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覺學《宗門品》之二——禪宗

[複製鏈接]

47

主題

30

帖子

15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uazang12841 發表於 2011-8-3 01: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覺學《宗門品》之二——禪宗
        2011年7月4日


師:理論如果不能結合實際,就是空洞的。大家都知道,華藏是源於曹洞。今天跟你們講一講曹洞宗的淵源,好不好?
好了:好啊。
師:想不想聽啊?
眾:想聽。師父,我們想聽。
師:好,想聽啊。我就回想一下啊,我這個記憶也是不太好。
12841 02:53:21

給大家講講曹洞宗的淵源,敬請諸同修暫勿送花,說話,刷屏。
May:請大家注意看一下屏幕上師父打的文字。現在師父在重啟電腦。剛才師父在頻道里留了一行字,今天是給大家講曹洞宗的淵源,雖然是說,師父很輕鬆地在說故事。但這個應該是說咱們曹洞宗的歷史。所以在這個期間,大家仍舊不要把它當做是一個普通的活動大廳,還是把它當做道場。在這個道場當中,我們每個人經歷前面一個階段的過程和這個經歷了以後,那麼今天這個道場的秩序,請每一位在場同修一定要尊重、珍惜。
三緘其口 03:01:17

請各位今日嚴格持守道場戒律和群規。

May:師父,可以開始了。
師:好的。今天跟大家講一講,因為咱們都是屬於佛門弟子,華藏的淵源來自曹洞宗。那麼,給大家講一講曹洞宗它的淵源。在群裡面,大家都是佛門弟子,當然有些弟子,也有些學子。佛教入世到現在接近三千年,傳到了現在,大家都知道,現在是末法時代。這個末法時代,它的體現的是無佛住世、無正法傳承,然後是邪魔外道,主要是在這裡面體現出末法。那麼,最根本的一點,主要是體現了一個方面,就是無佛住世、無正法傳承。
咱們現在先說正法傳承這一塊。因為正法,大家都知道,正法是以心傳心的。那麼自古以來,尤其是有了佛教傳承以來,諸佛在見性心法這方面,現在大家體會一下「見性心法」,諸佛所傳的正法是叫「見性心法」。什麼是見性心法呢?也就是「自性本心」。諸佛到了諸祖,諸佛在傳見性心法,以至於到了諸祖,也就是祖師,在秘傳,也就是秘付「自性本心」。
我在前兩天也講到了如來禪、祖師禪和秘密禪。其實秘密禪也就是體現了見性心法,或者說是自性本心。它怎麼樣傳承下來呢?因為心法的傳承,唯恐眾人不信,比如現在,全世界學佛的很多很多,在教與教之間、門與門之間、宗與宗之間,都熏染了很多世俗的東西,在盡量地拔高自己、在詆毀他宗,現在很多,包括寺院與寺院之間,這個寺院說他是正傳,那個寺院說他是偏支,乃至寺院本身,僧人與僧人之間,都出現了這種攀比高下。那麼,在眾說紛紛的情況下,世人,就包括了佛門四眾弟子,他怎麼樣能夠去認知,或者怎麼樣能夠明確地去辨認,究竟正法在哪裡?究竟是哪一個佛弟子說的是見性心法,究竟哪一種傳的是自性本心?所以,在眾人還沒有開,還沒有具備明心見性,不能夠去鑒別的情況下,就有衣缽的傳承。這個衣缽,就是說,可以來證明持衣缽者即是正法傳承,可以由此代代相傳,有這個衣缽傳承,大家也就知道了。
衣缽。衣呢,其實很多人認為,衣缽是達摩祖師傳給了二祖,二祖傳給了三祖,一直傳到了六祖,傳到了六祖以後,失傳。其實,這個衣和缽,不是這個說法的,也就是說,衣,後人一直認為是達摩祖師所披的袈裟,其實不是。在這裡,我可以給大家做一個更正。這個衣,是釋迦牟尼涅槃前,最後穿的百衲衣;缽,也是釋迦牟尼涅槃前托缽化緣的這個缽。達摩作為佛法傳承的第二十八祖,他的衣缽當然是釋迦牟尼佛當時的衣缽,只不過在到了東土以後,現在在中國或者在東南亞,很多的說法就認為衣缽就是達摩祖師的袈裟、達摩祖師的缽。這一點要更正,是釋迦牟尼臨終前所穿的百衲衣,和他的最後托的缽。他的傳承是來自於佛陀在靈山會上,傳法給了摩訶迦葉。之後,歷經了各個時代的傳承。這個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到了二十八祖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東渡,到了東土,才有作為我們東土的初祖。其後,有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依法相傳下來。其中,在弘忍時代出現了在佛門當中的一次,可以說是重大的革命,眾所周知的,在弘忍五祖門下出現了神秀和慧能。所以這個時候,由於神秀和慧能兩種見地不同,其實應該是神秀和慧能各偏執於某一種修行見地,然後各執己見,以此都認為是究竟法。這個時候,有了南能北秀,也就是說南禪和北禪,那麼禪宗的一花開五葉,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本來,禪宗只是一個禪宗,也就是只是一個心宗,一直傳承到了五祖;這個心宗一直是衣缽法脈相傳,一直是教與宗不分的,是合一的。一直以來,從釋迦牟尼到了東土的五祖弘忍,經歷了三十幾代。這三十幾代的傳承當中,宗與教是合一的,也就是說,那個時候傳的真正的是見性心法。
那麼,到了六祖以後,也就是到了神秀與慧能,出現了南能北秀,也就是南禪和北禪。而後,南宗禪又演化成為五家七宗,哪五家、哪七宗呢?我今天講不完,可以在後面不斷地給大家講。反正今天開始講了,那就會陸陸續續地可以跟大家系統地講一講。就是到了南北禪以後,這個時候把教和宗被他們分家了,所謂分家了,就是又演化成為了五家七宗,每一家、每一宗都認為自己是正法傳承,都在相互地打架,有意或者無意,或者是主觀和客觀上造成了樹立自己和詆毀對方。由此使修持佛法的僧眾,乃至於四眾都迷惑,以訛傳訛,到後來就出現了很多杜撰的經典,杜撰的很多所謂的公案。所以,究竟是要走漸修,還是走頓悟;究竟是要持戒,還是要自在,就眾說紛紜。所以一直到現在,佛門弟子修持都找不到衣缽,都是在迷茫當中轉來轉去,其實始終連佛門這個門檻都沒有邁進去的。
這就是從南北宗開始,一直到現在,這五家七宗直至到了明清,其實,這五家七宗從南北宗一直傳到了明清,其中有三家已經是沒有傳承了,或者已經是不存在了。雖然現在有他們的寺院,但是其實它已經是,他們所謂宗系的傳承,或者宗系的象徵、宗系的經典,這些都已經不存在了。到了明清以後呢,就只剩下了臨濟和曹洞這兩個宗在弘法,一直到現在,也就只剩臨濟和曹洞。所以,現在所說的禪宗,其實就只是臨濟宗和曹洞宗這兩宗了。其他的宗旨已經不傳了,也就是,因為每個宗有每個宗的經典,每個宗有每個宗修持的主張,由於其他這三宗已經是喪失了,或者說在修持過程當中,經過這麼多年,可能在修持當中出現了修持路上不太正確的地方,所以逐漸被淘汰,被自然淘汰,雖然寺院存在,但是已經不傳法了。所以現在所說的禪宗,其實就只剩下臨濟和曹洞這兩個宗。那咱們就是曹洞宗。這是一個初始的概括啊,這是從什麼是衣缽?衣缽是怎麼來的?怎麼會有禪宗?怎麼會分南北?
剛才講到了曹洞宗,從釋迦牟尼講到曹洞。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回顧一下禪宗的傳承,剛才粗略地講,現在再稍微詳細地跟大家講一講。禪宗的傳承,從二十八祖,也就是從東土初祖達摩到了五祖弘忍,我剛才所說的,這個就是禪宗的傳承,這是真正的見性心法的傳承。所以,這一段大家要記住!真正的見性心法的傳承,在東土的傳承,是由初祖達摩到五祖弘忍這個階段,也即是說,從釋迦牟尼到弘忍這個階段是真正的見性心法,也就是心宗的傳承。

現在我們可以分階段地講一講,東土初祖達摩,達摩他是傳到了二祖,大家知不知道二祖是誰?

弟子:慧可。

師:是的,二祖是慧可。達摩是在公元535年到了中土,所以他是為中土禪宗的初祖。這裡面有一個典故,大家肯定都知道。達摩到了中國以後,被梁武帝迎請到了金陵,很多人認為在廣州,其實不是,是南京,金陵,因為南北朝嘛,南朝定都是在金陵,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到了金陵以後,他和梁武帝機緣不契。機緣不契,就是說,梁武帝把他迎請到了金殿以後,他就問達摩說:「我現在廣修寺院,廣渡僧眾,有何功德?」達摩說:「並無功德。」所以這個時候一語不合,梁武帝就靜靜地回到了內宮,把達摩祖師就晾在了金殿。所以達摩祖師就北渡了,一葦渡江,踩著一隻蘆葦北渡,到了現在的嵩山少林寺。

這個時候,又有一個說明。嵩山少林寺並不是達摩祖師所建的,而是早於達摩祖師。因為中國最早的寺院是白馬寺,所以那個時候,南傳佛教已經是鋪開來了,達摩到了少林寺的時候,少林寺已經存在,不過那個時候不叫少林寺,這個接下來我再跟你們講。

他到了少林寺以後,因為那個時候咱們修的是南傳,修還是小乘佛法,其中糅合了很多民俗的、民間的風俗、信仰在裡面,所以正法也是受到了抵制。所以,達摩曾經在面壁之前,試圖在嵩山少林寺和白馬寺傳法,終因他所傳的法印,或者說他對佛法的理論,或者說他對佛法的見地和見解,不被當時東土佛法認同,認為他是異端邪說,所以也曾經是一度的挨打。在這個時候沒辦法,他就在少室山後面面壁,一坐九年。這九年,也就是入定九年。在他臨出關之前,有一個博學的上士,那個時候神光其實還沒有出家,你們看到達摩祖師的一個電影,裡面述說的神光是一個和尚,其實那個時候神光還沒出家,以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一個居士,或者說是一個行者。神光聽說有一個宣揚「異端邪說」的從天竺來的和尚,由於神光他已經博學了佛法經典,他在當中找不到出路,所以他就想著去求見這個所謂傳播「異端邪說」的、天竺來的這個僧人,就到了達摩洞去求法。

剛好去的時候天是下大雪,這個時候達摩知道神光已經來了,神光在洞外,天下大雪,站到雪已經是淹沒過了他的膝蓋,所以有一個典故,叫做「立雪過膝」和「斷臂求法」。斷臂求法,是什麼樣斷臂求法呢?這個其實有一些和後來傳說的不一樣,咱們先隱而不講,咱們以後私下再說,究竟有沒有斷臂,怎麼斷的?

這裡有一段是大家不可忽略的,他們當初的對話,神光在達摩洞外,達摩已經知道,所以等到他凍得快不行了,達摩就出定,問他來幹什麼?神光就說:「我心未寧,祈師與安。」就是說,我的心不得安寧,祈求師父給我安心。他這句話原話就是「我心未寧,祈師與安。」達摩的回答:「將心來,與汝安。」就是將你的心拿來,我給你安上。慧可說:「覓心了不可得。」這個時候,慧可反過來說,我找不到我的心是在哪裡呀?達摩再回答說:「與汝安心竟。」就是說,我已經把你的心給安好了。這個時候,慧可聽完以後有所醒悟,於是就奉達摩祖師為師。

他在達摩身邊修學六年,從學六年。其後,達摩就將這個衣缽,因為那個時候達摩有五個弟子,在傳衣缽之前問每個弟子一句話,這個過程就不必細說了,反正就是,其他的四個弟子各自說出他自己對佛法的見地,而只有慧可只是默默地以他的單臂向達摩祖師頂禮。最後,達摩祖師說,你已經得到了法的骨髓。把衣缽和《楞伽經》,大家要記住,後人傳說是《楞嚴經》,不是的,是《楞伽經》四卷傳給了慧可。這個時候,慧可即為東土禪宗的二祖。

達摩傳給了慧可衣缽的時候,說了一句偈語:「吾本來茲土,傳法度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這個偈語,意思就是說,我到了東土,傳播頓教這樣的教門,救度迷昧的有情眾生;其後正法將會分成五家,所以這五家,各自有各自的菩提道路。由此開始,禪宗才真正地傳到了中土。因為達摩他是天竺人,還不是中土的,慧可才是中土的。所以後來,有很多人,在咱們永化堂裡面,是尊慧可為禪宗的初祖,因為達摩那時候不叫禪宗。當然,後來認定慧可是二祖,都沒錯,都有他的根據。不過在咱們永化堂裡面,尊禪宗初祖是慧可,尊達摩是法性心宗的第二十八祖,或者說是東土的祖師。在那個時候,到了盛唐時期,禪宗為什麼「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達摩祖師已經預言到,在唐朝,在盛唐時期,中國的禪宗是波瀾壯闊的,禪宗的法脈和傳法是達到了最頂峰的時候。這就是達摩傳給了慧可的過程。

接下來呢,慧可,他是生於公元的487年,他在達摩座下得法,得了衣缽以後,達摩就西歸了。他就獨自一人枯守著原來達摩面壁的那個洞,也是一直在修,在磨帽,什麼叫「磨帽」呢?就是拿著石頭在磨那個石帽。其實他在等一個人,他和達摩一樣,只不過達摩在面壁,他不面壁,他就終日拿著石頭在磨一個石帽。

有一天,有一個居士,四十歲左右,來見慧可。這個居士他其實身體有病,算是風寒,風寒在那個時代是很難治的,也就像現在的絕症一樣。他就找到了慧可,就是說,弟子身染風寒,請和尚幫我治療,或者說,我有罪,要來懺悔。慧可就說:「將罪來,與汝懺。」就是說,將你的罪拿來,我來幫你懺悔。這個居士想一想,過了一會兒說:「覓罪不可得。」慧可說:「與汝懺罪竟。」我已經給你懺罪了,就是懺悔了你的罪過了,所以:「應依佛法僧住。」就是說,你應該出家,依佛法僧住。居士又問:「今見和尚,已知是僧,未知何為佛法?」我看到了你是和尚,我已經知道你是僧人了,那什麼是佛法呢?慧可說:「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這個居士聽完以後,也是深有所悟,所以他說,今日我才知道,我的自性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慧可回答他「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所以這個居士就有所感悟了,他說,對,到今天我才知道這個自性,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

「如其心然,佛法無二。」就是以前我經常跟你們講的那句很通俗很通俗的,就是「有加無住」,無二。

慧可聽到他這麼說,就知道他已經是深悟了,所以同意他出家,取名僧璨。僧璨在慧可的身邊,也是求法二十年,也有人說他是求法二年,有些經典、有些佛法故事裡面說是僧璨跟慧可求法兩年,其實是二十年啊。所以這個時候,慧可傳衣缽給了僧璨。僧璨為禪宗的,現在按我們的說法,僧璨為禪宗的三祖。

慧可傳衣缽給僧璨的時候,也說了一句偈語。這個偈語是:「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本來就是沒有種的,所以這個花也不曾有生。他這個偈語的意思就是說,眾生本來就具有了清靜本義,因為「有地」,因為這個三界因緣假合,四大假合的三界,就有地,所以促使這個因地的菩提種開花結果。其實在清靜本性上,一法不立,一塵不染。也就是說,無心,也沒有花。心與花,他是不二的,他是不分的。他不分地與花,他不分因果,不分有地和因地,不分因地和果地,也不分有地和有花,地和花,他是同時的。是這個意思。那麼一切眾生,由於這個無明所染、所覆,愛結所系,所以又叫無明眾生,比較就是厭懼煩惱啊,或者是求佛菩提,終日顛倒夢想,如果能夠契悟一切的法是無生的,那麼清靜的d 本心本性,就已經是人人具足。這就相當於世尊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的時候說的:「啊,眾生本具佛性。」就這麼一個意思。

到了僧璨,僧璨是傳給了道信。僧璨的出生時間一直是一個爭議,咱們也先不說。記住啊,慧可是以居士的身份得到了衣缽,而且是在得到了衣缽的時候才剃度。請大家記住,僧璨也是以居士的身份求法,也是到得了衣缽的時侯才剃度。

僧璨是得了衣缽以後,一直在隱居在皖公山,就是現在的安徽境內。一直到了開元十二年,隋朝開元十二年,有一個小沙彌。這個小沙彌那個時候是十四歲,來向他求解脫法。(「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所以僧璨就問小沙彌說,你要求解脫,誰把你綁住了?誰縛你?就是說誰把你束縛住了,綁住了?這個沙彌回答說:「無人縛。」就是說沒有人綁,沒有人綁住我。這個時候僧璨說,「既無人縛,更何求解脫?」沒有人綁住你的話,你為什麼要求解脫呢?這個小沙彌,一言下醒悟,其後就隨侍三祖,也就是隨侍僧璨九年,得到了正法傳承,這個時候是為禪宗四祖。

僧璨在傳法給道信的時候,依然說了一首偈語,其實每一個傳承,每一代祖師傳給下一代祖師,最後他都會有個偈語的,是長是短不一。那麼僧璨他的偈語是,「華種雖因地」,花寫的是華,華就代表花:「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他的偈語意思就是說,凡夫眾生的菩提種子雖然在因地之中,但是這個佛性種子是可以不因因地就能夠開花結果的;假如凡夫眾生能夠凈化凡情,不嗔愛、妄圖和執著,那麼森羅萬象無一不是不生不滅的清靜本性。他就是這個意思。

接下來,到了四祖道信傳法給五祖弘忍了。道信呢,其實我認為,後來對他的說法是很多的啊。咱們以後在宗門裡面,咱們有《天機大理書》可以確定的,但是現在沒有必要去說一些跟世俗的傳說不太一樣的話。當然這也無所謂,這隻不過是他的出生年月日時呀,圓寂的時間呀,乃至於他得了法以後怎麼修持的,這麼一個過程。

道信,他住在什麼地方呢?他得了法以後住在了破頭山,就是現在的雙峰山,在裡面一住三十餘年,這個時候他是獨處的,是自己一個人的,是在破重關。慧可、僧璨都是在得了正法傳承的之前,已經是破了重關了。道信是還沒有破重關,所以在雙峰山一直三十幾年才破了重關。他破了重關以後,突然有一天,山裡來了一個種松樹的老人,要跟隨他出家。道信就問他說,你年事已高,歲數大了,如果要出家,你可以等來世再出家,因為現在你年紀大了。這麼一說以後,這個種松樹的老人回頭就下山了。

過了多年以後,道信他已經破完重關以後,他去黃梅。在去黃梅的路上,他遇到一個小孩,他向這個小孩問路。這個時候,這個小孩反而說了一句話,說:「性既有,不是常性。」就是不是平常的性。這個時候道信覺得很奇怪,這個小孩怎麼說出這樣的話呢?「性既有,不是常性。」這確實是有很高的見地啊,所以道信就問這個小孩,那它究竟是什麼呢?孩子說是佛性。道信又問這個小孩說,「你有沒有性?」小孩就回答說:「性空故。」接下來,這個小孩就做了一個斧頭砍樹的動作,於是道信當下就知道,這個小孩就是原來那個種松樹的老人轉世的。

這裡面還有一個典故。就是這個老人去求法的時候,道信說讓他下一輩子再來,所以這個老人就回去,回去以後就絕食了。他臨死之前,有一個去洗衣服的女人,天下大雨,這個女人在洗衣服的時候,天下雨了,去借宿老人的家裡。這個女人她借宿的時候,問這個老人說,你還有父母嗎?這個老人就覺得很奇怪,我已經這麼老了,怎麼會問我有父母嗎?或者說,問你有沒有父母?這個時候,這個女人再補一句,她跟這個老人說,「我當你的母親。」她叫這個老人,就說你叫我一聲母親就行了。這個老人就叫了她一聲母親。叫母親的時候,這個老人去世了,而這個洗衣女懷孕了。可是她未婚,就懷孕了。當時,這是敗壞門風的,所以這個女的就被她的父母逐出家門。從此,這個女人就幫人家洗衣服,去要飯乞討度日,最後,終於生下了這個小孩,也就是這個老人。有這麼一段典故在裡面。(未完待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4: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