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們現在怎樣做母親

[複製鏈接]

1

主題

1

帖子

2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貓貓 發表於 2011-8-2 23: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們現在怎樣做母親
            ——讀《有一種毒藥叫「成功」》
                                   黃毓璜
   魯迅當年發出「救救孩子」呼聲,是面對社會的吶喊;那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則把孩子問題的思考具體化到家庭倫理、「親權」關係的範疇。套用魯迅的題目,用《我們現在怎樣做母親》來言說趙翼如新近出版的這本《有一種毒藥叫「成功」 》,自然因為它不啻魯文的「當代擴展版」;只是作為單親媽媽,翼如擇取了「母親」的角度,以入微的體察和入骨的筆力書寫了現實中那些司空見慣於普泛、悄然發生於日常的情事,讓我們讀出一種亘古未有變化的麻木,一種通常被安之若素的觸目驚心。

「母愛」是感天動地的親情之最、屬於文學長盛不衰的主題;「成功」是無可非議的生命追求、屬於人生需求的終極層階。問題不在這裡,離開具體的語境和語境的具體,我們無法理喻孩子們發出那些飽和怨懟的尖刻言辭:關於「父母皆禍害」,關於「有一種毒藥叫成功」------於此我們多有「無心的一代」之議,多有「體制使然」的辯解,並不介意我們的「有心」如何參與了「無心」的釀造,我們在「體制」下的超常發揮,如何褫奪了孩子們的快樂童年如何扭曲了他們的自由天性。這本書正是一種「反求諸己」的啟示錄,無異於發出思考我們應該怎樣做母親的籲請。

作者以新聞家的銳敏發見、散文家的情動於中羅致的現實境況令人心悸,我多次極而言之地說過,世界上最殘酷的事,莫如不把孩子當成孩子。我這樣說的時候,其實還無意從絕對的意義上否定《孟母三遷》、《岳母刺字》以及「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一類古訓,雖然心底里也難免抬杠:你遷來遷去想讓孩子遷入什麼桃花源么?你對孩子的成長是那麼缺乏信心而必得血淋淋地在皮肉上標榜嗎?你大老爺們大老娘們自己不好好當家要把擔子早早交給孩子做什?然而,並無清算「歷史文化」的念頭,我之所以那樣不避極端地說事,不過是如同《有一種毒藥叫「成功」 》所披露了的那樣,痛感於一種愈演愈烈的現實,揪心於我們對孩子的「施愛」連同對其「成功」的企求,實在已然從根本上發生了面目全非的畸變並南轅北撤的錯位。
畸變雲者,用作者的話來說,蓋因我們「心中有鬼」。如同前賢所稱,興趣愛好是兒童偉大的導師,玩具遊樂是兒童的天使,自由幻想是兒童的天性,我們期盼著孩子有個好的前程,期盼著孩子功成名就,期盼著孩子取得我們所未經取得的身份、實現我們所未能實現的心愿,卻無視孩子就是孩子,無視他們所想、所愛、所願的一切,一味從自己的意願出發,按自己的要求設計,憑自己的理想去鑄造,那麼,這種無視孩子是個生命活體的做派就先自擊碎了「為孩子好」的妄言,那愛的名義也就顯見得十分可疑。當作者從貼切的體驗中憑弔那些被剝奪了快樂和自由的童年而生髮幾多悵惘和追悔,當作者從那些心急火燎地急功近利、從那些「病了的母愛」捉出致病之「鬼」來,我們不能不認同一種剖析的真切、療救的熱切——在時下物化社會的奔競中,我們的簡化了孩子,工具化了孩子,隔膜了乃至敵對了孩子,確實非因別的,歸根結蒂源自我們愛的是自己,包括我們的「面子」之愛、「身份」之愛、「人上」之愛以及「榮耀」之愛,當這些愛戀的追求至於不惜以犧牲孩子的自我為代價,不免會讓人想到帕斯卡爾的言論:「人的最大卑鄙就是追求光榮」,他不否認追求光榮體現了人的「優異」的一面,而從另一面又反向立論,大概就指向了這裡面對的如此這般的追求。

趙翼如是資深媽媽了,母子之間的故事在這本書里佔有不少篇幅。單身撫養兒子的歲月里,她比通常的母親對於孩子投入更多的關注和憂思是可以想見的。個性鮮明的母親跟個性鮮明的兒子之間,有所誤解、有所齟齬乃至爆發「家庭戰爭」的事在所難免,惟其如此,惟其如今在兒子考入國外的大學並頗得師友好評之際,回過頭來反思既往,她才切實地領悟到先前那些「理所當然」的擔心原屬多餘,那些「順常合道」的要求原非必要;她才切實地發現,正是那些不能為母親理喻的作為,成就了兒子能力的優勢和品格的亮點,她為此感到欣慰也感到愧疚,並以一個母親的反省呼喚於母親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該少一點一門心思的欲求,少一點一廂情願的專斷,不可或缺的則是對於孩子生命的那份「尊重」之心、「體察」之心、「寬容」之心和「平常」之心。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作家的筆下,顯在、潛在著一種真誠的訴告:「成人」比「成功」更為重要。毋庸諱言,這一點須得強調,是因為在普遍層面上的母親們那裡,於「成人不成人」跟「成功不成功」的關顧上,已經發生大幅度的偏斜;作祟的心中之「鬼」,已經在「高分」與「低能」、「智商」與「情商」的諸多悖反中大面積地結出了令人唏噓的苦果。
感謝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為讀者推出了一本及時的好書。一氣讀完之後的感慨間,想起前清末年某省初開師範學堂那陣,有位老先生聽了很為詫異,發話說「師何以還須受教,如此看來,還該有父范學堂了」,魯迅先生接過話題調侃說,如此發問正說明須得有的,「這位先生便須編入初等第一年級」。鑒於目下許多父母的心理趨向和行為方式,私下早就屢生過不敬之思,以為為孩子計,我們倒也真該辦辦父范學堂、母範學堂;若然,這本《有一種毒藥叫「成功」 》,很可以列為基本而必修的教材之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0 14: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