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毛澤東21歲時的「學籍檔案」驚現芷江(圖)

[複製鏈接]

3237

主題

3256

帖子

4652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jymvq 發表於 2011-7-3 11: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毛澤東21歲時的「學籍檔案」驚現芷江(圖)

  

  「國寶」驚現芷江

  2006年初,按照省市檔案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芷江侗族自治縣檔案館要申報省一級檔案館,晉級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必須編寫出版《檔案館指南》,將館藏檔案資料的主要內容、特色及珍品如實反映出來。檔案館書記唐召軍承擔了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經過一年的努力,《指南》已接近殺青。但他在校改其中的「館藏資料」篇時,發現初稿未能全面而翔實地展示該館數千卷(件)民國檔案資料的內容與特色。他決意再進庫房詳查一次,希望有重大發現。

  2006 年 12 月 18 日,唐召軍又像以往一樣沉浸於卷軼浩繁的檔案中,當翻閱到民國資料教育類第 83 卷時,卷殼封面上的內容摘要第 5項標註著「省師範職員學生一覽表施行細則」,其中「省師範」幾個字如磁鐵一樣牢牢地將他的目光粘住了。他想起開國領袖毛澤東青年時期曾在湖南一師求學,其中會不會有驚人發現呢?他懷著渴盼的心情,迫不及待地翻找著,卷內目錄第 7號文件標題欄里赫然出現了「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職員學生一覽表」,文件標明日期為「1915年 8月」。見此,他精神一振。案卷里,封面上印有《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職員學生一覽表·民國四年八月》(以下簡稱《學籍檔案》)的小冊子映入眼帘。

  這冊《學籍檔案》形成於民國四年八月,長 26 厘米,寬 15.5 厘米;為右側線裝、從右至左表格式豎排,對摺式雙面印刷,每頁 22 行,連封面封底在內共 28 頁;紙張已發黃,四邊稍有磨損,封面上部左邊沿有鋸齒狀破損,下部中間位置有長約 10 厘米的不規則通底裂縫,右側靠裝訂線處中下方有「胡臨川」三個毛筆書寫的大字。所有文字均為繁寫體,字跡十分清晰,保存十分完好,確是一冊十分罕見的原始學籍檔案。

  

  翻看檔案,第一頁第一行為「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職員一覽表」,第二行為「職員一」。在「職員一」的花名冊設定表格第一行為「職掌(即職務)、姓名、別甫 (即舊時文人的字、號)、籍貫、住址(即家庭住址)、通問處(即通信、問詢地址)」;第二行開始依次為「校長、學監、庶務、管儀器、管印刷品圖書、校醫、書記」等十三名行政管理人員的個人信息表;第十五行為「職員二 」,實際上是教學第一線的任課教員花名冊,至第三頁止,共有 46 名教師榜上有名,他們分別擔任「修身、國文兼講經、教育兼實習、心理、倫理、國文、習字、英語、歷史、地理、數學、博物、農業博物、物理、經濟、圖畫手工、圖畫、幾何畫、樂歌、體操、拳術」等二十一門課程的教學任務。花名冊中,他驚喜地搜尋到「徐特立」、「方維夏」的名字。眾所周知,徐特立是毛澤東主席一生最敬重的老師,當時他是「教育兼實習」課程教員;而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革命活動家方維夏,時任一師「農業博物」課程教員。

  教員名冊下一頁是「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生一覽表」,第二行為當年該校學生最高年級「四級一班」,第三行為「姓名、別甫、籍貫、住址、距校(即距離學校的路程)、通問處」的設定表格內容,與教職員花名冊的內容相比,學生花名冊少了「職掌」一欄,多了「年齡」和「距校」兩欄;第四行始為該班學生花名冊。然後依次為「四級二班,二級一班至五班,一級一班、二班,預科一班、二班」的學生花名冊。

  終於在第九頁「二級三班」和十一行當中,「毛澤東、潤之、二一、湘潭、清寧鎮韶山、百九十里、湘潭銀田市長慶和號」等一溜大字驀然呈現。這說明偉人在湖南一師就讀時有 21 歲,家住湘潭縣清寧鎮韶山沖,與一師的距離有 190里,通信地址是湘潭縣銀田市(「市」應為集市之意)長慶和號。

  唐召軍反反覆復將小冊子看了三遍,才確信無疑:這就是毛主席在長沙求學時的「學籍檔案」!檔案中共有四個年級十一個班474 名學生,加上 13 名學校行管人員和 46 名教師,全校當時實有師生 533人。

  他強抑內心的激動,隨即把這一重大喜訊告訴了全館工作人員,迅速引起了轟動……

  「學籍檔案」重見天日

  毛澤東「學籍檔案」是如何在戰火的夾縫中在芷江得以倖存呢?

  芷江,是湖南西部通往祖國大西南要道上的重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僅辛亥革命以來,軍閥就走馬燈似的在此混戰;而抗日戰爭從開始至 1945 年 8月結束,因這兒有佔地五千畝的大型軍用機場,境內駐軍雲集,各種軍隊及軍事單位多達 220個,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縣城遠近聞名,有「小南京」之稱;也因為有機場,芷江又成為飽受戰火蹂躪、留下累累創痕的苦難之城。

  從 1938年 10 月機場修成以後,芷江就成了日機重點轟炸目標。抗戰後期,國民政府「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就設立於此,並成功指揮了「湘西會戰」,以日本侵略者的失敗而告終。1945年 8月 15 日,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后,8 月21日,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派遣他的總參謀副長今井武夫飛抵芷江請降,為南京受降奠定了基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3: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