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儒學思想對中國現代化發展的負面影響不可忽視

[複製鏈接]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7-14 17: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雲海暖流 於 2011-7-15 17:59 編輯

魯迅說過,「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但是在春秋戰國時的諸子百家中湧現出來的儒家學說,因為與中國古代封閉的封建社會制度相適應而得到封建統治者的青睞。自從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哲學就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官方哲學. 然而,受它影響下的中國社會在追求統一的形式化過程中逐步僵化,經濟上的自給自足淪為了貧窮愚昧,文化上的皓首窮經變成了思想桎梏。儒學是已經腐朽的封建傳統學說,沒有再生或轉化的餘地,它早在三百年前就已經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阻力, 使得中國的科技、文化、軍事、經濟嚴重落後。「打倒孔家店」,否定儒家傳統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意義所在。

儒學的思想主流不適應現代化的要求。儒學提倡的「中庸之道」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結構,與主張積極進取的現代社會及科學發展不相容。儒學的價值系統與現代的商品意識、競爭機制相衝突,儒家過分強調人倫綱常,阻礙人們大膽創新。儒家崇尚宗法等級觀念,在民族性格上打下了愚忠愚孝的奴性烙印。儒家「重道輕器,重德輕藝,重人文輕科技、重人倫輕自然、重體悟輕思辨、重直觀輕實證以及重知識輕技能、重修養輕能力等」,把科學技術視為「雕蟲小技」,阻礙了生產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儒學所鼓吹的以小農經濟和宗法制度為基礎的綱常名教與現代民主、法治和協作所要求的道德觀不相適應。

儒學在歷史上固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價值,但從現實的坐標來看,儒學作為封建文化的集中代表,已經失去了它存在的現實基礎和現實價值,必須予以揚棄。儒學如果對中國今天的現代化沒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和促進作用,而只能在遙遠的「前現代化」社會起作用,那麼現在提倡它就是毫無意義的。

新中國成立后,儒家思想不佔主導地位。這才使得中國的科技,教育有了長足的進步。然而,儒學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一些腐儒們還抬出了孔子像來百日維舊,它的負面影響還是不容忽視的,需要有更清楚的認識。

儒學思想對中國現代化發展的負面影響

摘自梁雲文章


儒學的一些主要的負面的思想主張:

1.「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2.「 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等級秩序,主張「尊卑貴賤,不逾行次」,把實行嚴格的等級制看作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法寶。

3.「倡導賢人政治,宣揚以德治國」。

4.「學而優則仕」 。

5.「三綱五常」為核心的社會倫理。

6.「中庸之道」的基本價值取向。

7.「家國一體」,把國當作家的放大。

這些負面思想主張,阻擾著我國希建成政治民主,科技發達,管理科學的現代化強國的進程。現分列如下:

儒學對我國政治現代化的負面影響:

1.特權政治及等級其影響

儒學極其重視和推崇「 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 「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的等級秩序,主張「尊卑貴賤,不逾行次」,把實行嚴格的等級制看作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法寶。百年來,因這種等級制政體而產生,同時又促使這種等級制政權進一步強化的政治意識形成了一種沉重的傳統。即對權力的崇拜、對特權的認同、對卑者的蔑視、欺壓弱者成為一種習慣。即使在推翻封建統治多年之後,現代中國也很難徹底擺脫等級特權制的陰影。公僕變為主人,高高在上,發號施令甚至欺壓百姓的情況屢見不鮮。他們的親屬及子女依仗著特權,或經商、或辦企業、或投資種種實業,其便利條件和豐厚的回報率讓普通人望塵莫及。在法律上,我國憲法早已規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而現實中特權階層卻可以以權製法,逃避法律。就算不小心被抓住了,判了死刑,也可以通過關係,由死刑變死緩,死緩變無期,無期變有期,然後沒兩天人就出獄了,移民國外了。

在人事上,特權階層可以呼風喚雨, 搞任人唯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觀念到目前都深入人心。

2.人治政治及其影響

作為現代民主法治的對立物,人治是一種畸形、病態的政治。然而儒學卻推崇人治,從孔子開始,儒家基本上都是沿著「為政在人」這個思路論述政治中的各種關係的。為此,儒學倡導賢人政治,宣揚以德治國,幻想執政者能通過修身養性成為聖賢,以保國家長治久安。但嚴酷的事實使這種理想大打折扣。這說明,僅靠人的自覺、靠道德支撐社會是根本行不通的。相反,社會運行是否正常,關鍵在於制度是否合理,是否有一套以法律手段為主體的社會制約體系。而且經過幾千年來的渲染和張揚,人治成為中國歷代統治階級奉行的重要政治模式。有些人,一旦當上官了,就自己制定一大堆條條款款,形成所謂的「法規」。領導人的話就是「法」,不贊成領導人的話叫「違法」,領導人變了,「法」也就跟著改變,其實質是以權代法。有些幹部以父母官自居,群眾期盼領導「為民作主」。這種觀念一方面反映我們的各級領導幹部缺乏公僕意識、服務意識、依法行政意識;同時也反映了國民缺乏公民意識、權利意識、主人意識、法律意識。更說明了,我國的「依法治國」道路還漫長,要想成功,先要給掌權者灌輸這種思想。

儒家對我國科技發展的負面影響:

1.「學而優則仕」 價值觀對科技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儒家傳統價值觀認為知識分子應該規避風險、明哲保身,主張「 學而優則仕」。許多知識分子走上了仕途,直接結果就是知識分子思想僵化,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官場上,不願也恥於研究科學技術,由於儒者大多為政界人物,所以在自己原來的工作領域干出點成就的人,都傾向於當官從政,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只有極少數人邊從政邊從事科研,官僚主義嚴重,輕視體力勞動。「皓首窮經」,使科技發展缺少動力。

2.強烈的忠孝思想使當時的科技發展停滯不前

董仲舒系統化地歸納了儒家倫理,總結出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社會倫理。不僅要求人們孝順父母,而且要忠君。這種以忠孝為核心的思想不僅維護著封建制度的等級和秩序觀念,而且還派生出祖先崇拜、守家顧業和「父母在,不遠遊」 等思想。使人們在思想上於內斂,最終導致思想上的僵化。思想和自由是科學產生與發展的基本條件。這種強烈地、深入人心的忠孝傳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的活動範圍,阻礙了思想的交流,導致缺乏理性的思維,科技發展也缺少了重要的條件。

儒學思想對當代經濟管理的負面影響:

1.「中庸之道」的基本價值取向與思想禁錮缺乏創新性

儒家認為只有個體融入整體,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提倡個體服從整體,整體的利益高於個體利益。苟子說:「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日: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這就是儒家的「樂群貴和」理論,也是中庸之道的最好詮釋。中國人為人處事傾向於「中庸之道」。朱熹對「中庸之道」的註釋是「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既不走極端,又不易幟,不易主,不易信仰。相比而言,西方較重視個性發展,以個人為本位,注意充分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中國人因受孔孟儒家學說影響較深,一般思想比較禁錮僵化,循規蹈矩比較嚴重,缺乏創新性,長期對人才的評價和使用喜歡用「聽話者」 ,對敢於發表不同意見富於創新見解的「韓寒」式人物不感興趣,歷史的慣性造就「賈桂」式人物較多,對經濟建設,思維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等均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2.儒家的「家天下」思想對企業管理的影響

儒家倫理建構的中國的一切制度、規範都是以家庭為中心的。儒家提倡「家國一體」,把國當作家的放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家庭倫理和制度倫理之間沒有分界。在這種「家天下」的思想觀念下就必然導致裙帶關係,就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就會產生互相之間感情戰勝理智,各項法律、規章制度在感情面前沒有權威的現象。許多企業領導人自覺和不自覺地進行家庭式管理,任人唯親,自視為企業的「家長」,習慣發號施令,喜歡惟命是從,聽命於己,對不同意見視為「不忠不孝」,排斥冷落。久而久之把企業當成「家企業」,個人領導凌駕於集體領導,個人意志成為企業的意志,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對「權威領導」不起作用, 「家長」恣意妄為,缺乏監督,違法亂紀,給企業、事業和經濟效益造成巨大損失。


儒學思想與中國的民主思想發展背道而馳

http://my.backchina.com/forum.ph ... &fromuid=253428



24

主題

518

帖子

406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06
沙發
txcowboy 發表於 2011-7-14 22:2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xcowboy 於 2011-7-14 22:31 編輯

回復 雲海暖流 1樓 的帖子

我幫你把帖子轉完吧。你怎麼練個轉帖都做不好了呢!

http://portal.sinoth.com/Doc/art ... rver/1000063377.htm

儒學思想對中國現代化發展的負面影響

姓名:梁雲 學號:2008160023 學院專業:2008級在職研究生b班(外科專業)

[ 摘 要 ]儒學,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正統,不僅為歷代統治階級所接受,而且在社會生活中有深厚的民眾基礎,曾對中國的科技發展、政治、經濟等產生了重大促進影響,而且在全世界範圍內也產生深遠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其在我國的政治,經濟管理,科技進步的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為了更好的傳承和傳播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客觀審視,批判地繼承和發展儒學思想。

關鍵詞 :儒學;中國;影響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

主題

518

帖子

406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06
3
txcowboy 發表於 2011-7-14 22:2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雲海暖流 1樓 的帖子

前言:在春秋戰國時的諸子百家中湧現出來的儒家學說,因為與中國古代封閉的封建社會制度相適應而得到封建統治者的青睞,不可否認,儒學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起了一定的正面作用,同時,它對中國社會各方面的負面影響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儒學思想在後世的文化發展中一直是中國文化思想的主流,受它影響下的中國社會在追求統一的形式化過程中逐步僵化,經濟上的自給自足淪為了貧窮愚昧,文化上的皓首窮經變成了思想桎梏。雖然對儒學思想的反思自「五四運動」以來從未中斷,然而,由於極力維護舊傳統的保守勢力阻擾,儒學從來沒有受到全面解構。那究竟儒學思想是否適合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呢?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它呢?是繼承?還是擯棄?因此,客觀地評價儒學思想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講過:生產關係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如果不適應,生產關係就需要發生變革,否則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築要為生產關係服務。思想意識形態就屬於上層建築範疇。

儒家思想是在封建社會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創造發展起來的,是適應封建時期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儒家的這些思想對維護封建統治,封建社會的和諧,起到了功不可沒的巨大作用。

21世紀了,中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著如火如荼的現代化建設。中國清醒的認識到現在的全球局勢:和平發展是主題。科技為先導,經濟為主力,綜合國力為後盾,人才是競爭的重點。

人才是什麼?是有先進思想和掌握特殊技能的人群。儒學思想因為自身發展的滯后性,不完全適合我國現代化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了。但我國的人才,卻或多或少被儒學思想影響著,指導著平時的行為,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

儒學的一些主要的負面的思想主張:

1.「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2.「 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等級秩序,主張「尊卑貴賤,不逾行次」,把實行嚴格的等級制看作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法寶。

3.「倡導賢人政治,宣揚以德治國」。

4.「學而優則仕」 。

5.「三綱五常」為核心的社會倫理。

6.「中庸之道」的基本價值取向。

7.「家國一體」,把國當作家的放大。

這些負面思想主張,阻擾著我國希建成政治民主,科技發達,管理科學的現代化強國的進程。現分列如下:

儒學對我國政治現代化的負面影響:

1.特權政治及等級其影響

儒學極其重視和推崇「 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 「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的等級秩序,主張「尊卑貴賤,不逾行次」,把實行嚴格的等級制看作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法寶。百年來,因這種等級制政體而產生,同時又促使這種等級制政權進一步強化的政治意識形成了一種沉重的傳統。即對權力的崇拜、對特權的認同、對卑者的蔑視、欺壓弱者成為一種習慣。即使在推翻封建統治多年之後,現代中國也很難徹底擺脫等級特權制的陰影。公僕變為主人,高高在上,發號施令甚至欺壓百姓的情況屢見不鮮。他們的親屬及子女依仗著特權,或經商、或辦企業、或投資種種實業,其便利條件和豐厚的回報率讓普通人望塵莫及。在法律上,我國憲法早已規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而現實中特權階層卻可以以權製法,逃避法律。就算不小心被抓住了,判了死刑,也可以通過關係,由死刑變死緩,死緩變無期,無期變有期,然後沒兩天人就出獄了,移民國外了。

在人事上,特權階層可以呼風喚雨, 搞任人唯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觀念到目前都深入人心。

2.人治政治及其影響

作為現代民主法治的對立物,人治是一種畸形、病態的政治。然而儒學卻推崇人治,從孔子開始,儒家基本上都是沿著「為政在人」這個思路論述政治中的各種關係的。為此,儒學倡導賢人政治,宣揚以德治國,幻想執政者能通過修身養性成為聖賢,以保國家長治久安。但嚴酷的事實使這種理想大打折扣。這說明,僅靠人的自覺、靠道德支撐社會是根本行不通的。相反,社會運行是否正常,關鍵在於制度是否合理,是否有一套以法律手段為主體的社會制約體系。而且經過幾千年來的渲染和張揚,人治成為中國歷代統治階級奉行的重要政治模式。有些人,一旦當上官了,就自己制定一大堆條條款款,形成所謂的「法規」。領導人的話就是「法」,不贊成領導人的話叫「違法」,領導人變了,「法」也就跟著改變,其實質是以權代法。有些幹部以父母官自居,群眾期盼領導「為民作主」。這種觀念一方面反映我們的各級領導幹部缺乏公僕意識、服務意識、依法行政意識;同時也反映了國民缺乏公民意識、權利意識、主人意識、法律意識。更說明了,我國的「依法治國」道路還漫長,要想成功,先要給掌權者灌輸這種思想。

儒家對我國科技發展的負面影響:

1.「學而優則仕」 價值觀對科技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儒家傳統價值觀認為知識分子應該規避風險、明哲保身,主張「 學而優則仕」。許多知識分子走上了仕途,直接結果就是知識分子思想僵化,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官場上,不願也恥於研究科學技術,由於儒者大多為政界人物,所以在自己原來的工作領域干出點成就的人,都傾向於當官從政,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只有極少數人邊從政邊從事科研,官僚主義嚴重,輕視體力勞動。「皓首窮經」,使科技發展缺少動力。

2.強烈的忠孝思想使當時的科技發展停滯不前

董仲舒系統化地歸納了儒家倫理,總結出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社會倫理。不僅要求人們孝順父母,而且要忠君。這種以忠孝為核心的思想不僅維護著封建制度的等級和秩序觀念,而且還派生出祖先崇拜、守家顧業和「父母在,不遠遊」 等思想。使人們在思想上於內斂,最終導致思想上的僵化。思想和自由是科學產生與發展的基本條件。這種強烈地、深入人心的忠孝傳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的活動範圍,阻礙了思想的交流,導致缺乏理性的思維,科技發展也缺少了重要的條件。

儒學思想對當代經濟管理的負面影響:

1.「中庸之道」的基本價值取向與思想禁錮缺乏創新性

儒家認為只有個體融入整體,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提倡個體服從整體,整體的利益高於個體利益。苟子說:「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日: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這就是儒家的「樂群貴和」理論,也是中庸之道的最好詮釋。中國人為人處事傾向於「中庸之道」。朱熹對「中庸之道」的註釋是「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既不走極端,又不易幟,不易主,不易信仰。相比而言,西方較重視個性發展,以個人為本位,注意充分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中國人因受孔孟儒家學說影響較深,一般思想比較禁錮僵化,循規蹈矩比較嚴重,缺乏創新性,長期對人才的評價和使用喜歡用「聽話者」 ,對敢於發表不同意見富於創新見解的「韓寒」式人物不感興趣,歷史的慣性造就「賈桂」式人物較多,對經濟建設,思維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等均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2.儒家的「家天下」思想對企業管理的影響

儒家倫理建構的中國的一切制度、規範都是以家庭為中心的。儒家提倡「家國一體」,把國當作家的放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家庭倫理和制度倫理之間沒有分界。在這種「家天下」的思想觀念下就必然導致裙帶關係,就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就會產生互相之間感情戰勝理智,各項法律、規章制度在感情面前沒有權威的現象。許多企業領導人自覺和不自覺地進行家庭式管理,任人唯親,自視為企業的「家長」,習慣發號施令,喜歡惟命是從,聽命於己,對不同意見視為「不忠不孝」,排斥冷落。久而久之把企業當成「家企業」,個人領導凌駕於集體領導,個人意志成為企業的意志,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對「權威領導」不起作用, 「家長」恣意妄為,缺乏監督,違法亂紀,給企業、事業和經濟效益造成巨大損失。



結 語:

儒家思想的精華受到世界的肯定和推崇, 但是儒學也存在著糟粕部分,與我國現代化建設發展的要求產生了一定的衝突和負面影響。因此在當前提倡國學,尊崇孔子,傳揚儒家思想之時我們要樹立正確認識,以批判吸收的態度學習儒家文化,在肯定儒家思想的同時,充分認識到儒家思想對當代現代化建設的負面影響。應將儒家思想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社會主義榮辱觀相結合,與時俱進。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是傳統道德的核心,應予以弘揚和發展,「和諧」、「誠信」仍是當今經商的行為準則。我們要儘可能地克服儒家思想的消極作用,古為今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相結合,中西合璧。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為指導,傳承中華文明美德,在新的歷史時期對儒學賦予新義,使之具有新的內涵和時代特色。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

主題

518

帖子

406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06
4
txcowboy 發表於 2011-7-14 22:2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雲海暖流 1樓 的帖子

參考文獻

[ 1 ]唐凱麟, 張懷承.成人與成聖——儒家倫理道德精粹

[ m] .長沙: 湖南大學 出版社, 1 9 9 9. 78-81

[ 2 ]陶世隆.管理層收購、 企業家職能與公司治理[ j ] .

管理世界, 2 0 0 4 ( 7 ) . 12

[ 3 ]劉俊 田, 林松, 禹克紳譯註.四書全譯 [ m] .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1 9 8 8 .45-67

[ 4 ] 樊浩.中國倫理精神的歷史構建[ m] .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1 9 9 2 . 23

[ 5 ]侯琦, 魏子揚.淺論儒學對中國政治現代化的負面影響 [ j ] .

新視野, 2 0 0 0 ( 5 ) . 7

[ 6 ]嚴春寶.新加坡儒家文化傳承研究[ d] .

北京師範大學, 2 0 0 7 3-4

[ 7 ] 李約瑟 .中國科技史( 第一卷)[ m] .

香港: 中華書局 . 1 9 8 2 . 126-128

[ 8 ] 王雁 .淺談孟子的創新精神[ j ] .

安陽師範學院學報, 2 0 0 1 , ( 1 ) .

[ 9 ] 黃克劍, 林 少敏 .徐復觀 集[ m] .

北京: 群言出版杜 . 1 9 9 3 .56-59

[ 10 ] 章太炎 .國學新論[ m] .

上海: 上海古籍 出版社, 1 9 9 7 .44-57

[ 11 ] 錢穆 .中國近 三百年 學術史 [ m] .

北京: 商務出版社 . 1 9 9 7 . 90-102

[12 ] 王雁 .淺談孟子的創新精神[ j ] .

安陽師範學院學報, 2 0 0 1 , ( 1 ) .5-6

[ 13 ] 黃克劍, 林 少敏 .徐復觀 集[ m] .

北京: 群言出版杜 . 1 9 9 3 . 34-35

[ 14 ] 章太炎 .國學新論[ m] .上海: 上海古籍 出版社, 1 9 9 7 .23-26

[15 ] 錢穆 .中國近 三百年 學術史 [ m] .

北京: 商務出版社 . 1 9 9 7 .48-65

[ 16 ] 康宇. 儒家「 五常」 的道德優勢及其當代意蘊[ j ] .

求是學刊, 2 0 0 7 , ( 3 ) . 10-11

[17 ] 杜新. 關聯經濟[ m] .

北京: 新華出版社, 2 0 0 7 27-32

[ 18 ] 劉麗莉. 我國家族企業文化研究[ j ] .

環渤海經濟嘹望, 2 0 0 8 , ( 1 ) .

[ 19] 王方劍. 中國企業: 誰能百年[ n] .

經濟日報, 2 o o o一 0 9 21.

[ 20 ] 姚聖娟. 長壽企業的奧秘[ j ] .

華東經濟管理, 2 0 0 8 , ( 3) .4-5

==========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

主題

518

帖子

406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06
5
txcowboy 發表於 2011-7-14 22:3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雲海暖流 1樓 的帖子

「孔孟之道」與現代化

——儒學能否服務現代化問題的討論

作者:吳乃華 編輯:韓昱 日期:2003-07-23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問題,尤其是儒學與現代化的關係問題,是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的一個熱門話題。一個多世紀以前,隨著打開國門,引進西方先進科技,建立中國自己的現代工業,儒學與現代化的關係問題就開始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新時期以來,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改革在各個領域的展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各種矛盾逐漸凸現,特別是社會治安和倫理道德等問題,更是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圍繞著儒學與現代化的關係問題,學術界和理論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現將探討中提出的主要理論觀點綜述如下:


儒學對現代化有沒有用


儒學與現代化的關係如何?學者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很不一致,主要有三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儒學的負面效應很大,阻礙現代化,應該從總體上揚棄。有些學者認為,儒學是已經腐朽的封建傳統學說,沒有再生或轉化的餘地,它早在三百年前就已經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阻力。否定儒家傳統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意義所在。有的學者從儒學的思想主流來分析,認為它不適應現代化的要求。指出儒學提倡的「中庸之道」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結構,與主張積極進取的現代社會及科學發展不相容。儒學的價值系統與現代的商品意識、競爭機制相衝突,儒家過分強調人倫綱常,阻礙人們大膽創新。儒家崇尚宗法等級觀念,在民族性格上打下了愚忠愚孝的奴性烙印。儒家「重道輕器」,把科學技術視為「雕蟲小技」,阻礙了生產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儒學所鼓吹的以小農經濟和宗法制度為基礎的綱常名教與現代民主、法治和協作所要求的道德觀不相適應。也有學者認為,儒學在歷史上固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價值,但從現實的坐標來看,儒學作為封建文化的集中代表,已經失去了它存在的現實基礎和現實價值,必須予以揚棄。還有學者指出,儒學如果對中國今天的現代化沒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和促進作用,而只能在遙遠的「後現代化」社會起作用,那麼現在提倡它就是毫無意義的。(邵漢明:《現代新儒學評估》,載《中國文化研究》1996年第1期)


另一種觀點認為,儒學對現代化有積極意義,儒家的整體意識、憂患意識和民本思想可以為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振興中華和民主建設提供傳統和心理的依據。一些學者認為,儒學中的大一統思想深深地植根於中華民族心理之中,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礎。儒家大一統思想產生於春秋末年,從中華民族的生存狀況出發,孔子和孟子提倡整體的一致與和諧。他們重視人的道德修養,最終也是為了實現整體的一致與和諧。整體思想在政治上的要求就是大一統。從孔子的「一匡天下」,孟子的「天下定於一」,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到康有為的「大同世界」和孫中山的「天下為公」,這種思想相延不絕。孫中山的大同思想就是儒家整體思想的最高發展。從古至今,天下一家、民胞物與、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觀念成為凝聚全社會人心的重要精神力量。在國家分裂時,它起著促進統一、結束分裂的向心作用,在國家統一時,它又起著維護統一、防止分裂的粘合作用。數千年來,民族融合及各民族共同發展的實踐,使這一觀念逐漸成為中國各民族共同的心理定勢,大一統不但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意向,而且成為中華民族的政治價值取向,對中華民族的統一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鞏固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於中國現在仍然是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在農村也存在著經濟分散化的傾向,客觀上需要加強集中統一,反映「大一統」需要的儒學仍然可以有所作為。(《中華文化概要》,華文出版社1996年)還有學者指出,憂國憂民是儒家的優秀傳統,它來自於個人對國家民族深沉執著的愛。儒家強調憂患意識的重要性,即孟子所謂「生於安樂而死於憂患」。也鼓勵勇於承擔的精神,,即孔子所謂「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孟子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在民族危亡之際,憂患意識和承擔精神曾經鼓舞了千百萬志士仁人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為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發展而奮鬥。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時候,同樣需要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劉周堂:《儒學的當代透視與未來展望》,載《孔子研究》1996年第1期)


有些學者,特別是海外新儒家學者認為,儒學同現代化或現代工業文明在總體上是適應的。現代新儒學肯定西方的科學和民主,肯定西方現代化和工業文明的價值,並努力論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與之契合和一致。除梁漱溟外,絕大多數新儒學思想家都接受了以科學與民主所代表的現代化,力圖以宋明理學,特別是儒家的心性之學為本位,來吸納、融合、會通西學,挖掘出儒家思想中原有的民主精神,從中國傳統儒學的「內聖」開出科學民主的「新外王」。針對儒學維護封建制度的缺陷,新儒家學派把它解構為「政治儒學」與「倫理儒學」,主張擯棄與君主專制相聯繫的「政治儒學」,繼承和發揚代表儒學真正精神的「倫理儒學」。認為經過解構,儒學中所包含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倫理道德就能夠在構建中國人新的情感系統、精神素質中起到積極的作用。(衣俊卿:《評現代新儒學和後現代主義思潮》,載《教學研究》1996年第2期)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儒學的作用具有兩面性。有些學者認為,儒學在總體上不利於現代化,但部分材料經過改造與重塑,可以適應現代化的需要。他們指出,傳統儒學更多地與小農經濟佔主導地位的封建血緣社會相關聯,它對封建專制主義起著既維護又限制的雙重作用。因此,既不能認為儒家傳統都是好的,也不能認為儒家傳統都是壞的。儒家傳統本身沒有現代化的要求,單純靠儒學傳統不可能產生現代資本主義,也不可能產生現代社會主義。但是儒學中確實蘊藏著豐富的有利於推進現代化的精神傳統,經過改造或重塑,可以使這種傳統的文化精神,發生創造性的轉化,即通過對儒學的現代詮釋與發掘,弘揚與現代化相協調的思想,批評和避免與現代化相矛盾的思想,完成從古老的儒家傳統到現代精神的轉化,便可使傳統與現代互補互動,使之為現代化服務。(趙吉惠:《論儒學前景與21世紀人類文化走向》,載《中國文化研究》1996年第1期)


有些學者認為,儒學在現代化的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作用。黃秉泰從結構一功能的角度出發,根據對儒學在中、韓、日三國現代化過程中所起作用的比較,指出,儒學的作用在現代化發展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作用。在現代化的起動階段,儒學的作用是消極的,因而當現代化尚在進行時,必須牢牢封住「儒學這個潘多拉的魔盒」;而在現代化已經實現階段,儒學的作用又有可能成為積極的,可以「小心翼翼地把它打開」。(黃秉泰:《儒學與現代化--中韓日儒學比較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郭齊勇認為,儒學的價值不僅在於適應現代化,而且具有對工業文明自身弊病的醫治作用。他根據法蘭克福學派的技術理性批判思想,認為現代西方工業文明在創造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社會的失衡、人的異化和物化及道德體系的崩潰、社會結構的解體、生態環境的破壞、心理平衡的打破等負面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應當用中國傳統文化重新審視西方的技術理性和主體精神,醫治工業文明的弊端。認為儒學的形上本體論和生死觀可以擴展人類的精神空間,避免價值的單元化和平面化,避免現代化所預設的價值片面誇大和負面作用,批判工具理性的惡性膨脹。強調儒家精神可以治療和拯救21世紀的人類社會,對人性和人心的安立會起愈來愈大的作用。(郭齊勇:《儒學的生死關懷及其當代意義》,載《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第4期)


儒學怎樣為現代化服務


在討論中,學者們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如果運用得當,儒學可以為現代化建設服務。那麼,儒學怎樣才能為現代化建設服務?多數學者認為,對於古老的儒學,既不能完全肯定,走復古主義之路;也不能完全否定,陷人民族虛無主義的誤區。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根據時代的要求加以改造。具體的做法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批判地繼承儒學中有關自尊自愛、剛健自強、愛家愛國、寬容和諧的思想傳統,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很多學者認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與儒學有很大關係。孔孟儒學的重心是在人生哲學、倫理道德方面,在揚棄了其中所包含的愚忠愚孝等封建因素之後,孔孟所提倡的人生態度、人生價值及人格追求等等,對於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可以提供有益的啟發。它包括四個方面:其一、重義輕利,自尊自愛。儒家強調仁義為上,認為義就是道德,為君子所固有,具有最高價值,即使對於自己沒有好處也要實行,道義價值高於一切物質利益。正如孔子所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由此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價值取向、,形成了自尊自愛的獨立人格和講求節操、剛正不阿的優秀品質,它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為追求真理而不屈不撓,前仆後繼,殺身成仁,視死如歸。其二、自強不息,身體力行。儒家提倡積極有為,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宣揚剛健自強、生生不已的精神。認為正是由於有了這種精神,中華民族才能遇挫折而不消沉,處逆境而不頹喪,形成了矢志追求真理、甘為真理獻身的品格。在近代,這種品格更成為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爭取民族解放的精神支柱。孔孟還強調,對理想人格的追求,不能僅限於認識,更重要的還在於「躬行」,即道德修養的實踐,也就是要在現實生活中加以貫徹,認為只有身體力行才是真正的君子。並提出了「內省」,「克己」和「養浩然之氣」的修養方法。這對於我們今天樹立剛正不阿、堅持正義的獨立人格是很有現實意義的。孔孟對人生價值的追求,正是體現了一種積極人世、奮發進取的精神,反映了一種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其三、忠孝為本,愛家愛國。儒家主張對父母孝順,由此推而廣之,主張對國家民族要忠誠。這種重視血緣關係的倫理觀念有助於維持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形成了民族忠誠感和民族義務感,養成了強大的凝聚力,表現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升華為中華民族同胞相愛的情感,鑄造了中華民族強烈的愛國主義品格。其四、寬容厚道和諧。儒學重視與他人交往中寬容的胸懷和講求和諧的處事方法。孔子的恕道指出,與他人交往時,不應把自己不願意的事強加於人,而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時,自己希望得到的,也應幫助別人實現,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的「周而不比」及「和而不同」,表現出與他人交往時既堅持道德原則,又能夠團結待人,容納不同意見,嚴於律己,寬於待人的精神。(李道湘等:《中華文化概要》,華文出版社1996年)


第二,發掘改造利用儒學中具有民主性科學性的思想資源,促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和科學發展。很多學者認為,儒學中包含著民主的種子或萌芽,例如諫議制度就是對君主專制的約束,「載舟覆舟」之說就是封建社會的自我更新自我調節理論,這些制度和思想,只要剔除了為封建君主制度服務的內容,經過轉換和適應現代方向的改造,可以為發展符合中國國情的民主制度提供道義根源或者現實啟發。例如譚嗣同就是從傳統民本論中汲取了營養,認為民眾不但應享有「舉君」的權利,更應享有「廢君」的權利。這就把主張「主權在君」的古代民本論發展為主張「主權在民」的近代民主思想。因此儒家精神在特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發展民主、法治的精神動力。(羊滌生:《「民本」、「民主」、現代化》,《儒學與現代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也有些學者認為,民主政治是儒家內聖之學的外在要求。孔子提出為政的標準是「仁」和「德」,其核心就是愛民,他的思想中已經包含了尊重他人權利的思想。孟子和荀子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民本思想,認為人的天賦本質同一,人的精神人格平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強調「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認為民是國之「三寶」之中最為寶貴的。這種認識與近代民主思想是相通的。(羅義俊:《儒學、新儒學和中國現代化的方向》,載《鵝湖》第165期)


對於儒學與科學的關係,有些學者認為,在克服了僅僅根據經驗進行直觀猜測的弊病之後,儒學可以對科學的發展起到某種促進作用。儒學「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契合當代科學發展方向,它充分重視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協調發展,充分重視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的重要影響,能夠提供某種整體性思維方法,為深受工業過度發展和科技濫用之苦的現代人指出一條擺脫困境的道路。同時,儒學有以易解孔、我注六經的今文經學傳統,在以現代思想重新解釋儒學,並與科技融合會通的基礎上,可以使儒學達到與科學和民主的相容,消除對科學發展的精神障礙和社會阻力。(劉示範:《魯文化與儒學學術討論會概述》,載《管子學刊》1996年第1期)


第三,以現代思想重新認識儒學傳統,使之為市場經濟發展和現代企業管理服務。能否適應市場環境,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企業管理,是儒學在現代是否仍然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標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東亞的經濟發展中,儒學起到了積極作用。因此,許多學者認為,在學習借鑒西方現代管理思想和自主平等人格思想,批判儒學等級觀念、綱常禮教對人性壓抑的基礎上,儒學對於經濟發展和現代企業管理可以起到積極作用。首先,以家族為基礎的集團主義管理思想。儒學非常重視家族內的團結,指出人們首先為自己的家族勞動,並把自己的利益和家族的、集團的利益緊密結合,認為自己的積極勞動可帶來企業的發展,並把這一思想擴大到社會和國家,認為自己的積極勞動也可以帶來民族和國家的繁榮。(馮雪芹等:《簡論儒學的現代價值》,載《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第3期)其次,以人為本、和為貴為依據的具體管理措施。儒家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認為人是組織生存的基礎,組織應當保護人的生存權和個人的基本權利。因此儒學與現代企業管理理論是相通的,都主張以人為本,以義統利,以德服人,以仁愛人,以信取人,以和為貴,勤勞節儉,重才尚賢,體現出儒家人倫的雙向關懷,可以有效地緩解個人與企業的矛盾。再次,組織高於個人的基本管理原則。根據孟子和荀子的觀點,組織的穩定性是最重要的,組織的利益高於個人。任何個人,包括領導者在內,都不能違背組織的利益,而必須服從組織穩定的需要。組織對人的關心、愛護,目的也是為了維護組織的穩定。為了維護組織的穩定,個人必須隨時準備付出自己的一切。據此,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重視國家的權威,建立「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體制,由政府制定經濟發展戰略和發展計劃,協調企業間的關係,動員全體國民振興經濟。(袁闖:《論儒家組織人本主義的管理哲學》,載《復旦學報》1996年第2期)


許多學者認為,有關儒學與中國現代化關係問題的討論,是20世紀中國哲學與文化極為重要的課題。這一討論的重大意義在於:中國的現代市場經濟正在建立,現代化建設方興未艾。與人類歷史上許多大的變革時代相似,文化衝突與社會轉型伴隨著經濟發展而來,有關道德、理想、幸福乃至人的終極關懷等問題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大的關注,如何從精神層面上來探索和重建與中國現代化相適應的價值系統,成為當代中國哲學與文化的一個特別緊要和迫切的課題。這一討論還向人們揭示,在重塑當代中國文化精神的時候,決不能割裂歷史文化傳統。這個問題解決得是否得當,會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起到不可忽視的影響。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

主題

518

帖子

406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06
6
txcowboy 發表於 2011-7-15 12:26 | 只看該作者
這是你的評論:

雲海暖流  讀半吊子書的人就這德行?轉了那麼多又不能說明問題,又浪費版面。不是嗎?還說什麼別人「硬傷」?而你自己卻是未老先朽!

你怎麼知道不能說明問題啊。你好好通讀了嗎?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7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7-15 17:2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雲海暖流 於 2011-7-15 17:56 編輯

回歸孔學是與中國的民主發展背道而馳 (摘錄)

孔學思想的統治是國運衰微的主要原因

自宋代以來,儒學盛而國運衰。其原因可以從正反兩方面來分析。

從正的方面看,儒家思想是一個固步自封的體系,而不是一個變化的體系,它內部不存在自我進步的動力因素。在國家治理上,它主張「人治」。這樣一來,治理的效果就因人的能力而異,不管哪個時代優秀的人才總是極少數,大多數人都是一般才能的人,憑他們想治理好國家(尤其想有所發展)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儒家提倡的是「萬般皆下品,未有讀書高」,讀儒學的讀書人得到非常重視,甚至宋真宗趙恆作《勸學詩》鼓勵讀書人:「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這樣出來的讀書人能為國為民嗎?確實值得懷疑。讀書反倒成了醞釀貪官和腐敗的溫床,儒學豈不成為了禍國殃民的學問?!

從反的方面看,「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一統的口號,排斥了其它門派的學術思想,如法家、兵家、農家等,使其它學科發展非常緩慢。包括商人在內的非讀書人受到歧視,直至滿清晚期,一些官商和與官府有聯繫的商人才得到一些重視,作為社會進步基礎的大工業無法產生,革命的資本主義遙遙無期。看來孔學比歐洲的基督教(天主教、正教)厲害,基督教用火刑和絞架硬是沒有擋住德先生和賽先生,歐洲社會至少提前二百年衝破了中世紀的黑暗,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比它們早進入封建社會一千多年的東方文明卻是大大地落後了,在這個意義上講,封建專制應該大大地感謝儒家學說。正是儒學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長期停滯在封建社會,不能不說是孔學之罪過。

孔學的「功勞」不僅如此,而且它還特別善於「腐化」外民族的侵略者,使他們進入孔學的「圈套」。我國自宋以來,統治者重儒輕武,國力軍力逐漸衰弱,屢受外族、外國輕侮,始終處於守勢。致使宋被元、明被清所替代,但元、清的少數民族「野蠻」文化,多則一百年,少則三、五十年,就被儒家文化所融合、消化掉了。勝利者總是儒家文化。於是強悍的少數民族,讀漢書,學儒學,變得「斯文」起來了,統治階層也腐化起來了。終於出現了「八旗子弟」,出現了用海軍費用建造頤和園的事。守舊不變的儒學也終於等到了帝國主義用大炮轟開國門,把「外來文明」強加給中國人的時代。「中央之國」成為了「瓷器」(CHINA),誰想佔有就佔有,誰想打碎就打碎。為改變這種狀態,西太后迫於無奈,甚至作出仿照西方立憲的承諾。只是未到承諾期限,西太後去世,辛亥革命爆發。但建立共和后,對孔學封建思想的觸動都不大。直至「五四」運動,受封建傳統毒害極深的中國人才「半推半就」地接受了德先生和賽先生。到現在,封建思想的影響仍不能輕視,有人居然在網際網路上向陳獨秀、魯迅叫陣,以維護孔學這一封建思想的基礎,真是滑稽至極、可笑至極。可見,在中國反封建的任務遠未結束。


孔學與思想自由格格不入

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到「五四」運動的思想解放,中國思想界的「萬馬齊喑」的狀態竟然持續了兩千多年,這對於號稱「中央之國」的泱泱大國來說,是福是禍不言自明。「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不允許有思想自由,就是要用孔學這一封建學說統一全社會的思想。這是最早的變相的「一個主義、一個政府、一個領袖」的主張。一個主義就是孔學,一個政府就是封建內閣(或總理衙門),一個領袖就是皇帝。一個大一統的思想本身就是對其它思想的束縛。在百家爭鳴中產生的孔學,成為束縛思想發展的桎梏,當然是封建社會發展的需要。

「天賦君權」與「天賦人權」是兩個對立的概念。「天賦君權」是封建社會的思想基礎,它認為,封建帝王是「天子」,即天之子,是自然的統治者,而其他人生下來就是為天子服務的,是被統治者;「天賦人權」是自由的思想基礎,它認為,人的自由是天賦予的,即生來具有的,並且每個人生下來的權力都是一樣的。所以「天賦君權」只是保證了君主的自由,否定了其他一切人的自由,這正是封建統治者所希望的。「天賦人權」必然導致人民自己管理自己,這正是人民所希望的,而是封建統治者所不希望的。這兩個對立的概念自然是格格不入的。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是「非禮勿思,非禮勿想」。因為一思想就會「越禮」,會判斷該不該視,該不該聽,該不該言,該不該動。人的行動是由思想支配的,尤其是人的言論更是受思想支配的,不讓「越禮」亂說,就是限制言論自由。而限制言論自由就是限制思想自由。這也自然出現了因言獲罪、因思想獲罪的可能。這也是孔學以禮(理)殺人的理由。人們只知道法家的暴君因言因思想殺人,卻不知道其理卻在儒家,這正是儒家的虛偽之處。



孔學思想是現代民主思想的死敵

孔學的禮教是建立在人與人不平等的基礎上,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後來發展成為了嚴格的封建禮教和封建等級制。如「諸侯」應「候奉」天子;「大夫」是大於匹夫;「民者瞑也」乃愚昧無知也。董仲舒把人性分為三等,即聖人之性、中民之性及斗筲之性。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構成了封建禮教的主要內容。所有這些不平等的孔學思想組成了封建專制統治的堅實基礎。這種不平等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存在那麼長時間,自有它存在的理由。它相對於奴隸社會來說是一種進步的不平等。在封建社會的前中期,它在規範封建社會秩序、提高人民覺悟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於封建社會的本質就是專制,所以對於這種不平等,無論是君主,還是各階層人民都是可以並心甘情願接受的。

從十七世紀開始確立的近、現代民主思想,是由於革命的市民階級(包括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各類城市平民)對平等的需要而產生的。在城市逐漸市場化和工業化(手工業化)之後,市場要求交易雙方的平等,而這種平等也需要保護,這樣就出現了保護平等的民主思想和手段,出現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概念。也就是說,平等是市場經濟的條件,也現代民主思想的基礎。

平等與不平等是死敵,現代民主思想與孔學也是死敵,中國近、現代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在整個世界歷史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出現過像孔學這樣龐大的封建思想體系,也沒有哪一個國家被孔學這樣龐大的封建思想體系統治過兩千年之久,至今也影響巨大,這真是一個「偉大」的工程。以至於整個中國近、現代史上,民主思想僅在「五四」時期光芒一現,也使當時的北洋軍閥時期成為了中國百多年間最民主的時期。這個時期像中國又一個「百家爭鳴」時期,兩千年的孔學統治受到沉重打擊,醞釀出了「五四」這樣偉大的新文化運動,從這個意義上講,應該給北洋軍閥頒發一枚大勳章,感謝他們沒有用武力鎮壓新文化運動。之後的蔣氏的統治、毛氏的統治,其民主的程度遠不如北洋軍閥,不知這是對他們個人的嘲弄,還是對歷史的嘲弄。總之,這是中國思想界的悲哀!!!


回歸孔學是一種反現代民主思潮

當代的中國需要的是向前進的現代民主思想,而不是回歸孔學。號稱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拋開三皇五帝的傳說不說,真正我們了解的歷史也只有三千年左右,而孔學就統治了兩千年左右。它經歷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興衰過程,中國封建社會興也是它,衰也是它,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事實證明,它不是近、現代的救國真理。在十八世紀下半葉、十九世紀初,在西學的衝擊下,儒家的開明派、尤其是洋務派,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企圖改造孔學。他們在洋務運動中,比馬列更早地開創了國企和官企的先河。當清兵開著比日本先進的戰艦、拿著不比日本差的槍炮,卻打不過日本的時候,後來的國人卻把戰敗的罪責推給了北洋派系,說是他們保存實力所致,這真是天大的冤枉。其實當時將不能說不謀、兵不能說不勇,實際是受了舊制度和老戰術的害。洋務運動的官方機制,使中國不能進入具有巨大活力的市場經濟;孔學主張的落後政體也使中國無法實行活力四射的憲政民主,「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失敗是必然的。

既然在孔學中不能自然地產生民主和科學思想,既然孔學也不能自然地合理地與西學相結合,那麼回歸孔學當然是反動的。我們之所以這樣說,當然不是為了否定孔子和孔學的成就和精華,而是說在現代,我們有先進的憲政民主思想和理論,有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理論,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倒退回去追求什麼孔子的「真精神」。 憲政民主思想及市場經濟理論是使社會充滿上進力的思想和理論,憲政民主能使社會政治不斷地適合社會的發展,市場經濟要求商、企業不斷地適合市場的需要,這樣也使整個社會充滿活力而不斷發展。相對其它理論來說,只有憲政民主思想及市場經濟理論才是真正促進現代社會發展的思想和理論。對於人類社會來說,孔學不是思想的終點,只是人類思想長河中的一段,顯然回歸孔學就是一種倒退。當然我們不是不主張學習和研究孔子和孔學,只是希望把學習和研究孔子和孔學的事情交給孔學的學者們,至於孔子的「真精神」該留下來的自然會留下來,該拋棄的自然會被人們拋棄!中國人再不是小孩子了,不需要去「教化」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

主題

518

帖子

406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06
8
txcowboy 發表於 2011-7-16 02:5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xcowboy 於 2011-7-16 05:56 編輯

回復 雲海暖流 7樓 的帖子

晚清的時候就開始憲政,民國年間也開始選舉。保留中國文化好的台灣、香港、日本、韓國都有民主體制,打倒中國文化的大陸卻缺少這些。

看到這篇文章,就好像 秦檜 跳出來大喊:「我當年立志要伐金雪恥,可是那個 岳飛 卻一直阻撓我。」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6: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