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第一代海外農民工:偷渡美國刷盤子圓「花旗夢」

[複製鏈接]

3236

主題

3249

帖子

466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eng0919 發表於 2011-7-16 11: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第一代海外農民工:偷渡美國刷盤子圓「花旗夢」

  中國農民打工的腳步,遠涉世界各地,其中以八閩大地福建省的長樂和福清最廣為人知。

  長樂與福清均屬福州市,臨東海。當地流傳兩句話:「世界怕美國,美國怕長樂」,「亞洲怕日本,日本怕福清」,足見這兩個縣級市在世界上最發達的兩個國家中的影響力。

  長樂是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長樂人繼承了「操舟為業」的技能和秉性。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長樂籍海員就開始了跳船移民之路。1978年之後,長樂走私潮從側面展現了絢爛的物質生活圖景,第一批海外打工者以「尋親」的名義,偷渡到世界之都——紐約。

  現有長樂籍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已經逼近40萬人,而長樂市當前人口也僅僅66萬左右。

  福清也是中國著名的僑鄉,當地人素有出海闖蕩的傳統,目前從這裡出去旅居海外的華人近80萬,分佈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生了一批在海外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商界巨賈。如印尼華裔首富林紹良林文鏡先生便是福清市海口鎮牛宅村人。

  據不完統計,福清華僑華人總資產不下500億美元,其中資產超1億美元者50多人。福清現在日本打工經商的仍不下10萬人。

  重溫閩人到海外打工謀生的歷史,事實上開啟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農民工內部遷徙之外的另一求生路徑。歷史厚重的現狀、家庭悲情的別離、個人多舛的命運在他們的身上交織,折射出中國一個時代的不堪回首,和親歷者開闢美麗新世界的心酸血淚。

  來到紐約的鄭家璧隔著重洋,用小學的文化水平給留守老家的妻兒寫信,告訴他們紐約多麼繁華,洗碗的工資高得離奇,「美國干一月等於家鄉干三年」。他慶幸自己39歲了,還作出了出國打工的重大決定。

  2007年,非法滯留美國長達17年的鄭家璧「告老還鄉」,在紐約刷盤子「刷」出來的自家樓房大廳牆上,看到了母親的遺像。1993年,鄭家璧母親病逝,他從一通越洋電話中得知噩耗,當時他正穿越紐約中央公園,給一戶白人家庭送餐,只記得公園的樹葉一片金黃。

  1955年正月初一,「豬仔」勞工張發球結束了在海外長達52年的打工生涯,突然出現在闊別多年的長樂猴嶼鄉張村。全村人錯愕不已,奔走相告:「發球回來了!」

  在這幾年之間,浮岐村的一些人家開始動土蓋房子了。盧志中看到,臨江一排好幾戶,都是打下了四層樓的地基。那時候,村民議論最多的事情,都是某家的海外親戚回來了,西裝革履,大金戒指,金手錶,洋氣十足,還有小汽車接送。「蓋新房的,都是海外有人。」

  20世紀80年代初期,整個猴嶼鄉一派施工的喧鬧,海外華僑開始在屏山麓建亭台,拓修寺宇,辟登山道,在鄉村內修水泥村道,在長安路口和文明路口立牌樓、牌坊,捐巨資建學校。

  盧志中說,他的世界觀因此被徹底顛覆了。「在海外打工的,不一定都是張發球。」他開始謀划著出去,目的地——「世界之都」紐約。

  《長樂市志》主編高宇彤告訴南都記者,改革開放初期,長樂地區的走私潮打開了農民的眼界,讓他們看到外面物質生活充裕的誘惑力,而返鄉投資做公益的華僑,則讓他們相信了海外打工的美好前景。二者合流,海外打工潮開始醞釀和涌動。

  統計數據顯示,1949年,猴嶼鄉張村有海外華僑約50人,主要是海員。1962年,發展到107人,主要分佈在香港和新加坡、美國。1962年至1977 年的15年裡僅新增華僑35名,其增長主要是海外人口家庭的自然增長,國內向外移民很少,但海外人口都向美國遷移,在美的海外人口由9人迅速增至101 人。1977年以後,該村陸續有年輕人借著海外「尋親」的名義,輾轉偷渡到美國紐約打工。最早的「萬八客」由此產生。

  高宇彤說,早期偷渡美國的費用是1.8萬美金,因此長樂、連江、琅岐等地民間俗稱偷渡者為「萬八客」。

  成功僑領回鄉捐建

  30年後,從紐約返回浮岐村料理妻子喪事的盧志中,還是常常責備自己:「如果1981年的那次偷渡,不是因為自己太慌張失措而失敗,老婆現在也許還在美國好好地活著。」

  盧志中至今不太願意說起1981年的偷渡過程。他只是覺得很沒有面子,伴隨著深深的懊惱。同村人說,盧很有可能成為改革開放后猴嶼人乃至長樂人「出去的先驅」,但他失敗了。

  1981年春天,他在深圳過關的時候,神情突然十分慌張,手抖得厲害,所持的假簽證被識破。他只得沮喪地返回老家,繼續搖著船到三分洲種田。「一年就得上繳國家10多擔糧食,日子很難過。」

  鄰近的營前鎮洞頭村有個人比盧志中順利。

  1977年,洞頭村生產隊長陳清泉打定主意要去美國尋找父親。其父1964年以海員身份跳船到了紐約,一直在餐廳里做洗碗工。

  蛇頭一路帶領他們翻山越嶺,跨過中緬邊境,隨後潛入泰國,一路都有緬甸兵持槍護送。然後,從泰國坐飛機前往新加坡,由新加坡直飛紐約。抵達紐約的時候,已經是7月份。

  盧志中和鄭家璧分頭投靠紐約唐人街的親戚。2萬美元的偷渡費在人到紐約的那一刻,由猴嶼鄉的聯誼會或同鄉會代為籌集付清。盧和鄭所要做的,就是先在同村人經營的中餐廳里洗碗或者炒鍋,慢慢還清欠債,積攢資本。

  身為僑領的陳清泉對20世紀90年代初洞頭村的一次集體偷渡印象深刻。接獲蛇頭領人的通知后,陳清泉帶領幾個餐廳老闆上前接洽。「一共20幾個年輕人,每個人偷渡費1.8萬美金,總共30多萬。」陳清泉等人代墊了這筆巨額費用。隨後,每個餐廳老闆根據經營能力,分配到3-5個同村偷渡者,讓他們在自己的餐廳內做事,每個月工資1700美元,扣留1000美元,作為偷渡費償還,實發700美元。

  「只要一年半時間,這批偷渡者就能把債務還清,可以開始攢錢寄往家鄉,準備蓋房子了。」「我幫助過的老鄉有多少,我也記不得了。」陳清泉說,最關鍵的是,長樂人在美國搭建起來的關係網路從根本上解決了初到者的心理恐慌和工作著落等現實問題。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院長庄國土介紹,互助網路包括安排新來者的居住地、提供有關居留美國的信息和工作機會,乃至提供赴美費用的無息借貸等。在美國站穩腳跟后,陳清泉等人利用關係網路和經濟實力,讓親戚朋友等人具有了赴美打工的可能性和可行性。1984年以前到美國的長樂人,平均每人牽引出去的親朋好友大約是80人。

  留下的人又出去了

  來到紐約的鄭家璧隔著重洋,用小學的文化水平給留守老家的妻兒寫信,告訴他們紐約多麼繁華,洗碗的工資高得離奇,「美國干一月等於家鄉干三年」。他慶幸自己39歲了,還作出了出國打工的重大決定。

  但是沒有出去的農民,也在尋找自己的出路。

  當潭頭、猴嶼、營前湧現海外打工先行者的時候,曾經走私猖獗的金峰鎮開始了農民本土創業。長樂籍作家黃國楨曾這樣描述金峰鎮的轉型過程: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長樂海上走私猖獗,全國各地商人、遊客湧向長樂,就為了購買緊俏的家電商品和紡織品,不少長樂人積累了第一筆財富,走私被禁絕後,長樂農民搖身一變,又成了加工各種輕工產品的廠長、經理。

  1981年,金峰鎮華陽村農民鄭良官在河南推銷手工蚊帳。看到報紙上登了一則經編機的廣告。「這個經編機可以織蚊帳、織布、織裝飾布。我把報紙拿回來,幾個兄弟坐在一起研究,認為這種經編機很先進,於是就跟湖州機床廠聯繫,對方報價一台2.75萬元。」

  鄭良官七拼八湊,14個股東湊足了2.75萬元,金峰經編廠悄悄開張了。第一年結賬,金峰經編廠共賺了10萬元,第二年又盈利30萬元。

  金峰人都見證了鄭良官的成功,紛紛效仿。20世紀80年代初,金峰人靠集資的方式辦起了100多家經編廠,產業基地初具雛形。

  1984年8月13日,福建省第二次鄉鎮企業工作現場會在金峰鎮召開。這個時期,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也來到長樂調研,將金峰鎮以紡織為主的鄉鎮企業命名為「草根工業」。

  鄭良官的廠越辦越大,換過多次廠房。他第一次租賃的4間民房,成為了中國「草根工業」的誕生地。

  1985年,長樂地區的鄉鎮企業猛增到2046家,鄉鎮企業總產值3.35億元,其中鄉鎮工業企業總產值2.21億元,是1983年的3.56倍,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2.6%。

  長樂市鄭和研究會會長石金秋說,金峰鎮的鄉鎮企業家們一樣傳承了長樂人漂洋過海的基因。1995年後,當地很多紡織業老闆開始了資本移民。

  從1978年開始,時隔不到20年,長樂人的人生路線就一分為二,平行但相反。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23: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