊屯改名為吉興村,並在此建起「方正縣開拓團本部」。
   
日本人到來后,基本上並不開墾荒地,而是將中國人的良田霸佔,然後把一部分中國農民變成他們的佃戶,一部分趕到窮山僻壤開荒。
   
73歲的遲長河是這裡的老住戶。他說,當時日本人放火燒了老住戶分散在各處的房子,逼迫他們和伊漢通鄉等地的農民遷走。
   
在此世代居住的2000多中國農民被趕到縣城西部的山區。當時這裡虎狼出沒,連地名都沒有。被日本人命名為一部落、二部落……六部落。直到光復后,這裡才被正式命名為永安西屯、永安東屯等。
   
這年春天,雪還未化,史載最低氣溫零下37℃。大批被趕到這裡的中國農民無處居住,只能在山坡上挖地坑,支個木頭棚子做成地窨子居住。
   
方正縣誌記載,這一年,永安西屯一帶的山溝里的死亡率在50%以上,一天死亡的人數最多達30餘人,「挑灶」(方正土語,意指全家死光)者20餘戶,140多戶人家中只有兩戶沒有死人。後來,這一帶被當地人叫做「挑灶溝」。
   
開拓團長被「誤」殺
   
1996年,時任黑龍江省社科院歷史所所長辛培林收到一封來自日本人高尾啟三的信,請求辛培林協助求證其父高尾雄次是否死於炭疽病。
   
辛培林至今保存著這封信,信中說,高尾雄次是牡丹江下屬寧安市鏡泊鎮日本開拓團本部的團長。1942年,時年45歲的高尾雄次帶領全家踏上鏡泊鎮半截溝的土地。
   
高尾啟三說,1942年7月,其父到房身溝(現慶豐村)辦事。歸途中頭部被虻咬傷,隨即頭部紅腫、高燒,用冷水洗澡后前胸紅腫。
   
7月23日,高尾雄次一聲慘叫后死去。死後,開拓團的醫生診斷其死因為炭疽病。
   
日本出版的《二道溝史》,證明日本731細菌部隊曾在此地實驗炭疽病菌,且在同年7月20日,一名日本獸醫也在相鄰村莊因感染炭疽病而死亡。
   
高尾啟三據此認為,其父高尾雄次應死於日本細菌部隊的炭疽病菌。
   
1996年,高尾啟三隨日本一和平組織的官員率領的「日軍731部隊與遺棄化學武器真相調查團」來到哈爾濱。但當地中國老人及日本開拓團的遺孤、嫁與中國農民的日本婦女均不知此事。
   
辛培林說,這並不奇怪,因為日軍在中國進行細菌武器實驗一直是嚴格保密的,因此並不能否認此事存在。
   
另一方面,在中國的日本移民,也在中國人的反抗中遭受傷亡。失去家園的中國農民秘密集結,成立民眾義勇軍。1934年3月東北爆發「土龍山暴動」。從此,中國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
   
日本移民曾在依蘭縣先後組建了「彌榮村」和「千振村」,彌榮村建立后僅僅兩年,就遭受中國人民的武裝打擊多達二十四次,死傷60多人。
   
在千振村1933年7月出現了集體騷動,一半以上的移民要求退團撤回日本。

被拋棄的「開拓民」
   
1945年8月9日,蘇聯紅軍向開拓團密布的偽滿洲國「國防第一線」進攻。第二天早晨,擁有24個師團、78萬兵員的關東軍向南撤退。
   
接下來幾天內,日本青少年移民組成的「義勇隊」構成的防線頃刻間被蘇軍瓦解,1/3青少年「義勇隊」員的生命徒然消失了。日本開拓團敗亡的大幕拉開了。
   
「日本人當年跑得可慘了,大道上扔的到處是汽車啊,刺刀啊什麼的,不少中國人撿把刺刀別在腰上,或者撿頂帽子戴上。」方正縣伊漢通鄉吉興村農民汪貴回憶。
   
當時汪貴還在上學,他看到兩撥日本年輕人帶著槍跑進了林子,但跑不動的日本女人和老人、孩子都被丟在了村裡。
   
「他們沒人管了。開始跑的時候,他們往日本軍隊的汽車上擠,又被軍人拖下來。」汪貴回憶。
   
根據史料,當時日本政府事先對投降的消息封鎖得很嚴密,各開拓團都架有電話,但卻都未得到提前撤離的通知,這些當初應政府召喚來到中國的移民們最終被拋棄。
   
大批日本開拓民,本來準備途經牡丹江回國,但由於蘇聯紅軍的包圍,紛紛轉向依蘭,想取道哈爾濱,再從大連乘船回國。
   
但哈爾濱己被蘇聯紅軍佔領,位於附近的方正縣成為一個集結地。
   
「於是各地的開拓民都向方正匯攏,估計應該有2萬人,約佔全部日本開拓民的1/10.因為怕被蘇聯紅軍趕上,只敢走山間小道。時值深秋,缺衣少吃,不少日本人選擇了自殺。」李寶元說。
   
方正縣外事辦的資料說,這些淪為難民的日本開拓民,一路以偷食中國農民的土豆和玉米活命,孩子帶不動就扔在路旁或者推進河水淹死,老人實在受不了,就央求隨行的日軍兵開槍打死自己,一些絕望的人圍在炸彈旁集體自殺、自焚。
   
1945年冬天,東北北部地區最低氣溫達到零下50℃,為一個世紀所罕見。這時,一場瘟疫悄然而至。到1946年春,暫住方正的1萬多人的開拓團員只剩下了不足3000人,其中1000多人成為孤兒。
   
「這時日本人的境遇類似於被他們曾經驅趕的中國人,加上瘟疫流行,約有四五千人死在方正。方正縣開拓團本部所在的伊漢通鄉吉興村更是野地里屍體成堆,中國方面後來進行了掩埋。」李寶元說。
   
在雞西市麻山鎮,有500日本人選擇集體自殺。辛培林說,戰爭中,全部33萬移民中有8萬多人死亡,約佔1/4。


中國人善待日本棄民
   
在日本移民陷入絕境的時候,是善良的中國人捐棄前嫌,向他們伸出了援助之手。根據方正縣外事辦的資料,中國人把4000餘名瀕臨死亡的日本婦女和兒童接到家中,成為自己的家庭成員。前者被日本稱為「殘留夫人」,後者則是「遺孤」。
   
在方正縣的日本人公墓旁邊,有一座「中國養父母公墓」。5人的屍骨葬在這裡,他們都是日本遺孤的養父母。
   
日本遺孤遠藤勇是這座公墓的捐建者。年幼時,他隨父母「開拓」到我國東北。日本投降後父母雙亡,遠藤勇被中國農民劉振全和呂桂雲夫婦收養,起名劉長河。
   
劉家將遠藤勇養大,並供其讀完黑龍江大學。中日關係正常化后,遠藤勇攜妻子回到日本,但受到歧視。遠藤勇學習非常勤奮,很快掌握了日語,並從事商業活動,現在已成為著名的企業家。
   
成功后的遠藤勇將養父母接到日本,但因劉氏夫婦不習慣日本生活,又回到中國,此後遠藤勇每年都來探視中國養父母,直到他們去世。
   
更多的日本移民則被遣返。1946年5月到11月間,國民政府方面在葫蘆島設立一個東北日僑離境總接待、檢查站,隨後國民黨東北行營和中共東北民主聯軍分別在各自控制區設日僑俘接待管理站,約105萬日僑俘得以回國。
   
1963年5月,經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方正縣政府將零散的5000多具日本人屍骨收集起來,在水庫邊建了木結構的日本人公墓。後來遷到現在的吉興村,改為混凝土結構。
   
1984年,為便於管理,另一座在雞西市麻山鎮的日本人公墓也遷到這裡。兩座公墓後面均有兩個小小的「墓門」朝著日本方向。
   
「但是,日本移民侵略這段歷史,在日本國內是被極力淡化的,雖然這是日本人直接感受到的與廣島原子彈爆炸同樣讓人痛苦的兩大事件之一,但官方並未對此事件的原因和責任者進行任何追究。在我國,這段歷史的研究也逐漸式微。」辛培林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3: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