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毛岸青為何沒葬在八寶山 瞻仰楊開慧陵園我得到答案

[複製鏈接]

3079

主題

3102

帖子

4485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48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gmhou 發表於 2011-6-28 15: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毛岸青為何沒葬在八寶山 瞻仰楊開慧陵園我得到答案

  「七一」前專程去了長沙的板倉,參觀了楊開慧的故居,瞻仰了她的陵園。

  我們的影視作品很擅於將早期的女性革命者打造成類似滅絕師太的形像,非常模式化。在楊開慧故居,我輕聲念了一小段1982年從故居牆縫裡發現並公開發表的楊開慧生前寫的《6至28歲自傳》里的內容。那是一連串的排比句,現場的聽者均說這是一段非常動人的略帶哀怨的情書,現在的年輕人還真不太容易寫得出。楊開慧對毛澤東的思念完完全全流露在她的筆尖。

  從紀念館走到陵園,首先經過的是楊開慧的原墓。1930年底楊開慧被殺后,家人將她的遺體取回安葬,墓碑上寫明是以子:岸英、岸青和岸龍的名義安葬的。文獻說開慧死後,毛家曾提出安葬到韶山毛家墳地,但楊家不同意,堅持葬在板倉,後來毛家還曾派出六叔公參加了葬禮。1962年楊開慧的母親向振熙老人以93歲高壽去世,毛澤東來信說可將開慧與母親合葬一穴,並寄來了500元安葬費。於是家人將開慧的遺骨取出,在現在的陵園位置與母親合葬。我們現在向楊開慧敬獻花圈其實是向她和她的母親敬獻。

  將母女合葬,應該不是向振熙老人的意思。向老太太是典型的中國農村婦女,她死後應該是更願意和自己的丈夫楊昌濟合葬的。也許是主席怕開慧孤單,也許是主席覺得開慧最後幾年在白色恐怖中帶著三個孩子一直與母親相依為命,她們應該在一起。

  陵園最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是在開慧母女墓的左右下角兩邊各自安放著岸英和岸青的雕像。左下角是岸英的雕像,這形像應該是按照他入朝參戰前照的軍人標準像塑造的,雕像前寫著「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戰士毛岸英」。岸青的雕像側是按他的遺像塑造的,顯得是一個安靜、慈祥的老人。雕像下合葬著2007年以84歲高齡去世的毛岸青和他的夫人2008年69歲時去世的邵華。

  按照貢獻(翻譯了大量的俄文文獻資料)和待遇,毛岸青應該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按照中國人葉落歸根的傳統,毛澤東的次子毛岸青應該葬在老家韶山的祖墳附近。而毛岸青卻選擇葬在板倉他母親和外婆的腳下,這個決定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只能是毛岸青自己決定的。這是他對母親楊開慧最好的紀念。

  楊開慧被殺時岸青只有七歲,他當時和母親、哥哥、弟弟一起坐牢。他七歲前的記憶應該就是和母親、外婆以及岸英一起在板倉的老屋子裡快樂地生活,孩子應該是無憂無慮的,雖然他的母親處在白色恐怖中,而且孤立無援。這該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從開慧留給世人僅有的兩張照片中可以看到,她懷裡總抱著年幼的岸青。

  母親死後,三兄弟被中共營救到上海,過著顛簸流離的生活。岸龍因得痢疾而夭折了,而岸青則被打受刺激不但身體受到損害,精神也出了問題,對他的後半生造成很大的影響。他應該是一個木訥少言的人。再加上後來岸英在朝鮮戰場上的陣亡,使他更加孤單。他唯一能回憶的愉快日子應該就是在板倉的短暫童年。

  邵華曾回憶說,岸青晚年有時會突然像孩子一樣一個人坐著落淚,忙問他怎麼了?岸青說:「想媽媽」。岸青的晚年經常想念媽媽是不爭的事實,儘管世人已沒有多少人記得楊開慧了,人們更多會去記住那些轟轟烈烈的人物。

0

主題

31

帖子

24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6
沙發
kala2009 發表於 2011-7-5 09:54 | 只看該作者
致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3: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