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最早的「航空母艦」:鎮海號水上飛機母艦(圖)
鎮海號水上飛機母艦
" 鎮海"艦排水量2708噸,航速10.8節,它是東北海軍的第一艘大型軍艦。艦上主要武器裝備為2門119.4毫米主炮和4門75毫米副炮。它和"威海" 艦是當時東北海軍戰鬥力較強的軍艦。在從國外購入水上飛機后,"鎮海"艦被改裝為水上飛機母艦,平時可搭載2架水上飛機。遺憾的是艦上沒有裝備飛機彈射器,飛機不能直接從艦上起飛,飛機的起飛和降落只能在水面上進行。飛機起飛前,必須由艦上裝備的起重機將飛機吊入水中。在海軍中,"鎮海"號是一艘能身兼數職的"寶貝"。從1926年秋開始,它還兼做海軍軍校學員上艦實習的練習艦使用,許多中國海軍官兵都是從"鎮海"號開始他們的海軍生涯的。然而,"鎮海"號最為著名的身份是中國最早的水上飛機母艦,也是民國時期海軍中噸位最大的水上飛機母艦。
德勝號水上飛機母艦
威勝號水上飛機母艦
" 威勝"號和"德勝"號水上飛機母艦原來是武裝商船,後由上海江南造船所花費16萬9千多元改造為淺水炮艦,於1928年編入海軍第二艦隊建制序列。這兩艘炮艦的規模相當,以後又都改裝為水上飛機母艦。"威勝"號艦長62.67米,艦寬9.45米,型深3.05米,排水量為932噸,航速16節,發動機功率 2500馬力。"德勝"號艦長62.48米,艦寬9.45米,型深3.05米,排水量為932噸,航速15節,發動機功率3000馬力。艦上安裝有吊放水上飛機的起重吊車和維修飛機的設備。後來的實踐表明,國內船廠改裝的水上飛機母艦及艦上設施能夠擔負海軍賦予的任務。例如,在1933年的一次執行後勤保障任務中,"威勝"號曾兩度將水陸交換式飛機"江鳳"號吊裝上艦,並利用艦上的設施進行檢修,其中包括更換在惡劣的風浪中受損傷的飛機浮筒。
「施來克」FBA-19型水上飛機
" 施萊克"FBA-19型飛機為1924年研製出的一種水陸兩用轟炸機。它是FBA-17飛機的改進型,機身較大,且瘦長。飛機高3.8米,機身長9.85 米,翼展14.4米。空機重1300千克,全重1860千克,航速每小時184千米,續航距離400千米,飛機發動機功率為350馬力。該型飛機上設有兩組航空炸彈掛架和投彈/射手艙,裝備了可移動式機載機槍,整體作戰性能比FBA-17型有所提升。據記載,當時的法國海軍也裝備了FBA-19型飛機。
庚式2型江鳳號水上飛機
鎮海號水上飛機母艦
在 1920年代,中國就有著一艘當時被類分為「飛機母艦」的艦艇,雖然該艦隻是一艘由商船改裝的舊艦,艦載機也不過是區區一兩架水上飛機,然而在當時世界上,艦載航空力量也剛剛處於萌芽時期,雖說無法與世界列強比肩,但當時分裂對峙,根本談不上具備什麼力量的中國海軍,不僅沒有落後於世界潮流,而且還早早地在實戰中投入了這艘軍艦,從這個意義而言,稱其為中國最早的「航空母艦」也並不為過。
這艘軍艦就是「鎮海」號,若要提起她,還必須從東北海軍講起。東北海軍在中國近代海軍史中,可以說是一支獨樹一幟的力量。
1922 年8月,張作霖開始組建「東三省保安司令部特設航警處」,事實上就是東北的海軍部隊。他委任了曾留學日本江田島士官學校的沈鴻烈為航警處少將處長。沈鴻烈深知當時僅有的吉黑江防艦隊實力單薄,根本無法於其他軍閥相抗衡。因此必須建立一支「海防艦隊」。雖然當時沈鴻烈積極籌備購買軍艦,然而外購軍艦需要大筆款項,這對於地方軍閥而言絕非易事,況且當時正值華盛頓會議以後,各國限制出售軍艦。因此,沈鴻烈提議購買舊的商船,以此改造成軍艦。
1923年7月,沈鴻烈從煙台政記輪船公司購買了一艘2708噸的商船「祥利」號,該船原為德國海軍的運輸船,航速為 12節,在當時世界上的海軍運輸船中算是比較先進的。隨著德國的戰敗,其殘存艦船就流落到山東沿海被當作商船使用,「祥利」號就是其中之一。沈鴻烈首先就將「祥利」號進行了改造,不過當時奉系勢力之下根本沒有造船廠,非要到旅順口日本海軍基地改裝不可,該艦在改裝完畢以後駛回東北,停靠在葫蘆島作為當時航警學校的練習艦,並由航警學校校長凌霄充任艦長,盛建勛少校任副長,輪機長則由張振艤少校擔任。次年他又購買了一艘日制廢商船「廣利」號,因張作霖被北洋政府授予「鎮威上將軍」的稱號,為人乖巧的沈鴻烈為了取悅張作霖,特意將「祥利」和「廣利」號分別改名為「鎮海」和「威海」。沈鴻烈買這兩條船,雖然比買軍艦便宜得多,但仍然需要一筆巨款。而且,他向軍需處申請,可是軍需處看到如此,拒絕撥款。他去見張作霖,這位大帥立即把軍需處處長找來說:「我家有的是錢,你儘管撥款好啦!」從這裡可以看出,張作霖建立海軍心切,另外對沈鴻烈也真是信任至深、甚至言聽計從。這兩艘軍艦,尤其是「鎮海」艦,改裝以後配置了 4.7英寸口徑阿姆斯特朗海軍炮2門、3英寸口徑陸軍炮4門,動力為燒煤鍋爐往複蒸汽機,1200匹馬力,航速可以達到12節(也有資料稱10.8節),雖然不及正式的軍艦,卻也成了東北海軍發家的基礎。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沈鴻烈曾向張作霖作了「海防無虞」的保證,然而吳佩孚的帳下擁有溫樹德麾下強大的渤海艦隊,該艦隊以當時中國最大的巡洋艦「海圻」號為主力,張作霖的海防艦隊根本無法望其項背,渤海艦隊進逼營口、葫蘆島等奉軍要地,發炮挑釁,還擄走護漁炮艦「綏遼」號。然而成軍不久的「鎮海」號卻冒險開到秦皇島。打出還我「綏遼」的旗號后得以返航。同時,奉軍強大的空軍也遏制住了渤海艦隊,海防艦隊以水雷封鎖了津沽海面,炮擊山海關附近直軍的後路。由於馮玉祥的倒戈,腹背受敵的吳佩孚迅速潰敗。奉軍艦隊又截擊直軍於秦皇島海面,堵住了直軍由海上南逃的退路。戰爭以直系失敗而告終,沈鴻烈當初誇下的海口也僥倖得以兌現,至此張大帥對他更是言聽計從了。
奉軍入關以後,佔據天津接收了大沽造船所,俘獲俄造破冰船一艘,船堅馬力大,當即被改裝成軍艦,命名為「定海」。次年秋天又自日本購買魚雷艇一艘,命名為「飛鵬」號,自此,加上原來「鎮海」、「威海」,這四艘艦艇構成了東北海軍的海防艦隊,升任艦隊長的凌霄,「鎮海」艦艦長方念祖,都是沈鴻烈的留日同學。海防艦隊以營口為基地,巡防於東北各海域,此時正式改稱「東北海軍司令部」。
在以後對孫傳芳的作戰中,為了配合奉軍進軍浙江,1925年11月 9、10兩日,沈率領「鎮海」、「威海」炮擊吳淞口、乍浦,對直軍的後方進行了騷擾,牽制了五省聯軍的反撲。不過,由於四艦不是屬於「半路出家」的改裝商船,就是沒有裝備像樣武裝的陳年貨,大小不一,老少俱全,其戰鬥力遠不能和正式艦艇相比。為了彌補這一差距,東北海軍一方面加強針對渤海艦隊的鼓動,企圖坐收漁利,另一方面,還亮出了一張新牌。
1924年12月,張作霖向法國訂購了「施來克(Schreck)」FBA-19型水上飛機,這種飛機是施來克FBA-17型的改進型,全長12.87米,翼展8.94米,主機由原來的180馬力向後推進式改為300馬力伊斯帕諾—斯維薩 (Hispano-Suiza)向前拉進式發動機,時速則由原來的158公里提高到了180公里。還曾打破過水上飛機的飛行高度世界記錄。該型飛機一共只生產了9架,而張作霖的這份訂單就訂走了其中8架!首批4架加入奉軍以後,在1926年3月,東北海軍「水面飛機隊」於秦皇島成立,張作霖聘請原滇軍唐繼堯麾下的雲南航空處飛機師、華僑黃社旺任中校隊長,「水面飛機隊」最初在葫蘆島設立了陸上場地,並且將「鎮海」艦改為飛機母艦。雖然閩系海軍早在1919 年已經開始自製水上飛機,然而起步晚、規模小的東北海軍,卻率先建立了中國最早的海軍航空兵部隊,而且建制一直保持在其作戰序列之內。「鎮海」艦也成了中國第一艘類分為飛機母艦的軍艦,艦上搭載一或兩架「施來克」FBA-19型水上飛機隨行。雖然不是正規航空母艦,更不具備彈射裝置,飛機起飛時都要停車拋錨,用起重機將飛機吊入水面起飛,費時費工,然而,在當時落後的中國海軍艦船中,算是放出幾分異彩的了。
第二次直奉戰爭的勝利使張作霖的勢力範圍大增,還得以把持北京政府,而且原來效命直系軍閥的渤海艦隊已經無枝可依,雖然渤海艦隊擁有「海圻」、「海琛」、「肇和」、「永翔」、「楚豫」、「同安」以及「華甲」等十餘艘艦艇,實力遠遠超過東北海防艦隊。惟官兵腐敗,鬥志消沉,把艦艇當作了公館,把青島當作了樂園。而且艦艇長年不修,藻蜊浸蝕。艦隊暫時落入了另一支奉系軍閥張宗昌手裡,由於不久以後的奉浙戰爭以及郭松齡反奉等各種戰事,張作霖無暇顧及海軍,也只能聽之任之。然而,沈鴻烈依然窺伺著吞併的時機。
1926年冬,機會終於來了,「海圻」號赴旅順日本船塢修理,沈鴻烈馬上集合「鎮海」、「威海」和「定海」3艦於旅順港,對「海圻」加以監視,又買通日人,使之不開閘放走「海圻」;他還親自率人上艦,廣為收買水兵,加上他答應發放所有拖欠軍餉,終於將這艘當時中國的最大艦艇納入了其羽翼之下。
隨著水面艦艇的增強,「水面飛機隊」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最初創建時,人數甚至不足百人,場地也僅限於葫蘆島,活動範圍有限。但是到了1927年,渤海艦隊的駐地被收歸東北海軍后,「水面飛機隊」直屬於東北海軍司令部管理,屬於團級建制,東北海軍在青島、長山島為該隊又增設了兩個陸上場地,「水面飛機隊」最終擁有了8架法國制的水上飛機,人數有所增加,名稱也改為「海軍航空隊」,由中校王壽南任隊長,還聘請俄籍空軍軍官霍尼羅夫為中校副隊長,俄籍航空機械師班可夫任中校機械長。為增加航空隊飛行員的專業技能,俄籍軍官負責對十餘位飛行員進行海面飛行訓練和投彈練習,仿照俄、英等國家的海軍航空部隊做法,訓練細緻而嚴格,大大了提高了飛行員的素質技能,而且成軍不久,航空隊又獲得了實戰的機會。
渤海艦隊之星「海圻」號被沈鴻烈奪取后,張宗昌雖然不悅,但是他不敢和張作霖作對,此事也只好不了了之。1926年7月到 1927年3月,北伐軍消滅了直系吳佩孚、孫傳芳的軍隊主力,把國民革命從廣東地區推進到長江流域,使全國形勢轉變為北伐軍與奉系軍閥南北對峙的局面。3 月14日,海軍總司令楊樹庄率領他的閩系艦隊在上海加入革命軍行列,這對於北伐局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沈鴻烈以東北海軍前敵總指揮的身份坐鎮青島,他一來為了顯示力量,二來為了消除張宗昌對他奪取「海圻」的不滿,命令凌霄帶領一支艦隊南下偷襲效忠革命軍的艦隊。
東北海軍的「海圻」、「鎮海」兩艦於3月26日由長山島出發時,「海圻」號此時在兩個煙囪之間加了一個偽裝煙囪,冒充義大利巡洋艦,「鎮海」則按商船塗裝,將船舷塗成黑色,並在兩舷中間用白漆漆上化名「大昌」。對艦長以下官兵只說是到海上演習後去青島,但轉過成山頭后,即向南航行。27日拂曉以「海圻」在前,「鎮海」殿後,乘著高潮通過銅沙淺灘,進入長江,到達吳淞口。此時尚未日出,江面上被濃濃的晨霧所縈繞,閩系海軍的主力「海籌」、「應瑞」等艦艇正駐泊於吳淞口,「靖安」運輸艦泊鴨窩沙(現長興島一部)。由於是星期天,閩系海軍戒備鬆懈,各艦猶燈光明亮,僅僅通報:「有義大利軍艦一隻和大昌商船一隻進口」。兩艦滅燈,貼著停泊中的英國航空母艦和一艘日本巡洋艦側,駛到距離「海籌」艦側方約800米處,驟然集中火力猛轟,因閩系海軍司令楊樹庄是在「海籌」艦上宣布加入國民革命軍的,奉軍以為楊還在該艦上,便「以期一舉打垮主帥」。「海籌」猝不及防,中彈20餘處,戰鬥當中輪機長頭顱被機槍削去,落入艙內而亡,水兵也有9人死亡,另外還有3名重傷,10餘人輕傷。船體也損傷頗重,只得匆匆斬斷錨鏈逃走,隨即被送交江南造船所修理。「應瑞」艦也急忙棄錨上駛。
凌霄擔心落潮以後難以通過銅沙水道,並不戀戰,打出旗號即行返航,但是「鎮海」艦卻沒有看清「海圻」的返航旗號,依然在攻擊「靖安」號運輸艦,「應瑞」號看見「鎮海」勢單,又返航逼來,此時吳淞炮台也開始發炮轟擊,彈著點離「鎮海」很近。「靖安」艦尚高懸當夜歸隊隨航的旗號,這時追來的「應瑞」艦順流而下,速度很快,與「鎮海」之間已經由15000米縮短到了7000米,其炮火已超越了「鎮海」,「鎮海」號這才放棄了追擊,「靖安」得以脫離險境,回航上駛。「應瑞」見「靖安」無事,也就停止追擊返航歸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