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超越美國的N種版本:奇迹還能撐多久(下)

[複製鏈接]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ylelong 發表於 2011-7-15 07: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超越美國的3大追問

需要對「超越」驗明正身,做出全面而深刻的詮釋,不能只滿足於GDP總量這一遠非衡量和界定世界第一大國的真實含金量的標桿,這些是杜絕片面、曲解和投機取巧的前提 雖然不同預測版本確定中國經濟規模超越美國的時間各不相同,但2020-2030年間居多,個別預測提早到2016-2017年,甚至2011年。國外還有輿論認為,中國目前已經超過美國,是世界最大經濟體。

對長周期未來預測從來都是一種主觀臆想成分居多的冒險行為,更何況對世界上兩個最為複雜大國的長期比較預測,應該說,更充滿風險,不可過分相信。因為,細想之下,有一些疑問值得關注。

直線式簡單推理預測方法的說服力有多高

直線式簡單推理預測方法的說服力和實證性不高。片面地依據過去的增長軌跡套用到未來的發展趨勢,並假定超越與被超越兩者均大致沿用以往的等速行進是不準確的。而實際上,未來不等於現在,現在不等於過去。雖然,在發展環境和條件不發生突變情景下,發展趨勢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畢竟未來的發展條件和環境未必會是過去的重複或翻版,所考察的兩個經濟體的基數、規模、水平和成熟度也迥異於過去,發展速度自然不可能簡單重複過去的,尤其是追趕者與被追趕者所處發展階段不同,其經濟增長驅動力差異甚大。

按照羅斯托經濟發展階段理論,在起飛階段通常增長速度較快,進入成熟階段后經濟增長速度將明顯下降。中國是一個發展起點低、基數小、非成熟經濟體,且正處於起飛階段。過去30年中國藉助於改革開放和高儲蓄、高投資、高消耗、高出口等簡單、粗放模式取得了高增長,但隨著經濟體擴大、資源劇減、環境壓力加大以及經濟發展逐漸進入成熟階段,外部出口潛力與風險也相應加大。高儲蓄、高投資、高污染、高出口等驅動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必然導致經濟增長速度下降,正如韓國等曾經崛起的東亞四小龍一樣。所以,依據過去30年的高增長率來描述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率,是有一定風險的。而美國作為成熟經濟體和創新能力強勁經濟體,可以保持穩定的增長水平,在一些年份甚至不排斥相當高的增長率。因此,按照慣性思維將中美未來發展軌跡定格在過去的發展動態趨勢上,未必妥當。

各種預測的一個共同點是依據把兩大經濟體過往經濟增長的線性軌跡套用到未來的發展趨勢得出的簡單感性判斷,缺乏實證檢驗,人類歷史上也沒有類似的案例。

超越的是GDP總量還是綜合實力

預測超越的內涵不清,將GDP總量當做整體經濟實力或者說綜合實力,就會以偏概全。這裡,超越的概念本身有很大模糊性,是綜合經濟實力超越還是單一的經濟總量超越。實際上,多種預測中所指的超越,僅僅指GDP總量而已,但給人的印象卻是綜合經濟實力、甚至是指一國整體實力。從本質上講,超越意味著整體實力或綜合實力的勝出,一國綜合實力不僅包括經濟還包括資源稟賦、人口、軍事、外交以及文化影響力等多方面的內涵。僅從經濟實力層面看,除了經濟總量外,還包括經濟結構、經濟效率、持續能力、收入分配、人均收入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衛生、壽命、可持續性、競爭力、品牌、影響力等軟實力元素。早在兩個世紀前,清帝國GDP佔世界1/3,遠超任何一個歐洲列強,卻敗於經濟總量小很多的英國、法國,后敗於日本等。主要原因在於中國GDP是缺乏現代技術的農耕鄉村經濟,而英、法、日等國家則是基於先進技術進步的工業、城市經濟。而在知識經濟時代軟元素對於經濟發展、可持續性、競爭力等意義更為巨大,甚至是決定性的。美國正致力於打造基於創新的巧實力與競爭力經濟,將使其發展活力更加強勁,不可忽略。

一些中國超越美國的預測往往片面強調GDP的作用,不無以偏概全之誤。至少存在片面理解,將超越僅局限於GDP,即經濟總量這一元素上。還應該看到的是,雖然美國增長率較低,但因為基數大,其一個百分點的絕對值相當於中國3個百分點的增長,加上美國的增長動力主要來源於技術創新而非投資規模擴張,其可持續性要高出很多。

此外,GDP總量也掩蓋了居民福利水平這一關鍵性本質。不講人均所得而奢談大餅多大,有捨本逐末之嫌。做大蛋糕的根本目標在於使每個社會成員分得的份額相對均等地增多,否則,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沒有同步提升,社會公平正義殘缺,整體人力資本難以提升,富豪大量轉移財富等。這些都會使這個國家的發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和動亂等災難中,最終使其一度直線式飛躍的發展態勢逆轉。拉美一些國家就陷在「中等收入」泥潭數十年難以自拔,無法順利前行。殷鑒不遠,值得重視。此外還要考慮經濟結構、經濟增長動力、經濟質量效益、可持續性、人均收入與財富水平等要素。如果經濟總量實現了對第一大國的超越,但百姓還處於普遍貧窮的境地,或者與被超越國家的人均收入差距數倍,社會福利水平天壤之別,則無論如何有愧於「第一大國」的身份。這樣的所謂超越絕對不是貨真價實的超越。

對未來的發展變數考慮如何

各種預測沒有或者較少考慮到未來趕超者與被趕超者發展中的不確定性,將其十年或十年以上的長周期發展環境與條件假設為風平浪靜。而這種假設往往難以得到現實的支撐。世界發展實踐證明,各種大小危機層出不窮,這些對中國的經濟順利發展必然產生意料之外的衝擊,類似於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儘管這次危機對中國等一些新興經濟體的影響相對較小,但也主要依靠強大的政府財政政策,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才化險為夷的,但較重的強刺激後遺症迄今還未痊癒。未來,面對類似甚至更為猛烈的外部衝擊,中國還能如此輕鬆過關,率先復甦嗎?
此外,美國依據其美元霸權還可以通過增發國債、貨幣、美元貶值等方法吸納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財富,不能低估美國等發動貨幣戰爭來削弱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和保持美國財富增長的陰謀所造成的各自力量此消彼長的效果。如據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財政金融室張岸元主任將每年外匯儲備增量以當年人民幣兌美元平均匯率測算換匯成本,再以升值后不同匯率水平測算匯率成本得出的測算結果,2003-2010年中國僅新增的外匯儲備帳面匯率損失額就達到2711億美元。美國實施的新一輪定量寬鬆貨幣政策,將給第一美元儲備大國的中國造成何等損失尚需時間來估算。美國等面對中國的崛起強化封鎖、圍堵、打壓和排擠的勢頭可能會愈演愈烈。如要求中國承擔更多大國責任、不再給予中國發展中國家優惠地位和政府援助、要求增加中國聯合國會費等。

一些預測很難說是嚴謹的、負責任的或者說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結論

基於上述的分析,雖不能肯定所有預測都屬於瞎子算命,但同樣不必懷疑的是,一些預測很難說是嚴謹的、負責任的或者說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結論,很多所謂預測甚至可能是一些所謂學者或機構的信口開河,或者只是製造數字遊戲,嘩眾取寵,甚至也不排除一些境外學者和機構捧殺中國的企圖。既然這樣,就應該冷靜看待各類預測,包括權威機構的所謂中國超美之類的預測,更不能以很中聽、經不起推敲的數據當作充饑之餅,並將其作為自然而然的必然結果,飄飄然,進而押注於中國自動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坐等宏偉藍圖的自動變現。奪回200年前被美國摘走的世界大國皇冠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但夢想要腳踏實地、一步步達成。首先,需要對「超越」驗明正身,做出全面而深刻的詮釋,不能只滿足於GDP總量這一遠非衡量和界定世界第一大國的真實含金量的標桿,這些是杜絕片面、曲解和投機取巧的前提。

追趕正在途中,超越遠在山外。面對超越預測熱,需要更多冷思考,尤其需要更多汗水與智慧!

延伸閱讀

孫中山:中國要成為「世界第一富強之國」

孫中山在「中國在地球上為一最貧弱之國」的時代,要求「諸君立志」,把中國建設成為「世界第一富強之國」,並且號召四萬萬人都要有這項志願。

中國不僅要和英國、美國並駕齊驅,還要駕於它們之上,這是孫中山的偉大志向。他在1894年於《上李鴻章書》中就提出了自己的改革綱領: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認為此四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四者既得,中國「必能駕歐洲而上之」。孫中山後來還多次講到,實行「三民主義」,要建設一個駕於歐美之上的「世界第一富強之國」。

把中國建設成為「六至」、「四最」國家,是孫中山一生的奮鬥目標。世界第一的中國,在孫中山的心目中是一個「四最」、「六至」國家。所謂「四最」國家,就是世界最強之國、富甲天下之國、政治最良之國、民眾最快樂之國。所謂「六至」國家,就是:至大、至優、至進步、至莊嚴、至富強、至安樂。

他認為,作為世界最優秀民族一分子的中國人,一定要有駕於西洋人和東洋人之上的大志氣。他說「因為我們的土地廣,人民多,中國人天生的聰明才力,比較西洋人、東洋人都要好得多。我們國家改造好了,中國強盛,還要駕乎他們之上。中國人所享的幸福,也當然在西洋人和東洋人之上。大家為國奮鬥,造成世界上第一個好國家,才是大志氣。希望大家從今天起,要立這種大志氣。」

孫中山認為,學習美國,首先要學習美國的立國精神;趕超美國,必須要立國家和民族的大志向。1919年10月10日,他在《中國實業如何能發展》中說:「我中國地大物博與美同,而吾國農產之富,礦質之豐,比之美國有過之無不及。勞力之人工,我即四倍於美國。我國所欠缺者,資本也、才能也。倘我能得此兩要素,則我之實業發達,不特可與美國並駕,且當四倍於美國。」

使「地球上人類最光榮之偉績,由中國人建樹之」,這是孫中山強烈的使命感。孫中山還提出:主張和平,主張大同,使地球上人類最大之幸福,由中國人保障之;最光榮之偉績,由中國人建樹之,不止維持一族一國之利益,並維持全世界全人類之利益焉。

鄧小平:不提「中國第一」、「趕超美國」的詞語,但帶領中國人民衝刺世界第一的願望無比強烈。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鄧小平帶領中國人民衝刺世界第一,是於融入世界中領先世界,在「韜光養晦」中大有作為。鄧小平提出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國際經濟新秩序,就充分體現了他追求世界性大作為的戰略氣魄。他強調振興中華民族,也是要實現中國世界第一的地位。振興中華的含義,就是世界第一;實現偉大復興,就是中國要再度成為世界第一。

鄧小平雖然在公開講話和出版的文集中,沒有提到「中國第一」、「趕超美國」的詞語,但是他帶領中國人民衝刺世界第一的願望無比強烈,他在改革開放中向世界第一衝刺的力度最大、速度最快,使中國離達到世界第一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對中國的總體設計就是圍繞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一而進行設計的。他的總體設計是一個體系,內容豐富,包括:一個奮鬥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一條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三個奮鬥階段——三步走,從溫飽、小康,到21世紀前50年實現富國強國夢;一個和平發展大戰略——韜光養晦,有所作為。

鄧小平早在1977年5月24日時就指出:明治維新是新興資產階級乾的現代化,我們是無產階級,應該也可能幹得比他們好。

1990年4月7日,鄧小平在在一次重要談話中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集中力量搞四個現代化,著眼于振興中華民族。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不長的時間內將會成為一個經濟大國,現在已經是一個政治大國了。」「中國人要振作起來。大陸已經有相當的基礎。我們還有幾千萬愛國同胞在海外,他們希望中國興旺發達,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要利用機遇,把中國發展起來。下個世紀中國是很有希望的。」

(責任編輯:呂陽)

生活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幸福是我們對生活的感受。今天我們的生活如何,感受如何,取決於我們自己用什麼樣的眼光和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image. Images may be subject to copyright. Learn More
周末魚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7: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