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一批「海歸」正在中國政壇崛起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1-7-5 20: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1-07-05 08:41:04)
《世界博覽》記者賀夢禹(節選) 2011年6月

了哪些新東西? 王輝耀:以科技部部長萬鋼為例,他是近30年來第一位在海外旅居16年以上的「海歸」人士擔任正部級高官。以往各屆政府中,留學歸國人員出身的部長也有,如前教育部長周濟、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前科技部長徐冠華等均是留學歸國人員。但他們均是在海外留學后立即歸國或者短期工作后歸國,基本上屬於從體制內去又回到體制內的。而萬鋼卻是在海外留學6年,工作定居10年後才回國工作的。這在中國以往的正部級幹部任命上幾乎沒有先例。像萬鋼這樣海外留學和工作多年的「海歸」人士能擔任科技部這樣重要的行政部門部長,充分說明國家高層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以及對「海歸」人士的高度信任,對許多尚在海外的留學人員和「海歸」中佔大部分的體制外的「海歸」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未來影響。另外海歸在國際機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如世界銀行高級副總裁林毅夫,IMF總裁特別顧問朱民等。 《世界博覽》:「海歸」從政會成為一種潮流嗎? 王輝耀:海外研究中國大陸政治的學者認為,在西方國家留學過的「海歸派」,開始在大陸政治經濟舞台崛起,正逐漸影響大陸未來的政經形勢,成為大陸政治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推手。而且隨著更多留學人員在政府機關晉陞司局級幹部和部級幹部,以及在中、外資企業任要職的「海歸派」越來越多,在同本土文化與官場文化逐漸融合后,這股強大的衝擊力不可忽視,將會帶來中國政壇的新氣象。中國要在全球化的競爭中提升中國的外交地位,提升中國國際形象,提升中國的軟實力,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溝通和打交道的能力,中國必須要充分利用和發揮中國現有的與正在海外儲藏起來的巨大的國際人才庫。


專訪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兼商會會長《世界博覽》記者賀夢禹(節選) 2011年6月 專訪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兼商會會長王輝耀。 「海龜」已經成為中國政壇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而他們對中國國際化造成的影響仍然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就此,《世界博覽》專訪了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兼商會會長王輝耀 中國「海龜」從政者,多了還是少了? 《世界博覽》:海歸從政從中國歷史上看情況如何? 王輝耀:「海歸派」從政始自清末,輝煌於民國;黯然於「文革」,復興於當代。與歷史上的叱吒風雲相比,當代「海歸」對中國政壇的最大貢獻是專業技能與先進理念。 綜觀中國近代歷史,「海歸」人士都在中國歷屆政府各個部門和機構中發揮了積極的和突出的作用。在孫中山先生組建的臨時內閣中,歸國留學生在9個部的18名部長、副部長中佔了15個席位。從1912年至1928年,北洋政府先後更換了32屆內閣,歷任國務總理和內閣成員中分別有41.93%和51.37%的人為留學人員出身;其中20世紀20年代的24任外交部長幾乎全為歐美歸國留學人員。 中華民國成立后,留學歐美、日本的留學生先後歸國服務於外交界。據1935年版的《中國外交年鑒》記載,在外交部86名重要職員中,留學生出身的就有73人,約佔85%。1948年出版的《中國當代名人傳》中,共收錄198名國民黨黨政軍要人,有留學經歷的就有88位,佔44.4%。 留學生對20世紀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也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從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留學生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的誕生,也同「海歸」結下了不解之緣。中國共產黨1921年7月1日召開成立大會,出席代表12人中有8人是歸國留學生,佔23。中華人民共和國10位開國元帥中有6位在國外留學或工作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政府委員共63人,在國外留學或工作過的有42人,佔23。中共第一代領導核心即時稱毛劉周朱陳林鄧的7大常委中,除毛澤東外,其餘6人均有在國外學習和工作的經歷。中共第二代領導核心中,鄧小平曾經先後多年留學法國、蘇聯,他後來在中國對外開放和改革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中共的第三代領導核心中,江澤民、李鵬、李嵐清等都曾留學前蘇聯,至於中央各部委及地方各省市負責人中留蘇(東歐)學生(如錢其琛、鄒家驊等)也有相當數量。 《世界博覽》:海歸從政在其他國家和地區情形怎樣? 王輝耀:眾所周知,近代以來,後進國家向先進國家派遣留學生的根本目的,是希冀他們學成歸來,把所學知識和本領奉獻給自己的國家。據統計,世界上擔任國家元首的,有留學經歷者達到95人,超過50%,即是一個有力的明證。即使在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中,領導人由「海歸」擔任的也不在少數。大家熟悉的有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留學美國斯坦福大學;新加坡前總理李光王輝耀。



「海龜」已經成為中國政壇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而他們對中國國際化造成的影響仍然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就此,《世界博覽》專訪了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兼商會會長王輝耀

《世界博覽》記者賀夢禹(節選) 2011年6月 專訪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兼商會會長王輝耀。 「海龜」已經成為中國政壇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而他們對中國國際化造成的影響仍然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就此,《世界博覽》專訪了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兼商會會長王輝耀 中國「海龜」從政者,多了還是少了? 《世界博覽》:海歸從政從中國歷史上看情況如何? 王輝耀:「海歸派」從政始自清末,輝煌於民國;黯然於「文革」,復興於當代。與歷史上的叱吒風雲相比,當代「海歸」對中國政壇的最大貢獻是專業技能與先進理念。 綜觀中國近代歷史,「海歸」人士都在中國歷屆政府各個部門和機構中發揮了積極的和突出的作用。在孫中山先生組建的臨時內閣中,歸國留學生在9個部的18名部長、副部長中佔了15個席位。從1912年至1928年,北洋政府先後更換了32屆內閣,歷任國務總理和內閣成員中分別有41.93%和51.37%的人為留學人員出身;其中20世紀20年代的24任外交部長幾乎全為歐美歸國留學人員。 中華民國成立后,留學歐美、日本的留學生先後歸國服務於外交界。據1935年版的《中國外交年鑒》記載,在外交部86名重要職員中,留學生出身的就有73人,約佔85%。1948年出版的《中國當代名人傳》中,共收錄198名國民黨黨政軍要人,有留學經歷的就有88位,佔44.4%。 留學生對20世紀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也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從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留學生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的誕生,也同「海歸」結下了不解之緣。中國共產黨1921年7月1日召開成立大會,出席代表12人中有8人是歸國留學生,佔23。中華人民共和國10位開國元帥中有6位在國外留學或工作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政府委員共63人,在國外留學或工作過的有42人,佔23。中共第一代領導核心即時稱毛劉周朱陳林鄧的7大常委中,除毛澤東外,其餘6人均有在國外學習和工作的經歷。中共第二代領導核心中,鄧小平曾經先後多年留學法國、蘇聯,他後來在中國對外開放和改革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中共的第三代領導核心中,江澤民、李鵬、李嵐清等都曾留學前蘇聯,至於中央各部委及地方各省市負責人中留蘇(東歐)學生(如錢其琛、鄒家驊等)也有相當數量。 《世界博覽》:海歸從政在其他國家和地區情形怎樣? 王輝耀:眾所周知,近代以來,後進國家向先進國家派遣留學生的根本目的,是希冀他們學成歸來,把所學知識和本領奉獻給自己的國家。據統計,世界上擔任國家元首的,有留學經歷者達到95人,超過50%,即是一個有力的明證。即使在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中,領導人由「海歸」擔任的也不在少數。大家熟悉的有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留學美國斯坦福大學;新加坡前總理李光


中國「海龜」從政者,多了還是少了?

了哪些新東西? 王輝耀:以科技部部長萬鋼為例,他是近30年來第一位在海外旅居16年以上的「海歸」人士擔任正部級高官。以往各屆政府中,留學歸國人員出身的部長也有,如前教育部長周濟、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前科技部長徐冠華等均是留學歸國人員。但他們均是在海外留學后立即歸國或者短期工作后歸國,基本上屬於從體制內去又回到體制內的。而萬鋼卻是在海外留學6年,工作定居10年後才回國工作的。這在中國以往的正部級幹部任命上幾乎沒有先例。像萬鋼這樣海外留學和工作多年的「海歸」人士能擔任科技部這樣重要的行政部門部長,充分說明國家高層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以及對「海歸」人士的高度信任,對許多尚在海外的留學人員和「海歸」中佔大部分的體制外的「海歸」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未來影響。另外海歸在國際機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如世界銀行高級副總裁林毅夫,IMF總裁特別顧問朱民等。 《世界博覽》:「海歸」從政會成為一種潮流嗎? 王輝耀:海外研究中國大陸政治的學者認為,在西方國家留學過的「海歸派」,開始在大陸政治經濟舞台崛起,正逐漸影響大陸未來的政經形勢,成為大陸政治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推手。而且隨著更多留學人員在政府機關晉陞司局級幹部和部級幹部,以及在中、外資企業任要職的「海歸派」越來越多,在同本土文化與官場文化逐漸融合后,這股強大的衝擊力不可忽視,將會帶來中國政壇的新氣象。中國要在全球化的競爭中提升中國的外交地位,提升中國國際形象,提升中國的軟實力,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溝通和打交道的能力,中國必須要充分利用和發揮中國現有的與正在海外儲藏起來的巨大的國際人才庫。


   《世界博覽》:海歸從政從中國歷史上看情況如何?

    王輝耀:「海歸派」從政始自清末,輝煌於民國;黯然於「文革」,復興於當代。與歷史上的叱吒風雲相比,當代「海歸」對中國政壇的最大貢獻是專業技能與先進理念。

了哪些新東西? 王輝耀:以科技部部長萬鋼為例,他是近30年來第一位在海外旅居16年以上的「海歸」人士擔任正部級高官。以往各屆政府中,留學歸國人員出身的部長也有,如前教育部長周濟、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前科技部長徐冠華等均是留學歸國人員。但他們均是在海外留學后立即歸國或者短期工作后歸國,基本上屬於從體制內去又回到體制內的。而萬鋼卻是在海外留學6年,工作定居10年後才回國工作的。這在中國以往的正部級幹部任命上幾乎沒有先例。像萬鋼這樣海外留學和工作多年的「海歸」人士能擔任科技部這樣重要的行政部門部長,充分說明國家高層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以及對「海歸」人士的高度信任,對許多尚在海外的留學人員和「海歸」中佔大部分的體制外的「海歸」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未來影響。另外海歸在國際機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如世界銀行高級副總裁林毅夫,IMF總裁特別顧問朱民等。 《世界博覽》:「海歸」從政會成為一種潮流嗎? 王輝耀:海外研究中國大陸政治的學者認為,在西方國家留學過的「海歸派」,開始在大陸政治經濟舞台崛起,正逐漸影響大陸未來的政經形勢,成為大陸政治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推手。而且隨著更多留學人員在政府機關晉陞司局級幹部和部級幹部,以及在中、外資企業任要職的「海歸派」越來越多,在同本土文化與官場文化逐漸融合后,這股強大的衝擊力不可忽視,將會帶來中國政壇的新氣象。中國要在全球化的競爭中提升中國的外交地位,提升中國國際形象,提升中國的軟實力,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溝通和打交道的能力,中國必須要充分利用和發揮中國現有的與正在海外儲藏起來的巨大的國際人才庫。
綜觀中國近代歷史,「海歸」人士都在中國歷屆政府各個部門和機構中發揮了積極的和突出的作用。在孫中山先生組建的臨時內閣中,歸國留學生在9個部的18名部長、副部長中佔了15個席位。從1912年至1928年,北洋政府先後更換了32屆內閣,歷任國務總理和內閣成員中分別有41.93%和51.37%的人為留學人員出身;其中20世紀20年代的24任外交部長幾乎全為歐美歸國留學人員。

    中華民國成立后,留學歐美、日本的留學生先後歸國服務於外交界。據1935年版的《中國外交年鑒》記載,在外交部86名重要職員中,留學生出身的就有73人,約佔85%。1948年出版的《中國當代名人傳》中,共收錄198名國民黨黨政軍要人,有留學經歷的就有88位,佔44.4%。

    留學生對20世紀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也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從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留學生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的誕生,也同「海歸」結下了不解之緣。中國共產黨1921年7月1日召開成立大會,出席代表12人中有8人是歸國留學生,佔2/3。中華人民共和國10位開國元帥中有6位在國外留學或工作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政府委員共63人,在國外留學或工作過的有42人,佔2/3。中共第一代領導核心即時稱毛劉周朱陳林鄧的7大常委中,除毛澤東外,其餘6人均有在國外學習和工作的經歷。中共第二代領導核心中,鄧小平曾經先後多年留學法國、蘇聯,他後來在中國對外開放和改革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中共的第三代領導核心中,江澤民、李鵬、李嵐清等都曾留學前蘇聯,至於中央各部委及地方各省市負責人中留蘇(東歐)學生(如錢其琛、鄒家驊等)也有相當數量。

了哪些新東西? 王輝耀:以科技部部長萬鋼為例,他是近30年來第一位在海外旅居16年以上的「海歸」人士擔任正部級高官。以往各屆政府中,留學歸國人員出身的部長也有,如前教育部長周濟、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前科技部長徐冠華等均是留學歸國人員。但他們均是在海外留學后立即歸國或者短期工作后歸國,基本上屬於從體制內去又回到體制內的。而萬鋼卻是在海外留學6年,工作定居10年後才回國工作的。這在中國以往的正部級幹部任命上幾乎沒有先例。像萬鋼這樣海外留學和工作多年的「海歸」人士能擔任科技部這樣重要的行政部門部長,充分說明國家高層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以及對「海歸」人士的高度信任,對許多尚在海外的留學人員和「海歸」中佔大部分的體制外的「海歸」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未來影響。另外海歸在國際機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如世界銀行高級副總裁林毅夫,IMF總裁特別顧問朱民等。 《世界博覽》:「海歸」從政會成為一種潮流嗎? 王輝耀:海外研究中國大陸政治的學者認為,在西方國家留學過的「海歸派」,開始在大陸政治經濟舞台崛起,正逐漸影響大陸未來的政經形勢,成為大陸政治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推手。而且隨著更多留學人員在政府機關晉陞司局級幹部和部級幹部,以及在中、外資企業任要職的「海歸派」越來越多,在同本土文化與官場文化逐漸融合后,這股強大的衝擊力不可忽視,將會帶來中國政壇的新氣象。中國要在全球化的競爭中提升中國的外交地位,提升中國國際形象,提升中國的軟實力,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溝通和打交道的能力,中國必須要充分利用和發揮中國現有的與正在海外儲藏起來的巨大的國際人才庫。


  《世界博覽》:海歸從政在其他國家和地區情形怎樣?

   王輝耀:眾所周知,近代以來,後進國家向先進國家派遣留學生的根本目的,是希冀他們學成歸來,把所學知識和本領奉獻給自己的國家。據統計,世界上擔任國家元首的,有留學經歷者達到95人,超過50%,即是一個有力的明證。即使在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中,領導人由「海歸」擔任的也不在少數。大家熟悉的有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留學美國斯坦福大學;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留學英國牛津大學;現任總理李顯龍,留學美國哈佛大學;香港特首曾蔭權,留學美國哈佛大學;香港政務司長唐英年、前政務司長梁錦松也都是留學生出身;澳門前特首何厚鏵,留學加拿大約克大學;台灣前「行政院長」連戰,留學美國康乃爾大學;台灣省前省長宋楚瑜也在美留學;台灣現任領導人馬英九,留學美國哈佛大學等。據《亞洲周刊》報道,在台灣的重要政治人物中,至少有8成以上都有留學海外的經歷。如今台灣政治經濟文化界許多挑大樑的精英,擁有海外高等學歷者占很大比例。中國台灣地區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經濟起飛,也得力於一大批留美歸來的專業技術骨幹和經營管理人才。海歸人士在戰後日本的政治經濟崛起和科技挺進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包括20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小柴昌俊教授在內,日本多名諾貝爾獎折桂者就是不折不扣的「海歸派」,日本著名的戰略管理大師大潛研一,也是知名的「海歸」人物,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科博士。



  《世界博覽》:海歸從政高官目前在中國政府中所佔的比重多大?

   王輝耀:雖然不少「海歸」進入中國黨政組織擔任重要職務,但是目前中國高層領導中的「海歸」人數總體上看還是很少,和國際上特別是和亞洲許多國家相比還是少數。據美國布魯金斯中國問題高級研究員李成教授在2005年所做的一份研究,中國10屆人大這屆政府行政部門中,副部級以上的領導幹部有581名,其中有「海歸」背景的只有48名,比例只有8.2%。在中共十六大356名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中,有「海歸」背景的只有6.2%,和韓國、日本、東南亞以及港澳台地區內閣成員中「海歸」占相當大的比例差距還很大。這顯然還不是十分適應全球化時代中國日益頻繁的國際交往與合作以及充分應對各種錯綜複雜的國際局面的需要。

《世界博覽》記者賀夢禹(節選) 2011年6月 專訪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兼商會會長王輝耀。 「海龜」已經成為中國政壇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而他們對中國國際化造成的影響仍然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就此,《世界博覽》專訪了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兼商會會長王輝耀 中國「海龜」從政者,多了還是少了? 《世界博覽》:海歸從政從中國歷史上看情況如何? 王輝耀:「海歸派」從政始自清末,輝煌於民國;黯然於「文革」,復興於當代。與歷史上的叱吒風雲相比,當代「海歸」對中國政壇的最大貢獻是專業技能與先進理念。 綜觀中國近代歷史,「海歸」人士都在中國歷屆政府各個部門和機構中發揮了積極的和突出的作用。在孫中山先生組建的臨時內閣中,歸國留學生在9個部的18名部長、副部長中佔了15個席位。從1912年至1928年,北洋政府先後更換了32屆內閣,歷任國務總理和內閣成員中分別有41.93%和51.37%的人為留學人員出身;其中20世紀20年代的24任外交部長幾乎全為歐美歸國留學人員。 中華民國成立后,留學歐美、日本的留學生先後歸國服務於外交界。據1935年版的《中國外交年鑒》記載,在外交部86名重要職員中,留學生出身的就有73人,約佔85%。1948年出版的《中國當代名人傳》中,共收錄198名國民黨黨政軍要人,有留學經歷的就有88位,佔44.4%。 留學生對20世紀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也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從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留學生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的誕生,也同「海歸」結下了不解之緣。中國共產黨1921年7月1日召開成立大會,出席代表12人中有8人是歸國留學生,佔23。中華人民共和國10位開國元帥中有6位在國外留學或工作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政府委員共63人,在國外留學或工作過的有42人,佔23。中共第一代領導核心即時稱毛劉周朱陳林鄧的7大常委中,除毛澤東外,其餘6人均有在國外學習和工作的經歷。中共第二代領導核心中,鄧小平曾經先後多年留學法國、蘇聯,他後來在中國對外開放和改革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中共的第三代領導核心中,江澤民、李鵬、李嵐清等都曾留學前蘇聯,至於中央各部委及地方各省市負責人中留蘇(東歐)學生(如錢其琛、鄒家驊等)也有相當數量。 《世界博覽》:海歸從政在其他國家和地區情形怎樣? 王輝耀:眾所周知,近代以來,後進國家向先進國家派遣留學生的根本目的,是希冀他們學成歸來,把所學知識和本領奉獻給自己的國家。據統計,世界上擔任國家元首的,有留學經歷者達到95人,超過50%,即是一個有力的明證。即使在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中,領導人由「海歸」擔任的也不在少數。大家熟悉的有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留學美國斯坦福大學;新加坡前總理李光


  「海歸」高官對中國的影響,究竟是利大還是弊大?

了哪些新東西? 王輝耀:以科技部部長萬鋼為例,他是近30年來第一位在海外旅居16年以上的「海歸」人士擔任正部級高官。以往各屆政府中,留學歸國人員出身的部長也有,如前教育部長周濟、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前科技部長徐冠華等均是留學歸國人員。但他們均是在海外留學后立即歸國或者短期工作后歸國,基本上屬於從體制內去又回到體制內的。而萬鋼卻是在海外留學6年,工作定居10年後才回國工作的。這在中國以往的正部級幹部任命上幾乎沒有先例。像萬鋼這樣海外留學和工作多年的「海歸」人士能擔任科技部這樣重要的行政部門部長,充分說明國家高層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以及對「海歸」人士的高度信任,對許多尚在海外的留學人員和「海歸」中佔大部分的體制外的「海歸」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未來影響。另外海歸在國際機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如世界銀行高級副總裁林毅夫,IMF總裁特別顧問朱民等。 《世界博覽》:「海歸」從政會成為一種潮流嗎? 王輝耀:海外研究中國大陸政治的學者認為,在西方國家留學過的「海歸派」,開始在大陸政治經濟舞台崛起,正逐漸影響大陸未來的政經形勢,成為大陸政治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推手。而且隨著更多留學人員在政府機關晉陞司局級幹部和部級幹部,以及在中、外資企業任要職的「海歸派」越來越多,在同本土文化與官場文化逐漸融合后,這股強大的衝擊力不可忽視,將會帶來中國政壇的新氣象。中國要在全球化的競爭中提升中國的外交地位,提升中國國際形象,提升中國的軟實力,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溝通和打交道的能力,中國必須要充分利用和發揮中國現有的與正在海外儲藏起來的巨大的國際人才庫。
《世界博覽》:中國政府吸引「海歸」從政主要是基於什麼考慮?

  王輝耀: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國家建設和國際化程度的加深,國家對「海歸」人士開始越來越重視。2007年全國人大和國務院通過了任命萬鋼和陳竺分別擔任科技部和衛生部部長,就是很好的跡象。另外,還有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等。

   目前,回國的「海歸」已有70多萬人,他們中有許多中國急需的國際化人才,這對於中國正在迅速提升的國際地位,加強中國對外經濟政治文化的交往,提高國家政府官員的效率和執政能力,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海歸」也應逐步擺脫以往對政治的冷淡心態,與國內各路精英一起,積極參與政府部門的推薦與招聘、身邊的社會公共事務,還可以以參政議政的形式,為國家、社區和《世界博覽》記者賀夢禹(節選) 2011年6月 專訪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兼商會會長王輝耀。 「海龜」已經成為中國政壇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而他們對中國國際化造成的影響仍然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就此,《世界博覽》專訪了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兼商會會長王輝耀 中國「海龜」從政者,多了還是少了? 《世界博覽》:海歸從政從中國歷史上看情況如何? 王輝耀:「海歸派」從政始自清末,輝煌於民國;黯然於「文革」,復興於當代。與歷史上的叱吒風雲相比,當代「海歸」對中國政壇的最大貢獻是專業技能與先進理念。 綜觀中國近代歷史,「海歸」人士都在中國歷屆政府各個部門和機構中發揮了積極的和突出的作用。在孫中山先生組建的臨時內閣中,歸國留學生在9個部的18名部長、副部長中佔了15個席位。從1912年至1928年,北洋政府先後更換了32屆內閣,歷任國務總理和內閣成員中分別有41.93%和51.37%的人為留學人員出身;其中20世紀20年代的24任外交部長幾乎全為歐美歸國留學人員。 中華民國成立后,留學歐美、日本的留學生先後歸國服務於外交界。據1935年版的《中國外交年鑒》記載,在外交部86名重要職員中,留學生出身的就有73人,約佔85%。1948年出版的《中國當代名人傳》中,共收錄198名國民黨黨政軍要人,有留學經歷的就有88位,佔44.4%。 留學生對20世紀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也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從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留學生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的誕生,也同「海歸」結下了不解之緣。中國共產黨1921年7月1日召開成立大會,出席代表12人中有8人是歸國留學生,佔23。中華人民共和國10位開國元帥中有6位在國外留學或工作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政府委員共63人,在國外留學或工作過的有42人,佔23。中共第一代領導核心即時稱毛劉周朱陳林鄧的7大常委中,除毛澤東外,其餘6人均有在國外學習和工作的經歷。中共第二代領導核心中,鄧小平曾經先後多年留學法國、蘇聯,他後來在中國對外開放和改革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中共的第三代領導核心中,江澤民、李鵬、李嵐清等都曾留學前蘇聯,至於中央各部委及地方各省市負責人中留蘇(東歐)學生(如錢其琛、鄒家驊等)也有相當數量。 《世界博覽》:海歸從政在其他國家和地區情形怎樣? 王輝耀:眾所周知,近代以來,後進國家向先進國家派遣留學生的根本目的,是希冀他們學成歸來,把所學知識和本領奉獻給自己的國家。據統計,世界上擔任國家元首的,有留學經歷者達到95人,超過50%,即是一個有力的明證。即使在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中,領導人由「海歸」擔任的也不在少數。大家熟悉的有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留學美國斯坦福大學;新加坡前總理李光大眾做出應有的貢獻。政協和人大也可以考慮一個「海歸」的界別,歐洲許多國家甚至允許還在海外的僑民成為國會的代表。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1-7-5 20:59 | 只看該作者
  《世界博覽》:「海歸」高官給中國政治帶來了哪些新東西?

耀,留學英國牛津大學;現任總理李顯龍,留學美國哈佛大學;香港特首曾蔭權,留學美國哈佛大學;香港政務司長唐英年、前政務司長梁錦松也都是留學生出身;澳門前特首何厚鏵,留學加拿大約克大學;台灣前「行政院長」連戰,留學美國康乃爾大學;台灣省前省長宋楚瑜也在美留學;台灣現任領導人馬英九,留學美國哈佛大學等。據《亞洲周刊》報道,在台灣的重要政治人物中,至少有8成以上都有留學海外的經歷。如今台灣政治經濟文化界許多挑大樑的精英,擁有海外高等學歷者占很大比例。中國台灣地區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經濟起飛,也得力於一大批留美歸來的專業技術骨幹和經營管理人才。海歸人士在戰後日本的政治經濟崛起和科技挺進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包括20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小柴昌俊教授在內,日本多名諾貝爾獎折桂者就是不折不扣的「海歸派」,日本著名的戰略管理大師大潛研一,也是知名的「海歸」人物,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科博士。 《世界博覽》:海歸從政高官目前在中國政府中所佔的比重多大? 王輝耀:雖然不少「海歸」進入中國黨政組織擔任重要職務,但是目前中國高層領導中的「海歸」人數總體上看還是很少,和國際上特別是和亞洲許多國家相比還是少數。據美國布魯金斯中國問題高級研究員李成教授在2005年所做的一份研究,中國10屆人大這屆政府行政部門中,副部級以上的領導幹部有581名,其中有「海歸」背景的只有48名,比例只有8.2%。在中共十六大356名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中,有「海歸」背景的只有6.2%,和韓國、日本、東南亞以及港澳台地區內閣成員中「海歸」占相當大的比例差距還很大。這顯然還不是十分適應全球化時代中國日益頻繁的國際交往與合作以及充分應對各種錯綜複雜的國際局面的需要。 「海歸」高官對中國的影響,究竟是利大還是弊大?《世界博覽》:中國政府吸引「海歸」從政主要是基於什麼考慮? 王輝耀: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國家建設和國際化程度的加深,國家對「海歸」人士開始越來越重視。2007年全國人大和國務院通過了任命萬鋼和陳竺分別擔任科技部和衛生部部長,就是很好的跡象。另外,還有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等。 目前,回國的「海歸」已有70多萬人,他們中有許多中國急需的國際化人才,這對於中國正在迅速提升的國際地位,加強中國對外經濟政治文化的交往,提高國家政府官員的效率和執政能力,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海歸」也應逐步擺脫以往對政治的冷淡心態,與國內各路精英一起,積極參與政府部門的推薦與招聘、身邊的社會公共事務,還可以以參政議政的形式,為國家、社區和大眾做出應有的貢獻。政協和人大也可以考慮一個「海歸」的界別,歐洲許多國家甚至允許還在海外的僑民成為國會的代表。 《世界博覽》:「海歸」高官給中國政治帶來
    王輝耀:以科技部部長萬鋼為例,他是近30年來第一位在海外旅居16年以上的「海歸」人士擔任正部級高官。以往各屆政府中,留學歸國人員出身的部長也有,如前教育部長周濟、中國銀監會主席耀,留學英國牛津大學;現任總理李顯龍,留學美國哈佛大學;香港特首曾蔭權,留學美國哈佛大學;香港政務司長唐英年、前政務司長梁錦松也都是留學生出身;澳門前特首何厚鏵,留學加拿大約克大學;台灣前「行政院長」連戰,留學美國康乃爾大學;台灣省前省長宋楚瑜也在美留學;台灣現任領導人馬英九,留學美國哈佛大學等。據《亞洲周刊》報道,在台灣的重要政治人物中,至少有8成以上都有留學海外的經歷。如今台灣政治經濟文化界許多挑大樑的精英,擁有海外高等學歷者占很大比例。中國台灣地區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經濟起飛,也得力於一大批留美歸來的專業技術骨幹和經營管理人才。海歸人士在戰後日本的政治經濟崛起和科技挺進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包括20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小柴昌俊教授在內,日本多名諾貝爾獎折桂者就是不折不扣的「海歸派」,日本著名的戰略管理大師大潛研一,也是知名的「海歸」人物,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科博士。 《世界博覽》:海歸從政高官目前在中國政府中所佔的比重多大? 王輝耀:雖然不少「海歸」進入中國黨政組織擔任重要職務,但是目前中國高層領導中的「海歸」人數總體上看還是很少,和國際上特別是和亞洲許多國家相比還是少數。據美國布魯金斯中國問題高級研究員李成教授在2005年所做的一份研究,中國10屆人大這屆政府行政部門中,副部級以上的領導幹部有581名,其中有「海歸」背景的只有48名,比例只有8.2%。在中共十六大356名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中,有「海歸」背景的只有6.2%,和韓國、日本、東南亞以及港澳台地區內閣成員中「海歸」占相當大的比例差距還很大。這顯然還不是十分適應全球化時代中國日益頻繁的國際交往與合作以及充分應對各種錯綜複雜的國際局面的需要。 「海歸」高官對中國的影響,究竟是利大還是弊大?《世界博覽》:中國政府吸引「海歸」從政主要是基於什麼考慮? 王輝耀: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國家建設和國際化程度的加深,國家對「海歸」人士開始越來越重視。2007年全國人大和國務院通過了任命萬鋼和陳竺分別擔任科技部和衛生部部長,就是很好的跡象。另外,還有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等。 目前,回國的「海歸」已有70多萬人,他們中有許多中國急需的國際化人才,這對於中國正在迅速提升的國際地位,加強中國對外經濟政治文化的交往,提高國家政府官員的效率和執政能力,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海歸」也應逐步擺脫以往對政治的冷淡心態,與國內各路精英一起,積極參與政府部門的推薦與招聘、身邊的社會公共事務,還可以以參政議政的形式,為國家、社區和大眾做出應有的貢獻。政協和人大也可以考慮一個「海歸」的界別,歐洲許多國家甚至允許還在海外的僑民成為國會的代表。 《世界博覽》:「海歸」高官給中國政治帶來劉明康、前科技部長徐冠華等均是留學歸國人員。但他們均是在海外留學后立即歸國或者短期工作后歸國,基本上屬於從體制內去又回到體制內的。而萬鋼卻是在海外留學6年,工作定居10年後才回國工作的。這在中國以往的正部級幹部任命上幾乎沒有先例。像萬鋼這樣海外留學和工作多年的「海歸」人士能擔任科技部這樣重要的行政部門部長,充分說明國家高層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以及對「海歸」人士的高度信任,對許多尚在海外的留學人員和「海歸」中佔大部分的體制外的「海歸」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未來影響。另外海歸在國際機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如世界銀行高級副總裁林毅夫,IMF總裁特別顧問朱民等。

   《世界博覽》:「海歸」從政會成為一種潮流嗎?

《世界博覽》記者賀夢禹(節選) 2011年6月 專訪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兼商會會長王輝耀。 「海龜」已經成為中國政壇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而他們對中國國際化造成的影響仍然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就此,《世界博覽》專訪了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兼商會會長王輝耀 中國「海龜」從政者,多了還是少了? 《世界博覽》:海歸從政從中國歷史上看情況如何? 王輝耀:「海歸派」從政始自清末,輝煌於民國;黯然於「文革」,復興於當代。與歷史上的叱吒風雲相比,當代「海歸」對中國政壇的最大貢獻是專業技能與先進理念。 綜觀中國近代歷史,「海歸」人士都在中國歷屆政府各個部門和機構中發揮了積極的和突出的作用。在孫中山先生組建的臨時內閣中,歸國留學生在9個部的18名部長、副部長中佔了15個席位。從1912年至1928年,北洋政府先後更換了32屆內閣,歷任國務總理和內閣成員中分別有41.93%和51.37%的人為留學人員出身;其中20世紀20年代的24任外交部長幾乎全為歐美歸國留學人員。 中華民國成立后,留學歐美、日本的留學生先後歸國服務於外交界。據1935年版的《中國外交年鑒》記載,在外交部86名重要職員中,留學生出身的就有73人,約佔85%。1948年出版的《中國當代名人傳》中,共收錄198名國民黨黨政軍要人,有留學經歷的就有88位,佔44.4%。 留學生對20世紀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也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從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留學生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的誕生,也同「海歸」結下了不解之緣。中國共產黨1921年7月1日召開成立大會,出席代表12人中有8人是歸國留學生,佔23。中華人民共和國10位開國元帥中有6位在國外留學或工作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政府委員共63人,在國外留學或工作過的有42人,佔23。中共第一代領導核心即時稱毛劉周朱陳林鄧的7大常委中,除毛澤東外,其餘6人均有在國外學習和工作的經歷。中共第二代領導核心中,鄧小平曾經先後多年留學法國、蘇聯,他後來在中國對外開放和改革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中共的第三代領導核心中,江澤民、李鵬、李嵐清等都曾留學前蘇聯,至於中央各部委及地方各省市負責人中留蘇(東歐)學生(如錢其琛、鄒家驊等)也有相當數量。 《世界博覽》:海歸從政在其他國家和地區情形怎樣? 王輝耀:眾所周知,近代以來,後進國家向先進國家派遣留學生的根本目的,是希冀他們學成歸來,把所學知識和本領奉獻給自己的國家。據統計,世界上擔任國家元首的,有留學經歷者達到95人,超過50%,即是一個有力的明證。即使在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中,領導人由「海歸」擔任的也不在少數。大家熟悉的有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留學美國斯坦福大學;新加坡前總理李光
    王輝耀:海外研究中國大陸政治的學者認為,在西方國家留學過的「海歸派」,開始在大陸政治經濟舞台崛起,正逐漸影響大陸未來的政經形勢,成為大陸政治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推手。而且隨著更多留學人員在政府機關晉陞司局級幹部和部級幹部,以及在中、外資企業任要職的「海歸派」越來越多,在同本土文化與官場文化逐漸融合后,這股強大的衝擊力不可忽視,將會帶來中國政壇的新氣象。中國要在全球化的競爭中提升中國的外交地位,提升中國國際形象,提升中國的軟實力,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溝通和打交道的能力,中國必須要充分利用和發揮中國現有的與正在海外儲藏起來的巨大的國際人才庫。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3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1-7-5 21:51 | 只看該作者
希望他們別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觀點照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6: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